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臟腑類 (39)

回本書目錄

臟腑類 (39)

1. 嗜眠

源候(鼾眠)嗜眠者,由人有腸胃大、皮膚澀者,則令分肉不開解,其氣行則於陰而遲留,其陽氣不精,神明爽昏塞,故令嗜眠。(《病源論》)

鼾眠者,眠里喉咽間有聲也。人喉嚨氣上下也,氣血若調,雖寤寐不妨宣暢。氣有不和,則衝擊喉咽而作聲也。其有肥人眠作聲者,但肥人氣血沉厚,迫隘喉間,澀而不利,亦作聲。(同上)

夫膽熱多睡者,由榮衛氣澀,陰陽不和,胸膈多痰,臟腑壅滯,致使精神昏濁,晝夜耽眠,此皆積熱不除,肝膽氣實,故令多睡也。(《聖惠》)

膽熱多睡者,膽腑清淨,決斷所自出,今肝膽俱實,榮衛壅塞,則清淨者濁而擾,故精神昏憒,常欲寢臥也。(《聖濟》)

證治,熱病愈後,陰氣得復,必恬睡,醒則清爽,與熱證昏睡、醒亦沉迷者不同。食入則困倦欲睡者,脾弱不能即運,不運則靜矣,靜故欲睡也,六君加麥芽、山楂、神麯之類。(《醫碥》)

治方,治膽腑實熱,精神不守(《聖濟》此有「昏困多睡」字),瀉熱,半夏千里流水湯方。

半夏,宿姜(各三兩)(按照別方亦即生薑。),生地黃(五兩),酸棗仁(五合),黃芩(一兩),遠志,茯苓(各二兩),秫米(一升)

上八味㕮咀,以長流水五斗,煮秫米令蟹目沸,揚之三千遍,澄清取九升,煮藥取三升半,分三服。(《千金》)

鎮心省睡益智方。

遠志(五十兩去心),益智子,菖蒲(各八分)

上三味搗篩為散,以淳糯米酒,服方寸匕,一百日有效。(《千金翼》按:又止睡方,有龍骨、虎骨、龜甲為散。治多睡方,有麻黃、白朮、甘草為散服。又《聖惠》有瀉熱鎮心諸方。今並不錄,宜閱)

治膽風毒氣,虛實不調,昏沉睡多,宜服酸棗仁散。

酸棗仁(一兩睡多生用),金臘茶(二兩以生薑汁塗炙令微焦)

上件藥二味,各依法修制了,搗羅為散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至六分,溫服不計時候。(《濟眾方》)(按:《本草》曰:《五代史》後唐刊石藥驗云:酸棗仁,睡多生使,不得睡炒熟。)

白話文:

嗜眠

嗜睡的人,是因為腸胃過大、皮膚乾燥,導致肌肉僵硬,氣血運行緩慢滯留在陰位,陽氣不足,神志昏沉不清醒,所以嗜睡。《病源論》提到,鼾眠是指睡眠時喉嚨有聲音。喉嚨是氣血出入的通道,氣血調和,無論醒睡都能暢通無阻。若氣血不和,就會衝擊喉嚨而發出聲音。肥胖的人睡覺打鼾,是因為肥胖者氣血濃厚,阻塞喉嚨,氣血運行不暢,也會發出聲音。《病源論》

膽熱導致嗜睡,是因為榮衛之氣運行不暢,陰陽失調,胸膈積痰,臟腑阻塞,導致精神昏濁,日夜嗜睡。這些都是因為積熱未除,肝膽氣盛所致。《聖惠》

膽熱導致嗜睡,是因為膽腑功能失調,決斷力下降。現在肝膽都實熱,榮衛阻塞,清淨的膽汁變得渾濁阻塞,所以精神昏沉,經常想睡覺。《聖濟》

治療方面,熱病痊癒後,陰氣恢復,必然會感到嗜睡,醒來後精神清爽,這與熱病引起的昏睡、醒來後仍昏沉不同。吃東西後感到困倦想睡,是脾胃虛弱,無法及時運化食物,運化停滯就會產生靜態,靜態則想睡覺。《醫碥》建議可以使用六君丸加麥芽、山楂、神麴等藥物。

