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諸血病 (3)

回本書目錄

諸血病 (3)

1. 諸血病

脈候(色診、死證),尺脈滑而疾,為血虛。澀則少血。脈得諸澀濡弱為亡血。脈有陰陽,趺陽少陰脈皆微,其人不吐,下必亡血。(《脈經》)

其脈洪數者為逆,微小者為順。(《雞峰》)

諸證失血,皆見芤脈,隨其上下,以驗所出。大凡失血,脈貴沉細,設見浮大,後必難治。(《崔氏脈訣》)(按:失血脈芤,本於仲景。脈貴沉細云云,本於《十七難》。)

經云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,是火邪勝也;身涼脈靜者易治,是正氣復也。(《東垣試效方》)

失血脈宜沉細和緩,不宜浮大實大。(《回春》)

大凡失血,脈皆洪大無力,即芤脈也。陰血既虧,陽無所依,浮散於外,故見此象,所以產後多此脈也。誤認為實火,大違。(《六要》)

大凡病後咳嗽吐血,脈大而亂,屬上焦陽絡傷;下血溺血,為陰絡傷,俱危。(《準繩》)

大都失血之脈,宜沉細濡弱,或浮沉和緩,或洪大不數,或浮沉滑緩,或虛微,或暴吐暴脫而六脈俱伏,此脈與病合,則為易治。或見浮芤浮革,或浮沉皆澀,或結或短,此脈屬虛而病屬重,則為難治,治得其宜,亦多有痊者。如見浮數洪數,或細數不鼓,或浮大而散,或促代無力,或如滑而無胃氣,或弦牢,或實大,或細小勁疾,此病與脈反,則為不治,縱有盧扁,亦為之束手矣。故經云:陽道實,陰道虛。

越人曰:細為虛,牢為實。失血者脈宜沉細,反浮大而牢者死,虛病見實脈也。夫血濡脈絡,體主陰靜,血未失,則脈絡濡軟而和緩。及火炅迫血外溢,真陰耗竭,則成陰絕陽亢,火充空舍而見實脈,致孤陽用事,豈能獨生哉。又須以色為診,凡失血之後,或面色帶黃青白有神,或目瞑合喜睡,或肢體溫和,飲食如常,或不喜高聲,聲微不厲,此為順,無別刑剋證候,為易治。

若其面色青黯無光,或兩顴暴赤,唇口如朱,或乍起乍眠,煩躁不寐,或身體大炅,或四肢厥逆,或氣喘息粗,或揚聲厲語,或譫狂神昏,或循衣摸床,肉瞤筋惕,或自汗如雨,頭汗獨見,或周身厥冷,顱囟獨炅,或眼眶暴陷。或口渴思水,或肢體腫滿,或臍腹絞痛不休,或胃氣已敗,嘔吐拒食,此皆凶候,不治也。

(《軒岐救正論》)

證治梗概,血病之故有四:曰虛,曰瘀,曰寒,曰熱。治血之法有五:曰補,曰下,曰破,曰涼,曰溫。血虛者,其證朝涼暮熱,手足心熱,皮膚乾澀甲錯,唇白,女子月事前後不齊,脈微細無力,法宜補之。血熱者,其證衄血吐血,便血尿血,午後發熱,女子月事先期,脈微細而數,法宜涼之。血寒者,血不能配氣而失運行之度,其證麻木疲軟,皮膚不澤,腹有塊痛,女子月事後期,脈微細而緩,法宜溫之。瘀血在上焦者,其證上焦熱,煩躁,嗽水不咽,法宜涼而破之。瘀血在下焦者,其證如狂,譫語燥渴,身目發黃,舌黑,少腹滿痛,小便自利,大便秘,法宜下之。血瘀而兼寒者,其證無頭疼,不惡寒,身熱發渴,言語無倫,如見鬼狀,小便利,大便黑,法宜溫而行之。(《醫意商》)

白話文:

[諸血病]

脈象(觀察氣色、危險徵兆):尺脈滑而快,表示血虛;脈象澀則表示血少。脈象呈現各種澀、濡、弱的狀況,表示正在失血。脈有陰陽之分,如果趺陽脈和少陰脈都微弱,而病人沒有嘔吐,那麼一定是在下部失血。《脈經》說:

脈象洪大而快的屬於逆證,脈象微小而弱的屬於順證。《雞峰》說:

各種失血的病症,都會出現芤脈(脈中間空虛),可以根據脈象出現的部位上下,來判斷出血的部位。大凡失血,脈象以沉細為佳,如果出現浮大,預後一定很差。《崔氏脈訣》說(按:失血脈象呈現芤脈,這個說法源自仲景。脈象以沉細為佳,這個說法源自《十七難》)。

