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諸血病 (7)

回本書目錄

諸血病 (7)

1. 諸血病

諸血之證,醫者便認為熱而以苦寒攻之,至死不悟。殊不知苦瀉土,土脾胃也,脾胃一身之本。今火既為病而瀉其土,火固未嘗除而土先已病矣。土病則胃虛,胃虛則營氣不能滋榮百脈,元氣不循天度,氣隨陰化而無聲,肌寒至此,則難治矣。按:《褚氏遺書》云:諸血服寒涼者,百無一生;飲溲溺者,十無一死。

《楊仁齋直指方》云:吐血須煎乾薑、甘草作湯與服,或四物理中湯亦可,如此無不愈者。若服此生地、犀角、藕節之類,則難救矣。如遇相火用事之時,血多妄行,切禁止澀,宜清表攻裡,其血自止。若先用止澀之劑,去生便遠。凡男子婦人血證,散者或色鮮紅者屬熱,或成塊者或色瘀者屬寒,不可拘於血得熱而淖溢之說。古云:水寒成冰,血寒成塊。

《玄珠經》十劑條內有云:氣溫則血滑,氣寒則血凝。雖然亦有中寒氣虛云云(按:全取《簡易》),當切脈以明之,慎不可例用涼藥,夭折人命。(《續醫說》)

證有虛中挾實,治有補中寓瀉、從少從多之活法,貴乎臨病處裁。大抵血氣喜溫而惡寒,寒則泣不能流,溫則消而去之,此軒岐密旨。但世之名於醫者,一見血證,每以寒涼濟陰為務,其始非不應手而取效於一時,屢發屢折,而既病之虛陽愈衰,必致嘔逆喘乏,奪食泄瀉。

尚以為藥力未逮,猛進苦寒,在陰不濟陽而上溢者,尚為戈戟,況陽不統陰而亡脫者,尤為砒鴆。蓋因陽藥性暴,稍有不順,下咽立見其害,不若陰柔之性,至死不知其誤,而免旁人譏謗也。噫!醫之弊,僅為知己道,難為世俗言也。(《醫通》)

凡治血者當察虛實,是固然矣。然實中有虛,有不宜寒涼者。熱中有寒,有速宜溫補者。血熱妄行,初起治法,可用清涼;而日久則熱隨血去,又有不可概用清涼者。此中變化,總惟因心而施,則審其證,憑其脈,以斟酌於臨時。(《醫學指要》)(按:此說本於景岳。)

凡失血之證,以甘寒之劑和之自止。止血不難,惟生血為難。若泥用苦寒,先傷脾胃之氣,多致生機日損,傳為虛怯,可不慎歟。(《證治百問》)

初宜用下,失血家須用下劑破血,蓋施之於蓄妄之初;亡血家不可下,蓋戒之於亡失之後。(《準繩》)(按:血溢血泄必失下之,本出攖寧先生《危言》,亦見《準繩》所引,既拈於《傷寒》中,仍不贅。)

一應上溢之證,苟非脾虛泄瀉、羸瘦不禁者,皆當以大黃醋製,和生地黃汁,及桃仁泥、牡丹皮之屬,引入血分,使血下行,轉逆為順,此妙法也。不知此而日從事於芩、連、梔、柏之屬,輔四物而行之,使氣血俱傷,脾胃兩敗。今醫治血證,百豈有一生者耶。(同上)(互見《吐血》中,宜參。)

白話文:

許多出血的病症,醫生常常認為是熱引起的,就用苦寒的藥物來攻治,直到病人死了還不明白錯誤所在。他們不知道苦味的藥會瀉脾胃,而脾胃是一身根本。現在因為火熱生病卻瀉它的根本,火熱當然沒除掉,脾胃卻先病了。脾胃病了就會虛弱,虛弱就不能滋養全身脈絡,元氣不能按照正常規律運行,氣會隨著陰氣虛耗而消散,身體會寒冷到難以治療的地步。《褚氏遺書》說:各種出血的病,服用寒涼藥的,幾乎沒有能活下來的;喝自己的尿液的,十個裡面還有一個活的。《楊仁齋直指方》說:吐血要用乾薑、甘草煎湯服用,或者用四物湯也行,這樣沒有治不好的。如果吃生地、犀角、藕節之類的藥,就難以救治了。遇到相火旺盛的時候,血會胡亂妄行,一定要禁止用收澀的藥,應該清解表邪,攻泄裡熱,血自然會止住。如果先用止澀的藥,就離死不遠了。凡是男子婦女的出血症,出血散開或是顏色鮮紅的屬於熱,出血成塊或是顏色瘀黑的屬於寒,不能拘泥於血遇熱就會散開的說法。古人說:水冷會結冰,血冷會成塊。《玄珠經》十劑篇裡面說:氣溫暖則血流暢,氣寒冷則血凝結。雖然也有中寒氣虛的說法(這裡引用了《簡易》的說法),應該仔細切脈來搞清楚,千萬不能一概用寒涼的藥物,導致病人夭折。(《續醫說》)

病情有虛實夾雜的情況,治療有補中兼瀉、從少到多的靈活方法,關鍵在於臨證時仔細斟酌。總的來說,血和氣都喜歡溫暖而厭惡寒冷,寒冷則血不能流動,溫暖則血能消散排出,這是醫學的秘密要旨。但是世上的醫生,一看到出血的病,就想著用寒涼藥來滋陰,開始的時候或許有點效果,但反覆發作就會使虛弱的陽氣更加衰弱,必然會導致嘔吐、氣喘、乏力、食慾不振、腹瀉。他們還以為是藥力不夠,更加猛烈地用苦寒的藥,這樣在陰氣沒有滋養到陽氣的情況下,反而會使陽氣上逆,這種情況尚且像拿著刀槍打仗,更何況陽氣不能統攝陰氣而導致陽氣脫失的情況,就像吃了毒藥一樣。這是因為陽藥藥性猛烈,稍微不對,吃下去馬上就見到害處,不如陰柔的藥性,直到死也不知道錯誤在哪裡,也避免了別人的譏諷。唉!醫學的弊病,只是知己的人才明白,難以和世俗的人說清楚。(《醫通》)

凡是治療出血的病,應該仔細辨別虛實,這是當然的。但是實證中也有虛證,有不適合用寒涼藥的。熱證中也有寒證,有應該趕快用溫補藥的。血熱妄行,剛開始的時候可以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,但是時間長了,熱會隨著血一起流失,又不能都用清涼藥了。這裡面的變化,總之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靈活運用,要仔細辨別病情,依據脈象,臨時斟酌用藥。(《醫學指要》)(這裡的說法來自於張景岳。)

凡是失血的病症,用甘寒的藥物來調和就能自己停止出血。止血不難,難的是生血。如果拘泥於用苦寒的藥,會先損傷脾胃之氣,多數會導致生機一天天減弱,變成虛弱的體質,這不能不謹慎啊。(《證治百問》)

剛開始的時候應該用瀉下的方法,失血的人可以用瀉下的藥物來破除瘀血,這適用於剛開始有瘀血的時候;而大量失血的人不能用瀉下的方法,這是在告誡大量失血之後的情況。(《準繩》)(這裡說的血從上溢出就必須向下疏導,出自攖寧先生的《危言》,也見於《準繩》的引用,因為《傷寒論》中已經提到,所以不再多說。)

凡是血從上溢出的病症,如果不是脾虛泄瀉、身體瘦弱不能承受的情況,都應該用醋製過的大黃,和生地黃汁、桃仁泥、牡丹皮之類的藥物,把藥引導到血分,使血向下運行,使逆轉變為順,這是很巧妙的方法。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,整天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黃柏之類的藥,輔助四物湯來使用,會使氣血都受傷,脾胃兩敗。現在的醫生治療出血的病,一百個裡面有幾個能治好的呢?(同上)(可以參看《吐血》篇,應該互相參考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