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臟腑類 (35)

回本書目錄

臟腑類 (35)

1. 不眠

考前哲方書,別有虛煩一門,然大抵不外於不眠,而愚既拈之於傷寒餘證中,故不復贅。

病由衛獨行陽,大病之後,臟腑尚虛,榮衛未和,故生於冷熱。陰氣虛,衛氣獨行於陽,不入於陰,故不得眠。若心煩不得眠者,心熱也。若但虛煩而不得眠者,膽冷也。(《病源論》)(按:此本於經義,故首拈之。)

今人久坐夜宴,及勞神過度,反不得眠,是衛氣久留於陽,陽主動,理可見矣。(《六要》)

飲濃茶則不寐,心有事亦不寐者,以心氣之被伐也。蓋心藏神,為陽氣之宅也。衛主氣,司陽氣之化也。凡衛氣入陰則靜,靜則寐,正以陽有所歸,故神安而寐也。而濃茶以陰寒之性,大制元陽,陽為陰抑,則神索不安,是以不寐也。又心為事擾則神動,神動則不靜,是以不寐也。故欲求寐者,當養陰中之陽,及夫靜中之動,則得之矣。(《景岳》)

所因有等,不寐有二種:有病後虛弱,及年高人陽衰不寐;有痰在膽經,神不歸舍,亦令不寐。(《要訣》)

春甫謂痰火擾亂,心神不寧,思慮過傷,火熾痰鬱,而致不眠者多矣。有因腎水不足,真陰不升而心陽獨亢,亦不得眠。有脾倦火鬱,夜臥遂不疏散,每至五更,隨氣上升而發躁,便不成寐,此宜快脾發郁、清痰抑火之法也。(《醫統》)

病辨邪正,不寐證,雖病有不一,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。蓋寐本乎陰,神其主也,神安則寐,神不安則不寐。其所以不安者,一由邪氣之擾,一由營氣之不足耳。有邪則多實證,無邪者皆虛證。凡如傷寒、傷風、瘧疾之不寐者,此皆外邪深入之擾也。如痰如火,如寒氣水氣,如飲食忿怒之不寐者,此皆內邪滯逆之擾也。舍此之外,則凡思慮勞倦,驚恐憂疑,及別無所累,而常多不寐者,總屬真陰精血之不足,陰陽不交,而神有不安其室耳。知此二者,則知所以治此矣。(《景岳》)

脈候,不眠,脈微澀為血虛,寸口浮大有火,兼滑為痰,兩尺弦大為腎虛相火炎上。(《醫統》)

,春甫曰:心為棲神之所。凡思慮過多,則心血虧耗而神遊於外,故多夢。所謂晝之所思,夜之所夢。神魂依形而至,形體未到之處,夢亦罕能到也。(《醫統》)

凡夢因陰陽之虛實而感之。如肝氣盛則常夢怒,治宜平肝之藥。如肺氣盛則常夢哭,治宜清肺金。如上焦熱則夢飛,治宜降火。如下部虛則夢墜,治宜滋陰之屬是也。余可類推。(同上)

《內經》夢事雖分臟腑陰陽,大要總繫心肝兩臟為主。何也?未有神魂靜而夢寐顛倒者也。(《吳醫匯講·日講雜紀》)

治分虛實,體氣素盛,偶不眠,為痰火所致,宜先用滾痰丸,次用安神丸、清心、涼膈之類。體氣素弱,或因過勞,或因病後,此為不足,宜養血、安神、補心之類。(《醫統》)

白話文:

不眠

古籍中關於失眠的論述,大多圍繞著心神不安、陰陽失衡等方面。失眠的原因,既有實證也有虛證。

大病初癒,臟腑虛弱,榮衛不調,容易導致失眠。陰虛則衛氣獨行於陽,不能歸於陰,因此無法入睡。心煩失眠是心火旺盛;單純虛煩失眠則是膽寒。現代人因久坐夜宴、勞神過度而失眠,是因為衛氣久留於陽,陽氣過盛。

喝濃茶或心事重重也會導致失眠,因為濃茶寒涼,抑制陽氣,而心事重重則使心神不寧,都妨礙睡眠。想要睡好覺,就要調養陰陽,保持心神平靜。

失眠分兩種:一種是病後虛弱或年老體衰導致的;另一種是痰阻膽經,心神不安所致。

痰火擾亂、思慮過度、腎水不足、心陽亢盛、脾胃積熱等,都會導致失眠。脾胃積熱者,常在五更時分氣血上逆而失眠。

失眠的病機,無論病因如何,都離不開邪正二字。睡眠依靠陰氣,心神主宰睡眠。心神安寧則能入睡,心神不安則難以入睡。心神不安,要麼是邪氣擾動,要麼是營氣不足。邪氣擾動多為實證,營氣不足則為虛證。外邪入侵(如傷寒、傷風、瘧疾)導致的失眠為實證;痰火、寒氣、飲食不節、怒氣等導致的失眠,也為實證。此外,思慮過度、勞累、驚恐憂慮等,以及沒有明顯原因的失眠,則多屬陰精血不足,陰陽失調,心神不安所致。

脈象方面,失眠患者脈象微澀表示血虛;寸口脈浮大有力,兼滑利則為痰火;兩尺脈弦大則為腎虛,相火上炎。

關於夢境,思慮過多會導致心血虧耗,神遊於外,而產生多夢。白天想什麼,晚上就可能夢到什麼。夢境與陰陽虛實有關。肝氣盛則多怒夢,肺氣盛則多哭夢,上焦熱則多飛夢,下焦虛則多墜夢,其他夢境也可類推。總而言之,夢境主要與心肝兩臟相關。

治療失眠要分虛實。體質強盛,偶爾失眠,多因痰火,宜先服用滾痰丸,再服用安神丸、清心、涼膈等藥物。體質虛弱,因過勞或病後失眠,則屬氣血不足,宜服用養血、安神、補心類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