《經》中說,凡是見血且身體發熱、脈象洪大的,很難治療,這是因為火邪旺盛;身體涼爽、脈象平靜的,容易治療,這是因為正氣恢復。《東垣試效方》說:

失血的脈象應該是沉細、和緩,不應該是浮大、實大。《回春》說:

大凡失血,脈象都洪大而無力,也就是芤脈。陰血虧虛後,陽氣沒有依附,浮散在體表,所以出現這種脈象,產後婦女多見此脈。如果誤認為是實火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《六要》說:

大凡病後咳嗽吐血,脈象洪大而紊亂,屬於上焦陽絡損傷;下血或尿血,屬於陰絡損傷,都非常危險。《準繩》說:

總的來說,失血的脈象應該是沉細、濡弱,或者浮沉和緩,或者洪大但不數,或者浮沉滑緩,或者虛微,或者突然大量吐血、失血導致六脈都伏藏,這種情況下,如果脈象和病情相符,就容易治療。如果出現浮芤、浮革,或者浮沉都澀,或者結脈或短脈,這種脈象屬於虛,而且病情嚴重,就很難治療,但如果治療得當,也有機會痊癒。如果出現浮數、洪數,或者細數不鼓動,或者浮大而散,或者促脈、代脈無力,或者脈象如滑脈但沒有胃氣,或者弦脈、牢脈,或者脈象實大,或者細小而勁疾,這些都是脈象和病情相反,屬於不治之症,即使是名醫也束手無策。所以說,陽氣強盛則為實,陰氣虧虛則為虛。

扁鵲說:細脈是虛的表現,牢脈是實的表現。失血的人脈象應該是沉細的,如果反而浮大而牢,則預後不良,這是虛病出現實脈。血可以滋潤脈絡,身體主要表現為陰靜,沒有失血時,脈絡濡潤柔軟而和緩。等到火熱迫使血液外溢,真陰耗竭,就會形成陰虛陽亢的局面,火邪佔據空虛的房屋而出現實脈,導致孤陽獨自作用,這樣怎麼可能存活呢?還需要觀察氣色來輔助診斷,凡是失血後,如果面色略帶黃、青、白而有精神,或者眼睛微閉喜歡睡覺,或者四肢溫和,飲食正常,或者不喜歡大聲說話,聲音微弱而不強硬,這都是好的現象,如果沒有其他危急的症狀,就容易治療。

如果面色青黑黯淡無光澤,或者兩顴突然發紅,嘴唇紅得像塗了朱砂,或者時而清醒時而昏睡,煩躁不安,難以入睡,或者身體發熱,或者四肢冰冷,或者氣喘、呼吸急促,或者大聲說話,或者胡言亂語、神志不清,或者胡亂摸索衣物或床鋪,肌肉顫動、筋脈跳動,或者自汗如雨,只有頭部出汗,或者全身冰冷,只有頭頂發熱,或者眼眶突然凹陷,或者口渴想喝水,或者四肢腫脹,或者肚臍周圍絞痛不止,或者胃氣衰敗,嘔吐拒絕進食,這些都是凶險的徵兆,屬於不治之症。《軒岐救正論》說:

證候與治療概要:血病的發生原因有四種:虛、瘀、寒、熱。治療血病的方法有五種:補、下、破、涼、溫。血虛的症狀是早上涼爽,傍晚發熱,手足心熱,皮膚乾燥粗糙像魚鱗,嘴唇蒼白,女子月經週期不規律,脈象微細無力,治療上應該用補法。血熱的症狀是流鼻血、吐血、便血、尿血,午後發熱,女子月經提前,脈象微細而數,治療上應該用涼血法。血寒的症狀是血無法與氣配合而失去運行規律,出現麻木疲軟,皮膚乾燥無光澤,腹部有硬塊疼痛,女子月經延後,脈象微細而緩,治療上應該用溫法。瘀血在上焦的症狀是上焦發熱,煩躁不安,咳嗽有痰卻難以吞嚥,治療上應該用涼血破瘀法。瘀血在下焦的症狀是像發狂一樣,胡言亂語,口乾舌燥,身體發黃,舌頭發黑,小腹脹痛,小便正常,大便秘結,治療上應該用瀉下法。瘀血同時兼有寒證的症狀是沒有頭痛,不惡寒,身體發熱口渴,語無倫次,像見到鬼一樣,小便正常,大便黑色,治療上應該用溫經活血的方法。《醫意商》說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