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諸血病 (41)

回本書目錄

諸血病 (41)

1. 大便血

溫中補虛諸方,膠姜理中湯,治腹虛便血。

上用理中湯,加黃耆、阿膠、艾、當歸煎,食前服。(《魏氏》)

陽虛陰乏之人,久年便血不時,面帶黃柏皮色者,理中湯加附子、百草霜,為丸服。(《丹溪》)

理物湯,即理中湯、四物湯並用。(《證治類方》)

艾附湯,治臟寒大便血作。

大附子(二兩炮去皮臍切片),熟白艾(一兩),川薑(七錢炮洗)

上㕮咀,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,煎七分去滓,食前溫服。(《魏氏》)

歸附湯。

當歸(半兩去蘆),附子(一兩炮去皮臍)

上㕮咀,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,生薑五片,煎七分去滓,食前溫服。(同上)

治凡下血虛極,麥門冬湯方。

麥門冬,白朮(各四兩),甘草(一兩),牡蠣,芍藥,阿膠(各三兩),大棗(二十枚)

上七味㕮咀,以水八升,煮取二升,分再服。(《千金》)

人參散,治腸風臟毒。運使孫紹遠傳,云有此疾者,常常服之,不至力乏,不至面黃,多服為佳。屢傳與人,皆以為妙。

人參,白茯苓,黃耆(蜜炙),甘草,五味子

上等分為細末,每服二大錢,白湯調下,每日四、五服。(《事證方》)(按:此方本於《三因》,治五痔下血,加味四君子湯。今去白朮、白扁豆,加五味子。)

去血過多,面色萎黃,以十全大補湯去桂主之。(《原病集》)

通府薛允頫下血,服犀角地黃湯等藥,其血愈多,形體消瘦,發熱少食,裡急後重。此脾氣下陷,余用補中益氣加炮姜,一劑而愈。(《內科摘要》)

一人素善飲酒,不時便血,或在糞前,或在糞後,食少體倦,面色萎黃。此脾氣虛而不能統血,以益氣湯加吳茱萸、黃連。(《壽世》)

斷紅丸,治臟腑陽虛,久而腸風痔疾,下血不止,或所下太多,面色萎黃,日漸羸瘦。

側柏葉(微炒黃),川續斷(酒浸),鹿茸(燎去毛醋煮),附子(炮去皮臍),黃耆(去蘆),阿膠(銼蛤粉炒成珠子),當歸(去蘆酒浸各一兩),白礬(枯半兩)

上為細末,醋煮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七十丸,空心食前,用米飲送下。(《濟生》)

如老年陽氣虛虧,脫血不能存,走失大腸,宜鹿茸丸。

鹿茸(七兩),熟地黃(十兩),附子(四十個),牛膝(二十兩),山藥(四斤),杜仲(三斤半),五味(二斤),肉蓯蓉(三斤)

煉蜜丸,麝香為衣,鹽湯鹽酒下。(《如宜》)

腎虛下血。

鹿茸(酥炙),烏梅(去仁各一兩),破故紙(炒),杜仲(各半兩)

上炒為末,粟米粥為丸,每三十粒,空心鹽湯吞下。(《澹寮》)

調攝法,血證不斷酒色厚味,縱止必發,終成痼疾。(《六要》)

白話文:

溫補脾胃的藥方,例如膠姜理中湯,可以治療因脾胃虛弱引起的便血。

將理中湯的藥材,加上黃耆、阿膠、艾葉、當歸一起煎煮,在飯前服用。(出自《魏氏》)

如果病人是屬於陽氣虛弱、陰血不足的體質,長期便血,且臉色像黃柏樹皮一樣黃,可以使用理中湯,加上附子和百草霜,製成藥丸服用。(出自《丹溪》)

理物湯,就是理中湯和四物湯一起使用的合方。(出自《證治類方》)

艾附湯,可以治療因臟腑虛寒引起的便血。 使用大附子(炮製後去皮臍切片)、熟艾葉、炮製過的川薑,加水煎煮後,在飯前溫服。(出自《魏氏》)

歸附湯。 使用當歸(去蘆)、附子(炮製後去皮臍),加生薑,加水煎煮後,在飯前溫服。(出自《魏氏》)

治療各種因失血過多導致的極度虛弱,可以使用麥門冬湯。 將麥門冬、白朮、甘草、牡蠣、芍藥、阿膠、大棗等藥材加水煎煮後分兩次服用。(出自《千金》)

人參散,可以治療腸風和臟毒引起的出血。據說孫紹遠使用這個藥方,可以使患有這種疾病的人,經常服用也不會感到虛弱、面色發黃。這個藥方很多人都認為很有效。 將人參、白茯苓、炙黃耆、甘草、五味子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,用白開水調服,每天可以服用四到五次。(出自《事證方》)(這藥方出自《三因》,原用於治療五痔出血,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味而成。現在去掉了白朮和白扁豆,增加了五味子。)

如果失血過多,導致面色萎黃,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,但要去掉桂枝。(出自《原病集》)

有人因為下血,服用犀角地黃湯等藥,反而出血更多,身體消瘦、發熱、食慾不振、裡急後重。這是因為脾氣下陷,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炮薑,服用一劑就痊癒了。(出自《內科摘要》)

有個人平時喜歡喝酒,經常便血,有時在排便前,有時在排便後,而且食慾不振、身體疲憊、面色萎黃。這是因為脾氣虛弱,無法統攝血液,使用益氣湯,加上吳茱萸和黃連。(出自《壽世》)

斷紅丸,可以治療因臟腑陽虛,長期腸風痔疾,出血不止,或者出血過多,導致面色萎黃、身體日漸消瘦。 將側柏葉(微炒黃)、川續斷(酒浸)、鹿茸(燎去毛醋煮)、附子(炮製後去皮臍)、黃耆(去蘆)、阿膠(用蛤粉炒成珠子)、當歸(去蘆酒浸)、白礬(枯)等藥材磨成細粉,用醋煮米糊製成藥丸,每次服用,用米湯送服。(出自《濟生》)

如果是老年人因為陽氣虛弱,導致失血而不能保存,血液流失到大腸,可以使用鹿茸丸。 使用鹿茸、熟地黃、附子、牛膝、山藥、杜仲、五味子、肉蓯蓉等藥材,用蜂蜜煉製成藥丸,用麝香為衣,用鹽湯或鹽酒送服。(出自《如宜》)

因腎虛引起的下血。 使用酥油炙過的鹿茸、去核的烏梅、炒過的破故紙、杜仲等藥材,炒過磨成粉,用小米粥製成藥丸,空腹用鹽湯吞服。(出自《澹寮》)

調養方面,患有出血症的人,如果不斷酒、色慾、以及食用肥膩厚味的食物,即使出血暫時停止,也一定會再復發,最終變成頑固的疾病。(出自《六要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