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臟腑類 (34)
臟腑類 (34)
1. 健忘
治例,健忘屬氣血兩虛,忌升、燥熱,復忌苦寒、辛散,宜益脾陰兼補氣、酸斂、甘溫、甘寒、辛平以通竅。(《本草經疏》)
心火不降,腎水不升,神志不定,事多健忘,宜朱雀丸。(《準繩》)
心氣不足,精神恍惚,少睡,夜多盜汗,怔忡健忘,辰砂妙香散。瘀積於內而善忘如狂,代抵當丸。(《醫通》)
因病而健忘者,精血虧少,或為痰飲瘀血所致,是可以藥治之。若生平健忘,乃心大竅疏之故,豈藥石所能療乎。故凡開鑿混沌之方,悉行裁汰。(同上)
補心諸方,孔子大聖智枕中方。
龜甲,龍骨,遠志,菖蒲
上四味等分,治下篩,酒服方寸匕,日三,常服令人大聰。(《翼》云:食後水服。)(《千金》)(按:此出好忘門。又《肘後》曰:孔子大聖智枕中方,已出第九卷,姚同。然其方缺佚,無可考。)《聖惠》補心虛健忘,助神。
治健忘方。
天門冬,遠志,茯苓,乾地黃(等分)
上四味末之,蜜丸,酒服二十丸,如梧子,日三服,加至三十丸,常服之勿絕。(《千金》)《聖惠》補心虛,治健忘,茯神散,於本方加人參、龍骨、菖蒲,粗羅為散,入棗三枚,水煎。
治心氣不定,驚悸多忘,養神丸方。
遠志(去心),麥門冬(去心焙),菖蒲,熟乾地黃(焙),山芋,人參,茯神(去木各一兩),甘草(炙半兩),白朮(三分)
上九味搗羅為末,煉蜜和,再搗下三二百杵,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食後米飲下。(《聖濟》)
歸脾湯,治思慮過度,勞傷心脾,健忘怔忡。
白朮,茯神(去木),黃耆(去蘆),龍眼肉,酸棗仁(炒去殼各一兩),人參,木香(不見火各半兩),甘草(炙二錢半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生薑五片,棗子一枚,煎至七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(《濟生》)《內科摘要》治思慮傷脾,不能攝血,致血妄行,或健忘怔忡,驚悸盜汗,於本方加當歸、遠志。又加味歸脾湯,於前方加柴胡、山梔。
白話文:
健忘
治療案例:
健忘的病因多半是氣血兩虛,治療時要避免使用升提、燥熱的藥物,也要避免使用苦寒、辛散的藥物。應該使用益脾陰,同時補氣的藥物;以及具有酸澀收斂、甘溫、甘寒、辛平,能通竅的藥物來治療。(出自《本草經疏》)
若是因為心火無法下降,腎水無法上升,導致心神不定,經常健忘,適合使用朱雀丸。(出自《準繩》)
若是心氣不足,精神恍惚,少眠,夜晚容易盜汗,心悸健忘,可以使用辰砂妙香散。若是體內有瘀積導致健忘,甚至出現狂躁的症狀,可以使用代抵當丸。(出自《醫通》)
因為疾病而導致的健忘,可能是精血虧損,或是因為痰飲、瘀血造成,這種情況可以使用藥物治療。但如果是天生就健忘,是因為心竅開闊鬆散的緣故,這種情況就不是藥物可以治療的。所以,那些想要開通混沌狀態的方法,都應該捨棄不用。(出自《醫通》)
補心藥方:
孔子大聖智枕中方
成分:龜甲、龍骨、遠志、菖蒲 各等份。
製法:將上述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酒送服一小匙,一天三次,長期服用可以使人聰明。(出自《翼》說法:飯後用水送服。)(出自《千金方》)(備註:此方出自《好忘門》。《肘後方》也記載孔子大聖智枕中方,已在第九卷出現,與《千金方》相同。但《肘後方》的配方已缺失,無法考證。)《聖惠方》記載此方可以補心虛、治療健忘、幫助精神。
治療健忘的藥方
成分:天門冬、遠志、茯苓、乾地黃 各等份。
製法:將上述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丸子,像梧桐子大小,用酒送服二十丸,一天三次,可增加至三十丸,長期服用不要間斷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《聖惠方》記載此方可以補心虛、治療健忘。茯神散是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入人參、龍骨、菖蒲,磨成粗粉,加入三顆紅棗,用水煎煮服用。
養神丸方
主治:心氣不定、容易驚悸健忘。
成分:遠志(去心)、麥門冬(去心焙製)、菖蒲、熟乾地黃(焙製)、山藥、人參、茯神(去木) 各一兩,甘草(炙) 半兩,白朮 三分。
製法:將上述九味藥材搗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,再搗三百下,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飯後用米湯送服。(出自《聖濟總錄》)
歸脾湯
主治:因為思慮過度、勞傷心脾而導致的健忘、心悸。
成分:白朮、茯神(去木)、黃耆(去蘆)、龍眼肉、酸棗仁(炒過,去殼) 各一兩,人參、木香(不見火) 各半兩,甘草(炙) 二錢半。
製法:將上述藥材切碎,每次用四錢,加入一碗半水,生薑五片,紅棗一顆,煎煮至剩七分,去渣溫服,不拘時間。(出自《濟生方》)《內科摘要》記載,此方可治療思慮過度傷脾、無法攝血導致的出血、健忘、心悸、盜汗等症狀,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入當歸、遠志。加味歸脾湯是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入柴胡、山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