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諸血病 (14)

回本書目錄

諸血病 (14)

1. 咳血(挾痰)

冷證,按患人果身受寒氣,口受冷物,邪入血分,血得冷而不歸經絡而仍妄行者,其血必黯黑,其面色必白而夭,其脈必微遲,其身必清涼,不用薑桂而用涼血之劑殆矣。臨病之工,宜詳審焉。(《準繩》)

暑毒證,暑毒失血者,脈大氣喘,多汗煩渴,蓋心主血而暑氣喜歸心也。此病多於酒客及陰虛之人有之。(《金匱翼》)(按:伏暑發衄或吐血,用五苓散,見《三因》。)

怒極證(宜參清涼諸方)僕嘗治一人吐血,診其脈,肝部弦,氣口濡,吐因怒極而得之。遂用蘇合香丸和雞蘇丸,服即效。(《婦人良方》)(龍腦雞蘇丸,見《和劑》。)

吐血有因怒而得者,經曰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。宜平肝降火,炒梔子、青皮、芩、連、柴胡。(《六要》)

有怒氣傷肝而成吐衄者,其人必唇青面青脈弦,須用柴胡梔子清肝散。(《醫貫》)

傷力證,有負重為物所壓,或持重遠行,忽心口痛,口鼻出血,俗名傷力,乃內膜及肺胃悉傷損掙破也。大凡吐血,須審病因,不可遽投涼藥,如用力打撲喊叫,內傷脈絡,口鼻出血,是肺胃上脘有損破,必以白芨或飛羅面,米飲調,先填注損處,次用大補氣血兼消瘀。若誤治,必不救。(《六要》)

吐血後諸證,凡吐血之後,體中但自𧌄𧌄然(《病源論》讝讝然)心中不悶者,輒自愈。假令煩躁,心中悶亂紛紛,嘔吐顛倒不安。醫工又與黃土湯、阿膠散,益加悶亂,卒至不濟。如此悶者,當急吐之。(《千金》)(按:吐方用瓜蒂、杜蘅、人參。)

吐血之後,臟腑虛竭,榮衛不理,陰陽隔絕,陽虛於上,故身體虛熱,胸中痞則口燥。(《病源論》)

吐血人多發渴,名為血渴,四物湯、十全大補湯(《醫通》或生脈散加黃耆、煨葛根、枇杷葉),量胃氣虛實用之。(《要訣》)

吐血不死咳嗽必死,今之醫者,謂吐血為虛勞之病,此大謬也。夫吐血有數種,大概咳者成勞,不咳者不成勞。間有吐時偶咳者,當其吐血之時,狼狽頗甚,吐止即痊,皆不成勞。何也?其吐血一止,則周身無病,飲食如故而精神生矣。即使亡血之後,或陰虛內熱,或筋骨疼痛,皆可服藥而痊。若咳嗽,則血止而病仍在,日嗽夜嗽,痰壅氣升,多則三年,少則一年而死矣。蓋咳嗽不止,則腎中之元氣震盪不寧。肺為腎之母,母病則子亦病故也。又肺為五臟之華蓋。經云:穀氣入胃,以傳於肺,五臟六腑皆以受氣,其清者為營,濁者為衛。是則臟腑皆取精於肺,肺病則不能輸精於臟腑,一年而臟腑皆枯,三年而臟腑竭矣,故咳嗽為真勞不治之疾也。然亦有咳嗽而不死者,其嗽亦有時稍緩,其飲食起居不甚變,又其人善於調攝,延至三年之後,起居如舊,間或一發,靜養即愈,此乃百中難得一者也。更有不咳之人,血證屢發,肝竭肺傷,亦變咳嗽,久而亦死,此則不善調攝以輕變重也。執此以決血證之死生,百不一失矣。(《源流論》)

白話文:

咳血(夾帶痰)

寒冷症狀:如果病人是因為身體受寒,或是吃了冰冷的食物,導致寒邪侵入血液,血液因為寒冷而無法正常運行於經絡,反而亂跑。這種情況的咳血,血的顏色一定會是暗黑色的,臉色會蒼白而沒有光澤,脈搏會微弱而遲緩,身體會感到清涼。這時候如果不用溫熱的藥材,反而用涼血的藥物,那就危險了。醫生在診斷病情時,一定要仔細審查。(出自《準繩》)

