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諸血病 (5)
諸血病 (5)
1. 諸血病
眩暈,血虛眩暈卒倒,不可艾灸驚哭叫動,動則乘虛而死矣。須以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、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荊芥穗、甘草各七分,棗二枚,烏梅一個,同煎服。(《金匱翼》)
失血後頭暈發熱者往往有之,此是虛火上炎外擾之故,不可誤認外感而用風藥。(《醫通》)
治分八法,治分八法:一曰降氣,緣上盛下虛,氣升不降,血隨氣上,越出上竅,法以蘇子、沉香之類順其氣,氣降而血自歸經矣。一曰破瘀,緣上膈壅熱積瘀,紫黑成塊,胸中滿痛,法以熟大黃、桃仁、丹皮、枳實之類導之使下,轉逆為順矣。一曰溫中,緣衣冷食寒,滲入血分,血得寒則凝,不歸經絡而妄行,血出黯黑,色夭身涼,法以炮薑、肉桂之類溫中和氣,氣溫和則血自歸經矣。一曰溫散,倘衣冷感寒,色黯竅熱,身痛頭痛,法以薑、桂、芎、蘇之類溫中散寒,寒去血自歸經矣。一曰補氣,緣人真氣素虧,精神疲憊,陰陽不相為守,衛氣虛散,營亦妄行,法以大劑參附之類以補元氣,氣旺自能攝血矣。一曰補益,凡失血人陰分虧損,法於四物湯中取一二味以為主藥,或人參養榮湯、十全大補湯以培養之,則自陽生陰長矣。一曰阻遏,血色紅赤,逢黑即止,水剋火之義,久而不止,法以百草霜、京墨、十灰散之類以控抑之,或花蕊石以消化之,庶不令上溢矣。一曰升陽,緣陽氣不升,血乃下漏,法以升、柴、荊、防之類升之,則血自安於故道矣。總之,血循氣行,氣升則升,氣降則降。火氣上升,逼於火則血因之上溢;濕氣下行,滯於濕則血因之而下滲。故治上溢無如降氣,若瘀則破之,寒則溫之,而阻遏之方則兼用之。治下滲無如升陽,若虛則補之,熱則清之,而阻遏之方則多用之。總以甘溫收補,調理脾胃,以建末功,此大法也。(《易簡方論》)
治血三法(治血諸藥)論治血三法,藥各不同。血虛宜補之,虛則發熱內熱,法宜甘寒、甘平、酸寒、酸溫以益榮血,其藥為熟地黃、白芍藥、牛膝、炙甘草、酸棗仁、龍眼肉、鹿角膠、肉蓯蓉、甘枸杞子、甘菊花、人乳之屬。血熱宜清之涼之,熱則為癰腫瘡癤,為鼻衄,為齒衄,為牙齦腫,為舌上出血,為舌腫,為血崩,為赤淋,為月事先期,為熱入血室,為赤遊丹,為眼暴赤痛,法宜酸寒、苦寒、鹹寒、辛涼以除實熱,其藥為童便、牡丹皮、赤芍藥、生地黃、黃芩、犀角、地榆、大小薊、茜草、黃連、山梔、大黃、青黛、天門冬、玄參、荊芥之屬。血瘀宜通之,瘀必發熱發黃,作痛作腫,及作結塊癖積,法宜辛溫、辛熱、辛平、辛寒、甘溫以入血通經,佐以鹹寒乃可軟堅,其藥為當歸、紅花、桃仁、蘇木、桂、五靈脂、蒲黃、薑黃、鬱金、京三稜、延胡索、花蕊石、沒藥、䗪蟲、乾漆、自然銅、韭汁、童便、牡蠣、芒硝之屬。蓋血為榮,陰也,有形可見,有色可察,有證可審者也。證既不同,藥亦各異,治之之法,要在合宜,倘失其宜,為厲不淺,差劇之門,可不謹乎。(《本草經疏》)
白話文:
諸血病
**眩暈:**因為血虛導致的眩暈突然昏倒,不可以進行艾灸、驚嚇哭鬧或隨意搬動,隨意搬動會加速死亡。必須用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、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荊芥穗、甘草各七分,加上紅棗兩顆、烏梅一顆,一起煎煮服用。(出自《金匱翼》)
失血後頭暈發熱的情況很常見,這是因為虛火上炎,擾亂外表所導致的,不可以誤認為是外感而使用發散的藥物。(出自《醫通》)
