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諸血病 (29)
諸血病 (29)
1. 齒間出血
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,頭面有風而陽明脈虛,風挾熱乘虛入齒齦,搏於血,故血出也。(《病源論》)
陽明實熱之甚,大便閉結不通,而齒衄不止者,宜調胃承氣湯下之。腎水不足,口不臭,牙不痛,但齒搖不堅,或微痛不甚,而牙縫時多出血者,此腎陰不固,虛火偶動而然,但宜壯腎,以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。或其陽虛於下而虛火上浮者,宜八味丸之類主之。(《景岳》)
《小品方》治有飲酒醉後,牙齒湧血射出,不能禁者方。
取小釘燒令赤,正注血孔上,一注即析(當作斷字)。釘當令赤,不赤不能斷。(《醫心》)
《經心方》治齒間血出方。
取茗草濃煮汁,勿與鹽,適寒溫含漱,竟日為之驗。(同上)
治齒齦間津液血出不止方。
生竹茹二兩,醋煮含之。(《千金》)
又方,礬石一兩燒,水三升,煮取一升,先試血,乃含之。已後不用,朽人牙根,齒落不用之可也。(同上)
治齒間血出方,溫童子小便半升,取三合含之,其血即止。(同上)
必勝散,冶齒衄。
蒲黃(略炒),螺兒青(各等分)
上為細末,每用少許,擦患處,少待,用溫鹽水漱之。(《濟生續方》)
齒縫中血出,鹽湯漱之。(《本草衍義》)(《醫說》曰:《素問》云鹽勝血故也。《綱目》曰:能益齒,走血之驗也。)
治滿口齒有血,枸杞根為末,煎湯漱,後吃。又治膈上吐血,妙。(《綱目》引孫)又方,五倍子燒灰,擦牙。(《如宜》)
齒縫中出血如注,或如細線,名齒衄。世傳用銀簪腳燒紅,以尖腳於血孔中烙之即止。後服清胃散加熟大黃,《準繩》法,屢用去黑屎二、三塊效。(《六要》)(按:清胃散本東垣治牙疼方,用生地、升麻、丹皮、當歸、黃連。)
清胃散,治胃經有熱,牙齒或牙齦作腫,出血不止並效。
黃芩,黃連,生地,丹皮,升麻,石膏(各一錢)
水二鍾,煎八分,食後服。(《外科正宗》)
一友姓鄭,肝氣素旺,易發惱怒,復好飲酒,嗜食煎炒,忽一日牙肉腫痛,流血不止。一醫用犀角地黃湯不止,改用三黃湯、清火解毒湯,其血愈甚。患此證旬日不止,倉皇無措,召余診脈。余見其脈,六脈洪大,寸口急數,有七至余。謂其病者曰:此陽明胃積熱證無疑,但火勢已甚,恐不能直折,仍用前三黃湯合地黃湯,少加炒黑肉桂從治,則其火必下降也。服二劑,其血立止。
凡火證正治反增,必須從其性以治之,此乃先賢之秘方也。(《醫約》)
進士董公,王戌釋褐時,牙齦流血不止,百方罔效。予教用煮烏梅去核取肉,搗成大丸,含患處,數丸而愈。(《程星海》)
白話文:
齒間出血
齒齦出血是陽明經脈分支深入牙齒的結果。如果頭面受風,陽明經脈虛弱,風熱乘虛而入齒齦,衝擊血液,就會導致出血。(《病源論》)
如果陽明經實熱嚴重,大便不通,齒齦出血不止,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來通便。(《景岳》)
如果腎陰不足,沒有口臭牙痛,只是牙齒鬆動或輕微疼痛,牙縫經常出血,這是腎陰不足,虛火偶爾上升導致的,應該服用六味地黃丸或八味丸等滋補腎陰的藥物。(《景岳》)
《小品方》記載,飲酒醉後牙齒出血不止的治療方法,是用燒紅的鐵釘按壓出血點,就能止血。鐵釘必須燒紅,才能止血。(《醫心》)
《經心方》記載,用濃煎的茶葉水(不加鹽),保持溫熱含漱,可以治療齒間出血。(同上)
治療齒齦間津液和血液不斷流出的方法,是用生竹茹加醋煮後含漱。(《千金》)
另一個方法是用燒過的明礬,加水煎煮後含漱。使用後不要再用,因為會腐蝕牙根,導致牙齒脫落。(同上)
用溫熱的童子尿含漱,也可以治療齒間出血。(同上)
必勝散可以治療牙齦出血,由蒲黃和螺青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,少量塗抹患處,稍後用溫鹽水漱口。(《濟生續方》)
齒縫出血,可用鹽水漱口。(《本草衍義》)(《醫說》引述《素問》說鹽能制血;《綱目》說鹽能益齒,並有止血功效。)
治療滿口牙齒出血,可以用枸杞根研磨成粉末,煎水漱口,然後再服用。此法也可治療膈上吐血。(《綱目》引孫氏)另一個方法是用五倍子燒成灰,擦拭牙齒。(《如宜》)
齒縫出血如注或如細線,稱為齒衄。民間流傳用燒紅的銀簪尖端灼燒出血點可以止血,之後服用清胃散加熟大黃。(《六要》)(注:清胃散是東垣先生治療牙痛的方劑,成分包括生地、升麻、丹皮、當歸、黃連。)
清胃散可以治療胃經有熱,牙齒或牙齦腫痛出血不止。(《外科正宗》)
一位鄭姓友人,肝火旺盛,容易發怒,又喜歡飲酒和吃煎炒食物,某日牙齦腫痛出血不止。曾用犀角地黃湯治療無效,改用三黃湯、清火解毒湯後出血更甚。十多天後,病情危急,請我診治。我診脈後發現其脈象洪大,寸口脈急數,判斷為陽明胃積熱,火勢已盛,不能直接攻邪,於是用三黃湯合地黃湯,並少加炒黑肉桂引火下行。服用兩劑後,出血即止。
火熱症的治療,如果正治反增,必須順應其性治療,這是古代醫家的秘方。(《醫約》)
進士董公,王戌考中進士時,牙齦出血不止,各種方法都無效。我教他用煮熟的烏梅去核搗成大丸,含在患處,數丸後痊癒。(《程星海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