暑熱毒症:因為暑熱毒邪導致出血,會有脈搏洪大、呼吸急促、大量出汗、煩躁口渴等症狀,這是因為心臟主管血液,而暑氣喜歡侵犯心臟。這種病多發生在愛喝酒的人和體質陰虛的人身上。(出自《金匱翼》)(註:如果因為潛伏的暑氣引發流鼻血或吐血,可以使用五苓散,出自《三因》。)

極度憤怒症狀:(可以參考清涼解熱的藥方)我曾經治療過一個吐血的病人,診斷他的脈象,發現肝脈弦急,寸關脈濡滑,吐血是因為極度憤怒造成的。我用了蘇合香丸和雞蘇丸,服藥後就有效了。(出自《婦人良方》)(龍腦雞蘇丸,出自《和劑》。)

吐血有時候是因為憤怒引起的,《黃帝內經》說,憤怒會導致氣血逆亂,嚴重的話就會吐血。這時候應該平肝降火,可以使用炒梔子、青皮、黃芩、黃連、柴胡等藥材。(出自《六要》)

如果因為憤怒傷到肝臟而導致吐血或流鼻血,這個人一定會嘴唇青紫、臉色發青、脈象弦急,這時候需要使用柴胡梔子清肝散。(出自《醫貫》)

勞力損傷症狀:有的人因為負重或搬運重物,導致突然心口疼痛,口鼻出血,俗稱「傷力」。這是因為體內的黏膜以及肺和胃都受損破裂了。總之,治療吐血,必須仔細辨別病因,不能隨意使用涼性藥物。如果因為用力、打鬥、喊叫等造成內傷,導致經脈受損、口鼻出血,這是因為肺和胃的上部有損傷,必須先用白芨或飛羅面,用米湯調和,先填補損傷的部位,然後再用大補氣血兼具化瘀的藥物。如果誤治,就沒有救了。(出自《六要》)

吐血後的各種症狀:吐血之後,如果身體只是微微顫抖(也有說法是精神恍惚),而心中不覺得煩悶,通常會自己痊癒。如果出現煩躁、心中悶亂、嘔吐、坐立不安等症狀,醫生又用黃土湯、阿膠散等藥物,反而會更加悶亂,最終導致死亡。如果出現這種悶亂的狀況,應該立即催吐。(出自《千金》)(註:催吐方可以用瓜蒂、杜蘅、人參。)

吐血之後,內臟會虛弱,氣血運行不順暢,陰陽失調,陽氣虛弱於上,所以身體會發虛熱,胸口阻塞就會口乾舌燥。(出自《病源論》)

吐血的人大多會感到口渴,這叫做「血渴」,可以使用四物湯、十全大補湯(出自《醫通》或生脈散加黃耆、煨葛根、枇杷葉),根據病人胃氣的虛實狀況來調整用量。(出自《要訣》)

「吐血不死,咳嗽必死」:現在的醫生認為吐血是虛勞的病,這是大錯特錯的。吐血有很多種,一般來說,有咳嗽的會形成虛勞,沒有咳嗽的則不會形成虛勞。有時候吐血時偶爾會有咳嗽,吐血的時候雖然看起來很狼狽,但只要血止了就會痊癒,都不會形成虛勞。為什麼呢?因為吐血一止,全身就沒有病了,飲食也恢復正常,精神也恢復了。即使吐血後有陰虛內熱,或是筋骨疼痛,都可以用藥治好。但是咳嗽的話,即使血止了,病還在,每天咳嗽,痰多氣喘,嚴重的會在三年內,輕的也會在一年內死亡。因為咳嗽不止,會導致腎中的元氣震盪不安。肺是腎的母親,母親生病,兒子也會跟著生病。而且肺是五臟的華蓋,經書說:「穀氣進入胃,再傳到肺,五臟六腑都要從肺獲取氣,其中清澈的氣稱為營氣,濁的氣稱為衛氣。」也就是說,五臟六腑都要從肺吸收精華,如果肺生病了,就無法把精華輸送到臟腑,一年後臟腑就會枯竭,三年後臟腑就會衰竭,所以咳嗽是真正的虛勞病,難以治療。但是也有咳嗽不死的人,他們的咳嗽有時候會稍微緩解,飲食起居也沒有太大的變化,而且他們很懂得調養,可以延長到三年之後,起居也和正常人一樣,偶爾發病,靜養就可以痊癒,這種情況百中難得一見。也有人不咳嗽,但是血病反覆發作,導致肝臟衰竭、肺部損傷,也會轉變成咳嗽,時間久了也會死亡,這是因為不懂得調養,導致病情加重。用這個原則來判斷血病的生死,可以說是非常準確的。(出自《源流論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