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臟腑類 (4)
臟腑類 (4)
1. 臟腑總證
心小腸俱虛,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虛者,手少陰與太陽經俱虛也,病苦洞泄,苦寒少氣,四肢寒,腸澼。(《脈經》)(《千金》曰:名曰心、小腸俱虛也。)
脾病證,寸口脈緩而遲,緩則為陽,其氣長,遲則為陰,榮氣促(按:促字當考),榮衛俱和,剛柔相得,三焦相承,其氣必強。趺陽脈滑而緊,滑即胃氣實,緊即脾氣傷,得食而不消者,此脾不治也。能食而腹不滿,此為胃氣有餘。腹滿而不能食,心下如飢,此為胃氣不行,心氣虛也,得食而滿者,此為脾家不治。脾氣弱,病利下白腸垢,大便堅不能更衣,汗出不止,名曰脾氣弱,或五液注下青黃赤白黑。病人鼻下平者,胃病也。微赤者病發癰,微黑者有熱,青者有寒,白者不治,唇黑者胃先病,微燥而渴者可治,不渴者不可治,臍反出者此為脾先落(一云先終)。脾病,其色黃,飲食不消,腹苦脹滿,體重節痛,大便不利,其脈微緩而長,此為可治。脾病,其色黃體青,失溲直視,唇反張,爪甲青,飲食吐逆,體重節痛,四肢不舉,其脈當浮大而緩,今反弦急,其色當黃,今反青,此是木之剋土,為大逆,十死不治。(《脈經》)
脾中寒熱,則皆使人腹中痛,不下食。又脾病,則舌強語澀,轉筋卵縮,牽陰股,引髀痛,身重不思食,鼓脹,變則水泄,不能臥者,死不治也。脾正熱,則面黃目赤,季脅痛滿也。寒則吐涎沫而不食,四肢痛,滑泄不已,手足厥,甚則顫慄如瘧也。(《中藏經》)
脾實,右手關上陰實者,脾實也,苦腸中伏伏如堅狀,大便難。(《脈經》)
右手關上脈陰實者,足太陰經也,病苦足寒脛熱,腹脹滿,煩擾不得臥。(同上)(《千金》曰:名曰脾實熱也。)
夫脾實則生熱,熱則陽氣盛,陽氣盛則心胸煩悶,唇口乾焦,身熱煩疼,體重不能轉側,語聲沉而心急,咽喉痛而不利,舌本腫強,口內生瘡,腹脅脹滿,不得安臥,夢見歌樂,四肢怠惰,診其脈緊實者,是脾實之候。(《聖惠方》)(《聖濟總錄》更有語言謇難,面目黑黃證。)
脾實即濕熱邪勝六證:蠱脹,由於脾家濕熱積滯,或內傷瘀血,停積而成;易飢,屬脾家邪火,口唇生瘡;口糜;中消,屬脾家實火,濕熱腹痛,按之愈甚。(《本草經疏》)
脾虛,右手關上陰絕者,無脾脈也,苦少氣下利,腹滿身重,四肢不欲動,善嘔。(《脈經》)
右手關上脈陰虛者,足太陰經也,病苦泄注,腹滿氣逆,霍亂嘔吐,黃疸,心煩不得臥,腸鳴。(同上)(《千金》曰:名曰脾虛冷也。)
脾氣若不足,令人面目黃,食即欲嘔逆,唇乾復口瘡,氣脹四肢重,意和並慞惶,不欲聞人語,脾渴即須漿,此為脾不足,急療可為良。醫人(《五臟論》)(醫人二字衍。)
白話文:
臟腑總證
心與小腸都虛弱:左手寸口(手腕處)和人迎(頸部)這兩個地方的脈象,陰陽都呈現虛弱的狀態,表示手少陰心經和太陽小腸經都虛弱了。病人會腹瀉不止,感到寒冷、氣短,四肢冰冷,還會出現腸道不適、裡急後重等症狀。
