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諸血病 (4)

回本書目錄

諸血病 (4)

1. 血衄

源由,經云:脾移熱於肝,則為驚衄。脾,土也。肝,木也。木本剋土。今脾熱為土氣翻盛,逆往乘木,是木之虛,不能制土,故受脾之移熱也。肝之神為魂,而藏於血。虛熱則魂神不定,故驚也。凡血與氣,內榮腑臟,外循經絡,相隨而行於身,周而復始。血性得寒則凝澀,熱則流散,而氣肺之所生也,肺開竅於鼻。熱乘於血,則氣亦熱也,血氣俱熱,血隨氣發出於鼻,為鼻衄。(《病源論》)

白話文:

解釋來由,經典中說:脾臟將熱傳給肝臟,就會發生鼻出血。脾臟屬土,肝臟屬木。木天生剋制土。現在脾臟發熱,土氣過於旺盛,反過來侵犯木氣,這是因為木氣虛弱,不能剋制土氣,所以受到了脾臟的熱氣侵犯。肝臟的精神是魂,藏於血液之中。虛熱則魂神不寧,所以驚悸。人的血與氣,在體內滋養著臟腑,在外循行於經絡,互相伴隨,運行於全身,周而復始。血性遇寒則凝固阻塞,遇熱則流散,而氣是肺臟所生,肺臟開竅於鼻子。熱氣侵犯血液,則氣也熱,血氣俱熱,血液隨著氣一起從鼻子裡流出,形成鼻出血。

諸氣皆屬於陽,諸血皆屬於陰,陰盛則陽虧,陽盛則陰虧,經所謂陽勝則陰病,陰勝則陽病。諸血衄血,由陽氣侵陰,陰氣被傷,血失常道,或從口出,或從鼻出。若暴出而色鮮,心煩燥悶,時欲引出,至一二斗,此陽邪暴入於陰分,血得熱則流散。蓋人之經血,譬如天地之經水,天暑地熱,則經水沸溢而湧起,故有衄血、肺疽,其證大同而小異。(《雞峰》)

白話文:

所有的氣都屬於陽,所有的血都屬於陰,陰盛則陽虛,陽盛則陰虛,經典上說陽盛則陰病,陰盛則陽病。各種血崩、吐血,都是由於陽氣侵犯陰氣,陰氣受傷,血液失去正常運行,有的從口吐出,有的從鼻子流出。如果血忽然衝出,顏色鮮紅,心煩意躁,不斷想吐血,吐到一兩鬥,這是陽邪猛烈侵犯陰分,血液受到熱氣而奔流散溢。人的經血,好比天地中的泉水,天氣炎熱,地溫升高,泉水就會沸騰翻湧,所以就會有吐血、肺癰,這些病的證狀大致相同,但具體表現有所不同。(《雞峯祕書》)

鼻通於腦,血上溢於腦,所以從鼻而出。(《要訣》)

病有三因,外因衄血病者,因傷風寒暑濕,流傳經絡,陰陽相勝,故血得寒則凝泣,得熱則淖溢,各隨臟腑經絡,湧泄於清氣道中,衄出一升一斗者,皆外所因,治之各有方。內因衄血病者,積怒傷肝,積憂傷肺,煩思傷脾,失志傷腎,暴喜傷心,皆能動血,蓄聚不已,停留胸間,隨氣上溢,入清氣道中,發為鼻衄,名五臟衄。不內外因病者,飲酒過多,及啖炙煿五辛熱食,動於血,血隨氣溢,發為鼻衄,名酒食衄,或墮車馬,打撲傷損,致血淖溢,發為鼻衄,名曰折傷衄。(《三因》)

白話文:

