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諸血病 (30)

回本書目錄

諸血病 (30)

1. 肌膚出血

汗血,汗血候:肝藏血,心之液為汗。言肝心俱傷於邪,故血從膚腠而出也。(《病源論》)(按:又《虛勞吐下血候》曰:表虛者則汗血。)

病者汗出,正赤汙衣,名曰汗血。皆由大喜傷心,喜則氣散,血隨氣行,婦人產蓐多有此證。(《三因》)

葎草汁,治產婦大喜汗出,汙衣赤色,及膏淋尿血。

葎草(不拘多少)

上搗取汁二升,醋二合和,空腹飲一杯,或濃煮汁飲,亦治淋瀝尿血。(同上)

黃耆建中湯,治血汗出汙衣,甚如壞染,皆由大喜傷心,喜則氣散,血隨氣行故也。體虛者,宜服此。(《醫林集要》)

肌衄,治血自皮膚間濺出。

以煮酒瓶上紙,碎撧如楊花,用手捏在出血處,立止。(《是齋》)

毛竅節次出血,若血不出,皮脹膨如鼓,須臾眼鼻口俱被氣脹合,此名脈溢,飲生薑汗水各半,二盞即愈。(《經驗良方》)

一婦人,三陰交無故出血如射,將絕,以手按其竅,縛以布條,昏僕不知人事,以人參一兩煎,灌之愈。(《類案》)

血從毛孔出,名曰肌衄。人中白不拘多少,瓦上用火逼干,研令極細,每服二錢,入麝少許,溫酒下,外以發灰遏之。未效,鬱金末水調,鵝羽掃之,即愈。(《六要》)

肌衄,宜當歸六黃湯主之,外用男胎髮燒灰罨之,立效。(《保命歌括》)

血箭,出於心經,火盛逼血從毛竅出也。血痣,由於肝經怒火鬱結,其形初起色紅如痔,漸大如豆,揩之血流。治血箭,以桃花散(按:用石灰同大黃炒,去大黃篩細)涼水調敷,或金墨塗搽自去。血痣須用冰螄散(按:用田螺、白砒、冰片、硇砂)枯去本痔,以珍珠散搽之(按:用青槓花、珍珠、真輕粉),生皮乃愈。血甚者,內服涼血地黃湯,兼戒口味,始痊。(《外科正宗》)

涼血地黃湯,治血箭血痣,內熱甚而逼血妄行,出血如飛者。

黃連,當歸,生地,山梔,玄參,甘草(各等分),

水二鍾,煎八分,量病上下服之。(同上)

搔癢血出,頃有一人,指縫中因瘙癢,遂成瘡,有一小竅,血濺出不止。用止血藥及血竭之類亦無效,數日遂不起。後有一人,於耳後髮際瘙癢,亦有一小竅出血,與前相似,人亦無識者。適有一道人,言此名發泉,但用多年糞桶箍,曬乾燒灰,敷之當愈,果如其言。使前指縫血出者遇此,亦必愈。(《醫說》)

糊心寺僧履師者,一日偶搔膕中疥,忽自出血,汩汩如湧泉,竟日不止。瘍醫治療弗驗,邀翁往視。履時已困極,無氣可語。及持其脈,惟尺部如蛛絲,他部皆無。即告之曰:夫脈,血氣之充也。今血妄溢,故榮氣暴衰。然兩尺尚可按,惟當益營以瀉其陰火。乃作四神湯(按:此方見《元戎》,用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乾薑)加荊芥、防風,不問晨夜並進,明日脈漸出,更服十全大補一劑,遂痊。(《醫史·滄洲翁傳》)

白話文:

標題: [皮膚出血]

內容:

  1. 汗血癥狀: 肝臟儲存血液,心臟的液體爲汗。當肝臟與心臟受到邪氣侵害時,血液會從皮膚毛孔中流出。(《病源論》)(注: 另外,《虛勞吐下血候》說: 表面虛弱的人則會汗血。)

患者出汗,衣服被染紅,這被稱爲汗血。這是由於極度喜悅傷害了心臟,喜悅使氣血散開,血液隨之流動,婦女在產後常有這種症狀。(《三因》)

葎草汁可以治療產婦過度喜悅導致的汗血,以及尿血。(無特定量)

取兩升的搗汁,加上兩勺醋混合,空腹喝一杯,或者煮濃汁飲用,也能治療尿血。(同上)

黃耆建中湯可以治療汗血,使衣服嚴重染色。這是由於極度喜悅傷害了心臟,喜悅使氣血散開,血液隨之流動。體質虛弱的人適合服用這個藥方。(《醫林集要》)

  1. 肌衄(皮下出血): 當血液從皮膚間濺出時,可用煮酒瓶上的紙撕成楊花狀,用手捏在出血處,立刻止血。(《是齋》)

