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外因類 (34)

回本書目錄

外因類 (34)

1.

余纂諸家治瘧論方,其間疑而不取者有三:蓋《內經》所舉諸證,後人擬方,多似虛設,且更分端緒,一也;瘧是半表半裡之病,仲景雖有發汗之例,實非其正證,而後人則必先主散表,二也;截瘧諸方,往往有砒丹劫藥,此非可輕試,況病固不須彼而愈,三也。先教諭撰《觀聚方要補》,其意亦在於斯云。

名義,瘧,酷虐也。凡疾或寒或熱耳,而此疾先寒後熱,兩疾,似酷虐者也。(《釋名》)

《內經》論瘧之要,《內經》論病諸篇,惟《瘧論》最詳。語邪則風寒暑濕四氣,皆得留著而病瘧。論邪入客處所,則有腸胃之外,榮氣之舍,脊骨之間,五臟募原,與入客於臟腑淺深不同。語其病狀,則分寒熱先後,與寒熱之多寡,則因反時而病,以應令氣生長化收藏之變,此皆外邪所致者也。及乎語溫瘧在藏者,止以風寒中於腎。語癉瘧者,止以肺素有熱。然冬令之寒,既得以中於腎,則其餘四臟令氣之邪,又寧無入客於所屬之藏者乎。既肺本氣之熱為瘧,則四臟之氣鬱而為熱者,又寧不似肺之為瘧乎。此殆舉一隅可以三隅反也。故陳無擇謂內傷七情,飢飽房勞,皆得鬱而蘊積痰涎,其病氣與衛氣並則作瘧者,豈非用此例以推之歟。夫如是內外所傷之邪,皆因其客在榮氣之舍,故瘧有止發之定期。榮氣有舍,猶行人之有傳舍也。故瘧榮衛之氣日行一周,歷五臟六腑十二經絡之界分。每有一界分,必有其舍。舍有隨經絡沉內薄之瘧邪,故與日行之衛氣相集則病作,離則病休。其作也,不惟脈外之衛虛,併入於陰,《靈樞》所謂足陽明與榮俱行者,亦虛以從之。陽明之氣虛,則天真因水穀而充大者亦暫衰,所以瘧作之際,禁勿治刺,恐傷胃氣與天真也。(《推求師意》)(據《準繩》改訂錄)

病有內外因,許仁則:此病之候,乃有數種:亦有宿患痃癖,飲食失宜,因節氣初交,亦生此病;亦有痰澼積聚,久不通散,冷熱相攻,亦生此疾;亦有地居卑濕,時屬暑熱,內有宿病,外感惡氣,亦生此疾;亦有盛夏蒸熱飲冷,冷熱間隔,秋夏氣交,亦生此疾。以要言之,終由飲食失常,寒暑乖宜,上熱下系。(《外臺》)

瘧之為疾,有感於天時者,有因於人事者。《內經》曰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,此感於天時者也。許仁則謂痰癖積聚,居濕飲冷,皆致是疾,此因於人事者也。所感不同,其證相類。(《聖濟》)

風寒暑濕,邪自外來,飲食居處,邪由內作,此痎瘧感受之胚胎也,豈特夏傷於暑,秋必為瘧哉,古人蓋以其受病最多者言之耳。(《直指》)

語曰,無痰不成瘧,內蓄之邪也。又曰,瘧得於感風感暑,外來之邪也。內有所積,外有所感,交相為病。(《一萬社草》)

白話文:

我參考整理了歷代醫家關於瘧疾的論述,其中有三個觀點我有所保留:首先,《內經》中記載的瘧疾症狀,後世醫家據此擬定的治療方法,很多都像是空泛的推論,而且過於細分枝節,缺乏實際應用價值;其次,瘧疾屬於半表半裡之證,雖然張仲景的醫案中也有發汗的例子,但那並不是瘧疾的正治之法,而後世醫家卻往往先著重於疏散表邪;再次,許多治療瘧疾的方劑都用到砒霜、朱砂等劇毒藥物,這些藥物不能輕易嘗試,況且瘧疾本就未必需要它們就能痊癒。之前指導撰寫《觀聚方要補》時,我的想法也是基於此。

瘧疾,意思是指病況酷烈,令人難受。凡是疾病,不外乎寒或熱,而瘧疾先寒後熱,兩種症狀交替出現,猶如酷刑般折磨人。

《內經》關於瘧疾的論述最為詳盡,書中指出風、寒、暑、濕四種邪氣都能導致瘧疾。邪氣入侵人體的部位,包括腸胃以外,榮氣所居之處,脊柱之間,五臟的募原穴位,以及臟腑的淺層或深層,皆有可能。 《內經》也描述了瘧疾寒熱發作的先後順序和寒熱程度的差異,以及瘧疾發作時間與自然界的氣候變化(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)之間的關係,這些都是外邪所引起的。至於溫瘧(瘧疾的一種),《內經》僅認為是風寒侵犯腎臟所致;而癉瘧(瘧疾的一種),則認為是肺部原有熱邪。但冬天寒邪侵犯腎臟,其他四臟的邪氣難道不會侵犯各自所屬的臟腑嗎?如果肺部的熱邪能導致瘧疾,那麼其他四臟的氣鬱化熱,難道不像肺熱一樣也會導致瘧疾嗎?這大概是用一個例子就能推斷出其他類似的道理。因此,陳無擇認為情志內傷、饑飽失調、房事過度,都會導致痰涎積聚,這些病邪與衛氣相合就會引起瘧疾,大概也是基於此推論而來。總而言之,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所致的邪氣,都因為停留在榮氣的住所而導致瘧疾有規律地發作。榮氣有住所,就像旅行者有旅店一樣。因此,榮衛之氣每天運行一周,經過五臟六腑和十二經絡。每經過一個經絡,就會有一個停歇的場所。這個場所中如果有隨著經絡沉降或淺浮的瘧邪,就會與每天運行一周的衛氣相遇而發病,分離則病癒。瘧疾發作時,不僅體表衛氣虛弱,而且陰氣也受損,如同《靈樞》中所說的足陽明經氣與榮氣同時虛弱。陽明經氣虛弱,則由水穀精華充養的天真之氣也會暫時衰弱,所以瘧疾發作時禁止針灸,以免損傷胃氣和天真之氣。

許仁則認為瘧疾的病因有很多種:可能是宿疾、痃癖,飲食失宜,或季節交替;也可能是痰飲積聚,久久不能消散,寒熱交戰;也可能是居住環境低窪潮濕,正值暑熱季節,本身又有宿疾,又外感惡氣;也可能是盛夏酷暑飲用冷飲,寒熱交替,或是秋季和夏季氣候交替之時。總而言之,最終的原因都是飲食不節,寒暑失調,上焦熱下焦寒。

瘧疾有的由於天時影響,有的由於人事因素。 《內經》說:「夏天傷暑,秋天必得痎瘧」,這是天時因素;許仁則認為痰癖積聚、居住潮濕、飲用冷飲,都會導致瘧疾,這是人事因素。雖然致病原因不同,但症狀卻很相似。

風寒暑濕等邪氣從體外侵入,飲食起居不當等邪氣則由內生,這是瘧疾發病的根本原因,並不是只有夏天傷暑秋天才得瘧疾,古人只是根據發病最多時節而言。

俗話說:「無痰不成瘧」,這是內邪;又說:「瘧疾因風寒暑濕而得」,這是外邪。內有積邪,外有感邪,二者相互作用才致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