治療膽腑實熱,精神不守(昏困嗜睡)的方子,應瀉熱,可以使用半夏瀉心湯。

半夏、生薑(各三兩)、生地黃(五兩)、酸棗仁(五合)、黃芩(一兩)、遠志、茯苓(各二兩)、秫米(一升)

將以上八味藥研磨成細末,用長流水五斗,煮秫米至米粒裂開,過濾,取清汁九升,再煮藥至三升半,分三次服用。《千金方》

鎮心安神、益智醒腦的方子:

遠志(五十兩,去心)、益智子、菖蒲(各八分)

將以上三味藥搗碎過篩,用糯米酒送服,每次服用一匙,連服一百天有效。《千金翼》 (文中提及其他治療失眠的方子,這裡不再贅述。)

治療膽風、氣血虛實失調、昏沉嗜睡,可以使用酸棗仁散。

酸棗仁(一兩,嗜睡者用生品)、金臘茶(二兩,用生薑汁塗炙至微焦)

將以上兩種藥材依法炮製,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杯水煎至六分,溫服,不拘時辰。《濟眾方》 (文中註明:本草記載,《五代史》後唐石刻藥驗記載:酸棗仁,嗜睡者用生品,不嗜睡者用炒熟品。)

2. 霍亂

霍亂一病,經文具存,唯乾霍亂為經所未言,宜取而補者。但後世諸說,概涉多歧,今僅摘其要,以著於篇。

名義,霍亂,言其病揮霍之間,便致繚亂也。(《病源論》)

若止嘔吐而利,經止謂之吐利。必也上吐下利,躁擾煩亂,乃謂之霍亂,其與但稱吐利者,所以異也。(《明理論》)

源由,凡所以得霍亂者,多起飲食。或飲食生冷雜物,以肥膩酒鱠,而當風履濕,薄衣露坐,或夜臥失覆之所致。(《肘後》)

霍亂者,由人溫涼不調,陰陽清濁二氣,有相干亂之時。其亂在於腸胃之間者,因遇飲食而變,發則心腹絞痛。其有先心痛者,則先吐。先腹痛者,則先利。心腹並痛者,則吐利俱發。挾風而實者,身發熱,頭痛體疼而復吐利;虛者。但吐利,心腹刺痛而已。亦有飲酒食肉,腥膾生冷過度,因居處不節,或露臥濕地,或當風取涼,而風冷之氣,歸於三焦,傳於脾胃,脾胃得冷則不磨,不磨則水穀不消化,亦令清濁二氣相干。脾胃虛弱,便為吐利,水穀不消,則心腹脹滿,皆成霍亂。

(《病源論》)

原夫霍亂之為病也,皆因飲食,非關鬼神。夫飽食肫除,復餐乳酪,海陸百品,無所不啖,眠臥冷席,多飲寒漿,胃中諸食,結而不消,陰陽二氣,擁而反戾,陽氣欲升,陰氣欲降,陰陽乖隔,變成吐利,頭痛如破,百節如解,遍體諸筋,皆為迴轉,論時雖小,卒病之中,最為可畏,雖臨深履危,不足以諭之也。養生者,宜達其旨趣。

庶可免於夭橫矣。(《千金》)

冒傷暑毒,露臥卑濕,當風取涼,風冷邪氣入於腸胃,加以嗜好肥腥,飲啖生冷,居處不節,激而發焉。於是邪正相干,中脘即閉,氣不得通,吐利暴作,所謂脾受賊邪,木來勝土者此也。(《直指》)

內有所積,外有所感,致成吐瀉。(《丹溪》)

霍亂證,雖有風寒濕熱之異,大抵傷暑居多。蓋由夏暑內傷元氣,脾胃俱虛,必因飲冷停寒酒色所傷,外因受涼,邪氣所郁,不得發越,而霍亂之證作矣。故此證多作於秋涼之時,從可知矣。(《醫統》)

病邪在中焦,三焦者,水穀之道路,氣之所終始也。因風冷或飲食傷胃,致中焦不和,則正氣不守,而邪得以干,揮霍之間,便致撩亂。(《聖濟》)

霍亂吐利者,以三焦氣不升降,而清濁相干於胃間。治此者當以中焦為本,中焦既和,則清濁自分而吐利止矣。(同上)

邪在上焦者,但吐而不利。邪在下焦者,但利而不吐。若邪在中焦,胃氣不治,為邪所傷,使陰陽乖隔,遂上吐而下利。(《明理論》)

