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諸血病 (10)
諸血病 (10)
1. 吐血
吐血之後,有潮熱咳嗽,脈洪大而數,五至以上,不可治也。(《準繩》)
吐血脈以微細為順,洪大為逆。血若暴湧如潮,喉中汩汩不止,脈見虛大,此火勢未斂,不可便與湯藥,急以熱童便或藕汁灌之。俟半日許,脈勢稍緩,可進調養之劑。倘寸關雖弱,而尺中微弦,為陰虛。血雖止而脈大不減,或雖小而弦細數疾,或弦硬不和,慎勿輕許可治。
亦有他部柔和,而左手關尺弦強者,為陰虛火旺,最為危兆。其變有三:一則陰火引血復上而暴脫,一則虛陽發露而發熱,一則火上逼肺而喘咳,此終不救。(《醫通》)
病有三種,廩丘云:吐血有三種:有內衄,有肺疽,有傷胃。內衄者,出血如鼻衄,但不從鼻孔出,是近從心肺間津液出(《病源》津液出,作溢出),還流入胃中,或如豆羹汁,或如切𧗐,血凝停胃中,因即滿悶便吐,或去數斗(《病源》作數升)至於一石者是也,得之於勞倦飲食過常所為也。肺疽者,或飲酒之後毒滿悶,吐之時,血從吐後出,或一合、半升、一升是也。傷胃者,因飲食大飽之後,胃中冷則不能消化,不能消化便煩悶,強嘔吐之,所食之物與氣共上衝蹙,因傷裂胃口,吐血色鮮正赤,腹絞痛,白汗出,其脈緊而數者,為難治也。(《千金》)
病者諸血積聚合發為衄,而清氣道閉,濁道湧溢,凝停胸胃中,因即滿悶,吐出數斗至於一石者,名曰內衄。或因四氣傷於外,七情動於內,及飲食房勞,墜墮傷損,致營血蓄聚膈間,滿則吐溢,世謂妄行。病者因飲啖辛熱,熱燥傷肺,血得熱則溢,因作嘔吐,出血一合或半升許,名曰肺疽。
傷於腑則屬胃,傷於臟則屬肺,上以此分,不可不究。病者因墜閃挫,致傷五臟,損裂出血,停留中脘,臟熱則吐鮮血,臟寒則吐瘀血如豆羹汁,此名內傷,治之各有方。(《三因》)
五臟證治,吐血失血等證,凡見喘滿咳嗽,及左右胸膈間有隱隱脹痛者,此病在肺也。若胸膈膻中之間,覺有牽痛如縷如絲,或懊憹嘈雜有不可名狀者,此病在心主包絡也。若胸腹膨膨,不知飢飽,食飲無味,多涎沫者,此病在脾也。若脅肋牽痛,或躁擾喘急不寧,往來寒熱者,此病在肝也。若氣短似喘,聲啞不出,骨蒸盜汗,咽乾喉痛,動氣忡忡者,此病在腎也。若大嘔大吐,煩渴頭痛,大熱不得臥者,此病在胃也。於此而察其兼證,則病有不止一臟者,皆可參合以辨之也。其於治法,凡肺病者,宜清降,不宜升浮。心主病者,宜養營,不宜耗散。脾病者,宜溫中,不宜酸寒。肝病者,或宜疏利,或宜甘緩,不宜秘滯。腎病者,宜壯水,宜滋陰,不宜香燥克伐。胃病者,或宜大瀉,或宜大補,當察兼證虛實,勿謂陽明證儘可攻也。(《景岳》)
白話文:
吐血
吐血之後,如果出現潮熱咳嗽,脈搏又大又快,每分鐘超過五次,這種情況就非常危險,難以治癒。
吐血時,脈搏應該是微弱細小的才是順利的情況,如果脈搏洪大就代表情況不妙。如果吐血像潮水一樣湧出,喉嚨裡咕嚕咕嚕響個不停,脈象又虛又大,這是因為火氣還沒有平息,這時候不要馬上用湯藥,趕緊用熱的童子小便或者藕汁灌下去。等半天左右,脈象稍微緩和一點,才可以進補養的藥。如果寸關脈雖然虛弱,但是尺脈卻有點弦硬,這是陰虛的表現。即使吐血止住了,脈搏還是很大沒有減弱,或者雖然變小但是弦細而快,或者弦硬不和諧,都要謹慎,不要輕易認為可以治癒。