病的發生有三個原因。外因造成的流鼻血,是由於受傷風寒暑濕,在經絡中流傳,陰陽相互作用,所以血遇到寒冷就會凝固,遇到熱就會溢出,各隨不同臟腑的經絡,湧出到清氣道中,鼻血流出一升一斗的,都是因為外因引起的,治療的方法各有不同。內因造成的流鼻血,是由於積怒傷肝、積憂傷肺、煩思傷脾、失志傷腎、暴喜傷心,都能夠動血,積蓄不止,停留在胸間,隨著氣上升溢,進入清氣道中,發為鼻血,稱為五臟衄。不是內外因引起的流鼻血,是喝酒過多,以及吃炙烤、燒烤、辛辣的食物,動了血氣,血隨氣溢出,發為鼻衄,稱為酒食鼻衄。或從車馬跌落、打鬥受傷損傷,導致血溢出,發為鼻衄,稱為折傷鼻衄。(《三因》)

有感冒汗後不解,郁干經絡,隨氣湧泄而成衄血。思慮傷心,心傷則吐衄。(《濟生》)

脈候,寸口脈微,苦寒,為衄。汗出若衄,其脈小滑者生,大躁者死。寸口脈微弱,尺脈澀,弱則發熱,澀為無血,其人必厥,微嘔。夫厥當眩,不眩而反頭痛,痛為實,下虛上實,必衄也。太陽脈大而浮,必衄吐血。(《脈經》)

白話文:

脈象,寸口脈微弱,受寒受涼則流鼻血(衄)。若流鼻血時大汗淋漓,並且脈搏微小而滑利,則患者可以生還;若脈搏大而躁動,則患者必死。寸口脈微弱,尺脈澀滯,脈搏微弱則容易發熱,脈搏澀滯是血虛,這種人必然會昏厥,並且還伴隨有輕微嘔吐的症狀。若昏厥時出現眩暈,如果沒有眩暈而是頭痛,這說明是實證,上實下虛,必定流鼻血。太陽經的脈搏又大又浮,必流鼻血或吐血。(《脈經》)

診其寸口微芤者,衄血。肝脈大,喜為衄。脈陰陽錯而浮,必衄血。脈細而數,數反在上,法當吐而不吐,其面顴上小赤,眼中白膚上,自有細赤脈如發,其趣至黑童子上者,當衄。鼻衄,脈沉細者生,浮大而牢者死。(《病源論》)

白話文:

診斷他的寸口脈微弱,有跳動感,會流鼻血。肝脈強盛,容易流鼻血。脈陰陽交錯,脈浮,肯定會流鼻血。脈細而數,數反在上,應該嘔吐而不嘔吐,面部顴骨上癍色紅赤不鮮明,眼白上皮膚上有細小的紅脈,像頭髮一樣,很細的血管通向黑眼球上,會流鼻血。患鼻衄的人,脈沉細的會活,脈浮大而堅實的會死。(《病源論》)

其脈洪數者為逆,微少者為順。(《雞峰》)(按:少當作小。)

脈沉小留連或微者易治,浮大洪數者難治。宜滑不宜弦。(《丹溪》)(《纂要》曰:此論諸血見脈之大概也,與諸書論吐血脈大意相合。)

白話文:

脈象沉細遲緩或隱晦微弱的,比較容易治療,脈象浮大洪盛、脈搏頻數的,比較難以治療。宜脈象和平緩和,不宜急促、弦緊。(《丹溪心法》)(《醫學發明》中說:這裏論述了諸血出現時脈象的大致情況,與各書論述的吐血脈象大體意思相同。)

衄血脈浮大數者,為邪伏於經,宜發汗。大而虛者,為脾虛不能統攝,宜補氣。小而數者,為陰虛火乘,宜攝火。弦澀為有瘀積,宜行滯。凡衄血之脈,數實或堅勁,或急疾不調,皆難治。久衄脈虛大,頭額痛甚,鼻流淡黃水者死。(《醫通》)

白話文:

流鼻血,脈搏浮大而跳動快而有力的,是邪氣停留在經絡中,宜發汗驅邪。脈搏大而虛弱的,是脾虛不能統攝血液,宜補氣。脈搏細小而次數多的,是陰虛火旺,宜抑制火勢。脈搏弦急而澀滯的,是有瘀血積聚,宜活血祛瘀。凡流鼻血的脈搏,數實或堅勁,或急疾不調,都很難治療。長久流鼻血,脈虛而大,頭額疼痛劇烈,鼻流淡黃色水的人,會死亡。(《醫通》)

證治例,衄血,涼血行血為主,犀角地黃湯鬱金同用。(《丹溪》)

白話文:

治療鼻出血,以涼血、活血為主要原則,犀角地黃湯加入鬱金一起使用。(《丹溪心法》)

有因虛致衄,此為下虛上盛,不宜過用涼劑,宜養正丹紫霞丹(紫霞丹用硫黃、針砂五倍子),仍佐以四物湯芎歸湯,磨沉香服。顛而衄不止,蘇合香丸一丸,或以小烏沉湯一錢,白湯調下,或煎濃蘇湯獨調小烏沉湯,或添入黑神散(即婦人中八味方是)一錢,鹽湯調下亦得。仍驀然以水噴其面,使載驚則止。

白話文:

有些人因為身體虛弱而流鼻血,這叫做「下虛上盛」,不宜使用過多的涼性藥物,宜服養正丹和紫霞丹(紫霞丹以硫磺、針砂、五倍子為成分)。仍輔以四物湯、芎歸湯。研磨沉香服用。若鼻血止不住,可服用一丸蘇合香丸,或服用一錢小烏沉湯,以白開水調和服用,或將蘇合香湯濃煎,單獨調服小烏沉湯,或加入一錢黑神散(即婦人人中八味方是),以鹽水調和服用也可以。仍會突然以水噴灑其面部,使其受到驚嚇而止血。

小烏沉濃蘇湯調,非特顛而衄,而五竅出血皆治,不因顛而衄者亦治。諸竅血,皆可以水沃噀,驚則血止(按:水噀是古方,見後。)曾病衄愈後,血因舊路,一月或三四衄,又有洗面而衄,日以為常,此即水不通借路之意,並宜止衄散(此用耆、苓、歸、芍、生地、阿膠

白話文:

用烏沉(又稱蛇牀子)配合許多濃烈的中藥材調製成藥劑,不僅能治療因為顛癇而導致的鼻血,還能治療五官出血的症狀,即使不是因為顛癇而造成的鼻血也能治療。各種因為不正常因素而造成出血的狀況,都可以用溫水沖洗並漱口,出血的情況就會因此停止(溫水漱口是古代的療法,詳細做法請見後文)。曾經患有鼻血,而後痊癒的人,有時會因為血液沿著舊有的路徑流出而復發,一個月可能會有三四次鼻血,此外,也有人在洗臉時會鼻血不止,而變成一種習慣,這種情況都是因為血液無法正常流通而藉由其他途徑流出所造成的,治療上都應該使用止血丹方(止血丹方的成分包括耆、苓、歸、芍、生地、阿膠)。

),茅花煎湯調下;或四物湯加石菖蒲、阿膠、蒲黃各半錢,煎熟調火煅石膏末一匙頭許,兼進養正丹。前諸證服藥不效,大衄不止者,養正丹多服,仍佐以蘇子降氣湯,使血隨氣下(《直指》蘇子降氣湯,治虛壅鼻血)。衄後頭暈,四物湯或芎歸湯、十全大補湯。有先因衄血,衄止而變生諸證,或寒熱間作,或喘急無寐,病狀不一,漸成勞憊,當於虛損諸證詳之。(《要訣》)

白話文:

出血不止時,可用茅花煎湯服用;或用四物湯加石菖蒲、阿膠、蒲黃各半錢,煎熟;再加火煅石膏末一匙頭的劑量,同時服用養正丹。前面的各種證狀服藥無效,大出血不止的人,要多服用養正丹,仍輔佐以蘇子降氣湯,讓血液隨氣血下降。(《直指》蘇子降氣湯,治療虛壅性鼻出血)。出血後頭暈的人,可用四物湯或芎歸湯、十全大補湯。有的人在出血後,出血停止了,但卻出現其他證狀,或寒熱交替,或喘息急促無法入睡,病狀不一,逐漸變成虛弱疲勞,應詳細地根據虛損的各種證狀來治療。(《要訣》)