  2. 毛孔出血: 如果血液沒有流出,皮膚會像鼓一樣膨脹,眼睛、鼻子和嘴巴會被氣脹封閉。這種情況被稱爲脈溢。喝生薑和汗水各半的混合物,兩杯就會好。(《經驗良方》)

  3. 一個婦人,三陰交無故大量出血,幾乎死亡。用手按住出血口,並用布條綁住,她昏迷不醒。用人參煎煮後灌服,她得以康復。(《類案》)

  4. 血從毛孔流出,稱爲肌衄。人中白沒有特定量,瓦上用火烘乾,研磨成極細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加入少量麝香,溫酒送服,在外部使用發灰阻止出血。如果無效,用鬱金末水調和,用鵝羽掃塗,立即治癒。(《六要》)

  5. 肌衄應使用當歸六黃湯爲主,外用男胎髮燒灰覆蓋,立即見效。(《保命歌括》)

  6. 血箭: 來自心經,火旺盛迫使血液從毛孔中流出。血痣: 由於肝經怒火鬱結,形狀起初像痔瘡一樣紅色,逐漸增大如豆,擦拭時會流血。治療血箭,用桃花散(注: 用石灰和大黃炒制,去掉大黃篩細)涼水調敷,或金墨塗抹自去。血痣須用冰螢散(注: 用田螺、白砒、冰片、硇砂)去除原本的痔瘡,然後使用珍珠散塗抹(注: 用青槓花、珍珠、真輕粉),生皮才能癒合。血過多的人,內服涼血地黃湯,同時忌口,才能痊癒。(《外科正宗》)

  7. 涼血地黃湯可以治療血箭和血痣,內部熱度過高迫使血液亂流,出血如飛。

  8. 黃連、當歸、生地、山梔、玄參、甘草(各等份),用水兩鍾,煎至八分,根據病情上下服用。(同上)

  9. 有人手指縫中因瘙癢成瘡,有一個小孔,血濺出不止。用止血藥和血竭之類也無效,數日後去世。後來有人在耳後髮際瘙癢,也有一個小孔出血,與前者相似,無人認識。恰好有一位道士說這叫“發泉”,只需使用多年的糞桶箍,曬乾燒灰,敷上即可治癒,果然如此。如果前者的指縫出血遇到此法,也必定治癒。(《醫說》)

  10. 糊心寺僧侶履師有一天偶然抓癢腿上的疥瘡,忽然自行出血,像湧泉般流淌,整日不停。醫生治療無效,邀請醫生前去看診。履師當時已經非常疲憊,沒有力氣說話。檢查他的脈搏,只有尺部像蛛絲,其他部位都沒有。醫生告訴他: 脈搏是氣血充盈的表現。現在血液異常溢出,所以榮氣突然衰弱。但是兩尺脈尚可按壓,應該補充榮氣以瀉陰火。於是製作四神湯(注: 此方見於《元戎》,使用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乾薑)加荊芥、防風,不論早晚並進,第二天脈搏漸漸出現,再服用十全大補一劑,於是痊癒。(《醫史·滄州翁傳》)

  11. 偶爾觸碰傷口,血像泉水般湧出不止,只使用十全大補湯,頻繁多服。外部使用杏仁研細,拌白麪,水調塗抹。(《醫通》)

  12. 全身忽然皮下發出波浪聲,癢得無法忍受,抓之血出無法緩解,稱爲氣奔。用人參、苦杖、青鹽、白朮、細辛各一兩製成粉末,水兩碗,煮沸十幾次,去渣飲盡,就會好。(《經驗良方》)(注: 《得效》沒有白朮和製成粉末兩個字。)

  13. 鍼灸瘡出血: 鍼灸都是節穴俞募之處,如果疾病嚴重,風氣會衝擊瘡口。通常血和氣相伴而行,所以風氣乘着氣而動於血,血液從鍼灸瘡口處流出。氣盛則血不止,名爲發洪。(《病源論》)

治療鍼灸瘡出血不止的方法:

  1. 燒人屎灰敷在傷口上。(《千金》)

  2. 另一種方法: 死蜣螂末,豬脂塗抹。(同上)

  3. 治療灸瘡血不止,蔥白塗抹敷方: 蔥白一把,研絞取汁,塗抹在瘡口上,每天三到五次。(《聖濟》)

  4. 有人灸火至五壯,血出一條線,急如尿,手冷欲絕。用酒炒黃芩一、二錢,酒下則止。(《類案》)

  5. 臍中流血: 有人臍中流血,血液不多,夾雜水分流出,這是大小腸之火齊旺,必然兩相爭鬥。引發火的原因是腎經乾燥無水滋潤,仍然必須以治療腎臟爲主。方用兩止湯: 熟地三兩,山茱萸一兩,麥冬一兩,北五味五錢,白朮五錢,水煎服。此證用障臍湯也很神奇: 大黃五分,當歸、生地各一兩,地榆三錢,水煎服。(《辯證錄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