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諸血病 (21)

回本書目錄

諸血病 (21)

1. 咳血(挾痰)

治肺損,吐血不止,地黃飲方。

生地黃(八兩碎取汁),鹿角膠(一兩炙燥碾為末)

上二味,先以童子小便五合,於銅器中煎,次下地黃汁及膠末,打令勻,煎令熔,十沸後,分作三服,當止。(《聖濟》)《直指》入薑汁少許調下。無鹿膠,則以透明阿膠炒酥代用。

茯苓補心湯,治心氣虛耗,不能藏血,以致面色黃瘁,五心煩熱,咳嗽唾血。(《得效》)一方用參蘇飲三兩,加局方四物湯一半,合和名茯苓補心湯,大治男子婦人虛勞發熱,或五心煩熱,並治吐血衄血便血,並婦人下血過多,致虛熱者。(《易簡》)(按:此方本出《三因》。)

如味芎藭湯,治打撲傷損,敗血流入胃脘,嘔吐黑血,或如豆羹汁。

川芎,當歸,白芍藥,百合(水浸半日),荊芥穗(各等分)

上銼散,每服四錢,水一盞,酒半盞,同煎七分,去滓無時服。(《三因》)(按:上方與此方並無類可隸,姑列於此。)

補陽諸方,《錄驗方》治吐血,生薑湯方。

生薑(五兩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三兩),大棗(十枚)

凡四物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分再服。(《醫心》)

《勝金方》治吐血,以人參一味為末,雞子清攪新汲水調下一錢。(《本草》)(按:又引《靈苑方》,不用新汲水。)《聖濟》名異功散。(文與《靈苑》同。)

人參湯,治吐咯血。

新羅人參,慢火煎服。(《直指》)獨參湯,止血後,此藥補之。大人參二兩去蘆。上每服,水二盞,棗五枚,煎一盞細呷之,服後熟睡一覺後,服諸藥除根。《十藥神書》)諸失血後,倦怠昏憒,面失色,懶於言動,濃煎獨參湯(《醫通》曰:加橘皮),所謂血脫補氣也,最妙。(《六要》)《醫通》煎人參入童便與服。

(有治驗,宜參。又有說,錄在前驗色中。)

理中湯,能止傷胃吐血者,以其功最理中脘,分利陰陽,安定血脈。方證廣如《局方》,但不出吐血證,學者當自知之。或只煮乾薑甘草湯飲之亦妙,方見《養生必用》。(《三因》)《養生必用方》云:凡吐血須煎乾姜甘草湯與服,或四物理中湯亦可。乾薑甘草湯,若陰乘於陽,心肺經寒而嘔血者,宜服。

(《婦人良方》)甘草乾薑湯,男女諸虛出血,胃寒不能引氣歸元,無以收約其血。(《直指》)二神湯,治吐血絕妙。治男子婦人吐紅之疾,蓋是久病;或作急勞,損其榮衛,壅滯氣上,血之妄行所致。若投以藕汁、生地黃等涼劑治之,必速其死矣。每遇患者,用藥甚簡,甘草炙、乾薑炮等分。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中盞,煎至五七沸,帶熱呷,空心、日午進之。和其氣血榮衛,自然安痊,不可不知。(《朱氏》)

堅中湯,治虛勞內傷寒熱,嘔逆吐血方。

白話文:

咳血(挾痰)

以下是一些古代中醫治療咳血,並可能伴隨痰液的方劑和方法:

地黃飲:適用於肺部損傷導致的持續咳血。

  • 配方:生地黃(取汁),鹿角膠(炙乾磨粉)。
  • 用法:先用童子小便加熱,加入地黃汁和鹿角膠粉攪勻,再加熱至融化沸騰,分三次服用。如果沒有鹿角膠,可以用炒酥的阿膠代替。有的人會加入少量薑汁調服。

茯苓補心湯:適用於心氣虛弱,導致面色萎黃、心煩發熱、咳嗽咳血。

  • 配方:有些方子用參蘇飲加局方四物湯一半調配而成。
  • 用法:可治療男女虛勞發熱、五心煩熱,以及吐血、流鼻血、便血等,也適用於婦女因失血過多導致的虛熱。

如味芎藭湯:適用於跌打損傷導致瘀血進入胃部,引起嘔吐黑血或如豆羹狀的血。

  • 配方:川芎、當歸、白芍藥、百合(浸泡半天)、荊芥穗。
  • 用法:將藥材切碎,每次取四錢加水和酒一同煎煮,去渣後隨時服用。

生薑湯:適用於吐血。

  • 配方:生薑、人參、甘草、大棗。
  • 用法:將藥材切碎,加水煮沸後分兩次服用。

人參末:適用於吐血。

  • 用法:將人參磨成粉,用雞蛋清和新打的水調服。

人參湯:適用於咳血。

  • 用法:用新羅人參慢火煎煮服用。也有方子說,在止血後用獨參湯來補氣,用大人參煎煮服用,並加入大棗,服用後要好好睡一覺再服其他藥。對於失血後倦怠、面色蒼白、不願說話的人,要用濃煎的獨參湯,可以加橘皮,來達到「血脫補氣」的效果。還有說法將人參放入童子小便中煎煮服用。

理中湯:適用於因傷到胃而引起的吐血,可以調和陰陽、穩定血脈。如果沒有理中湯,單獨煮乾薑甘草湯飲用也可以。

  • 乾薑甘草湯:適用於寒氣侵入心肺導致的咳血。
  • 甘草乾薑湯:適用於男女因虛弱出血,胃寒導致氣虛不能收攝血。

二神湯:適用於各種吐血,尤其適用於久病或勞累損傷引起的氣血瘀滯、血不循常。

  • 配方:炙甘草、炮乾薑。
  • 用法:將藥材磨成粉,加水煎煮後趁熱服用。

堅中湯:適用於虛勞內傷引起的寒熱、嘔吐咳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