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諸血病 (9)

回本書目錄

諸血病 (9)

1. 瘀血

《準繩》、《六要》並曰:夫人飲食起居一失其宜,皆能使血瘀滯不行,故百病由汙血者多,而醫書分門類證,有七氣而無蓄血,予故增著之。此說為是,然古人間有為蓄血立類者,但不多見耳。

白話文:

《準繩》、《六要》中都說:人的飲食起居,但凡有一點不恰當,都能使血瘀滯不行,所以,由汙血而引起的疾病很多,而醫書中分門別類,有七氣而沒有蓄血類,因此,我特意增補了這個類別。這個說法是正確的,然而古書中也有人為蓄血設立一個類別,但不多見。

脈候,弦而緊,脅痛臟傷,有瘀血(一作有寒血)。脈來細而滑,按之能虛,因急持直者,僵仆,從高墮下,病在內。(《脈經》)

白話文:

脈象: 脈弦而緊,脅痛臟器受傷,有瘀血(另一種說法是寒血)。脈來細而滑,按之能虛空,因為被緊急扶持扶正的人,僵直倒地,從高處落下,病在內臟。(《脈經》)

從高頓僕,內有血,腹脹滿,其脈堅疆者生,小弱者死。(同上)

據脈驗之,挾血者脈來乍澀乍數,閃爍明滅,或沉細而隱伏也。若夫血與熱交攻,則左手寸關按之洪盛。蓋心主血,肝藏血,固如是爾。(《直指》)(宜參傷寒)

白話文:

根據脈象的經驗,如果夾雜有血證,脈象表現為時而澀時而數,閃爍不定,或者沉細而隱藏。如果是血與熱交織攻戰,那麼左手寸關脈按起來洪盛。這是因為心主血,肝藏血,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脈象。(《直指方論》)(適合參照《傷寒論》)

瘀血內蓄,卻宜牢大,沉小澀微,反成其害。(《續焰》)

瘀血脅痛,肝脈弦緊,此為常,勿以必死論。(《醫碥》)

源候,夫肝藏血而心主之,動則血運於諸經,靜則血歸於肝臟。肝受血則能視,足受血則能步,掌受血則能握,指受血則能攝。故血凝於膚者為痹,凝於脈者為泣,凝於足者為厥。凡神志昏昏,驚狂冒悶,煩渴嘔吐,語短內疼,鼻衄唾紅,眼紅面赤,骨熱膚哄,腸垢尿多,胸滿頑痰,讝語多汗,甚至四肢厥冷,懵不知人,不問男子婦人,皆血證耳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源候,肝臟儲藏血液,而心臟主導血液的運行。當身體運動時,血液運行到各個經絡,當身體靜止時,血液回歸肝臟。肝臟得到血液的滋養就能夠視物,足部得到血液的滋養就能夠行走,手掌得到血液的滋養就能夠握物,手指得到血液的滋養就能夠抓握。因此,血凝固在皮膚上就成為了痹證,血凝固在脈絡中就成為了泣證,血凝固在足部就成為了厥證。凡是神志昏昏沉沉,驚恐狂躁,胸悶煩渴,嘔吐,言語短促,內部疼痛,鼻子出血,唾液帶血,眼睛紅赤,面容潮紅,骨頭發熱,皮膚紅腫,大便稀溏,尿多,胸中滿悶,痰多,胡言亂語,盜汗,甚至四肢厥冷,神志昏迷,不知人事,無論男女,這些都是血證。

蓄血俗名內傷,或積勞,或多怒,或飽後行房,或負重努力,或登高墜下,或奔逐過急,皆致蓄血。其證多發熱,其熱類外感,而不頭疼,不作渴,天明少間,至午復劇,有汗汗多,劑頸而還,自汗無氣以息,目光短,不思飲食,不得眠,二便自利,小便或赤,大便或泄。(《本草經疏》)

白話文:

