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諸血病 (4)
諸血病 (4)
1. 諸血病
大抵瘀尚易治,干則難醫。(《醫碥》)
瘀去則新生,故易治。血海乾枯,則陰難驟長,故難治。(《醫級》)
咳血溲血,至於血充目則視明,充耳則聽聰,充四肢則舉動強,充肌膚則身色白,漬則黑,去則黃,外熱則赤,內熱則上蒸喉。或下蒸大腸為小竅,喉有竅則咳血殺人,腸有竅則便血殺人,便血猶可止,咳血不易醫。喉不停物,毫髮必咳,血滲入喉,愈滲愈咳,愈咳愈滲,飲溲溺則百不一死。服寒涼則百不一生。血雖陰類,運之者其和陽乎。(《褚氏遺書》)
上下逆順,血證上行,或唾或嘔或吐,皆逆也;若變而下行為惡痢者,順也。血上行為逆,其治難;下行為順,其治易。故仲景云:蓄血證下血者,當自愈也。與此意同。若無病之人,忽然下痢,其病進也。今病血證上行而復下行惡痢者,其邪欲去,是知吉也。(《東垣》)
大抵從下為順易冶,溢上為逆難治。冶宜補陰運陽,清熱調氣,氣順血自歸經。(《如宣》)
驗色,蓋出於肺者,或緣龍雷亢逆,或緣咳逆上奔,血必從之上溢,多帶痰沫及粉紅色者。其出於心包,亦必上溢,色必正赤,如朱漆光澤。若吐出便凝,摸之不黏指者,為守臟之血,見之必死。出於脾者,或從胃脘上溢,或從小腸下脫,亦必鮮紫濃厚,但不若心包血之光澤也。出於肝者,或從上嘔,或從下脫,血必青紫稠濃,或帶血縷,或有結塊。出於腎者,或從咳逆,或從咯吐,或稀痰中雜出如珠,血雖無幾,色雖不鮮,其患最劇,間有從精竅而出者,若氣化受傷,則從膀胱溺孔而出,總皆關乎臟氣也。其出於胃者,多兼水液痰涎,吐則成盤成盞,汪洋滿地,以其多氣多血,雖藥力易到,不若臟血之篤,然為五臟之本,亦不可忽。(《醫通》)(按:此說稍過精微、或有難必者,錄以俟後考。又吐血中有說,互相發,宜參。又色鮮為熱,瘀為寒,諸家既有其言,互見後諸條。)
發熱,諸失血而發熱甚者難治,十僅可一二全者。(《要訣》)
陽盛身熱多渴,陰盛身涼不渴。然血陰也,身涼者易愈。(《入門》)
無潮熱者輕,有潮熱者重。(《醫碥》)
無熱不喘者可痊(血去陰虛,熱收於內,外無熱現,此其常也。不喘者,血雖病而氣未浮也,故可治),有熱不臥者危敗(失血身熱,陽無所附,而浮散於形層之外也。不得臥者,氣根已離也,故當危敗)。(《醫級》)
失血後大熱大渴發熱,證似白虎,惟脈虛大不長實為異爾,誤用涼劑必死,當歸補血湯主之,方用黃耆一兩,當歸二錢。(《準繩》)
凡失血之後,必大發熱,名曰血虛發熱。古方立當歸補血湯,川黃耆一兩,當歸六錢。名曰補血而以黃耆為君,陽旺能生陰血也。如丹溪於產後發熱,用參、耆、歸、芎,黑姜以佐之。或問曰:乾薑辛熱,何以用之?曰:姜味辛,能引血藥入氣分而生新血(炮黑則入血,炮熟則溫中),當神而明之。(《醫貫》)
白話文:
一般來說,血瘀比較容易治療,但如果是血枯就難以醫治。《醫碥》認為,血瘀去除,新血就能產生,所以容易治療;而血海枯竭,陰液難以快速生長,所以難以治療。《醫級》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。
咳血或尿血,如果血能充盈眼睛,則視力會變好;充盈耳朵,則聽力會變靈敏;充盈四肢,則活動會變得有力;充盈肌膚,則膚色會變得白皙。但如果血瘀積,膚色會變黑;血散去,膚色則會變黃;身體外熱,膚色會變紅;身體內熱,熱氣會往上蒸騰到喉嚨。有時熱氣會往下蒸騰到大腸形成小孔,喉嚨有孔就會咳血致死,大腸有孔就會便血致死。便血還可能止住,但咳血就難以醫治。喉嚨不能有任何異物,即使是細微的頭髮也會引起咳嗽,血滲入喉嚨會導致越滲越咳,越咳越滲。這種情況下,如果喝尿,還有一線生機;如果服用寒涼的藥物,幾乎沒有存活的可能。血雖然屬於陰性物質,但推動它運行的卻是陽氣的和煦作用。《褚氏遺書》說明了血的運行與陰陽的關係。