還有一種情況,其他部位的脈象柔和,但是左手關尺部位的脈象弦強,這是陰虛火旺,是最危險的徵兆。這種情況可能會出現三種變化:一是陰火引血再次向上而導致大出血,二是虛陽外露而發熱,三是火氣上逼肺部而引起喘咳,這三種情況都是無可救藥的。
吐血有三種原因:一是內出血,二是肺部生瘡,三是傷到胃部。內出血就像流鼻血一樣,但是血不是從鼻子裡出來,而是從心肺之間的津液流出,然後流到胃裡,血的樣子可能是像豆羹汁,或者像切碎的肉泥,血液凝結在胃裡,導致胸悶,然後吐出來,有時候會吐出好幾斗甚至一石的量,這是因為過度勞累和飲食不當引起的。肺部生瘡,可能因為喝酒後毒素積聚,吐血的時候,血是從嘔吐後吐出來的,量可能有一合、半升或一升。傷到胃部,是因為吃得太飽,胃裡發冷導致消化不良,消化不良就會感到煩悶,勉強嘔吐,食物和氣一起向上衝,導致胃口破裂,吐出來的血顏色鮮紅,腹部絞痛,出冷汗,脈搏又緊又快,這種情況也很難治癒。
疾病是因為各種血積聚在一起爆發出來,導致清氣通道閉塞,濁氣向上湧溢,凝結在胸胃中,導致胸悶,吐出好幾斗甚至一石的血,這種情況叫做內出血。還有可能因為受到外界的四種氣候傷害,或者內在的七情擾動,或者飲食不當、房事過勞、跌打損傷等,導致營血積聚在膈膜間,積滿了就吐出來,這就是人們說的妄行。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吃了辛辣燥熱的食物,損傷肺部,血遇到熱就會溢出,因此出現嘔吐,吐出的血有一合或半升,這種情況叫做肺疽。
傷在腑就是胃的問題,傷在臟就是肺的問題,這是從上部分類的方法,一定要仔細研究。因為跌打損傷,導致五臟受損,出血,停留在中脘部位,如果臟腑有熱,吐出來的血是鮮紅色的,如果臟腑有寒,吐出來的血就像豆羹汁一樣,這是內傷,治療方法各有不同。
五臟的病證和治療:吐血、失血等症狀,如果出現喘滿咳嗽,以及左右胸膈之間隱隱作痛,這是肺的病。如果胸膈膻中之間感覺有牽引痛,像絲線一樣,或者感覺煩躁不安,難以形容,這是心主包絡的病。如果胸腹脹滿,不知道飢餓飽,吃東西沒味道,有很多口水,這是脾的病。如果脅肋牽引痛,或者煩躁不安,呼吸急促,時冷時熱,這是肝的病。如果氣短像喘,聲音嘶啞說不出話,骨蒸盜汗,咽喉乾燥疼痛,心悸不安,這是腎的病。如果大嘔大吐,口渴頭痛,發高燒難以入睡,這是胃的病。如果仔細觀察兼有其他症狀,說明不只是單一臟器有病,可以綜合判斷。治療方法,肺病要清降,不能升浮;心主包絡病要養陰,不能耗散;脾病要溫中,不能用酸寒藥;肝病可以疏利,可以甘緩,不能滯澀;腎病要滋養腎水和腎陰,不能用辛燥藥;胃病可以用瀉法,也可以用補法,一定要看清楚兼有的虛實證,不要以為是陽明症就可以隨便攻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