蓄血在民間通常被稱為內傷,可能是由於過度勞累、經常生氣、飽飯後馬上行房、搬運重物過度、從高處摔落、奔跑得太急等原因造成的。蓄血的症狀通常是發熱,和外感發熱的症狀相似,但沒有頭痛、不覺得口渴,天亮後症狀稍緩,到中午又會加重。患者可能出汗很多,汗水從脖子流下,自汗時沒有力氣喘息,目光短淺,不想吃東西,也睡不好,大小便都能正常排泄,小便可能發紅,大便可能會腹瀉。(出自《本草經疏》)

三焦辨異(膈間證試法)經曰:血上逆則忘,血下蓄則狂。上焦瘀血,小便必難;下焦瘀血,小便必自利。血之所在,當以此推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《三焦辨異》(膈間證試法):經文說:血液上逆,就會昏迷健忘,血液下積,就會發狂。上焦瘀血,小便一定困難;下焦瘀血,小便一定自主遺尿。血在哪裡,就應該如此推究。(《直指》)

何以知其蓄在下焦?曰:臍下結急,外熱內痛,尺脈洪而數也。(同上)

衄血,蓄血上焦。心下手不可近,蓄血中焦。其臍腹小腫大痛,蓄血下焦。蓄血上焦,或嘔或衄或吐,此胸中手不可近也。(《元戎》)

白話文:

衄血,是體內血積聚在上焦。心臟以下部位不能輕輕觸碰。

若血積聚在中焦,會使肚臍以下腹部的部位輕微腫脹並劇烈疼痛。

若血積聚在下焦,會有嘔吐、鼻血、吐血等症狀。遇到這種情況,胸中以下的部位都不得輕易接觸。

衄血蓄血上焦,年高噎膈,飲食屈曲下行,胃口有蓄血也。婦人鬱結,久亦有之,心下手不可近,蓄在中焦。好嗜炙煿辛辣熱酒,積久血瘀胃脘,嘈雜有痛。臍腹腫大痛,血蓄下焦,小便自利。三焦蓄血,脈俱見,左手中脈多弦澀。(《六要》)

白話文:

  • 鼻出血,血液積存在上焦部位:年紀大的人容易出現噎膈,飲食難以順暢向下行走,胃中會有積血。婦女鬱結,時間久了也會出現這種情況,心臟下部不可接近,積血在中焦部位。

  • 喜好吃燒烤、辛辣、熱酒,積累久了,血液瘀滯在胃脘部,嘈雜疼痛。

  • 臍腹腫大疼痛,血液積存在下焦部位,小便通暢。

  • 三焦積血,脈象都可以看得出來,左手中的脈象多數弦澀。(出自《六要》)

前後心脹,喉中有血腥氣,氣口脈澀,此膈間有蓄血也。試法,呷熱薑湯,有呃者瘀血也。犀角地黃湯加童便、桃仁大黃攻散之,或平胃合越鞠(方見《諸氣》)加韭汁,童便消伐之。(《醫通》)

白話文:

前後心臟膨脹,喉嚨中有血腥味,脈搏澀而無力,這是膈肌間有積血造成的。試驗方法是用熱薑湯喝,有呃逆的現象,表示有瘀血。可以用犀角地黃湯加上童尿、桃仁、大黃來攻散瘀血,或者用平胃散加上越鞠,再用韭菜汁、童尿來消散瘀血。(據《醫通》記載)

傷寒瘀血(詳見《傷寒》中)傷寒內有瘀血候:夫人先瘀結在內,因傷寒病,若熱搏於久瘀,則發熱如狂。(《病源論》)

白話文:

傷寒瘀血(詳見《傷寒》中):一個人體內原先就有瘀血,因患傷寒病,如果熱邪搏擊於瘀血,則會發熱如狂。(《病源論》)

病餘瘀血,病者或因發汗不徹,及吐衄不盡,瘀蓄在內,使人面黃唇白,大便黑,腳弱氣喘,甚則狂悶,皆瘀血所致。(《三因》)

