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諸血病 (16)

回本書目錄

諸血病 (16)

1. 咳血(挾痰)

涼溫有宜,僕觀初虞世治吐血,不喜用竹茹、生地黃、藕汁,然亦不可滯泥此說。如陽乘於陰,血得熱則流散,經水沸溢,宜陰涼藥以解之,大黃、犀角、生地黃、生艾、藕汁豈能無效。如陰乘於陽,所謂天寒地凍,水凝成冰,宜服溫藥以暖之,乾薑、肉桂豈能無功,學者更宜思之。(《婦人良方》)

血從上出,皆是陽盛陰虛,有升無降,血隨氣上,越出上竅,法當補陰抑陽,氣降則血歸經。(《丹溪》)此論平人無故忽然病此者是也。然有打傷跌撲,從高墜下,內損經絡而吐衄者,有食填太陰,或胃寒嘔吐,蹙破胃脘而吐血者;有勞役過度,色欲無節,肺腎大虧,不能攝血而血妄行者,不可不辨。誤用涼藥,必致殺人。(《六要》)

凡酒色過度,損傷肺腎真陰,咳嗽吐痰,衄血吐血咳血咯血等證,誤服參、耆等甘溫之藥,則病日增,服之過多則死不可治。蓋甘溫助氣,氣屬陽,陽旺則陰愈消。前項病證,乃陰血虛而陽火旺,宜服苦甘寒之藥以生血降火。世人不識,往往服參、耆以為補,予見服此而死者多矣。

(《明醫雜著》)噫!此亦一隅之說,非天下之通論。諸失血證,固為火盛妄行,而不宜於甘溫,理故然也。其有虛火體氣弱甚者,寧有不用參、耆者乎。葛可久治大吐血後,用獨參湯一味服之,所以治其虛也。大抵用藥補瀉,宜審人之虛實,則無施而不當也,何甘溫之必不可用哉。

(《醫統》)

瀉下方法,血盛大者,先消瘀血,次止血涼血。蓋血來多,必有瘀於胸膈者,不先消化,則止之涼之不應也。(《雜著》)

脈洪實有力,精神不倦,或覺胸中滿痛,或血是紫血塊者,用生地、赤芍、當歸、牡丹皮、荊芥、阿膠、滑石、大黃、玄明粉、桃仁泥之屬,從大便導之,此釜底抽薪法也。今人不知,徒事芩、連、梔、柏輔四物,使氣血兩傷,脾胃俱敗,百不一生,悲哉!(《六要》)(宜與通說相參)

吐血(《六要》此下曰:勢不可遏),覺胸中氣塞,上吐紫血者,桃仁承氣湯下之。(《丹溪》)

治虛勞吐血方。

生地黃汁(半升),川大黃(末一方寸匕)

上二味,溫地黃汁一沸,納大黃攪之,空腹頓服,日三瘥。(《千金》)(按:此方既出《傷寒》中,然實是原方,仍更拈之。)治暴熱毒,心肺煩而嘔血方,大黃二兩為末,以地黃汁拌勻,濕即焙乾。上為末,每服二錢,地黃汁調下,以利為度,甘草湯亦得。(《中藏經》)

三黃丸,治三痟吐血諸黃證。

黃連(三兩),黃芩(二兩),大黃(一兩)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桐子大,食後溫水下十五丸,量虛實加減服。(《中藏經》)(按:《本事》為散用,見《衄血》中。)

白話文:

咳血(伴隨痰液)

治療原則要考慮寒熱,我觀察到過去的虞世治醫師治療吐血,不喜歡使用竹茹、生地黃、藕汁等藥物,但也不可拘泥於此說。如果陽氣過盛而侵犯陰氣,導致血液受熱而流散,如同沸騰的水溢出,就應該使用寒涼的藥物來解熱,像是大黃、犀角、生地黃、生艾、藕汁等,怎麼會沒有效果呢?反之,如果陰氣過盛而侵犯陽氣,如同天氣寒冷、大地冰封,就應該服用溫熱的藥物來溫暖身體,像是乾薑、肉桂等,怎麼會沒有作用呢?學習醫理的人更應該仔細思考這些道理。《婦人良方》

