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臟腑類 (19)
臟腑類 (19)
1. 癲
〔附〕顫振。顫,搖也。振,動也。風火相乘動搖之象,比之瘈瘲,其勢為緩。《內經》云: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掉即顫振之謂也。常見此證,多於傷寒、熱病、痢疾中兼見者,是熱甚而然,虛亦有之,皆戰搖振動輕利而不痿弱,比之中風嚲曳牽動重遲者,微有不同。(《綱目》)
顫振與瘈瘲相類,但瘈瘲則手足牽引而或屈或伸,顫振則但戰動而不屈伸也。有氣虛而振,用參朮湯補之。(系異功散加黃耆,甚者加附子)。心虛而振,用補心丸養之(用歸、甘、參、生地、遠志、酸棗、柏仁、硃砂、金箔、麝、琥、茯、芎、菖、膽南星)。挾痰,用導痰湯加竹瀝。
有實熱積滯而振,宜吐下之可也。若老人戰動,宜定振丸。(《統旨》)(定振丸用四物湯及天麻、秦艽、全蠍、細辛、荊、防、朮、耆、威靈仙。)
顫振者,人病手足搖動,如抖擻之狀,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,風之象也。《內經》云:諸風眩掉,皆屬肝木。肝主風,風為陽氣,陽主動,此木氣太過而克脾土,脾主四肢,四肢者諸陽之末,木氣鼓之故動,經謂風淫末疾者此也。亦有頭動而手足不動者,蓋頭乃諸陽之首,木氣上衝,故頭獨動而手足不動,散於四末,則手足動而頭不動也。此病壯年鮮有,中年以後乃有之,老年尤多。
夫老年陰血不足,少水不能制盛火,極為難治。前哲略不及之,惟張戴人治新寨馬叟,作木火兼痰而治,得效。遇此證者,當參酌其旨而運其精思云。(《準繩》)(按:戴人治驗出《十形三療》,用通聖散及湧劑。)
顫振之脈,小弱緩滑者可治,虛大急疾者不治。間有沉伏澀難者,必痰濕結滯於中之象。(《醫通》)
白話文:
[癲]
(附帶說明)顫振
顫,就是搖晃的意思。振,就是震動的意思。顫振的現象,像是風和火相互作用,導致身體搖動的樣子,跟瘈瘲比較,它的發作比較緩和。《內經》說:「所有因為風而引起的頭暈和搖動,都屬於肝的問題。」這裡說的搖動就是指顫振。這個病症常見於傷寒、發熱性疾病、痢疾的病程中,多半是熱邪太盛造成的,也有可能是身體虛弱引起的。這些情況下的顫振,都是身體戰抖、搖晃,但不會出現肢體無力或萎縮,跟中風時肢體拖曳、牽動、遲緩的狀況略有不同。(《綱目》)
顫振跟瘈瘲很像,但瘈瘲會讓手腳出現牽引、彎曲或伸直的動作,而顫振只有顫動,不會有彎曲或伸直的現象。有因為氣虛而顫振的,可以用參朮湯來補氣(配方類似異功散,再加黃耆,嚴重時加附子)。心虛引起的顫振,可以用補心丸來滋養心臟(配方用當歸、甘草、人參、生地、遠志、酸棗仁、柏子仁、硃砂、金箔、麝香、琥珀、茯苓、川芎、菖蒲、膽南星)。如果合併有痰,可以用導痰湯加竹瀝來化痰。
如果因為實熱或積滯引起的顫振,應該用吐或下的方式來排除。如果是老年人出現顫動,應該用定振丸來治療。(《統旨》)(定振丸的配方是四物湯,再加天麻、秦艽、全蠍、細辛、荊芥、防風、白朮、黃耆、威靈仙。)
顫振,是指人手腳搖動,像抖動一樣,是筋脈無法約束控制,無法自主的現象,是風邪造成的。《內經》說:「所有因為風引起的頭暈和搖動,都屬於肝木。」肝主風,風屬於陽氣,陽主動,這是因為肝木之氣太過旺盛,反過來壓制脾土。脾主管四肢,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末端,因為肝木之氣鼓動,所以四肢才會動,這就是經典上說的「風邪侵犯末端肢體」的意思。也有人是頭部搖動但手腳不動,因為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,肝木之氣向上衝擊,所以頭部會獨自搖動;而如果風邪散佈到肢體末端,就會造成手腳搖動,而頭部不動。這個疾病在壯年人中很少見,中年以後才會出現,老年人尤其多。
老年人因為陰血不足,體內的水分不夠制約旺盛的火氣,所以這種病很難治療。以前的醫家沒有詳細論述這個問題,只有張戴人用治療新寨馬姓老人顫振的例子,以肝木、火氣,加上痰來治療,才獲得療效。遇到這個病症,應該參考他的觀點,並仔細思考來治療。(《準繩》)(補充說明:戴人治療的案例出自《十形三療》,用通聖散和湧劑。)
顫振的脈象,如果是細小、虛弱、遲緩、滑利,就還可以治療;如果是虛大、急促、強勁,就難以治療。有時脈象沉伏、澀滯,代表體內有痰濕阻滯。(《醫通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