白話文:

病後瘀血

病人有時是因為發汗不徹底,或是嘔吐、鼻血不止,瘀血積聚在體內,使人臉色發黃、嘴脣發白、大便發黑、腿腳虛弱、氣喘吁吁,嚴重時甚至會引起狂躁不安、悶悶不樂的症狀,這些都是由於瘀血所造成的。(《三因》)

墜墮瘀血,凡有所墜墮,惡血留內,若有所大怒,氣上而不能下,積於左脅下則傷肝,肝傷者其人脫肉,又臥口欲得張,時時手足青,目瞑瞳人痛,此為肝臟傷所致也。(《脈經》)

白話文:

跌倒瘀血:凡是跌倒,惡血留在體內,如果大怒,氣上衝而不能下,積聚在左肋下則傷肝,肝臟受傷的人會消瘦,而且躺臥時嘴巴想張開,時常手腳發青,眼睛閉著瞳孔疼痛,這是因為肝臟受傷所致。(《脈經》)

病者有所墜墮,惡血留內,或因大怒,肝血並濕停蓄不散,兩脅疼痛,腳善瘈,骨節時腫,氣上不止,皆由瘀血在內。(《三因》)

白話文:

病人有所墜落,瘀血留在體內,或者因為大怒,肝臟的血液和濕氣一起積聚,不散開,導致兩側疼痛,腿覺得麻木,骨節時常腫脹,氣往上頂,這些都是由體內的瘀血引起的。(《三因》)

人有惡寒發熱,狀似傷寒,其脈芤澀,其證脅下與小腹疼痛,手不可近,大便黑小便利者,此瘀血證諦也。蓋脅與小腹乃屬肝部,肝為血海,故有瘀血蓄積於此,須審其日前曾有跌墜挫閃拳踢之情。若服寒涼藥,恐血得寒則凝。倘瘀血上衝,昏迷不省,良久復甦,此皆血證之候也,宜行氣活血之藥可也。(《嶺南衛生方·附錄》)

白話文:

一個人出現惡寒發熱的症狀,很像傷寒,但脈搏卻是芤澀的,症狀是脅下和小腹疼痛,手不能靠近,大便黑色,小便不通暢,這是瘀血癥的徵兆。因為脅和小腹都是屬於肝臟的部位,肝臟是血海,所以瘀血積聚在這裡。需要仔細詢問他之前是否有跌倒、挫傷、拳打腳踢等情況。如果服用了寒涼藥物,恐怕血液會因受寒而凝結。如果瘀血上衝,昏迷不醒,很久之後才甦醒,這些都是血證的徵兆,應該服用行氣活血的藥物。

跌撲損傷,或被人打踢,或物相撞,或取閃肭,或奔走努力,或受困屈,或發惱怒,一時不覺,過至半日或一、二、三日而發者有之,十數日或半月、一月而發者有之,一般寒熱交作,其心胸脅下小腹滿痛,按之手不可近者,此有瘀血也。或一時傷重,就發寒熱,瘀血上衝,則昏迷不醒,如死之狀,良久復甦。

白話文:

跌傷損傷,可能是在被人打或踢,或是和物體相撞,又或者是絆倒閃失、奔跑用力過度、或是受到困頓或憤怒的情緒影響,然而在當時可能沒有察覺,直到過了半天或一、二、三天後才發作,也有可能在十幾天、半個月或一個月後才發作。通常會表現出寒熱交互發作,心中的胸腔、橫膈膜下方、小腹感到疼痛,即使用手按壓也無法減輕。這就是瘀血的症狀。還有一種情形是受傷很重,當時就發起寒熱,由於瘀血上沖,可能昏迷不醒,看起來就像死了的樣子,過了很久才又恢復意識。

輕則復元活血湯,重則桃仁承氣湯主之,量其元氣,下其瘀血則愈。在上者宜飲韭汁,切不可飲冷水,血見寒則凝,但一絲血入心即死。(《訂補指掌》)