血從上方出來,通常都是陽氣過盛、陰氣虛弱所致,導致血只往上衝而不能下降,血隨著氣往上逆行,衝破上方的孔竅而出血,治療原則應當滋養陰氣、抑制陽氣,氣能下降,血自然就會回歸正常的經脈。《丹溪》這裡所說的是指平常健康的人突然生病吐血的情況。但也有因跌打損傷、從高處墜落而造成內傷、經絡受損而吐血的,也有因為飲食過多、積滯在脾胃,或因胃寒嘔吐,造成胃部損傷而吐血的;還有因過度勞累、性生活無度,導致肺腎嚴重虧虛,無法固攝血液而導致血不循常道妄行的,這些情況都必須仔細辨別。如果誤用寒涼藥,一定會導致死亡。《六要》

凡是因為酒色過度,損傷肺腎的真陰,而出現咳嗽吐痰、流鼻血、吐血、咳血等症狀,如果誤用人參、黃耆等甘溫的藥物,病情就會日益加重,服用過多甚至會無法救治而死亡。因為甘溫的藥物會助長陽氣,陽氣旺盛則陰氣更加消退。上述這些病症,都是因為陰血虛弱而陽火旺盛所致,應該服用苦寒的藥物來滋養血液、降低火氣。世人不了解,常常服用人參、黃耆來補益,我見到因為這樣而死亡的例子太多了。《明醫雜著》唉!這也只是一種片面的說法,並非普遍適用的原則。各種失血的病症,固然是因為火氣旺盛、導致血液妄行,而不適合使用甘溫的藥物,這是理所當然的。但是對於體質虛弱、虛火很盛的人,難道就不能使用人參、黃耆嗎?葛可久曾經治療一位大吐血後的病人,單獨使用人參湯,目的是為了補益他的虛弱。總之,用藥補益或瀉下,應該仔細辨別病人的虛實情況,才能適當用藥,哪裡說甘溫的藥物一定不能使用呢?《醫統》

**瀉下方法:**對於血盛的情況,應該先消除瘀血,然後止血、涼血。因為出血量大,必定有瘀血積存在胸膈部位,如果不先將瘀血消除,那麼止血、涼血的效果就不會好。《雜著》

如果脈搏洪大有力、精神很好,或者感到胸中脹滿疼痛,或者吐出來的血是紫黑色的血塊,應該使用生地、赤芍、當歸、牡丹皮、荊芥、阿膠、滑石、大黃、玄明粉、桃仁泥等藥物,從大便將瘀血排出,這就如同從鍋底抽走柴火一樣。現在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只一味使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黃柏等清熱藥物,反而導致氣血兩傷、脾胃衰敗,往往難以治癒,實在令人悲哀!《六要》(應該將以上說法與普遍的原則相互參照)

吐血(《六要》記載:勢不可擋),感覺胸中氣機堵塞、吐出紫黑色血的人,應該使用桃仁承氣湯來瀉下。《丹溪》

治療虛勞吐血的方子:

生地黃汁(半升),川大黃(磨成粉,一方寸匕)

將以上兩味藥物,把生地黃汁加熱至沸騰,放入大黃粉攪拌,空腹一次喝完,一天三次,病就會好轉。《千金方》(按:這個方子出自《傷寒論》,但實際上是原本就有的方子,所以再次引用。)

治療因暴熱毒導致心肺煩躁而嘔血的方子:大黃二兩磨成粉,用生地黃汁拌勻,濕潤後烘乾。然後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生地黃汁調服,以排便為度。也可以用甘草湯來調服。《中藏經》

三黃丸,治療各種虛損導致的吐血、黃疸等病症。

黃連(三兩),黃芩(二兩),大黃(一兩)

將以上藥物磨成粉,用蜂蜜煉製成丸,像梧桐子大小,飯後用溫水服十五丸,根據體質虛實情況酌量增減服用。《中藏經》(按:《本事方》是用散劑服用,記載在《流鼻血》篇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