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諸血病 (36)

回本書目錄

諸血病 (36)

1. 大便血

又有脾濕毒,令氣血凝滯,滲入腸間而下者,必面目深黃,小便不利,胸膈膨脹,不進飲食,又下血瘀黑,見蠱注痢門。(《萬安》引《可用方》)

若風入腸胃者,其脈浮,下血必在糞前,是名近血。停積於大腸者,其脈沉滯,血在糞後,又名遠血。臟寒者,其脈沉微,下血無痛。積熱者,其脈洪數,純下鮮血,甚則兼痛。傷濕者,脈沉而遲,下血如豆汁。又有因氣鬱結,酒色過度,並過食炙膾,因毒生蟲,亦能令人下血。又當以五臟所傷,辨其證治。(《大成》)

血之在身,有陰有陽。陽者順氣而行,循流脈中,調和五臟,灑陳六腑,如是者謂之榮血也。陰者居於絡脈,專守臟腑,滋養神氣,濡潤筋骨。若其臟感內外之邪傷,則或循經之陽血,至其傷處,為邪氣所阻,漏泄經外。或居絡之陰血,因著留之邪,擘裂而出,則皆滲入腸胃而泄矣。

世俗每見下血,率以腸風名之,不知風乃六淫中之一耳。或風有從腸胃經脈而入客者,或肝經風木之邪內乘於腸胃者,則可謂之腸風。若其他不因風邪,而腸胃受火熱二淫,與寒燥濕怫鬱其氣,及飲食用力過度,傷其陰絡之血者,亦謂之腸風可乎。許學士謂下清血色鮮者,腸風也。

血濁而色黯者,臟毒也。肛門射如血線者,脈痔也。然腸風挾濕者,亦下如豆汁,及紫黑瘀血,不必盡鮮,正當以久暫為別耳,然要之皆俗名也。世醫編書者,或以瀉血為腸風,或分瀉血與腸風臟毒為二門,皆非也。(《準繩》)

大便下血,多由腸胃之火,然未必盡由於火也。故於火證之外,則有脾胃陽虛而不能統血者,有氣陷而血亦陷者,有病久滑泄而血因以動者,有風邪結於陰分而為便血者。大都有火者多因血熱,無火者多因虛滑,故治血者但當知虛實之要。(《景岳》)

血滑不止者,或因病久而滑,或因年衰而滑,或因氣虛而滑,或因誤用攻擊,以致氣陷而滑。凡動血之初,多由於火,及火邪既衰,而仍有不能止者,非虛即滑也。(同上)

證治諸說,治法大要,先當解散腸胃風邪,熱者與敗毒散,冷者與不換金正氣散,風邪既丟,然後隨其冷熱而對治之。或曰血遇熱則行,止血多用涼藥,如地榆散、柏皮湯、黃連阿膠丸、酒蒸黃連丸輩,施之熱證,固當然爾。其或陽虛陰走,正氣不得歸元,則用木香理中湯、附子理中湯、震靈丹、黑錫丹輩,如之何而廢之。要之芎歸湯一劑,又調血之上品,熱者加茯苓、槐花,冷者加茯苓、木香,此則自根自本之論也。雖然,精氣血氣,生於穀氣,是以大腸下血,大抵以胃藥收功,真料四君子湯、參苓白朮散,以枳殼散、小烏沉湯和之,胃氣一回,血自循於經絡矣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大便出血

有些人是因為脾臟濕氣太重,產生毒素,導致氣血循環不順暢,血液滲到腸道而排出,這種情況通常臉色會呈現深黃色,小便不順暢,胸腹部脹滿,吃不下東西,而且拉出來的血是瘀黑色的,這通常與寄生蟲引起的痢疾有關。

如果是風邪侵入腸胃,脈象會浮,拉出來的血會在糞便之前,這稱為「近血」;如果是積在在腸道,脈象會沉而滯澀,拉出來的血會在糞便之後,稱為「遠血」。體內寒冷的人,脈象會沉而微弱,拉出來的血不會疼痛。體內積熱的人,脈象會洪大且快,拉出來的血是鮮紅色的,嚴重的話還會伴隨疼痛。如果是因為濕邪侵犯,脈象會沉而遲緩,拉出來的血會像豆汁一樣。另外,也有些人是因為情緒鬱悶,喝酒或性生活過度,或是吃太多燒烤類食物,導致體內產生毒素或寄生蟲,也會導致大便出血。還要根據五臟受到損害的情況,來辨別證型並進行治療。

血液在身體裡有陰陽之分。陽血會隨著氣的運行,在脈絡中流動,調節五臟的功能,滋養六腑,這稱為「榮血」。陰血則是停留在絡脈中,專門守護臟腑,滋養精神氣血,滋潤筋骨。如果臟腑受到內外邪氣的傷害,陽血可能會因為受到邪氣阻礙,從受傷的地方漏出到脈絡外,或是陰血因為受到邪氣影響,裂開而流出,這些血液都會滲到腸胃而排出。

一般人看到大便出血,都說是「腸風」,但「風」只是六淫中的一種邪氣。有可能是風邪從腸胃經脈入侵,或是肝經的風邪侵犯腸胃,才算是「腸風」。如果不是因為風邪,而是因為腸胃受到火熱邪氣,或是寒冷、乾燥、濕氣、氣鬱等影響,以及飲食過量,損傷了陰絡的血液,這樣也能叫做「腸風」嗎?學者認為,排出清澈鮮紅的血,才是腸風。

排出混濁暗沉的血,是臟腑有毒。從肛門噴射出像血線一樣的血,是痔瘡。但腸風挾帶濕氣時,也會排出像豆汁一樣或是紫黑色的瘀血,不一定都是鮮紅色的,要根據病程的久暫來判斷。總之這些都是俗稱,世俗的醫生把瀉血當作腸風,或是把瀉血跟腸風、臟毒分成兩類,都是不對的。

大便出血大多是因為腸胃有火,但也不一定都是火引起的。除了火熱證之外,還有可能是脾胃虛弱,無法統攝血液,或是氣虛下陷,導致血液也跟著下陷,或是久病導致腸道滑脫,讓血也跟著流出,或是風邪停留在陰分而導致便血。一般來說,有火的出血多半是因為血熱,沒火的出血多半是因為虛弱滑脫。所以治療出血時,要知道虛實的重點。

出血不止,有可能是因為久病造成腸道滑脫,或是年老體衰,或是氣虛,或是誤用攻伐藥,導致氣陷而滑脫。剛開始出血,多半是因為火熱,等到火邪衰退之後,如果還不能止血,不是虛就是滑。

治療大便出血,大致上要先解散腸胃的風邪,如果是熱證,用敗毒散,如果是寒證,用不換金正氣散,等風邪去除後,再根據寒熱來治療。有人說,血遇熱會運行,所以止血大多用涼藥,像地榆散、柏皮湯、黃連阿膠丸、酒蒸黃連丸等,這些對於熱證當然有效。但如果是陽虛陰走,正氣無法歸元,就要用木香理中湯、附子理中湯、震靈丹、黑錫丹等,怎麼可以不用呢?總之,芎歸湯是很棒的調血藥,熱證加茯苓、槐花,寒證加茯苓、木香,這才是從根本治療的方法。不過,精、氣、血都來自於穀物,所以治療大便出血,大多要從調理腸胃著手,用四君子湯、參苓白朮散等,並搭配枳殼散、小烏沉湯來調和,只要胃氣恢復,血就會回到經絡中運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