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諸血病 (24)
諸血病 (24)
1. 血衄
證治例,衄血,涼血行血為主,犀角地黃湯入鬱金同用。(《丹溪》)
有因虛致衄,此為下虛上盛,不宜過用涼劑,宜養正丹及紫霞丹(紫霞丹用硫黃、針砂、五倍子),仍佐以四物湯、芎歸湯,磨沉香服。顛而衄不止,蘇合香丸一丸,或以小烏沉湯一錢,白湯調下,或煎濃蘇湯獨調小烏沉湯,或添入黑神散(即婦人中八味方是)一錢,鹽湯調下亦得。仍驀然以水噴其面,使載驚則止。
小烏沉濃蘇湯調,非特顛而衄,而五竅出血皆治,不因顛而衄者亦治。諸竅血,皆可以水沃噀,驚則血止(按:水噀是古方,見後。)曾病衄愈後,血因舊路,一月或三四衄,又有洗面而衄,日以為常,此即水不通借路之意,並宜止衄散(此用耆、苓、歸、芍、生地、阿膠。
),茅花煎湯調下;或四物湯加石菖蒲、阿膠、蒲黃各半錢,煎熟調火煅石膏末一匙頭許,兼進養正丹。前諸證服藥不效,大衄不止者,養正丹多服,仍佐以蘇子降氣湯,使血隨氣下(《直指》蘇子降氣湯,治虛壅鼻血)。衄後頭暈,四物湯或芎歸湯、十全大補湯。有先因衄血,衄止而變生諸證,或寒熱間作,或喘急無寐,病狀不一,漸成勞憊,當於虛損諸證詳之。(《要訣》)
夫衄血之病,雖屬平常,若出而不止,陰陽離脫,亦有死者。臨病施治,常須識此,不可忽也。(《醫學真傳》)
治宜加氣藥,風行水動,氣行血流,治衄者則知血藥以治衄,而不知氣降則血歸經。古人所以血藥中必加氣藥一、二味,如上所謂蘇子降氣湯是也。(《統旨》)
治有宜補陰,衄血雖多由火,而惟於陰虛者為尤多。正以勞損傷陰,則水不制火,最能動衝任陰分之血。但察其脈之滑實有力,及素無傷損者,當作火治。若脈來洪大無力,或弦或芤,或細數無神,而素多酒色內傷者,此皆陰虛之證,當專以補陰為主。若有微火者,自當兼而清之,以治其標。若雖見虛熱,而無真確陽證,則但當以甘平之劑,溫養真陰,務令陰氣完固,乃可拔本塞源,永無後患。(《景岳》)
石頑治朱聖卿,鼻衄如崩,三日不止,較之向來所發之勢最劇,服犀角、地黃、芩、連、知、柏、石膏、山梔之屬轉盛。第四日邀余診之,脈弦急如循刀刃,此陰火上乘,載血於上,得寒涼之藥,轉傷胃中清陽之氣,所以脈變弦緊。與生料六味加五味子作湯,另用肉桂末三錢,飛羅麵糊,分三丸,用煎藥調下。
甫入喉,其血頓止,少頃口鼻去血塊數枚而愈。自此數年之患,絕不再發。(《醫通》)
心虛證治驗,鄞董允謙妻,患衄三年許。醫以血得熱則淖溢,服瀉心涼血之劑益困,衄才數點輒昏。翁診之,六脈微弱,寸為甚。曰:肝藏血而心主之。今寸口脈微,知心虛也。心虛則不能司其血,故逆而妄行。法當養心,仍補脾實其子,子實則心不虛矣。服琥珀諸補心之劑愈。(《醫史·抱一翁傳》)
白話文:
[血衄]
治療原則:
流鼻血,主要以清涼血液、促進血液循環為主,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搭配鬱金。
如果因為虛弱導致流鼻血,這是屬於下虛上盛的情況,不適合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,應該使用養正丹和紫霞丹(紫霞丹成分包含硫磺、針砂、五倍子),並輔以四物湯、芎歸湯,再磨沉香服用。
如果因為頭部昏厥而導致流鼻血不止,可以服用一顆蘇合香丸,或者用小烏沉湯一錢,用白開水調服,也可以煎濃稠的蘇葉湯單獨調服小烏沉湯,或者加入黑神散(即婦人中八味方),用鹽水調服也可以。此外,還可以突然用水噴病人的臉,使病人受到驚嚇,或許就能止血。