治療血病的八種方法:
- **降氣:**因為上部氣盛而下部虛弱,導致氣往上衝而不下降,血隨著氣往上走,從上部的孔竅溢出。治療方法是用蘇子、沉香等藥物來順氣,使氣下降,血自然回歸正常經絡。
- **破瘀:**因為上膈部位有熱壅塞、瘀血積聚,形成紫黑色血塊,胸口脹滿疼痛。治療方法是用熟大黃、桃仁、丹皮、枳實等藥物來疏導,使瘀血向下排出,逆轉為順。
- **溫中:**因為穿衣過少、吃生冷食物,寒氣滲入血分,血遇寒則凝結,無法回歸經絡而亂走,導致出血呈現暗黑色,身體冰冷。治療方法是用炮薑、肉桂等藥物來溫暖中焦,調和氣機,氣溫和了,血自然回歸經絡。
- **溫散:**如果因為穿衣過少而感受寒氣,導致出血呈暗黑色、孔竅發熱、身體疼痛、頭痛。治療方法是用生薑、桂枝、川芎、蘇葉等藥物來溫暖中焦、驅散寒邪,寒邪去除,血自然回歸經絡。
- **補氣:**因為人本身的元氣就虛弱,精神疲憊,陰陽失調,衛氣虛弱而散,導致營血也跟著妄行。治療方法是用大量的人參、附子等藥物來補充元氣,元氣充足了,自然就能夠攝納血液。
- **補益:**凡是失血的人,陰分都會虧損。治療方法是在四物湯中選用一到兩味藥材作為主藥,或者使用人參養榮湯、十全大補湯來滋養身體,就可以陽生陰長。
- **阻遏:**如果出血顏色鮮紅,一遇到黑色就停止,這是因為水可以剋制火的原理,但如果久久不止,治療方法是用百草霜、京墨、十灰散等藥物來控制抑制,或者用花蕊石來消化瘀血,避免出血過多。
- **升陽:**因為陽氣無法上升,導致血往下漏。治療方法是用升麻、柴胡、荊芥、防風等藥物來提升陽氣,使血回到正常的運行軌道。
總而言之,血隨著氣而運行,氣上升則血上升,氣下降則血下降。如果火氣上升,逼迫血液上溢;如果濕氣下行,阻滯血液下滲。所以,治療上溢的情況,沒有比降氣更好的方法;如果是瘀血,就應該破瘀;如果是寒冷,就應該溫熱。而阻遏的方法則可以同時使用。治療下滲的情況,沒有比升陽更好的方法;如果是虛弱,就應該補益;如果是熱,就應該清熱。而阻遏的方法也應該廣泛使用。總之,應該以甘溫藥物來收斂補益,調理脾胃,以此來達到最終的效果,這是最重要的原則。(出自《易簡方論》)
治療血病的三種方法:
論述治療血病的三種方法,用藥各有不同。
- **血虛宜補:**血虛會導致發熱、內熱。治療方法適合用甘寒、甘平、酸寒、酸溫的藥物來滋養血液。常用的藥物有:熟地黃、白芍、牛膝、炙甘草、酸棗仁、龍眼肉、鹿角膠、肉蓯蓉、枸杞子、菊花、人乳等。
- **血熱宜清:**血熱會導致癰腫瘡癤、鼻出血、牙齦出血、牙齦腫脹、舌頭出血、舌頭腫脹、血崩、赤淋、月經提前、熱邪入侵血室、丹毒、眼睛突然紅腫疼痛。治療方法適合用酸寒、苦寒、鹹寒、辛涼的藥物來去除實熱。常用的藥物有:童便、牡丹皮、赤芍、生地黃、黃芩、犀角、地榆、大小薊、茜草、黃連、山梔、大黃、青黛、天門冬、玄參、荊芥等。
- **血瘀宜通:**血瘀會導致發熱、發黃、疼痛、腫脹,以及結塊、腫塊等。治療方法適合用辛溫、辛熱、辛平、辛寒、甘溫的藥物來活血通經,輔以鹹寒的藥物來軟化堅硬的腫塊。常用的藥物有:當歸、紅花、桃仁、蘇木、桂枝、五靈脂、蒲黃、薑黃、鬱金、三稜、延胡索、花蕊石、沒藥、䗪蟲、乾漆、自然銅、韭菜汁、童便、牡蠣、芒硝等。
總之,血是人體重要的營養物質,屬於陰,有形可見,有色可察,有證可審。不同的病症用藥也各不相同,治療的方法一定要合適,如果用藥不當,造成的危害將非常嚴重,細微的差異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,必須謹慎小心。(出自《本草經疏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