脈候,伏者霍亂。(《脈經》)

診其脈來代者,霍亂。又脈代而絕者,亦霍亂也。(按:《聖濟》曰:脈必代者,以氣不足也。說互見下。)霍亂,脈大可治(《脈訣》曰三部浮洪必救得),微細不可治。霍亂吐下,脈微遲,氣息劣,口不欲言者。不可治。(《病源論》)

白話文:

霍亂

霍亂是一種疾病,古代醫書都有記載,只是乾霍亂未有詳細說明,需要補充。後世眾說紛紜,現僅摘錄要點。

病名:霍亂,指病情來勢凶猛,迅速讓人陷入混亂狀態。(《病源論》)

若僅僅嘔吐或腹瀉,醫書稱為吐瀉。但若是上吐下瀉,伴隨煩躁不安,則稱為霍亂,與單純的吐瀉有所不同。(《明理論》)

病因:霍亂多因飲食不當引起。例如進食生冷、油膩、酒類及魚肉等食物,又加上吹風受濕、衣著單薄、露坐、夜臥受寒等原因。(《肘後》)

霍亂是由於人體陰陽失調,清濁之氣混亂所致。腸胃受影響時,因飲食變化而發病,表現為心腹絞痛。先心痛則先吐,先腹痛則先利,心腹同時痛則吐瀉並發。若兼夾風邪則發熱、頭痛、全身疼痛並吐瀉;虛證則僅吐瀉,伴隨心腹刺痛。也可能是由於飲酒食肉、生冷腥物過度,居住環境不當,露宿濕地或吹風受涼,風寒之邪侵入三焦,傳至脾胃,脾胃受寒則消化不良,導致清濁之氣混亂。脾胃虛弱,則出現吐瀉,水穀不消化則心腹脹滿,最終形成霍亂。(《病源論》)

霍亂皆因飲食不節,與鬼神無關。暴飲暴食,進食乳酪、海陸各類食物,睡臥在冰冷的席子上,多飲冷飲,胃中食物積滯不消化,陰陽二氣逆亂,陽氣欲升,陰氣欲降,陰陽失衡,導致吐瀉,頭痛欲裂,全身關節疼痛,全身筋脈都像在翻滾,雖然發病時間短,卻是危急重症,其危險程度難以形容,養生之人應當了解其病理,才能避免夭亡。(《千金》)

冒犯暑熱,露宿潮濕之地,吹風受涼,風寒邪氣入侵腸胃,再加上嗜食肥甘腥膩、生冷食物,居住環境不當,誘發病情。邪正交爭,中脘受阻,氣機不通,導致暴吐暴瀉,這是脾臟受邪,木克土所致。(《直指》)

內有積滯,外受寒邪,導致吐瀉。(《丹溪》)

霍亂雖然有風寒濕熱的不同,但大多數是暑熱傷損元氣所致。夏季暑熱傷及元氣,脾胃虛弱,再加上飲用生冷寒涼酒水,或外感寒邪,邪氣鬱結,不得宣洩,便會發作霍亂。所以此病多發於秋涼季節,由此可見。(《醫統》)

病邪在中焦: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通道,氣機的起始之處。因風寒或飲食傷及脾胃,導致中焦失和,正氣不能固守,邪氣得以侵犯,迅速導致病情發展。(《聖濟》)

霍亂吐瀉,是因三焦氣機升降失調,清濁之氣在胃中混亂所致。治療應以調理中焦為本,中焦和調,則清濁可分,吐瀉自止。(同上)

邪氣在上焦則僅嘔吐,在下焦則僅腹瀉。若邪氣在中焦,胃氣失調,受邪氣侵犯,使陰陽失衡,則上吐下瀉。(《明理論》)

脈象:脈象隱伏者為霍亂。(《脈經》)

脈象時有時無者為霍亂,脈象時有時無且消失者,也是霍亂。(按:《聖濟》說:脈象時有時無是因為氣虛。此處與其他說法有出入。)霍亂脈象洪大者可以治療(《脈訣》說三部脈浮洪者必須搶救),脈象微細者不可治療。霍亂吐瀉,脈象微弱遲緩,呼吸微弱,不願說話者,不可治療。(《病源論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