白話文:

輕微的症狀服用復元活血湯,嚴重的症狀服用桃仁承氣湯,根據元氣的狀態,將瘀血清除就能治癒。瘀血在上半身時,適合飲用韭菜汁,絕對不可以喝冷水,血液遇冷會凝固,只要有一絲血液進入心臟就會死亡。(《訂補指掌》)

登高墜下,重物撞打,箭簇刃傷,胸腹積血不散,以童便同酒,煎大黃,隨輕重下之,或香殼散加童便。腰脅滯痛,復元通氣散(方見《寒疝》)去牽牛,加枳殼柴胡牡丹皮。惡血留於腹脅,痛不可忍,復元活血湯。挾血如見祟狀,當歸活血湯。(《醫通》)(當歸活血湯用歸、芍。生地、桂、桃仁、茯苓、枳殼、柴胡、甘草乾薑紅花十一味。)

白話文:

從高處墜落,重物撞擊,箭簇或刀刃造成的外傷,胸腹積血不散,可以使用童便和酒一起煎煮大黃,根據病情輕重服用,也可以使用香殼散加入童便服用。腰脅疼痛,可以使用復元通氣散(參考《寒疝》的方劑),去除牽牛,加入枳殼、柴胡、牡丹皮。惡血積聚在腹脅,疼痛難忍,可以使用復元活血湯。如果挾血出現類似鬼祟的症狀,可以使用當歸活血湯。(當歸活血湯由歸、芍、生地、桂、桃仁、茯苓、枳殼、柴胡、甘草、乾薑、紅花十一味藥材組成。)

難易,蓄血下黑如漆,最為危殆。但下後神氣稍寧,脈無變異,即為可療。如下後神氣昏憒,脈見虛脫,加以厥冷呃逆,多不可救。(《醫通》)

白話文:

難易(症狀描述),蓄積的血液從身體排出,顏色黑得像漆一樣,是最危險的一種情況。但是,一旦血液排出後,精神神氣稍微安定下來,脈搏也沒有什麼變化,就是可以治療的。如果排出血液後,精神神氣昏亂不清醒,脈搏虛弱、衰竭,再加上手腳冰冷、打嗝,大多數都是無法救治的。

治例,《活人總括》所載小柴胡湯犀角地黃湯、桃仁承氣湯皆其要藥,血結者湯劑中入醋為佐,特於此而申言之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治療範例:《活人總括》中記載的小柴胡湯、犀角地黃湯、桃仁承氣湯都是其重要藥方,如果血塊凝結,在湯劑中加入醋作為佐劑,特在此加以說明。(《直指》)

忌破氣,復忌補氣。下、苦寒、辛燥,宜行血、辛溫,佐以鹹寒。瘀血行後,宜補血、益脾、和肝。(《本草經疏》)

白話文:

不宜服用有害元氣的藥,同時也不宜服用補益元氣的藥。下行藥、苦寒藥、辛燥藥,適合用來行血活血,辛溫藥,輔助以鹹寒藥。瘀血行出後,宜補血、益脾、和肝。

身有寒熱發黃,脈弦細而伏,服補瀉諸藥不應,《千金》用大黃、芒硝、歸尾、桃仁、人參、桂心為散,酒服二方寸匕,借參、桂之力以攻之。膏粱肥盛,多為痰濕熱血蓄胃口,或兼脅滿,或少腹結痛,朝用浚血丸(按:此用參、朮、苓、甘、半夏曲浮石、牡丹、當歸、桃仁、山甲、桂)兼培胃氣,夕用變通抵當丸(按:此去水蛭,加䗪蟲者)專散蓄血,方得峻藥緩攻之妙。

白話文:

