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諸血病 (32)
諸血病 (32)
1. 小便血
源由(尿血、血淋之辨)心主於血,與小腸合。若心家有熱,結於小腸,故小便血也。(《病源論》)
夫尿血者,是膀胱有客熱,血滲於脬故也。血得熱而妄行,故因熱流散,滲於脬內而尿血也。(《聖惠》)
《內經》謂悲哀太甚,則胞絡絕,陽氣動中,數溲血。又曰:胞移熱於膀胱,為癃溺血。二者皆虛熱妄溢,故溲血不止也。治宜去邪熱,調心氣。(《聖濟》)
病者小便出血,多因心腎氣結所致,或因憂勞房室過度,此乃得之虛寒,故《養生》云:不可專以血得熱為淖溢為說。二者皆致尿血,與淋不同,以其不痛,故屬尿血,痛則當在血淋門。(《三因》)
溺孔精道之別,凡溺血證,其所出之血有三,蓋從溺孔出者二,從精孔出者一也。溺孔之血,其來近者,出自膀胱。其來遠者,出自小腸。精道之血,必自精宮血海而出。多因房勞,以致陰虛火動,營血妄行而然。(《景岳》)(按:原文稍繁,今撮其要。)
脈候,尺脈滑,血氣實,婦人經脈不利,男子尿血,宜服樸消煎大黃湯,下去經血,針關元瀉之。尺脈芤,下焦虛,小便去血,宜服竹皮生地黃湯,灸丹田、關元,亦針補之。(《脈經》)(按:此所謂方,固不可知。然二條對看,足以知尿血自有虛實二因,其治亦有瀉下清涼及刺灸補瀉之別矣。)
下部脈急而弦者,風邪入於少陰,則尿血。尺脈微而芤,亦尿血。(《病源論》)
咳而尿血形羸瘦,其病脈大命難任。(咳而尿血,乃形體羸瘦,其脈洪大,是病與脈不相應,故知死。)(《脈訣》並注)
證治例,溺血屬熱實者,用當歸承氣湯下之(按:此係大承氣湯加當歸),後以四物加山梔。(《丹溪》)
尿血,先與生料五苓散和四物湯。若服藥不效,其人素病於色者,此屬虛證,宜五苓散和膠艾湯,吞鹿茸丸(按:見《濟生》)或附子八味丸(按:此即腎氣丸);或辰砂妙香散(按見和劑)和五苓散,吞二項丸子。若小便自清,後有數點血者,五苓散加赤芍藥一錢。亦有如砂石而色紅,卻無石淋之痛,亦屬虛證,宜五苓散和膠艾湯,或五苓散和辰砂妙香散,併吞鹿茸丸、八味丸。(《要訣》)
小便自利,後有血數點者,五苓散加桃仁(赤芍。暴病脈滑實者,加大黃、滑石、甘草、延胡索下之。溲血日久,元神大虛而挾虛熱,所下如砂石而色紅,有如石淋之痛,辰砂妙香散加澤瀉、肉桂。病久滑脫者,去黃耆、山藥、桔梗、木香,加煅飛龍骨、益智仁,即王荊公妙香散。
虛寒,以此湯吞四味鹿茸丸。老人溲血,多是陰虛,亦有過服助陽藥而致者,多難治,惟大劑六味丸加紫菀茸作湯服之。溲血日久,形枯色痿,癃閉如淋,二便引痛,喘急虛眩,行步不能者,與死為鄰矣。(《醫通》)
白話文:
小便血
尿血的原因,古籍中多有論述,大致可分為實熱和虛寒兩類。
有些學說認為,心火旺盛,熱邪結聚於小腸,就會導致尿血。也有人認為,膀胱有客熱,熱邪迫使血液滲入膀胱,便會出現尿血。還有觀點指出,過度悲傷導致胞絡受損,陽氣內動,或胞宮熱邪移於膀胱,都可能造成尿血不止。 這些情況多因虛熱妄行所致。
另有學說認為,尿血並非單純由血熱引起,也可能是心腎氣血虧虛,或因憂思勞倦、房事過度所致。這種情況與血淋不同,血淋伴有疼痛,而尿血則不痛。
尿血的出血部位也有區分,從尿道口出血,可能來自膀胱或小腸;從精道出血,則來自精宮血海,多因房事過度,陰虛火旺所致。
脈象方面,尺脈滑數者,多為血氣實,治療宜瀉下;尺脈芤弱者,多為下焦虛寒,宜溫補。脈象急弦者,可能為風邪入少陰;脈象微弱者,也可能導致尿血。咳嗽伴隨尿血且消瘦,脈象洪大,則預後不良。
治療方面,實熱證的尿血,可以使用當歸承氣湯等瀉下藥物,之後再用四物湯等藥物調理。虛寒證則需溫補,例如使用五苓散、膠艾湯、鹿茸丸、附子八味丸等藥物。 若尿血量少,可考慮用五苓散加減治療。 對於尿血日久,元氣大傷,或出現其他併發症者,需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。 虛寒導致的尿血,可服用溫補藥物並搭配溫補藥丸。老年人尿血多因陰虛,或因服用過量助陽藥物引起,治療較為棘手。 病情嚴重,出現諸多危重症狀者,預後極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