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諸血病 (37)
諸血病 (37)
1. 大便血
夫臟毒下血,可用調胃承氣湯加當歸瀉訖,次用芍藥柏皮丸(按:用芍、歸、柏、連)、黃連解毒湯。(《治病百法》)
風濕則祛之,寒則溫之,熱則清之,停滯則疏滌之,氣則調之,有毒者解利之。下血之證,非只一端,大概血得熱而行,遇黑而止,用藥當審之。(《大成》)
下血,其法不可純用寒涼藥,必於寒涼藥中加辛味為佐。久不愈者,後用溫劑,必兼升舉,藥中加酒浸炒涼藥,如酒煮黃連丸之類,寒因熱用故也。有熱,四物加炒山梔子、升麻、秦艽、阿膠珠,去大腸濕熱。屬虛者,當溫散,四物加炮乾薑、升麻。凡用血藥,不可單行單止也。(《丹溪》)(按:《金匱翼》以此說為該諸血證者。)
大便下血,曰腸風,切勿止澀,究其本末證狀,先清其表,後攻其里,其血自止。如脈洪大,宜後方四物合解毒湯調治。(《綱目》引玄)
瀉血當別其色,色鮮為熱,色瘀為寒。熱血,連蒲散(方闕)。寒血,理物湯。血色鮮紅者,多因內蘊熱毒,毒氣入腸胃,或因飲酒過多,及啖糟藏炙爆,引血入大腸,故瀉鮮血,宜連蒲散,吞黃連阿膠丸及香連丸,或一味黃連煎飲。大瀉不止者,四物湯加黃連、槐花。瀉血色瘀者為寒,血逐氣走,冷氣入客腸胃,故下瘀血,理中湯。
不效,宜黑神散(據《類方》,即《和劑》婦人用方),米飲調下,中用附子者佳。或用膠艾湯加米煎,吞震靈丹。顛撲內損,惡血入腸胃,下出濁如瘀血者,宜黑神散,加老黃茄為末,酒調下。有風入腸胃,純下清血,或風濕入腸胃,下如豆汁,或下瘀血,並宜胃風湯、膠艾湯。
瀉血或淡或濁,或鮮或瘀,亦宜胃風湯,吞駐車丸。或獨瀉血,或與糞俱出,當辨其色與所感施治。有腹痛者,乃是血不循經,故爾作痛,卻無裡急後重及纏墜等患,不可因痛而認為血痢。婦人因月事不通,血不循故道,從後分出者,當調其經。瀉血過多,手足厥冷而眩暈者,當審其寒熱施治,不可因眩暈而便用附子熱藥。
寒血猶可,熱血為害不少。(《要訣》)
大抵此證所致之由不同,當究其所因治之。如元氣有餘,形黑氣盛,先糞而後紫血者,更兼脈實有力,此屬有餘,法當涼血止血藥,應自效。至若形體瘦弱,面色痿黃,先鮮血而後糞者,更兼脈虛無力,此屬不足,豈可反用涼藥止之,致傷脾胃,此證若不溫中健脾,升舉中氣,其血不得歸原,故藥難效,遠其根本也。(《外科正宗》)
凡下血證,脈數有力,唇焦口燥,喜冷畏熱,是為有火,宜用清魂散(荊芥、當歸水煎)加黃芩、丹皮、生地之屬。若脈細無力,唇淡口和,喜熱畏寒,或四肢厥冷,是為有寒,宜用溫藥止之,理中加歸、芍主之。若便久不止,氣血大虛,宜用歸脾、十全輩統血歸經。血本屬陰,生於陽氣,治者宜滋其化源。(《心悟》)
白話文:
大便出血,如果是因為體內毒素積聚導致的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加上當歸來瀉下毒素,瀉完後再用芍藥柏皮丸(包含芍藥、當歸、黃柏、黃連)和黃連解毒湯來治療。
如果是風濕引起的,就祛風濕;如果是寒氣引起的,就溫暖身體;如果是熱氣引起的,就清除熱氣;如果是停滯不通引起的,就疏通;如果是氣虛引起的,就調理氣;如果有毒素,就解毒。大便出血的原因不只一種,大概來說,血遇到熱就會流動,遇到寒就會停止。用藥時要仔細辨別。
