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外因類 (31)
外因類 (31)
1. 中寒
此證即繫於寒氣外侵,其劇者卒然昏倒,要皆少陰直中之例,至其傳化,則實不能外於傷寒之理,故此所揭,特止於初犯一類云。
源候,人有在於途路,逢悽風苦雨,繁霜大雪,衣服沾濡,冷氣入臟,致令陰氣閉於內,陽氣絕於外,榮衛結澀,不復流通,故致噤絕而死。若早得救療,血溫氣通則生。又云凍死一日猶可治,過此則不可。(《病源論》)
夫寒者,乃天地殺厲之氣,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,在人藏為腎,故寒喜中腎。腎中之,多使攣急疼痛,昏不知人,挾風則眩暈,兼濕則腫疼,治之唯宜溫劑,不可吐下,皆逆也。然寒性雖喜歸腎,五臟皆能中之,若中於經絡之表則易散,入里則不消,與傷寒脈證無異,但輕重不同。(《三因》)
《素問》云:冬三月,是謂閉藏,水冰地拆,無擾乎陽,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。此去寒就溫之意也。不善調攝,觸冒之者,卒然眩暈,口噤失音,四肢強直(按:《要訣》曰:身體強直,四肢戰掉),或洒洒惡寒,或翕翕發熱,面赤多汗。(《要訣》曰:身無汗。《沈氏尊生書》曰:其為症定當無汗,有汗反不治)大抵中寒,脈必遲緊,挾風則脈浮,眩暈不仁,兼濕則脈濡,腫滿疼痛。(《濟生》)
夫中寒者,寒為天地殺厲之氣,人中之者,其病速而危,倉卒受邪,生命暴絕。蓋由胃氣大虛,而又觸冒大寒,胃虛則肺不能生旺,而皮毛之氣先絕,氣弱則表失衛護,而寒邪易於外入,使周身陽氣遏絕而不行,四肢厥逆禁固而僵直。故口噤目瞪而色青白,或自汗表絕,或下痢內脫,內外俱虛而寒邪獨盛,治失稍緩,脈散而死。(《奇效良方》)
先頭痛身熱,惡寒體痛,此是傷寒也,當以傷寒法內求之。若卒然運倒,懵然無所知覺,而牙緊口噤,與中風相類,但脈弦緊或沉細者,乃中寒也。(同上)
中寒者,謂冬月卒中寒氣,昏冒口噤,肢攣惡寒,戰慄腹痛,脈浮緊或豁大,此腠理內疏,故一身受病也。不必分經絡,宜溫補自解。(《證治大還》)
脈滑實,手足溫者順;虛結,手足寒者逆。(《雲林神彀》)
治例,如昏不知人事,臍腹冷痛,或霍亂,宜姜附湯。如兼冷氣刺痛嘔逆,宜附子理中湯。如虛冷無陽,胃弱乾嘔,手足厥逆,宜附沉湯(按:附沉湯,繫於四逆湯加沉香、白朮)。如弱人尋常感冷,腹脹停飲噁心,宜五積散。如上症有汗,宜本方去麻黃。冷甚,加附子。(《如宜方》)
中寒,宜先用酒調蘇合香丸,輕則進五積散,加香附一錢,麝香少許,重則用姜附湯。(《要訣》)
中寒者,寒邪直中三陰也。蓋中寒比傷寒尤甚,若不急治,死在旦夕也。如寒中太陰者,則中脘疼痛也,宜理中湯或藿香正氣加味理中湯主之。寒甚脈沉細足冷者,必加附子,名曰附子理中湯。若寒中少陰,則臍腹疼痛,宜五積散加吳茱萸主之。寒甚脈沉足冷者,宜四逆湯加吳茱萸主之。
白話文:
中寒
此症是由於寒氣入侵所致,嚴重者會突然昏倒,都屬於少陰經受寒的症狀。其發展變化,也離不開傷寒的病理,因此這裡只論述初次發病的情況。
