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諸血病 (15)
諸血病 (15)
1. 咳血(挾痰)
不治證,噴血,脈實大而澀,絕食吐瀉者。咳血,脈數大,小便不利,氣喘乏力者。(《識病捷法》)
治例,血隨氣行,氣逆而上奔,則血不循於經絡而湧吐矣。人知吐血出於上焦有熱固也,然能用柴胡、黃芩、蒲黃、茅花等輩,而不能用枳殼、北梗、青皮、生薑、烏梅佐之,又不能用通利丸子,以開其中脘,導其大便,則氣如何而下降,血如何而下行。吾恐逆奔而上,有不可得而止之者。若夫依前治法,血止而後,又當以人參、川芎、當歸、茯苓、橘皮、半夏、甘草為之調理,虛則加木香,熱則加柴胡,壅則加桑皮、荊芥,尤在權衡。(《直指》)
夫男子婦人咯血、衄血、嗽血、咳膿血,可服三黃丸、黃連解毒湯、涼膈散,加桔梗、當歸,大料煎劑,時時呷之。《內經》曰,治心肺之病最近,藥劑不厭頻而少,時時呷之者是也。(《治病百法》)
治之須究其因,傷胃者調胃安血,勞心者補益其心志,熱則清之,氣鬱則順之,傷脾則安之。(《大成》)
衄行清道,吐行濁道,流入胃脘,令人吐血。妄行於上,或吐或咯或嗽,用琥珀效者固多有之,宜擇末藥中入此一味,或煎藥去滓可調服。吐甚頭暈,發為寒熱者,降氣湯和四物湯各半帖,加阿膠一錢。若單單發熱者,茯苓補心湯。有因勞力太過,吐血不止,蘇子降氣湯加人參半錢煎。
有時或吐血兩口,隨即無事,數日又發,經年累月不愈者,宜黑神散和小烏沉湯常服。(《要訣》)
初起脈洪大,用犀角地黃湯,調鬱金、黑梔子灰或荊芥穗灰。吐後有血,是酒毒。如胸間作痛,是嘔破胃脘,童便調白芨末。脈數急,心不痛,只作火治。大吐不止,諸藥不效,用乾薑炒黑為末,童便調服,此從治之法也。(《六要》)(按:黑薑、童便本出丹溪。)
若血脫至甚,氣亦隨之,因至厥逆昏憒者,速當益氣以固生機,宜六味回陽飲或四味回陽飲主之,若再用寒涼即死。(《景岳》)
凡吐血脈微身涼惡風者,須於地黃、芍藥中,加肉桂一錢,虛冷人多有此證。(《金匱翼》)
治吐血三要,宜降氣不宜降火,氣有餘即是火,氣降則火降,火降則氣不上升,血隨氣行,無溢出上竅之患矣。降火必用寒涼之劑,反傷胃氣,胃氣傷則脾不能統血,血愈不能歸經矣。今之療吐血者大患有二:一則專用寒涼之味,如芩、連、山梔、青黛、柿餅灰、四物湯、黃柏、知母之類,往往傷脾作泄,以致不救。一則專用人參,肺熱還傷肺,咳逆愈甚。亦有用參而愈者,此是氣虛喘嗽,氣屬陽,不由陰虛火熾所致,然亦百不一二也。宜以白芍藥、炙甘草制肝,枇杷葉、麥門冬、薄荷、橘紅、貝母清肺,薏苡仁、懷山藥養脾,韭菜、番降香、真蘇子下氣,青蒿、鱉甲、銀柴胡、牡丹皮,地骨皮補陰清熱,酸棗仁、白茯神養心,山茱萸、枸杞子、牛膝補腎,此累試輒驗之方。然陰無驟補之法,非多服藥不效。病家欲速其功,醫者張皇無主,百藥雜試,以致殞命,覆轍相尋而不悟,悲夫!(《廣筆記》曰:鬱金治吐血聖藥,患無真者爾。)宜行血不宜止血,血不循經絡者,氣逆上壅也。夫血得熱則行,得寒則凝,故降氣行血,則血循經絡,不求其止而自止矣。止之則血凝,血凝必發熱惡食,及胸脅痛,病日沉痼矣。宜補肝不宜伐肝,經曰: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者也。肝為將軍之官,主藏血。吐血者,肝失其職也。養肝則肝氣平而血有所歸,伐之則肝不能藏血,血愈不止矣。(《本草經疏》)
白話文:
咳血(挾痰)
**不治之症:**如果咳血像噴射而出,而且脈象呈現堅實、粗大、阻塞的狀態,加上病人無法進食、又吐又瀉,這就屬於不治之症。另外,咳血時如果脈象快速且大,同時小便不暢通、氣喘無力,也難以治癒。
**治療案例:**血是隨著氣的運行而流動的,當氣逆向上衝時,血就會不依照經絡而湧出,形成吐血。人們都知道吐血是因為上焦有熱,所以使用柴胡、黃芩、蒲黃、茅花等藥物來治療。但是如果不懂得同時搭配枳殼、桔梗、青皮、生薑、烏梅等藥物,也不能使用通利丸子來疏通中焦、導瀉大便,這樣氣就無法向下運行,血也難以向下流動。我擔心血氣持續向上逆行,會無法停止。如果用前面的方法止血後,應該用人參、川芎、當歸、茯苓、橘皮、半夏、甘草等藥物來調理身體。如果虛弱就加入木香,有熱就加入柴胡,壅塞就加入桑皮、荊芥,這些都需要醫師來衡量斟酌。
不論男女,如果出現咯血、鼻出血、嗽血、咳膿血等症狀,可以服用三黃丸、黃連解毒湯、涼膈散等藥物,並加入桔梗、當歸,以大量的藥材煎煮成湯劑,時時少量啜飲。《內經》說過,治療心肺疾病的藥劑要少量多次服用。