脾臟疾病的症狀:寸口脈搏緩慢而遲滯,緩慢表示陽氣旺盛,氣息較長;遲滯則表示陰氣偏盛,榮氣(指血脈中的營養物質)不足。如果榮氣和衛氣(指身體的防禦機能)都能協調,剛柔相濟,三焦(上中下三焦,泛指內臟)功能正常,那麼身體的氣必定強盛。趺陽脈(足背動脈)滑利而繃緊,滑利表示胃氣充足,繃緊則表示脾氣受損。如果吃東西後無法消化,就表示脾臟功能失調。能吃東西但肚子不覺得飽,表示胃氣有餘。如果肚子脹滿但吃不下東西,心口感到飢餓,表示胃氣不順暢,心氣虛弱。吃東西後肚子就脹滿,表示脾臟功能失調。脾氣虛弱,會導致腹瀉,排出白色黏液,或大便堅硬,難以排出,汗流不止,這種情況稱為脾氣虛弱。有時還會有各種液體從下方排出,顏色有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等。如果病人鼻子下方是平的,表示胃有問題。稍微發紅可能要長癰瘡,發黑表示有熱,發青表示有寒,發白則難以治療。嘴唇發黑表示胃部先出了問題。如果嘴唇稍微乾燥但又口渴,表示可以治療,如果嘴唇乾燥但不口渴,則難以治療。肚臍向外突出,表示脾臟功能先衰退了。脾病,臉色會發黃,飲食難以消化,肚子脹滿,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,大便不順暢,脈象微弱、緩慢而長,這表示還可以治療。如果脾病導致臉色發黃但身體發青,小便失禁、眼睛直視,嘴唇外翻,指甲青紫,飲食後嘔吐,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,四肢無力,脈象應該是浮大而緩慢,現在反而變成弦而急促,臉色應該是黃色,現在反而發青,這是木氣過盛而克制土氣,屬於大逆之症,十有八九難以治療。
脾臟有寒熱病症,都會導致腹痛、不想吃東西。脾臟生病,會出現舌頭僵硬、說話困難,腿部抽筋、陰囊萎縮,牽引到大腿內側、股部疼痛,身體沉重不想動,腹部脹大,嚴重時會腹瀉,無法躺臥,這屬於難以治療的重症。如果脾臟有熱,臉色會發黃,眼睛發紅,兩側脅肋會脹痛。如果脾臟有寒,則會吐出清稀的唾液,不想吃東西,四肢疼痛,腹瀉不止,手腳冰冷,嚴重時會顫抖,像得了瘧疾一樣。
脾氣實證:右手關脈處的脈象陰實,表示脾氣實盛,會感到腸道內有硬塊,大便難以排出。右手關脈處的脈象陰實,是足太陰脾經的病症,會感到腳冷腿熱,腹脹難受,煩躁不安,無法入睡。
脾氣實盛會產生熱,熱會使陽氣旺盛,陽氣旺盛則會心胸煩悶,嘴唇乾燥,身體發熱、煩躁、疼痛,身體沉重無法翻身,說話聲音低沉、心神急躁,咽喉疼痛,舌根腫脹,口腔生瘡,腹部脅肋脹滿,無法安睡,夢見唱歌跳舞,四肢疲憊。診斷時發現脈象緊實,這就是脾氣實證的表現。
脾氣實證,即濕熱邪氣過盛的六種表現:鼓脹,由於脾胃濕熱積滯,或內傷瘀血停積而成;容易感到飢餓,屬於脾胃的邪火;口瘡、口糜;消渴症,屬於脾胃的實火;濕熱導致腹痛,按壓時疼痛加劇。
脾氣虛證:右手關脈處的脈象陰絕,表示沒有脾脈,會感到氣短、腹瀉、肚子脹滿、身體沉重、四肢不想動彈、容易嘔吐。右手關脈處的脈象陰虛,是足太陰脾經的病症,會感到腹瀉不止、腹脹、氣逆、嘔吐、黃疸、心煩意亂、無法入睡、腸鳴。
脾氣不足會導致臉色發黃,吃東西就想嘔吐,嘴唇乾燥、口生瘡瘍,氣脹、四肢沉重,心情煩躁、焦慮,不喜歡聽人說話,感到口渴需要喝水。這就是脾氣不足的表現,需要及時治療才能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