血證有向上或向下兩種趨勢,血往上走,可能是吐唾沫、嘔吐或直接吐血,這些都是逆向的表現。如果血往下去,變成惡性痢疾,這是順向的表現。血往上走是逆,治療比較困難;血往下去是順,治療比較容易。所以張仲景說:有蓄血症狀但能下血的,會自己痊癒。意思是相同的。如果沒有生病的人,突然腹瀉,代表病情正在發展。現在有血證的病人,血往上走卻又往下變成惡性痢疾,表示邪氣正在消退,這是好的徵兆。《東垣》闡述了血證向上或向下發展的意義。
大體來說,血往下走是順向的,容易治療;血往上溢是逆向的,難以治療。治療應該補養陰液,運行陽氣,清除熱邪,調順氣機,氣機順暢,血自然就會回歸正常的經絡。《如宣》強調治療的方向。
觀察出血的顏色,如果血是從肺部出來的,可能是因為肝陽亢盛或咳嗽氣逆導致血往上溢出,這種血通常會帶有痰沫或呈粉紅色。如果是從心包出來的,也一定會往上溢出,顏色會是鮮紅色,像朱漆一樣有光澤。如果吐出的血很快凝固,摸起來不黏手,表示是臟腑的血,這種情況很危險。如果血是從脾臟出來的,可能是從胃部往上溢出,也可能是從小腸往下脫落,顏色通常是鮮紫濃稠,但沒有心包血的光澤。如果血是從肝臟出來的,可能是從上面嘔吐出來,也可能是從下面脫落,顏色會是青紫色、濃稠,可能帶有血絲或血塊。如果血是從腎臟出來的,可能是因為咳嗽氣逆或咯吐出來,也可能是稀痰中夾雜著像珠子一樣的血,這種血雖然量不多、顏色也不鮮豔,但病情最為嚴重,有時也會從精道排出。如果氣化功能受損,血就會從膀胱尿道排出,總之,這些都與臟腑的氣機有關。如果是胃出血,通常會伴隨水液、痰涎一起吐出來,吐出的量會很多,像盤子或杯子一樣,鋪滿地面。因為胃是多氣多血的地方,所以藥力容易到達,但不如臟腑的出血危險,但因為胃是五臟的根本,也不能輕忽。《醫通》描述了各種臟腑出血的特徵。(作者認為這個說法太過精細,可能難以完全驗證,記錄下來以便後人研究。另外,吐血的成因有很多種,可以相互參考。顏色鮮紅代表熱,瘀血代表寒,其他醫家也有類似的說法,可以參考後面的條文。)
失血後如果發高燒,很難治療,能痊癒的只有十分之一或二。《要訣》點出了失血發燒的嚴重性。
陽氣旺盛的人身體會發熱,口渴;陰氣旺盛的人身體會涼,不口渴。血屬於陰,所以身體涼的人比較容易痊癒。《入門》說明了失血體溫與預後的關係。
沒有潮熱的比較輕,有潮熱的比較嚴重。《醫碥》根據有無潮熱判斷病情的輕重。
沒有發熱、沒有喘的人可以痊癒(血虛會導致陰液不足,熱會收斂在體內,外表看起來沒有發熱,這是常見的現象。沒有喘表示血雖然生病,但氣還沒有浮散,所以可以治療),有發熱、不能躺臥的人很危險(失血導致身體發熱,表示陽氣沒有依附而散布在體表,不能躺臥表示氣根已經脫離,所以情況危急)。《醫級》指出失血後發熱、喘與臥床的狀況。
失血後出現高熱口渴,症狀像白虎湯證,但脈象是虛大不實,與白虎湯證不同,如果誤用寒涼藥物一定會死亡。應當用當歸補血湯治療,方劑用黃耆一兩,當歸二錢。《準繩》說明了失血發熱的辨證論治。
凡是失血之後,一定會發熱,這被稱為血虛發熱。古方設立當歸補血湯,用黃耆一兩,當歸六錢。這個方劑雖然名為補血,但以黃耆為君藥,因為陽氣旺盛才能產生陰血。就像朱丹溪治療產後發熱,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川芎,並以黑薑輔助。有人問:乾薑辛熱,為什麼要用?回答說:薑味辛,能引導補血藥進入氣分而產生新血(炮製成黑色則入血,炮製熟則溫中),要靈活運用。《醫貫》進一步闡述了失血發熱的治療與用藥原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