治療咳血必須找出原因:如果是胃受傷引起的,要調理胃氣、安穩血脈;如果是勞心引起的,要補益心神;有熱就清熱,氣鬱就疏理氣機;脾虛則要安養脾胃。
鼻出血走的是清竅的路線,而吐血走的是濁竅的路線。血流入胃部,就會引起吐血。血如果往上亂竄,可能會以吐、咯、嗽的方式排出。用琥珀治療有效的例子很多,可以在藥末中加入一些琥珀,或是將煎藥過濾後加入琥珀粉調服。如果吐血嚴重導致頭暈,並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,可以用降氣湯和四物湯各半帖,加入阿膠一起服用。如果只是單純發熱,則用茯苓補心湯。如果因勞累過度而導致吐血不止,可以用蘇子降氣湯加入少量人參來煎服。
有時候吐血兩口,隨即沒事,但過幾天又復發,而且經年累月都無法痊癒的,應該長期服用黑神散和小烏沉湯。
剛開始發病時脈象洪大,可以用犀角地黃湯,加入鬱金、黑梔子灰或荊芥穗灰來治療。吐血後如果有血塊,可能是因為酒毒。如果胸部疼痛,可能是因為吐血損傷了胃部,可以用童子尿調和白芨粉來服用。如果脈象快速急促,但心臟不痛,那就像是火氣大的症狀來治療。如果大量吐血不止,各種藥物都無效,可以用乾薑炒黑磨成粉,用童子尿調服,這是反向治療的方法。(按:黑薑、童便的用法出自朱丹溪的醫理。)
如果出血太多導致氣也跟著散失,以至於出現厥逆、昏迷的狀況,就必須趕快補氣來穩固生機,可以用六味回陽飲或四味回陽飲來治療。如果還使用寒涼的藥物,會危及生命。
凡是吐血,如果脈象微弱、身體冰冷怕風,就要在生地黃、白芍藥的藥方中加入少量的肉桂。這種虛寒體質的人常常會出現這種狀況。
**治療吐血的三個重點:**應該以降氣為主,而不是降火。因為氣有餘就是火,氣降下來,火自然也會下降。火下降了,氣就不會向上衝,血也會跟著向下走,就不會有血從上面竅孔溢出的危險。如果用寒涼的藥物來降火,反而會傷害胃氣。胃氣受損,脾臟就無法統攝血液,血就更加無法歸於經脈。現在治療吐血的常見錯誤有兩種:一種是只用黃芩、黃連、山梔子、青黛、柿餅灰、四物湯、黃柏、知母等寒涼藥物,這樣往往會傷害脾胃,導致腹瀉,甚至無法救治;另一種是只用人參來補氣,這樣反而會使肺熱更嚴重,咳嗽也更厲害。雖然也有人用人參治好的例子,但那只是因為氣虛導致喘嗽,是陽氣不足引起的,而不是陰虛火旺造成的,這種情況非常少見。應該使用白芍藥、炙甘草來平肝;枇杷葉、麥門冬、薄荷、橘紅、貝母來清肺;薏苡仁、淮山藥來養脾;韭菜、番降香、真蘇子來降氣;青蒿、鱉甲、銀柴胡、牡丹皮、地骨皮來滋陰清熱;酸棗仁、白茯神來養心;山茱萸、枸杞子、牛膝來補腎。這個藥方經過多次驗證,效果都很好。但是滋陰不能求速效,必須長期服用才能見效。病人常常求功心切,醫生也慌亂無措,隨意嘗試各種藥物,結果反而丟了性命,重複犯錯卻不自知,實在可悲!《廣筆記》說鬱金是治療吐血的聖藥,可惜難以找到真正的鬱金。《本草經疏》提到,治療咳血應該行血而不是止血。如果血不依照經絡運行,就是因為氣逆向上壅塞。血遇到熱就會流動,遇到寒冷就會凝滯,所以降氣行血,血自然就會回到經絡中,不需要刻意去止血,血也會自然停止。如果強行止血,反而會導致血瘀,出現發熱、食慾不振、胸脅疼痛等症狀,病情也會日漸加重。應該補肝而不是瀉肝。《內經》說過,五臟是儲藏精氣的,而不是用來排泄的。肝臟是將軍之官,主掌藏血。吐血是因為肝臟失去了這個功能。養肝可以使肝氣平和,血脈有所歸屬;如果瀉肝,肝臟就無法藏血,出血的情況會更加嚴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