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臟腑類 (45)
臟腑類 (45)
1. 霍亂
吳茱萸(半兩),乾木瓜(半兩),食鹽(半兩)
上三味同炒令焦,先用瓷瓶盛,水三升,煮令百沸,卻入前件三味炒藥,同煎至二升以下,傾一盞,冷熱隨病人意與服,藥入咽喉即止。如倉卒無前件藥,只用枯白礬一味為末,每服一大錢,用百沸湯點服。如無白礬,只用鹽一撮,醋一盞,同煎至八分溫服。鹽梅鹹酸等物,皆可煮服(處方本以酸鹹二物煮)。
(《家寶》)(按:上方《奇效》名吳茱萸湯。又《聖惠》治霍亂瀉後,腳轉筋,用木瓜、生薑、吳茱萸,蓋此方之類也。)
藿香正氣散,治霍亂吐瀉通用。腹痛者加桂,小便不利者加茯苓。此藥能溫散風寒濕氣,若暑證加香薷。(《直指》)《續易簡》藿香正氣散,於不換金正氣散去蒼朮。曰:霍亂吐瀉,加白朮。《回春》有異鄉人初到地方,不服水土,或吐或瀉,胸腹飽悶,或腫脹,不吐瀉者,宜加減正氣散,於不換金加砂仁、香附。
滲利方法,凡覺此證,或先五苓、益元、桂苓甘露飲,乃吐瀉之聖藥也。(《保命集》)
茯苓澤瀉湯。治霍亂吐利後。煩渴欲飲水。(《三因》)(按:即金匱原方。然猶當用五苓散為佳。)
提學侍其公,年七十九歲,至元丙寅六月初四日中暑毒,霍亂吐利,昏冒終日,不省人事,時方夜半,請予治之。診其脈,洪大而有力,一息七八至,頭熱如火,足寒如冰,半身不遂,牙關緊急。予思《內經·五亂篇》中雲:清氣在陰,濁氣在陽,營氣順脈,衛氣逆行,亂於胸中,是謂大悗云云,亂於腸胃,則為霍亂。於是霍亂之名,自此而生。
蓋因年高氣弱,不任暑氣,陽不維陰則瀉,陰不維陽則吐,陰陽不相維,則既吐且瀉矣。前賢見寒多以理中丸、熱多以五苓散為定法治之。今暑氣極盛,陽明得時,況因動而得之,中暍明矣,非甘辛大寒之劑,則不能瀉其暑熱,墮浮焰之火而安神明矣。遂以甘露散甘辛大寒,瀉熱補氣,加白茯苓以分陰陽,約重一兩,冰水調灌,漸漸省事而諸證悉去。後慎言語、節飲食三日,以參朮調中湯之劑增減服之,理正氣,逾十日後,方平復。
(《寶鑑》)
桂苓甘露飲,流濕潤燥,治痰涎,止咳嗽,調臟腑,寒熱嘔吐服之,令人遍身氣溢宣平,及治水腫泄利。
官桂,藿香,人參(各半兩),木香(一分),茯苓,白朮,甘草,澤瀉,葛根,石膏,寒水石(各一兩),滑石(二兩)
上十二味為末,每服三錢,白湯調下,新水或薑湯亦得。(同上)(按:此方本出《三法六門》。)
江應宿治一婦人,六月中旬,病霍亂,吐瀉轉筋。一醫投藿香正氣散,加煩躁面赤,揭衣臥地。予診視,脈虛無力,身熱引飲。此得之傷暑,宜辛甘大寒之劑瀉其火熱,以五苓散加滑石、石膏,吐瀉定,再與桂苓甘露飲而愈。(《類案》)
白話文:
霍亂
用吳茱萸、乾木瓜、食鹽各半兩,將這三種藥材一起炒到焦黃,先用瓷瓶裝好。然後用水三升煮沸,再把炒過的藥材加入,一起煎到剩二升左右,倒出一杯,讓病人依個人喜好趁溫熱或放涼服用,藥一下肚就會止住症狀。如果情況緊急,沒有這些藥材,就用枯白礬磨成粉,每次服用一大錢,用沸水沖泡後服用。如果連白礬也沒有,就用一小撮鹽,加一杯醋,一起煎到八分熱後服用。像鹽、梅子等鹹酸的東西,都可以煮來服用(這個處方主要是用酸鹹兩種東西煮)。
(出自《家寶》)(註:以上這個《奇效》方子叫做吳茱萸湯。《聖惠》裡也有提到,治療霍亂腹瀉後,腳抽筋,可以用木瓜、生薑、吳茱萸,應該也是這類型的方子。)