如果人體有寒熱發黃的症狀,而且脈搏細弱且隱伏,服用各種補益或瀉下的藥物都不見效,《千金方》中記載了一種藥方,用大黃、芒硝、歸尾、桃仁、人參、桂心研磨成散劑,用酒送服二方寸匕,藉助人參、桂心的力量來攻破疾病。

對於飲食膏粱肥膩、多痰濕熱血積聚在胃脘及口中的患者,如果合併有脅肋脹滿,或者小腹部結聚疼痛,清晨服用浚血丸(本丸劑中含有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半夏曲、浮石、牡丹、當歸、桃仁、山甲、桂皮)以宣通血脈,同時培補胃氣,晚上服用變通抵當丸(本丸劑中去除了水蛭,添加了䗪蟲)以專門散解蓄積的血液,如此才能充分發揮峻猛藥物緩慢攻下的妙用。

虛人雖有瘀血,其脈亦芤,必有一部帶弦,宜兼補以去其血,桃核承氣加人參五錢,分三服,緩攻之,可救十之二三。又中氣虛人,胃脘有死血,每食薑湯必呃,宜人參、云術各二兩為末,桃仁一兩同乾漆炒,去漆,細研蜜丸彈子大,早晚細嚼一丸,醇酒下。(《醫通》)

白話文:

虛弱的人即使有瘀血,他的脈象也柔和,但必定有一部分脈搏出現緊張的現象,適合在滋補的同時,用藥清除瘀血,比如桃核承氣湯加上人參五錢,分三次服用,緩慢地攻下,可以挽救十之二三的病人。還有中氣虛弱的人,胃脘有瘀滯的血塊,每次食用薑湯必定會呃逆,適合使用人參、雲術各二兩研磨成粉末,桃仁一兩和乾漆一起炒熟,去掉乾漆,研磨成細末,加蜂蜜做成彈子大小的丸劑,早晚細嚼一丸,用醇酒送服。(《醫通》)

痰血相挾,先因傷血,血逆則氣滯,氣滯則生痰,痰與血相聚,名曰瘀血挾痰。所患之處,按之則痛而不移。其證則痰裹其血,或自汗到頸而還,或吐血,或衄血,或大便黑而小便清長,治宜導痰消血。若素有郁痰所積,後因傷血,故血隨蓄滯與痰相聚,名曰痰挾瘀血。所患之處,則痛而少移。其證則血裹其痰,或為脹悶,或為寒熱,治宜破血消痰,先破其血而後消痰,或消痰破血二者兼而治之也。醫或誤與補藥及寒涼之劑,致使病邪郁久而成窠囊者,不治。其窠囊之驗,如腋下偏熱烙手,所患之處,則痛而不能轉側,或肺幕間偏熱偏腫,而喘嗽痰臭,其痰似水,驗之則沉而不浮是矣。故丹溪云:痰挾瘀血,遂成窠囊者不治。正此謂也。(《粹言》)(按:此說過鑿,姑存之。)

白話文:

痰血相挾:起因是先傷及血,血逆就導致氣滯,氣滯就會產生痰,痰與血聚積在一起,稱之為瘀血挾痰。患處按壓時會疼痛且位置不變。症狀表現為痰裹著血,或自汗到頸部後又返回,或吐血,或流鼻血,或大便黑且小便清長,治療宜導痰消血。

如果本來就有鬱痰積聚,後來因傷血,所以血隨蓄滯與痰聚積在一起,稱之為痰挾瘀血。患處按壓時會疼痛且位置稍有移動。症狀表現為血裹著痰,或為脹悶,或為寒熱,治療宜破血消痰,先破其血然後再消痰,或消痰破血兩種方法並用。

有醫生誤用補藥及寒涼藥物,導致病邪積鬱很久形成窠囊的,就無法治療。窠囊的徵象,像是腋下偏熱且熱到灼手,患處疼痛且無法轉側,或肺部偏熱偏腫,造成喘嗽痰臭,其痰像水一樣,觀察後發現會沉而不浮。故丹溪雲:痰挾瘀血,形成窠囊的就不治。正是指的這個意思。(《粹言》)(按:此說過於牽強附會,姑且存之。)