夫衄血之病,雖屬平常,若出而不止,陰陽離脫,亦有死者。臨病施治,常須識此,不可忽也。(《醫學真傳》)

白話文:

鼻出血這種病,雖然屬於常見病,但如果出血不止,陰陽離決,也是會死人的。在臨牀治療時,必須認識到這一點,不可忽視。(《醫學真傳》)

治宜加氣藥,風行水動,氣行血流,治衄者則知血藥以治衄,而不知氣降則血歸經。古人所以血藥中必加氣藥一、二味,如上所謂蘇子降氣湯是也。(《統旨》)

白話文:

治療時應該增加藥物中的氣藥,風吹動水流動,氣運行血液流動,治療鼻出血就要用治血的藥物治療鼻出血,卻不知道氣下降則血液才能回到經絡中。古人所以血藥中必定加入一、兩種氣藥的原因,就像上文所說的蘇子降氣湯。

治有宜補陰,衄血雖多由火,而惟於陰虛者為尤多。正以勞損傷陰,則水不制火,最能動衝任陰分之血。但察其脈之滑實有力,及素無傷損者,當作火治。若脈來洪大無力,或弦或芤,或細數無神,而素多酒色內傷者,此皆陰虛之證,當專以補陰為主。若有微火者,自當兼而清之,以治其標。若雖見虛熱,而無真確陽證,則但當以甘平之劑,溫養真陰,務令陰氣完固,乃可拔本塞源,永無後患。(《景岳》)

白話文:

對於可以補陰的治療方法,流鼻血雖然大多由火而起,但只有在陰虛的人身上最為常見。正是因為勞損傷陰,水不能制火,最能衝擊衝任二陰的分支的血液。但可以從患者脈象滑實有力,而且沒有受過損傷的人,可以採取火治療。如果脈象洪大無力,或者弦脈或者浮脈,或者細小急速而且沒有神氣,而且素來縱慾貪杯、損傷身體的人,這些都是陰虛的證據,應該專注於以補陰為主。如果還有輕微火熱的症狀,自然要兼而清熱,以治療其表徵。如果雖然出現虛熱,但沒有真正陽證,那麼就只應該用甘平的藥劑,溫養真陰,務必讓陰氣充沛堅固,才能消除根源,杜絕後患。(《景嶽》)

石頑治朱聖卿,鼻衄如崩,三日不止,較之向來所發之勢最劇,服犀角、地黃、芩、連、知、柏、石膏、山梔之屬轉盛。第四日邀余診之,脈弦急如循刀刃,此陰火上乘,載血於上,得寒涼之藥,轉傷胃中清陽之氣,所以脈變弦緊。與生料六味加五味子作湯,另用肉桂末三錢,飛羅麵糊,分三丸,用煎藥調下。

白話文:

石頑醫生為朱聖卿診治,他的鼻子出血不止,三天來血流不止,比以往發作的症狀更嚴重,服用犀角、地黃、黃芩、黃連、知母、柏子、石膏、山梔等藥物,病情反而加重。第四天,朱聖卿請我去診脈,他的脈搏弦急如刀刃,這表明陰火上升,血液積聚在上面。服用寒涼藥物,反而傷了胃中的清陽之氣,所以脈搏變成弦緊。我給他開了六味地黃丸和五味子湯,另外用三錢肉桂末,用麵糊炒成丸,分成三丸,用煎好的藥調下。

甫入喉,其血頓止,少頃口鼻去血塊數枚而愈。自此數年之患,絕不再發。(《醫通》)

