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臟腑類 (12)
臟腑類 (12)
1. 癲狂
眩僕曰癲,失心曰狂,《靈樞》、《難經》其義判然矣。如《素問》云癲疾欲走呼之類,別是一義,而後世或以癲為失心,殆非是也。癲與癇不過大人小兒之別,而癇字倘用之大人,則亦即癲已。蓋癲狂二病,其狀雖異,而其因相近,治方亦相出入。故今析其證,而仍併為一門,學者宜互通酌耳。
癲狂辨異,陰附陽則狂,陽附陰則癲。(《脈經》)(按:原文此上曰:凡脈大為陽,浮為陽,數為陽云云。又曰:關前為陽,關後為陰。又《巢源》曰:脈浮大附陰者癲疾。據此陰附陽,言關前見陰脈,陽附陰,言關後見陽脈。以見陰犯陽者為狂、陽犯陰者為癲之理,與《金匱》陰氣衰者為癲,陽氣衰者為狂,其意相發,乃首揭之。又《沙篆》、《續焰》並有釋義,欠確,故不錄。)
狂病之候,觀其人初發之時,不欲眠臥,又不肯飲食,自言賢智尊貴,歌笑行走不休,皆陽氣盛所為。故經言重陽者狂,此之謂也。今人以為癲疾,謬矣。癲,顛也,發則僵仆焉,故有顛蹶之言也,陰氣太盛,故不得行立而倒僕也。今人以為癇病,誤矣。(楊玄操《難經注》)(按:《資生經》載此說曰:其剖析癲狂之病,曉然如此,而人終不信,豈亦傳習之誤,難以改歟。先兄曰:顏師古《急就篇注》曰:顛疾,性理顛倒失常,亦謂之狂也。
是楊氏所非。又按:《萬全方》以癲為狂而《集成》從之,《準繩》就失心中分癲與狂,今並不取。又楊氏辨以癲為癇之誤,蓋言癲與小兒驚風不同也。)
狂謂妄言妄走也,癲謂僵仆不省也,各自一證。然經有言狂癲疾者,有言狂互引顛者,又言顛疾為狂者,此則又皆狂顛兼病。今病有妄言妄走頃時前後僵仆之類,有僵仆後妄見鬼神半日方已之類,是以顛狂兼病者也。(《綱目》)
經云:重陽者狂,重陰者癲。蓋狂者狂言妄動,逾垣上屋,登高而歌,棄衣而走,罵詈不避親疏,而自高賢,好歌樂,此皆心火獨盛,陽氣有餘,以致神不守舍,痰火壅盛而然。癲者沉默嗔忿,悒悒不樂,僵仆直視,變易常情,此是陰虛血少,心火不寧以致此也。有怒氣忿鬱,一時不得舒越,以成狂癲者,須先開達肝火。(《病源集》)
《難經》謂重陰者癲,重陽者狂。《素問注》云多喜為顛,多怒為狂。然則喜屬於心而怒屬於肝,乃二臟相火有餘之證。《難經》陰陽之說,恐非理也。大抵狂為痰火實盛,顛為心血不足,多為求望高達不得者有之。(《正傳》)
癲狂之病,病本不同。狂病之來,狂妄以漸,而經久難已。癲病之至,忽然僵仆,而時作時止。狂病常醒,多怒而暴。癲病常昏,多倦而靜。由此觀之,則其陰陽寒熱,自有冰炭之異。故《難經》曰:重陽者狂,重陰者癲。義可知也。後世諸家,有謂癲狂之病,大概是熱,此則未必然也。此其形氣脈氣,自亦有據,不可不辨察陰陽,分而治之。(《景岳》)
白話文:
癲狂
《靈樞》和《難經》對癲狂的定義明確區分:眩僕(突然倒地)稱作癲,失心(神志不清)稱作狂。《素問》中提到的癲疾患者想跑、呼喊等症狀,另有所指,後世將癲視為失心,是不準確的。癲與癇只是成人與小兒的區別,若將「癇」用於成人,也等同於「癲」。癲狂兩種疾病,症狀雖然不同,但病因相近,治療方法也相差無幾。因此,本文將其症狀分析後,合為一章,學習者應互相參照理解。
