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諸氣病 (13)

回本書目錄

諸氣病 (13)

1. 諸氣病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食後濃煎生薑湯調下。(《御藥院方》)(按:此本《家寶》通膈丸,今以枳殼代枳實為散,彼入麝香一字,煉蜜丸。)

賺氣散。快氣進食。

京三稜,蓬莪朮(各五兩),白朮(三兩),木香(半兩),枳殼(一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同煎至六分去滓,溫服不以時。(《雞峰》)

小降氣湯,俞山人方,治下虛上壅,氣不升降,膈滯痰實,咳嗽喘滿,頭目昏眩,肩背拘急,及腳氣上攻,腳弱腰痛,心胸不快,不思飲食。(同上)(按:此即蘇子降氣湯,錄在《咳嗽》中。《和劑》又有俞山人降氣湯,與此不同。)

大七氣湯,治喜怒不節,憂思兼併,多生悲恐,或時震驚,致臟氣不平,增寒發熱,心腹脹滿,旁沖兩脅,上塞咽喉,有如炙臠,吐咽不下,皆七氣所生。(《三因》)(按:即半夏厚朴湯。)《易簡》名四七湯。《是齋》去紫蘇,加人參。《心統》治氣湯,去厚朴,加枳殼、青皮、甘草。

分心氣飲,治男子婦人一切氣不和,多因憂愁思慮,怒氣傷神,或臨食憂戚,或事不隨意,使鬱抑之氣,留滯不散,停於胸膈之間,不能流暢,致心胸痞悶,脅肋虛脹。

大腹皮,赤芍藥,木通(去節),半夏(湯洗七次),桑白皮(微炒),赤茯苓,肉桂(去粗皮),甘草(炙),陳橘皮(去穰),青橘皮(去白),羌活(各一兩),紫蘇(去粗梗,四兩)

上為粗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棗二枚,燈心五莖,同煎至七分去滓,溫服不拘時候。(《和劑》)

解肝煎,治暴怒傷肝,氣逆脹滿,陰滯等證。

陳皮,半夏,厚朴,茯苓(各一錢半),蘇葉,芍藥(各一錢),砂仁(七分),

水一鍾半,加生薑三、五片煎服,如胸膈氣滯,加枳殼、香附、藿香之屬。(《景岳》)(按:《新方砭》曰:此方從七氣湯套來,加陳皮、芍藥。砂仁三味,便成蛇足。)(上三方兼逐飲。)

《廣濟》療一切氣,妨悶不能食,檳榔丸方。

檳榔(七個),芍藥(五分),枳實(七枚炙),人參(五分),大黃(十六分),青木香(六分),桂心(四分)

上七味搗篩,蜜和丸,空腹服,如梧子二十丸,日再服,漸加至二十五丸,微泄為度。(《外臺》)又療心頭冷硬結痛,下氣,檳榔湯,於本方去芍藥、桂心、人參,加生薑、橘皮、甘草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半,絞去滓,分溫三服。

木香檳榔丸,治一切氣滯,心腹滿悶,脅肋膨脹,大小便結滯不快利者,並宜服之。

木香,檳榔,青皮(去白),陳皮(去穰),廣朮(燒煨切),黃連,商枳殼(麩炒去穰各一兩),黃柏皮(去粗皮),香附子(揀炒),大黃(銼破各三兩),黑牽牛(生半斤)

白話文:

諸氣病

將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飯後用濃煎的生薑湯調服。(這是《御藥院方》的記載,實際上是參考《家寶》的通膈丸改製而成,只是將枳實改為枳殼,並且省略了麝香,改用蜂蜜製成藥丸。)

賺氣散

可以使氣機順暢,幫助進食。

藥材組成:京三稜、蓬莪朮(各五兩)、白朮(三兩)、木香(半兩)、枳殼(一兩)
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杯水,加三片生薑,一起煎煮到剩六分時,去除藥渣,溫服,服用時間不拘。 (這是《雞峰》的記載。)

小降氣湯

俞山人的方子,可以治療因下虛導致氣機上逆,不能正常升降,造成胸膈堵塞、痰多、咳嗽氣喘、頭暈目眩、肩背僵硬、腳氣上攻、腿腳無力、腰痛、胸悶不適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(這是與上面《雞峰》同一本書的記載,註解說這個方子就是蘇子降氣湯,記載在《咳嗽》篇中。《和劑局方》中也有俞山人降氣湯,但與此方不同。)

大七氣湯

可以治療因喜怒無常、憂思過度、悲傷恐懼,甚至受到驚嚇,導致臟腑氣機不調,出現怕冷發熱、心腹脹滿、兩側胸脅脹痛、咽喉堵塞,有如一團炙肉,難以吞嚥等症狀,這些都是因為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失調所導致。(這是《三因》的記載,註解說明這個方子就是半夏厚朴湯。《易簡》稱之為四七湯。《是齋》的方子去掉了紫蘇,加入了人參。《心統》治氣湯則去掉了厚朴,加入了枳殼、青皮和甘草。)

分心氣飲

可以治療男女因情緒不佳,例如憂愁思慮、惱怒傷神、吃飯時心情不好、事不如意等,導致氣機鬱結,停滯在胸膈之間,不能順暢運行,引起心胸煩悶、胸脅脹痛等症狀。

藥材組成:大腹皮、赤芍藥、木通(去除節)、半夏(用湯洗七次)、桑白皮(稍微炒過)、赤茯苓、肉桂(去除粗皮)、甘草(炙過)、陳橘皮(去除白瓤)、青橘皮(去除白色部分)、羌活(各一兩)、紫蘇(去除粗梗,四兩)

將上述藥材搗成粗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杯水,加三片生薑、兩枚紅棗、五根燈心草,一起煎煮到剩七分時,去除藥渣,溫服,服用時間不拘。(這是《和劑局方》的記載。)

解肝煎

可以治療因突然發怒導致肝氣受損,氣機上逆、脹滿、氣滯等症狀。

藥材組成:陳皮、半夏、厚朴、茯苓(各一錢半)、蘇葉、芍藥(各一錢)、砂仁(七分)

用水一碗半,加三到五片生薑,一起煎煮後服用。如果胸膈氣滯,可以加入枳殼、香附、藿香等藥材。(這是《景岳全書》的記載,註解說,《新方砭》認為這個方子是從七氣湯改編而來,加入了陳皮、芍藥和砂仁,反而顯得多餘。)(以上三個方子都有逐水飲的作用。)

《廣濟》記載了一個治療所有因氣機阻滯導致胸悶、食慾不振的檳榔丸方子。

藥材組成:檳榔(七個)、芍藥(五分)、枳實(七枚,炙過)、人參(五分)、大黃(十六分)、青木香(六分)、桂心(四分)

將上述七味藥材搗碎過篩,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,空腹服用,起初每次服用像梧桐子大小的二十顆,每天服用兩次,然後逐漸增加到二十五顆,以能稍微排泄為度。(這是《外臺秘要》的記載)

另外,對於心口發冷、硬痛、氣逆下行的情況,可以使用檳榔湯,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,去掉芍藥、桂心、人參,加入生薑、橘皮、甘草,用水六升,煮到剩下二升半,絞去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

木香檳榔丸

可以治療一切因氣機阻滯導致心腹脹滿、胸脅脹痛、大小便不暢等症狀。

藥材組成:木香、檳榔、青皮(去除白色部分)、陳皮(去除白瓤)、廣朮(煨過後切開)、黃連、枳殼(用麩皮炒過並去除瓤,各一兩)、黃柏皮(去除粗皮)、香附子(揀選後炒過)、大黃(切碎,各三兩)、黑牽牛(生用,半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