心虛證治驗,鄞董允謙妻,患衄三年許。醫以血得熱則淖溢,服瀉心涼血之劑益困,衄才數點輒昏。翁診之,六脈微弱,寸為甚。曰:肝藏血而心主之。今寸口脈微,知心虛也。心虛則不能司其血,故逆而妄行。法當養心,仍補脾實其子,子實則心不虛矣。服琥珀諸補心之劑愈。(《醫史·抱一翁傳》)

白話文:

心虛症狀和治療的驗證:鄞縣董允謙的妻子,患有流鼻血癥狀三年。醫生認為是血熱引起的,服用瀉心涼血的藥物後病情加重,流鼻血常常昏昏沉沉。董允謙診斷後,發現六脈微弱,寸脈尤其微弱。他說:肝臟藏血,心臟主血。現在寸口脈微弱,說明心氣虛弱。心氣虛弱,就不能控制血液,所以血液逆流而妄行。治療方法應該是補養心臟,同時補脾固本。脾臟固實了,心臟就不虛弱了。服用琥珀等補心藥物後,她的病情好轉了。(《醫史·抱一翁傳》)

瀉下方法,崔氏療鼻衄,苦參湯方。

苦參(三分),黃連(二兩),梔子(二七枚劈),大黃(一兩),地黃(一兩生乾者)

白話文:

  • 苦參(三分):具有清熱燥濕、殺蟲止癢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濕疹、瘡癤等皮膚問題。

  • 黃連(二兩):具有清熱燥濕、瀉火解毒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腸胃炎、痢疾等消化系統疾病。

  • 梔子(二七枚劈):具有清熱涼血、瀉火除煩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發熱、口乾舌燥、失眠等症狀。

  • 大黃(一兩):具有瀉熱通便、清腸排毒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便祕、腹脹、腹痛等症狀。

  • 地黃(一兩生乾者):具有滋陰補血、益精養肝的功效,常被用於治療陰虛血虧、月經不調、失眠健忘等症狀。

上五味切,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分再服。(一方更用石榴花半兩。)(《外臺》)《聖惠》刺薊散,治鼻衄血出,經日不止,於本方加刺薊、側柏葉、青竹茹。又治大衄,口耳皆血出不止,苦參散,於本方加柏葉、桑耳,水煎去滓,入生地黃汁,攪令勻。

白話文:

  1. 將五種藥材切碎,用五升水煮取一升半的藥湯,去渣後分兩次服用。(另一種方法是加入半兩的石榴花。)(《外臺祕要》)

  2. 《聖惠方》中的刺薊散,可以治療鼻血不止,超過一天的時間都無法止住,在原來的方子中加入刺薊、側柏葉、青竹茹。還可以治療大出血,口耳皆出血不止,使用苦參散,在原來的方子中加入柏葉、桑耳,用清水煎煮後去渣,加入生地黃汁,攪拌均勻。

治衄血無時,三黃散

大黃(一兩濕紙裹甑上蒸),黃連(半兩去須),黃芩(去皮半兩)

上細末,每服二錢,新水調下,蜜水亦得。(《本事》)《直指》川芎三黃散,治實熱衄血,於本方加川芎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新水調和服下,也可使用蜂蜜水調和服用。(《本事》)《直指》川芎三黃散,用於治療實熱衄血,在原方中添加川芎。

馬萬戶妻,體肥而氣盛,自以無子,嘗多服暖子宮藥,積久火甚,迫血上行為衄,衄必數升余,面赤脈躁疾,神怳怳如癡。醫者猶以治上盛下虛丹劑鎮墜之。壽曰:經云上者下之,今血氣俱盛,溢而上行,法當下導,奈何實實邪。即與桃仁承氣湯三、四服下之,積瘀既去,繼服既濟湯二十劑而愈。

白話文:

馬萬戶的妻子,身材肥胖,但是性情急躁,因為一直沒有懷孕,所以經常服用溫補子宮的藥物,因此體內的火氣很盛,迫使血液逆行,導致反覆大量鼻出血,鼻子出血必定超過數升,臉色發紅,脈搏跳動快速且急躁,精神恍惚而昏沉,頭腦不太清楚。醫生仍然認為這是上面風熱之邪盛以至於下面風寒之邪虛,所以服用了具有鎮靜降火作用的丹藥。壽氏說:經典中提到,上面的疾病要從下面治療,現在血氣都非常旺盛,溢出而向上行,方法應該是導引下面,這樣怎麼能壓制住實質的邪氣呢?於是,壽氏給她服用了桃仁承氣湯,服用三次到四次之後,體內的積瘀排乾淨了,然後又繼續服用既濟湯二十劑,病情得以痊癒。

楊子縣吏陳某,當臘月鼻衄,至正月,凡十三日始定,其脈實而數,治法與前證同。蓋馬婦過服剛劑,陳過食煎炙,飲醇酒,皆積熱所致也。(《醫史·攖寧生傳》)

白話文:

楊子縣有位官吏,姓陳,在臘月時鼻子出血,一直到正月,過了整整十三天才止住。醫師為他把脈時,發現他的脈搏又實又快,因此採用的治療方法與前面提到的那個病例相同。原來是那個姓馬的婦女服用了過於燥熱的補藥,而陳某吃進了過多煎炒的食物,加上飲用了大量烈酒,這些東西積聚起來,導致了身體發熱。

止遏諸方,《小品方》治鼻衄,血出數斗,眩冒,劇者不知人方。

取亂髮五兩,燒之治末,取如棗核,著筒頭,吹著鼻孔中,不止益末吹之,並(《千金》此有水字)服方寸匕,日三,甚者夜二。(《醫心》)《千金》已困不識人者,亦佳。

白話文:

取亂髮二兩,燃燒後取灰末,像棗核一樣大,放在管子前端,吹入鼻孔中,若仍不止息則加重灰末吹入,另外服用方寸匙灰末,每天三次,症狀嚴重的晚上再服用二次(《醫心方》)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已昏迷不省人事的人服用後也可見效。

《葛氏方》治鼻卒衄方。

苦酒漬綿,塞鼻孔。又方,釜底墨、末以吹納鼻中。(《醫心》)

治鼻衄方。

以冷水淨漱口,含水以蘆管吹二孔中,即止。(《千金》)

《廣濟方》治鼻衄,出血不止方。

新汲水淋頭頂上六七斗,並將浸腳,立效。(《醫心》)治卒鼻衄方。上用水罐一枚,鑽底作小竅子,盛新汲水,淋項後宛宛中,淋不過一兩罐,即瘥。(《聖惠》)(《醫方考》曰:治衄血者,以涼水拊其頸後,此責其火於太陽經也。)

白話文:

把新汲來的水倒在頭頂上六七次,同時把腳浸在水中,立馬見效。(《醫心》)治療鼻子突然出血的方法。在水罐底鑽個小孔,盛滿新汲來的水,淋在脖子後面,淋不超過一兩罐,就會止血。(《聖惠》)(《醫方考》說:治療鼻血,用涼水擦拭脖子後面,這是因為太陽經有火。)

又方,童子小便三四灌入鼻中,立效。(《醫心》)

治鼻衄久不止方。

亂髮灰(一錢),人中白(半錢),麝香(半錢)

白話文:

  • 亂髮灰:一錢

  • 人中白:半錢

  • 麝香:半錢

上件藥相和細研,如小豆大,吹入鼻中,立效。(《聖惠》)又治鼻衄終日不止,心神煩悶,於本方去亂髮。

饒州市民李七,常苦鼻衄,垂至危困。醫授以方,取蘿蔔自然汁,和無灰酒,飲之財止。醫云:血隨氣運轉,氣有滯逆,所以妄行。蘿蔔最下氣,而酒導之,是以一服效。經五日復如前,僅存喘息,而張思順以明州刊《王氏單方》,刮人中白,置新瓦上,火逼干,以溫湯調服,即時血止,至今十年不作。(《醫說》)