破瘀方法,凡血妄行瘀蓄,必用桃仁、大黃行血破瘀之劑。蓋瘀敗之血,勢無復返於經之理,不去則留蓄為患,故不問人之虛實強弱,必去無疑,虛弱者加入補藥可也。(《醫碥》)

白話文:

破除瘀滯的方法:凡是血液運行不正常,瘀積在體內,一定要使用桃仁、大黃等行血化瘀的藥物。因為瘀敗的血液,勢必無法再回歸經絡的道理,不去除它就會留積體內而為禍,所以不論是虛弱還是強壯,都必須毫不猶豫地去除,虛弱的人可以加入補藥。

雞鳴散,治從高墜下,及木石所壓,凡是傷損,血瘀凝積,氣絕欲死,並久積瘀血,煩躁疼痛,叫呼不得,並以此藥,利去瘀血即愈。此藥推陳致新,治折傷神效。

白話文:

雞鳴散,可以治療從高處墜落,以及被木頭或石頭壓傷的人。凡是傷損,血瘀凝積,氣絕欲死,以及長久積累的瘀血,煩躁疼痛,叫喊不出聲音的人。用此藥,可以通利和去除瘀血,使人痊癒。此藥可以去除舊的(瘀血),長出新的(健康的血),對治療骨折有神效。

大黃(一兩酒蒸),杏仁三七粒去皮尖,《綱目》引作桃仁)

白話文:

大黃(蒸一兩酒)、杏仁(去皮尖,七至十三粒,《綱目》引作桃仁)

上研細,酒一碗,煎至六分,碗裂去滓,雞鳴時服,次日取下瘀血即愈。若便覺氣絕,不能言,取藥不及,急擘口開,以熱小便灌之。(《三因》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加入一碗酒,煎煮至藥液減少到六分之一,去掉藥渣,在雞鳴時服用,到第二天瘀血便會痊癒。如果病人已經昏迷不醒,不能言語,來不及服用藥物,就緊急打開病人的嘴巴,灌入熱尿液。

當歸導滯散,治打撲損傷,落馬墮車瘀血,大便不通,洪腫暗青,疼痛昏悶,蓄血內壅欲死。

白話文:

當歸導滯散,可以用來治療被打傷、跌傷,從馬上或車上摔下來造成的瘀血,大便不通,腫脹暗青,疼痛昏沉,體內有蓄積的血液,危急生命。

川大黃(一兩),當歸(三錢),麝香(少許另研)

上為末,入麝香研勻,每服三錢。熱酒一盞調下。食前。(《寶鑑》)

復元活血湯,治從高墜下,惡血留於脅下,疼痛不可忍。

大黃(一兩酒浸),柴胡(五錢),栝蔞根,穿山甲(炮),當歸(各三錢),紅花,甘草(各二錢),桃仁(湯泡去皮尖研如泥五十個)

白話文:

大黃(一兩以酒浸泡),柴胡(五錢),栝蔞根,穿山甲(炮製過),當歸(均三錢),紅花,甘草(各二錢),桃仁(以熱水浸泡去除外皮和尖端,研磨成泥狀,五十個)

上除桃仁為㕮咀,每服一兩重,水二盞半,酒半盞,同煎至七分,下桃仁泥,再煎一兩沸,去渣溫服食前,以利為度。(同上)(按:《準繩》代抵當丸,用大黃、芒硝、桃仁、當歸、生地、穿山甲、桂,蓋從此方而變化者。《醫通》曰:治虛人蓄血,宜此緩攻。)

白話文:

將桃仁研碎,每次取一兩,加水二盞半、酒半盞,一起煎煮至水量只剩七分,然後加入研磨成泥狀的桃仁,再煮沸一次,去渣後趁溫熱服用。服用前感到身體不適就停止。方可有效發揮其緩解作用。(源自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)