小烏沉湯用濃稠的蘇葉湯調服,不只是治療因頭暈而流鼻血,對於五官出血都有治療效果,不因頭暈而流鼻血的也有效。各種部位出血,都可以用水噴灑,讓病人驚嚇就能止血。 (注:水噴灑是古代的方法,後面有詳細記載)。曾經有病人流鼻血治好後,因為舊傷復發,一個月或三四次流鼻血,也有洗臉時就流鼻血,每天都這樣,這就是因為水不能正常流通而另尋出路的意思,應該服用止衄散(成分為黃耆、茯苓、當歸、芍藥、生地、阿膠),用茅花煎湯調服;或者用四物湯加入石菖蒲、阿膠、蒲黃各半錢,煎好後調入煅燒過的石膏粉末一匙,同時服用養正丹。如果上述方法都無效,大量流血不止,可以多服用養正丹,並輔以蘇子降氣湯,使血隨著氣往下走。流鼻血後頭暈,可以用四物湯或芎歸湯、十全大補湯。有些病人是因為先流鼻血,止血後反而出現其他症狀,例如時冷時熱,或呼吸急促、失眠,各種症狀不一,逐漸變得虛弱疲憊,應該按照虛弱損傷的各種情況仔細辨證治療。
流鼻血雖然是常見的疾病,但如果出血不止,導致陰陽離散,也是會致死的。治療時必須了解這一點,不能輕忽。
治宜加氣藥:
如同風吹動水,氣運行則血流動。治療流鼻血的人只知道用止血藥,卻不知道當氣降下去時血才能歸於正常。所以古代的藥方中,止血藥裡一定會加入一兩味行氣的藥物,就像前面提到的蘇子降氣湯一樣。
治有宜補陰:
流鼻血大多是因為火氣旺盛,而陰虛體質的人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。主要是因為勞累損傷陰液,導致陰液無法制約火氣,最容易衝動任脈陰分中的血液。但如果觀察到病人的脈象滑實有力,而且平時沒有損傷,應該當作火氣旺盛來治療。如果脈象洪大無力,或弦或芤,或細數而無力,並且平時有過度飲酒或縱慾等內傷,這都是陰虛的症狀,應該專門以補陰為主。如果有輕微火氣,自然應該同時清熱,來治療表面的症狀。如果雖然有虛熱,但沒有確切的陽證,就應該用甘平的藥物,溫養真陰,務必讓陰氣穩固,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永絕後患。
石頑醫生治療朱聖卿的案例:朱聖卿流鼻血像崩潰一樣,三天都止不住,比以往的情況都嚴重,服用犀角、地黃、黃芩、黃連、知母、黃柏、石膏、梔子等清熱涼血的藥反而更嚴重。第四天請石頑醫生看診,發現脈象弦急如刀刃,這是因為陰火上衝,將血帶到上面,使用寒涼的藥物反而會傷害胃中的陽氣,所以脈象才會變得弦而緊。石頑醫生給他開了生地黃、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茯苓、丹皮,加上五味子作成湯藥,另外用肉桂末三錢,用飛羅麵粉糊製成三顆藥丸,用煎好的湯藥調服。藥丸剛下肚,流鼻血就立刻止住了,過了一會兒,從口鼻排出數塊血塊就痊癒了。從此以後,多年的疾病再也沒有復發。
心虛證治驗:
鄞縣董允謙的妻子,流鼻血約三年。醫生認為血遇到熱就會外溢,服用瀉心火、涼血的藥反而更加嚴重,流鼻血才幾滴就會昏倒。翁醫生診斷後,發現六脈微弱,寸脈尤其明顯。他認為肝臟儲藏血液,而心臟主導血液運行。現在寸脈微弱,代表心氣虛弱。心氣虛弱就不能控制血液,所以血液才會逆行亂竄。治療方法應該是養心,並補益脾胃,因為脾為心之母,脾氣健旺則心氣自然強盛。服用琥珀等補心藥物後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