白話文:

饒州府的市民李七,經常患鼻血病,病症極危急。醫生給他開了一個藥方:取蘿蔔自然汁,加入無灰酒,喝了病就止住了。醫生說:血隨氣運行,氣有阻滯不暢的地方,所以血液妄行。蘿蔔最能下氣,而酒能幫助蘿蔔發揮藥效,所以服一劑就有效果。過了五天又像以前一樣了,只剩下一點呼吸,後來張思順用明州刊刻的《王氏單方》,颳人中白,放在新瓦上,用火烤到乾燥,用溫開水沖服,立時血止,到現在已經十年沒犯病了。(《醫說》)

吐衄太甚,卒不能止,防其血瘨(《金匱翼》血暈),用茅根放炭火中,以醋灑,於鼻邊嗅之,以遏其勢。(《原病集》)

白話文:

吐血或鼻出血太過於厲害,一下子停不下來,預防它的出血後遺症。(《金匱翼》血暈),用茅草根放在炭火中,用醋澆灑它,在鼻子旁邊嗅它,以遏制出血的勢頭。(《原病集》)

一方,蒲黃、血竭為末,吹鼻中效。(《醫林集要》)

《經驗方》治鼻衄不止,甚者,白芨為末,津調塗山根上,立止。(《本草》)

治鼻衄不止,諸藥不驗,大蒜貼足方。

蒜(一枚去皮研細)

上一味攤作餅子,如錢大,厚一豆許。若左竅出血,貼於左腳心下,帛系定,右竅即貼右腳心,兩竅俱出即俱貼之。血止,急以溫水洗腳心,令去蒜氣。(《聖濟》)

白話文:

將上一味藥材攤開成餅,大小如銅錢,厚度約一粒黃豆。如果左邊的鼻孔出血,就把藥餅貼在左腳腳心,用布帛固定。如果右邊的鼻孔出血,就把藥餅貼在右腳腳心。如果兩個鼻孔都出血,就同時貼在兩個腳心。出血停止後,立即用溫水清洗腳心,去除蒜頭的氣味。(見《聖濟》)

清涼諸方生地黃湯,主衄方。

生地黃(八兩),黃芩(一兩),阿膠(二兩),柏葉(一把),甘草(二兩)

白話文:

  • 生地黃(400公克):具有清熱涼血、養陰生津的作用。

  • 黃芩(50公克):具有清熱瀉火、涼血解毒的作用。

  • 阿膠(100公克):具有補氣養血、滋陰潤燥的作用。

  • 柏葉(一把):具有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的作用。

  • 甘草(100公克):具有補氣健脾、調和諸藥的作用。

上五味㕮咀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納膠,煎取二升半,分三服。(《千金》)又治小便血方,於本方去甘草。

白話文:

將五味藥材浸泡咀嚼,加入七升水,熬煮至剩下三升,去除渣滓加入膠,煎煮至剩下二升半,分三次服用。(《千金》)

如果要治療小便帶血的症狀,需要在原方中去除甘草。

柏皮湯,衄至一二斗,悶絕者,宜此。

柏皮,梔子(各一兩),甘草(半兩)

上為粗末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。

(《雞峰》)

沈氏子十歲,鼻衄不止。召二三醫,或以茅花煎湯,或以犀角地黃湯,並龍骨末吹鼻,數法皆不效。其血注下,召愚視。曰:急以濃鹽水,下龍膽丸(此用黃連、龍膽等分糊丸)。一服減半,再進全除。主人曰:鹽水有何效?愚曰:夫血得熱而流溢。鹽水鹹冷,能凝其血。譬之屠豬,就血得鹽水而凝結。

白話文:

