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臟腑類 (5)

回本書目錄

臟腑類 (5)

1. 臟腑總證

夫脾者,位居中央,王於四季,受水穀之精氣,化氣血以榮華,周養身形,灌溉臟腑者也。若虛則生寒,寒則陰氣盛,陰氣盛則心腹脹滿,水穀不消,喜噫吞酸,食則嘔吐,氣逆霍亂,腹痛腸鳴,時自泄利,四肢沉重,常多思慮,不欲聞人聲,夢見飲食不足,診其脈沉細軟弱者,是脾虛之候也。(《聖惠方》)

夫脾受水穀之精,化為氣血,養於臟腑,充於肌膚。若其氣不榮,則不能與胃行其精液,周養身形,致體重懈惰,四肢不舉,腹脅虛脹,脅滿咽乾,不能嗜食,縱食欲嘔,水穀不化,泄利腸鳴,則是脾氣不足之候也。(同上)

脾虛十二證:飲食勞倦,傷脾發熱;飲食不消化,屬脾氣虛;傷食,必惡食;停飲,為恣飲湯水或冷茶、冷酒所致;水腫,屬脾氣虛;脾虛中滿,屬脾氣虛,兼脾陰虛(晝劇夜靜,屬脾氣虛,夜劇晝靜,屬脾陰虛);噎膈,屬氣血兩虛,由於血液衰少,而非痰氣壅逆所成;脾泄,屬氣虛;健忘,屬氣血兩虛;倦怠嗜臥,屬脾氣不足;脾虛腹痛,按之則止,屬血虛;痞氣,屬脾氣虛,及氣鬱所致。(《本草經疏》)

胃病證,胃中有癖,食冷物者痛不能食,食熱即能食。趺陽脈浮者,胃氣虛也。趺陽脈浮大者,此胃家微虛煩,圊必日再行。芤而有胃氣者,脈浮之大而耎,微按之芤,故知芤而有胃氣也。趺陽脈數者,胃中有熱,即消穀引食(按:此《金匱·消渴篇》中文)。趺陽脈澀者,胃中有寒,水穀不化。趺陽脈粗粗而浮者,其病難治。趺陽脈浮遲者,故久病。趺陽脈虛則遺溺,實則失氣。動作頭痛重,熱氣朝者,屬胃。(《脈經》)

寸口脈澀,是胃氣不足。關脈數,胃中有客熱。關脈緩,其人不欲食,此胃氣不調,脾氣不足。關脈滑,胃中有熱,滑為熱實,以氣滿故不欲食,食即吐逆。關脈弦,胃中有寒,心下厥逆,此以胃氣虛故爾。關脈弱,胃氣虛,胃中有客熱,脈弱為虛熱作病,其說云有熱不可大攻之,熱去則寒起。

關脈遲,胃中寒。關脈實,胃中痛。關脈牢,脾胃氣塞,盛熱即腹滿響響。關脈洪,胃中熱,必煩滿。(同上)

關上脈浮而大,風在胃中,張口肩息,心下淡淡,食欲嘔。關上脈微浮(《病源論》無微字),積熱在胃中,嘔吐蛔蟲,心健忘。尺脈弱寸強,胃絡脈傷。(同上)

胃者腑也,又名水穀之海,與脾為表裡。胃者人之根本也,胃氣壯,則五臟六腑皆壯,足陽明是其經也。胃氣絕,則五日死。實則中脹便難,肢節疼痛,不下食,嘔吐不已。虛則腸鳴脹滿,引水滑泄。寒則腹中痛,不能食冷物。熱則面赤如醉人,四肢不收持,不得安臥,語狂目亂,便硬者是也。

病甚則腹脅脹滿,吐逆不入食,當心痛,上下不通,惡聞食臭,嫌人語,振寒,喜伸欠。胃中熱則唇黑,熱甚則登高而歌,棄衣而走,顛狂不定,汗出額上,鼽衄不止。虛極則四肢腫滿,胸中短氣,穀不化,中消也,胃中風,則溏泄不已。胃不足,則多飢不消食。病人鼻下平,則胃中病,渴者不可治。

白話文:

臟腑總證

脾這個器官,位於身體的中央,主宰著四季的變化,它接收食物中的精華,轉化成氣血來滋養身體,使身體各個部位都得到養分。如果脾虛,就會產生寒氣,寒氣旺盛就會導致陰氣過盛,進而出現心腹脹滿、消化不良、打嗝、吐酸水、吃東西就想吐、氣逆、上吐下瀉、腹痛、腸鳴、時常腹瀉、四肢沉重、常常胡思亂想、不喜歡聽到別人說話、夢見吃不飽,把脈會發現脈象沉細軟弱,這些都是脾虛的徵兆。