癲狂辨異:陰氣侵犯陽氣則為狂,陽氣侵犯陰氣則為癲。(出自《脈經》)(注:原文在此之前論述了脈象的陰陽屬性,並引用《巢源》的觀點:脈浮大而侵犯陰者為癲疾。由此可知,「陰附陽」指在關前脈位出現陰脈,「陽附陰」指在關後脈位出現陽脈。陰犯陽為狂,陽犯陰為癲的理論,與《金匱要略》中「陰氣衰者為癲,陽氣衰者為狂」的觀點相通,這是最早提出的論述。其他如《沙篆》、《續焰》等書對此也有解釋,但欠準確,故不列出。)
狂病初期表現:患者不願睡眠、進食,自認為賢能、尊貴,不停地唱歌、笑、行走,都是陽氣盛所致。所以經書說陽氣過盛則為狂,就是這個意思。現代人將其誤認為癲疾,是錯誤的。癲,是指頭暈目眩,發作時會僵直倒地,故有「顛蹶」之說,這是陰氣過盛,以致無法站立行走而倒地。現代人將其誤認為癇病,也是錯誤的。(出自楊玄操《難經注》)(注:《資生經》記載了此觀點,認為對癲狂的分析如此清晰,但人們始終不信,可能是由於傳習中的錯誤難以改正。先兄說:顏師古《急就篇注》中說:「顛疾,性理顛倒失常,亦謂之狂也。」這與楊氏的觀點相悖。另注:《萬全方》將癲視為狂,《集成》沿用此說,《準繩》則在失心的基礎上區分癲與狂,本文均不採納。楊氏區分癲與癇的錯誤,是指癲與小兒驚風不同。)
狂是指胡言亂語、胡亂行走;癲是指僵直倒地、不省人事,各有其症狀。但經書中也有「狂癲疾」、「狂互引顛」、「顛疾為狂」等說法,這些是指狂癲兼病的情況。有些病人會出現胡言亂語、胡亂行走,過一會兒又僵直倒地;有些病人倒地後,又出現看見鬼神等幻覺,持續半天才恢復,這些都是狂癲兼病的表現。(出自《本草綱目》)
經書記載:陽氣過盛則為狂,陰氣過盛則為癲。狂者表現為胡言亂語、妄動,翻牆上屋,登高唱歌,脫衣奔跑,辱罵不分親疏,自認為高貴賢能,喜歡唱歌跳舞,這些都是心火獨盛,陽氣過盛,神志失守,痰火壅盛所致。癲者表現為沉默寡言、易怒,鬱鬱寡歡,僵直倒地,目光呆滯,性情變化,這是陰虛血少,心火不寧所致。因怒氣鬱結,一時難以舒解而導致狂癲的,應先疏解肝火。(出自《病源集》)
《難經》說陽氣過盛則為狂,陰氣過盛則為癲。《素問注》說多喜則為癲,多怒則為狂。喜屬於心,怒屬於肝,都是臟腑相火過盛的表現。《難經》中關於陰陽的說法,可能不盡合理。總而言之,狂是痰火實盛,癲是心血不足,多見於追求高位而不得的人。(出自《醫學正傳》)
癲狂的病因不同。狂病的發病過程是逐漸變得狂妄,且病程較長。癲病的發作則突然僵直倒地,時發時止。狂病患者神志清醒,多怒易暴。癲病患者神志昏沉,多倦怠靜臥。由此可見,癲狂的陰陽寒熱,如同冰炭般不同。《難經》說陽氣過盛則為狂,陰氣過盛則為癲,此言有理。後世一些醫家認為癲狂都是熱證,這是不確切的。癲狂的形氣、脈氣,各有其理,不可不辨別陰陽,而分別治療。(出自《景岳全書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