沈家的小孩十歲,流鼻血不止。請了兩三個醫生,一個用茅花煎湯,一個用犀角地黃湯,再以龍骨末吹鼻子,種種方法一點效果也沒有。鮮血一注一注往下流,才找我過去看。我說:快用濃鹽水,服下龍膽丸(這丸藥是用黃連、龍膽等分,調和製成的藥丸)。吃一服病減一半,再服一服全好了。主人問:鹽水有什麼效用?我說:血遇到熱會流溢出來。鹽水是鹹、冷的,可以凝固血液。譬如屠戶宰豬,得到血就用鹽水,就可以凝固。

黃連、龍膽味苦寒,能堅其血。所以知其鹹苦入口,即立效也。(《全嬰方論》)

治衄血汗血,鬱金散方。

鬱金,甘草(炙),青黛(各半兩)

上三味搗羅為散,每服二錢匕,用雞子白調下。(《聖濟》)

治鼻衄日夜不止,頭痛心煩,宜服此方。

石膏(一兩細研),牡蠣(一兩燒為粉)

上件藥都細研為散,以新汲水調如稀麵糊,候血滴間斷時,便點三、五滴於鼻中,仍以新汲水調兩錢服之。(《聖惠》)《聖濟》名玉粉散。(此方既舉於《傷寒》中,然用法不同,仍再列於此。)

白話文:

把上列的所有的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 تازه汲取的井水調和成稀麵糊狀,等到內部血滴斷斷續續滴出時,立即滴三、五滴進鼻孔內,再用 تازه汲取的井水送服兩錢。 (出自《聖惠方》)《聖濟錄》把它命名為玉粉散。(這個方劑雖然已經收錄在《傷寒論》中,但是用法不同,因此在此再次列出。)

山梔子散

山梔子不拘多少,燒存性末之,搐入鼻中立愈。(《本事》)

溫中諸方,《極要方》療鼻衄,血出數升,令人眩冒,劇者不知人方。

桂心(三兩),乾薑(一兩),亂髮灰(一兩)

上為散,先食漿水粥,服方寸匕,日二。(《醫心》)

加味理中湯,治飲酒過多及啖炙煿熱食動血,發為鼻衄。

人參白朮,甘草(炙),乾薑(炮),乾葛,川芎(各等分),

白話文:

人參、白朮、甘草(炒過的)、乾薑(炮製過的)、乾葛、川芎(各等份)。

銼散,每服四錢,水一盞,煎七分,去滓溫服。(《三因》)

《和劑》金液丹,固其氣,治衄血。(《直指》)

利氣鎮逆諸方,鼻衄終日不止者,以冷水嚼蘇合丸

(《瑣碎錄》)

芎附散,冶頭風才發,則衄不止。用童便浸川芎一兩,童便制香附二兩,炙甘草半兩,共為末,每服三錢,清茶調下,間用搐鼻法。(《醫通》)(按:此方原出《六要》,彼無甘草,並不用童便。又《醫通》無方名,據《六要》補。)

白話文:

芎附散,治療頭風一開始發作,則鼻血不止。用童便浸泡川芎一兩,用童便浸泡製香附二兩,炙甘草半兩,一起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清茶送服,間隔服用用搐鼻法。(《醫通》)(注:此方原出於《六要》,《六要》中沒有甘草,並且不用童便。而且《醫通》沒有方名,根據《六要》補上。)

鼻衄,用黑錫丹,以棗湯任下。面青身冷虛弱人方可服,鬚子細用之。(《魏氏》)

白話文:

鼻出血,使用黑錫丹,用棗湯送服即可。面青身冷虛弱的人才可以服用,一定要小心使用。(《魏氏》)

鼻衄之病,久不得已,但服涼藥亦不止者,可用《局方》養正丹、黑錫丹,依法服,更兼灸三里二十一壯。(《助道方》)

白話文:

鼻子出血的疾病,如果長期不止血,且服用涼藥也無法止血,可以使用《局方》中的養正丹和黑錫丹,按照藥方服用,同時也可以灸三里穴二十一次。(出自《助道方》)

刺法,大衄不止,刺少商出血,良。(《六要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