脾臟接收食物的精華,將其轉化為氣血,滋養五臟六腑,充實肌肉皮膚。如果脾氣虛弱,就無法將精華物質輸送到胃部,從而無法滋養身體,導致身體沉重、懶散、四肢無力、腹部和肋部虛脹、肋部脹滿、咽喉乾燥、沒有食慾、即使吃了也想吐、消化不良、腹瀉、腸鳴,這些都是脾氣不足的表現。

脾虛有十二種常見的症狀:飲食不當或過於勞累會損傷脾臟導致發熱;消化不良,是脾氣虛弱的表現;吃壞東西,一定會厭食;飲水過多導致體內停滯水液,是因為飲用過多湯水、冷茶或冷酒所致;水腫,是脾氣虛弱的表現;脾虛導致腹部脹滿,屬於脾氣虛,有時也會伴隨脾陰虛(白天症狀加重、晚上減輕,是脾氣虛;晚上加重、白天減輕,是脾陰虛);噎膈,屬於氣血兩虛,是因為血液衰少,不是因為痰氣阻塞所致;脾虛引起的腹瀉,是氣虛的表現;健忘,屬於氣血兩虛;身體疲倦嗜睡,是脾氣不足的表現;脾虛引起的腹痛,按壓後疼痛會減輕,屬於血虛;胸悶、胃部不適,屬於脾氣虛,也可能是氣鬱所致。

胃病證

胃部有腫塊,吃了冷的食物就會疼痛難忍,不能進食,吃了熱的食物才能夠進食。如果足背動脈脈搏浮起,表示胃氣虛弱。如果足背動脈脈搏浮大,表示胃稍微有些虛弱,容易心煩,每天大便會超過一次。如果脈象空虛但又有胃氣,脈象會浮大而柔軟,輕輕按壓會感到空虛,這說明脈象雖然空虛,但仍有胃氣。如果足背動脈脈搏急促,表示胃中有熱,容易消化食物,也容易感到飢餓。如果足背動脈脈搏澀滯,表示胃中有寒,消化不良。如果足背動脈脈搏粗而浮,表示病情難以治療。如果足背動脈脈搏浮而緩慢,表示病程較長。如果足背動脈脈搏虛弱,容易遺尿,如果脈搏強實,容易失氣。活動時會頭痛、頭重,早上發熱,這些都屬於胃病。

手腕寸口的脈搏澀滯,表示胃氣不足。手腕關脈脈搏急促,表示胃中有虛熱。手腕關脈脈搏緩慢,表示不想吃東西,這是胃氣失調、脾氣不足的表現。手腕關脈脈搏滑利,表示胃中有熱,滑脈代表熱邪旺盛,因為胃脹滿而不願進食,吃東西就想吐。手腕關脈脈搏像琴弦一樣繃緊,表示胃中有寒,心口發涼,這是胃氣虛弱所致。手腕關脈脈搏虛弱,表示胃氣虛弱,胃中有虛熱,脈弱表示虛熱導致的疾病,說明有熱邪時不能過度攻伐,熱邪消退後就會出現寒邪。

手腕關脈脈搏遲緩,表示胃中有寒。手腕關脈脈搏強實,表示胃痛。手腕關脈脈搏牢固,表示脾胃之氣堵塞,盛熱時會出現腹脹、腹部有聲響。手腕關脈脈搏洪大,表示胃中有熱,一定會煩躁、腹脹。

手腕關脈脈搏浮大,表示有風邪進入胃中,會出現張口喘氣、心下不舒服、想吐。手腕關脈脈搏微浮,表示胃中有積熱,會出現嘔吐蛔蟲、健忘。尺脈弱而寸脈強,表示胃的絡脈受到損傷。

胃屬於腑,也稱為水穀之海,與脾互為表裡。胃是人體的根本,胃氣強壯,五臟六腑都強壯,足陽明胃經是其經脈。如果胃氣衰竭,五天內就會死亡。如果胃氣過盛,會出現腹脹、大便困難、肢體關節疼痛、不能進食、持續嘔吐。如果胃氣虛弱,會出現腸鳴、腹脹、喝水後腹瀉。如果胃寒,會出現腹痛、不能吃冷的食物。如果胃熱,會出現面色潮紅如醉酒、四肢不聽使喚、坐立不安、說胡話、眼睛昏花、大便乾硬等症狀。

病情嚴重時,會出現腹部和肋部脹滿、嘔吐、不能進食、心口疼痛、上下不通暢、厭惡食物的氣味、討厭別人說話、發冷、喜歡伸懶腰打哈欠。胃中有熱時嘴唇會發黑,熱邪嚴重時會做出一些瘋狂的行為,如唱歌、丟衣服亂跑、神志不清、額頭出汗、流鼻血不止。虛弱到極點時,會出現四肢腫脹、胸悶氣短、消化不良、消渴病。胃中感受風邪時,會出現持續腹瀉。胃不足時,會經常感到飢餓但又消化不良。病人鼻翼下方的皮膚平坦,表示胃有疾病,如果出現口渴,則表示病情難以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