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外因類 (33)
外因類 (33)
1. 中寒
白芍藥(酒炒三錢),白朮(二錢),茯苓(二錢),甘草(炙一錢),人參(二錢),附子(二錢)
上銼一劑,水煎溫服。(《醫約》)
當歸四逆湯,治寒中厥陰,小腹連陰疼痛,陰囊漸縮,手足厥冷,脈弦細欲絕,身如反弓。
附子(三錢),甘草(三錢),乾薑(三錢),當歸(二錢),吳茱萸(二錢)
上銼一劑,水煎溫服,取少汗乃愈。(同上)
大病之後,諸虛寒證悉除,而真元因之重傷,不加意調養,時進湯液,非惟難以保完精氣,抑恐病加於小愈也,宜用人參固本湯。(人病退方藥平)
人參,黃耆,當歸,乾薑,白朮,茯苓,川芎,肉桂,(《醫經會解》)
熨法,灸法,中寒熨法,宜以吳茱萸二升,酒略煮濕,以絹袋盛,蒸令極熱,熨心腹及腳手心,候氣通暢勻暖,即停止,累用有效。(《醫書大全》)(按:此本《聖惠》治陰毒傷寒、四肢逆冷方。又《傷寒廣要·少陰病》中所收熨法宜酌用。)
溫臍法,用麝香、半夏、皂莢各一字為末,填臍中,將生薑切薄片貼之,放大艾火於薑片上,熏灸三七壯,灸關元、氣海二十壯,熱氣通於內,寒氣逼於外,陰自退而陽自復矣。(《明醫指掌》)
灸法,臍下一寸五分氣海、二寸石關、三寸關元皆可。(《丹溪心法·附錄》)
灸中寒陰症法,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,丹田在臍下二寸,關元在臍下三寸,用艾火灸二七壯。但手足溫、臍暖、脈至、知人事,無汗要有汗即生,不暖不省者死。(《雲林神彀》)
白話文:
中寒
用白芍藥(用酒炒過,約9克)、白朮(約6克)、茯苓(約6克)、炙甘草(約3克)、人參(約6克)、附子(約6克),將這些藥材切碎,加水煎煮後溫服。(出自《醫約》)
當歸四逆湯,可以治療因寒邪侵入厥陰經,導致小腹連同陰部疼痛,陰囊逐漸收縮,手腳冰冷,脈搏微弱細小幾乎摸不到,身體僵硬像反弓一樣的症狀。
用附子(約9克)、甘草(約9克)、乾薑(約9克)、當歸(約6克)、吳茱萸(約6克),將這些藥材切碎,加水煎煮後溫服,稍微出汗就會痊癒。(同上)
大病過後,各種虛寒的症狀都消除了,但身體的精元也因此嚴重受損。如果不加以注意調養,並及時服用湯藥,不僅難以保住精氣,恐怕小病剛好又會加重。應該服用人參固本湯來調理身體。(出自《人病退方藥平》)
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乾薑、白朮、茯苓、川芎、肉桂。(出自《醫經會解》)
熨法(熱敷法),灸法(艾灸法),治療中寒的熱敷法,可以使用吳茱萸二升,用酒稍微煮濕,再用絹袋裝好,蒸到極熱後,熱敷心腹和手腳心,等到氣血運行通暢均勻溫暖,就可以停止熱敷。多次使用都有效。(出自《醫書大全》)(按:這是《聖惠方》中治療陰毒傷寒、四肢冰冷的方子。另外,《傷寒廣要·少陰病》中收錄的熱敷法可以酌情使用。)
溫臍法(溫暖肚臍的方法),用麝香、半夏、皂莢各少量磨成粉末,填入肚臍中,再將生薑切成薄片貼在肚臍上,然後在薑片上點燃艾柱進行艾灸,灸二十一壯,再灸關元穴和氣海穴各二十壯,讓熱氣進入體內,把寒氣逼出體外,陰氣自然消退,陽氣自然恢復。(出自《明醫指掌》)
灸法,肚臍下方一寸五分的氣海穴、二寸的石關穴、三寸的關元穴都可以進行艾灸。(出自《丹溪心法·附錄》)
灸治中寒陰症法,氣海穴在肚臍下方一寸五分,丹田穴在肚臍下方二寸,關元穴在肚臍下方三寸,用艾火灸十四壯。只要手腳溫暖、肚臍溫暖、脈搏恢復、意識清楚,無汗的話要灸到出汗才行,如果不溫暖且意識不清醒,就表示病情危險。(出自《雲林神鷙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