(備註:《準繩》中所使用的抵當丸成分是大黃、芒硝、桃仁、當歸、生地、穿山甲、桂,其源自此方的變化。《醫通》中提到:治療體質虛弱、體內蓄積血液的人,可使用此緩攻法。)

犀角地黃湯,治主脈浮,客脈芤,浮芤相合,血積胸中,熱甚血在上焦,此藥主之。

犀角(鎊),大黃(各一錢),黃芩黃連(各二錢),生地黃(四錢)

白話文:

犀角(研成粉末),大黃(各一錢),黃芩,黃連(各二錢),生地黃(四錢)

上作一服,用水二鍾,煎至一鍾,食後服。(《選要》)(按:此本云岐子方,今加犀角。又《醫統》引《拔萃》亦有犀角。)

白話文:

製作出一劑藥,用水二鍾煎至一鍾,飯後服下。(《選要》)(註:此方本出自岐子,現在加入犀角。另外,《醫統》引用的《拔萃》中也有犀角。)

和血諸方加減四物湯,治血氣不足,肢體乏力,或瘀血腹痛,或下血過多。

白話文:

「和血諸方」是一種中醫古方,用於治療氣血不足、肢體乏力、瘀血腹痛或下血過多的症狀。

藥方中,「四物湯」是基本方,通常由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熟地黃這四種中藥組成。

在「四物湯」的基礎上,可以加入或減去其他中藥,以增強藥方的療效或適應不同的病情,這就叫「加減四物湯」。

比如,如果患者有瘀血腹痛的症狀,可以加入活血化瘀的中藥,如桃仁、紅花等;如果患者有下血過多的症狀,可以加入補血止血的中藥,如阿膠、艾葉等。

當歸,川芎白芍藥,乾薑(炒各半兩),南木香,甘草(炒各二錢半)

白話文:

當歸:250 公克

川芎:250 公克

白芍藥:250 公克

乾薑(炒過):125 公克

南木香:50 公克

甘草(炒過):50 公克

銼散,每服三錢,食前煎服。若腹不痛,則無瘀血。更加人參,又能益血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將藥方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三錢,在進食前用煎煮過的藥湯送服。如果服藥後腹部沒有疼痛感,說明沒有瘀血。如果加了人參,可以益血。(《直指》)

柴胡疏肝散,治怒火傷肝,脅痛,血菀於上。

柴胡,橘皮(醋炒各二錢),川芎(童便浸切),芍藥,枳殼(炒各錢半),甘草(炙五分),香附(醋炒錢半),山梔(薑汁炒黑一錢),煨姜(一片)

白話文:

柴胡、橘皮(分別用醋炒過,各二錢),川芎(用童便浸泡過,切片),芍藥、枳殼(分別炒過,各錢半),甘草(炙烤過,五分),香附(用醋炒過,錢半),山梔(用薑汁炒到發黑,一錢),煨姜(一片)

水煎,食前溫服。吐血,加童子小便半盞。(《醫通》)

香殼散,治蓄血暴起,胸脅小腹作痛。

香附(薑汁炒三錢),枳殼(炒二錢),青皮(炒),陳皮烏藥赤芍藥,蓬朮(醋炒各一錢),歸尾(三錢),紅花(五分),甘草(炙二分生三分)

白話文:

香附(以薑汁炒三錢),枳殼(炒二錢),青皮(炒),陳皮,烏藥,赤芍藥,蓬朮(以醋炒各一錢),歸尾(三錢),紅花(五分),甘草(炙二分生三分)。

為散,每服四、五錢,水煎去滓,加童便半盞,空心溫服,更以桃核黑糖酒助之。不應,加延胡索、穿山甲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散劑,每次服用四到五錢,用清水煎煮後去除渣滓,加入半杯童便,空腹時溫熱服用,再用桃核、黑糖和酒幫助藥效發揮。如果沒有效果,可以加入延胡索和穿山甲。(出自同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