大便出血的治療方法,不能單純使用寒涼藥,必須在寒涼藥中加入一些辛味的藥作為輔助。如果病久不癒,後期要用溫熱的藥,而且要兼顧升提陽氣,藥中可以加入用酒浸泡後炒過的涼性藥,例如酒煮黃連丸之類的,這是因為寒病要用熱藥來治療。如果出血是因為有熱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炒山梔子、升麻、秦艽、阿膠珠,去除大腸中的濕熱。如果是因為虛弱引起的,就要用溫散的藥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炮乾薑、升麻。凡是使用活血藥,不能單獨使用一種。
大便出血,俗稱腸風,千萬不要用收斂止血的藥,要仔細研究病因,先清除體表的邪氣,再治療體內的病症,血自然就會止住。如果脈搏洪大有力,可以用四物湯合解毒湯來調理治療。
瀉血的時候要區分血的顏色,顏色鮮紅的是因為有熱,顏色瘀黑的是因為有寒。熱血可以用連蒲散(藥方已失傳)來治療,寒血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。血色鮮紅,大多是因為體內蘊藏熱毒,毒氣進入腸胃,或者因為飲酒過多,或者吃了燒烤油炸等食物,導致血進入大腸,所以會拉出鮮血,可以用連蒲散,也可以服用黃連阿膠丸和香連丸,或者單獨煎煮黃連來喝。如果大便出血不止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黃連和槐花來治療。如果拉出的血是瘀黑色,是因為有寒,寒氣進入腸胃,導致瘀血排出,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。
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用黑神散(根據《類方》,是《和劑局方》中婦科用藥)用米湯調服,其中加入附子的效果更好。或者可以用膠艾湯加上米一起煎煮,然後服用震靈丹。如果是跌打損傷導致瘀血進入腸胃,拉出像瘀血一樣的濁血,可以用黑神散,加上老黃茄磨成粉,用酒調服。如果是因為風邪進入腸胃,單純拉出清血,或者風濕進入腸胃,拉出像豆汁一樣的血水,或者拉出瘀血,都適合用胃風湯或膠艾湯來治療。
瀉血的顏色可能淡可能濁,可能鮮紅可能瘀黑,也適合用胃風湯,服用駐車丸。無論是單獨瀉血,還是與糞便一起排出,都要辨別血的顏色和病因來施治。如果腹痛,是因為血沒有按照正常的經絡運行,所以才會疼痛,但不會有裡急後重和墜脹等不適,不要因為疼痛就認為是痢疾。婦女因為月經不通,血不按照正常的通道運行,從後陰排出,應該要調理月經。瀉血過多,導致手腳冰涼、頭暈,要仔細辨別是寒症還是熱症,不要因為頭暈就馬上使用附子等熱性藥。
寒性的出血還好,熱性的出血危害不小。
總之,大便出血的原因不同,應該要仔細研究病因,再對症治療。如果元氣充足,體格強壯,先排出糞便,然後拉出紫黑色的血,而且脈搏有力,這是屬於實證,應該用涼血止血的藥,效果會很好。如果身體瘦弱,面色萎黃,先拉出鮮血,然後排出糞便,而且脈搏虛弱無力,這是屬於虛證,怎麼能反而用涼藥來止血,這樣會損傷脾胃,這種情況如果不溫中健脾,升提中氣,血就不能歸於正常,所以藥物難以奏效,要從根本上治療。
凡是大便出血的症狀,如果脈搏跳動快而且有力,嘴唇焦乾,口渴喜歡喝冷水,怕熱,這是屬於有火,應該用清魂散(荊芥、當歸用水煎服)加上黃芩、丹皮、生地之類的藥。如果脈搏細弱無力,嘴唇顏色淡,口不渴,喜歡喝熱水,怕冷,或者四肢冰涼,這是屬於有寒,應該用溫熱的藥來止血,可以用理中湯加上當歸、芍藥來治療。如果大便出血久治不愈,氣血非常虛弱,應該用歸脾湯、十全大補湯之類的藥來幫助血歸經。血本來屬於陰,產生於陽氣,治療的時候要滋養陰氣的源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