有人在路上遇到寒冷的風雨、霜雪,衣服濕透,寒氣入侵臟腑,導致陰氣閉塞於內,陽氣消散於外,經絡氣血運行受阻,不通暢,因此會窒息而死。如果及時救治,使血液溫暖,氣血流通,就能活下來。也有人說凍死一天內還能治癒,超過一天就難以治療了。(《病源論》)
寒邪是天地間致命的寒冷之氣,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,在人體則藏於腎臟,所以寒邪最容易侵犯腎臟。腎臟受寒,會導致肌肉攣縮疼痛、神志不清,夾雜風邪則會頭暈,夾雜濕邪則會腫痛,治療只能用溫熱的藥物,不能用嘔吐或瀉下的方法,這些都是逆治。(《三因》)
《素問》說:冬季三月,是閉藏的季節,水結成冰,地凍裂,不要擾動陽氣,早睡晚起,要等到太陽出來再活動。這是順應自然,避寒就溫的意思。如果不能很好地調養身體,受寒邪侵襲的人,會突然頭暈、口噤失音、四肢僵硬(按:《要訣》說:身體僵硬,四肢顫抖),或者惡寒,或者發熱,面紅多汗。(按:《要訣》說:身體無汗。《沈氏尊生書》說:此症一定無汗,有汗反而治不好)總之,中寒的脈象一定是遲而緊,夾雜風邪則脈浮,頭暈肢體麻木,夾雜濕邪則脈濡,身體腫脹疼痛。(《濟生》)
中寒是指寒邪入侵人體,由於寒邪是天地間致命的寒冷之氣,人體受其侵襲,病情發展迅速且危急,突然受寒邪侵襲,生命會迅速衰竭。這是因為胃氣虛弱,又遇到嚴寒,胃氣虛則肺氣不能旺盛,而皮膚毛髮的氣機首先衰竭,氣虛則肌表失去保護,寒邪就容易入侵,使全身陽氣受阻而不能運行,四肢厥逆拘緊而僵硬。因此會口噤、目瞪、面色青白,或者自汗停止,或者下痢脫肛,內外都虛弱,而寒邪卻獨盛,治療稍有延誤,脈象散亂就會死亡。(《奇效良方》)
先頭痛發熱,惡寒身體疼痛,這是傷寒,應該用治療傷寒的方法。如果突然昏倒,神志不清,牙關緊閉,與中風相似,但是脈象弦緊或沉細的,就是中寒。(同上)
中寒是指冬季突然受寒,昏迷、口噤、肢體拘攣、惡寒、戰慄、腹痛,脈象浮緊或洪大,這是因為肌膚腠理疏鬆,所以全身都受寒邪侵犯。不必辨別經絡,應該溫補就能自愈。(《證治大還》)
脈象滑實,手腳溫暖的是順利;脈象虛弱結滯,手腳冰冷的是逆利。(《雲林神彀》)
治療方法:如果昏迷不醒,臍腹冷痛,或者霍亂,應該用姜附湯。如果兼有冷氣刺痛、嘔逆,應該用附子理中湯。如果虛寒無陽,胃弱乾嘔,手腳厥逆,應該用附子沉香湯(按:附子沉香湯,是用四逆湯加沉香、白朮)。如果體弱的人平常怕冷,腹脹停飲、噁心,應該用五積散。如果上述症狀有汗,應該去掉麻黃。如果寒冷嚴重,應該加附子。(《如宜方》)
中寒,應該先用酒調和蘇合香丸,輕症服用五積散,加香附一錢,麝香少許,重症用姜附湯。(《要訣》)
中寒,寒邪直接侵犯三陰經。中寒比傷寒更嚴重,如果不緊急治療,很快就會死亡。如果寒邪侵犯太陰經,則中脘(胃部)疼痛,應該用理中湯或藿香正氣加味理中湯治療。寒邪嚴重,脈象沉細,腳冷,必須加附子,叫做附子理中湯。如果寒邪侵犯少陰經,則臍腹疼痛,應該用五積散加吳茱萸治療。寒邪嚴重,脈象沉細,腳冷,應該用四逆湯加吳茱萸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