藿香正氣散,可以普遍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。如果腹痛,可以加桂枝;小便不順暢,可以加茯苓。這個藥可以溫和地散發風寒濕氣,如果是因為暑熱引起的,可以加香薷。(出自《直指》)《續易簡》記載,藿香正氣散,是把不換金正氣散裡面的蒼朮去掉。提到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,可以加白朮。《回春》說,有外地人剛到一個地方,因為水土不服,出現嘔吐或腹瀉,胸腹部悶脹,或腫脹,沒有嘔吐腹瀉的,可以用加減的正氣散,在不換金正氣散的基礎上加砂仁、香附。
治療方法,凡是感覺到有霍亂的徵兆,可以先服用五苓散、益元散、桂苓甘露飲,這些都是治療吐瀉的好藥。(出自《保命集》)
茯苓澤瀉湯,可以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後,感到煩渴想喝水的情況。(出自《三因》)(註:這就是《金匱要略》裡的原方。但還是用五苓散比較好。)
有位叫提學侍其公的人,七十九歲,在元朝丙寅年六月初四,因為中暑,得了霍亂,上吐下瀉,昏迷了一整天,不省人事。當時是半夜,請我來治療。我診斷他的脈象,洪大且有力,一分鐘跳七八下,頭部發熱像火燒,腳卻冰冷,半身不能動彈,牙關緊閉。我想起《黃帝內經·五亂篇》裡說:「清氣在陰,濁氣在陽,營氣順著脈絡運行,衛氣卻逆行,擾亂在胸中,就叫做大悗。擾亂在腸胃,就會引起霍亂。」霍亂這個病名,就是這樣來的。
這是因為他年紀大了,身體虛弱,承受不住暑氣。陽氣不能固攝陰液就會導致腹瀉,陰液不能固攝陽氣就會導致嘔吐,陰陽不能互相維護,就會既吐又瀉。以前的醫家看到寒氣重的,會用理中丸來治療;熱氣重的,會用五苓散來治療。現在暑氣正盛,陽氣旺盛,加上是因為活動後才發病,很明顯是中暑了,不用甘辛大寒的藥來瀉去暑熱,消除虛火,就不能使精神安寧。所以我用了甘露散,這種藥性甘辛大寒,可以瀉熱補氣,加白茯苓來調和陰陽,大約用一兩,用冰水調和後灌下去,病人就慢慢清醒,各種症狀都消失了。之後叮囑他要小心說話、節制飲食三天,再用加減過的參朮調中湯來調理身體,十多天後,才完全康復。
(出自《寶鑑》)
桂苓甘露飲,可以去除體內濕氣,滋潤乾燥,治療痰涎,止咳,調理臟腑,對於寒熱引起的嘔吐,服用後可以讓人全身氣機順暢,也可以治療水腫腹瀉。
藥材包括:官桂、藿香、人參(各半兩),木香(一分),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、澤瀉、葛根、石膏、寒水石(各一兩),滑石(二兩)。
以上十二味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白開水調服,也可以用新水或薑湯送服。(同上)(註:這個方子最早出自《三法六門》。)
江應宿治療一位婦人,在六月中旬得了霍亂,上吐下瀉,還出現抽筋的症狀。一位醫生給她用了藿香正氣散,結果婦人變得煩躁面紅,甚至把衣服脫掉躺在地上。江應宿診斷後發現她脈象虛弱無力,身體發熱口渴,這是因為中暑引起的,應該用辛甘大寒的藥來瀉掉體內的火熱,所以用了五苓散加滑石、石膏,止住了她的吐瀉。之後再給她服用桂苓甘露飲,就痊癒了。(出自《類案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