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外因類 (29)
外因類 (29)
1. 中濕
於本方去半夏、藿香,加白朮、乾薑、辣桂。
加味防己黃耆湯,治風濕相搏,客於皮膚,四肢少力,關節煩疼。
防己(三錢),黃耆(四錢),白朮(三錢),甘草(一錢),蒼朮(一錢),薏苡仁(一錢五分),川獨活(一錢),姜(三片),紅棗(一枚)
上作一服。水二鍾。煎一鍾。不拘時服。(《醫經會元》)
清濕方,動於火為濕熱,腰背跨疼,身重倦怠,身如板夾,腳似沙墜,表裡溫熱,尺脈強而寸弱,宜用清濕湯。
羌活,獨活,防風,澤瀉,薏苡仁,防己,赤芍,黃柏,黃芩,甘草
小便赤澀或秘,加炒梔子仁、茵陳、商陸、海金沙、滑石、木通。(《醫經會解》)
過汗亡陽治驗,中山王知府次子薛里,年十三歲,六月十三日,暴雨方過,池水泛溢,因而戲水,衣服盡濕,其母責之,至晚覺精神昏憒,怠惰嗜臥,次日病頭痛身熱,腿腳沉重。一女醫用和解散發之,閉戶塞牖,覆以重衾,以致苦熱不勝禁,遂發狂言,欲去其衾而不能得去,是夜汗至四更,濕透其衾,明日尋衣撮空。又以承氣湯下之,下後語言漸不出,四肢不能收持,有時項強,手足瘈瘲搐急而攣,目左視而白睛多,口唇肌肉蠕動,飲食減少,形體羸瘦。命予治之,具說前由。予詳之,蓋傷濕而失於過汗也。且人之元氣,起於臍下腎間動氣,周於身,通行百脈。今盛暑之時,大發其汗,汗多則亡陽,百脈行澀,故三焦之氣不能上榮心肺,心火旺而肺氣燋。況因驚恐內蓄,《內經》曰恐則氣下,陽主聲,陽既亡而聲不出也。陽氣者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又曰奪血無汗,奪汗無血。今發汗過多,氣血俱衰,筋無所養,其病為痙,則項強,手足瘈瘲搐急而攣。目通於肝,肝者筋之合也,筋既燥而無潤,故目左視而白睛多。肌肉者脾也,脾熱則肌肉蠕動,故口唇蠕動,有時而作。經云肉痿者,得之濕地也。脾熱者,肌肉不仁,發為肉痿。痿者痿弱無力運動,久為不仁。陽主於動,今氣欲竭,熱留於脾,故四肢不用。此傷濕過汗而成壞證明矣。當治時之熱,益水之原救其逆,補上升生髮之氣《黃帝針經》曰:上氣不足,推而揚之。此之謂也。以人參益氣湯治之。《內經》曰:熱淫所勝,治以甘寒,以酸收之。人參、黃耆之甘溫,補其不足之氣而緩其急搐,故以為君。腎惡燥,急食辛以潤之。生甘草甘微寒,黃柏苦辛寒,以救腎水而生津液,故以為臣。當歸辛溫和血脈,橘皮苦辛,白朮苦甘,炙甘草甘溫,益脾胃,進飲食。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。白芍藥之酸微寒,以收耗散之氣而補肺金,故以為佐。升麻、柴胡苦平上升,生髮不足之氣,故以為使。乃從陰引陽之謂也。
白話文:
中濕
這個處方是在原方的基礎上,去掉半夏和藿香,加入白朮、乾薑和辣桂。
加味防己黃耆湯,用來治療風濕互相搏擊,停留在皮膚,導致四肢無力,關節疼痛的情況。
藥方組成:防己(三錢)、黃耆(四錢)、白朮(三錢)、甘草(一錢)、蒼朮(一錢)、薏苡仁(一錢五分)、川獨活(一錢)、生薑(三片)、紅棗(一枚)。
以上藥材合為一劑。用水兩碗煎成一碗。不拘時間服用。(出自《醫經會元》)
清濕方,濕邪化火成濕熱,會導致腰背和胯部疼痛,身體沉重倦怠,身體感覺像被木板夾住一樣,腳感覺像踩在沙子上,身體內外都有熱感,脈象表現為尺脈強而寸脈弱,這種情況應該用清濕湯治療。
藥方組成: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澤瀉、薏苡仁、防己、赤芍、黃柏、黃芩、甘草。
如果小便赤澀或不暢,可以加入炒梔子仁、茵陳、商陸、海金沙、滑石、木通。(出自《醫經會解》)
過度發汗導致陽氣耗竭的治療經驗,中山王知府的次子薛里,十三歲,六月十三日,剛下過暴雨,池塘水滿溢,他因此戲水,衣服都濕透了。他母親責罵他,到了晚上他感到精神昏沉,疲憊想睡覺。第二天,他病了,頭痛發熱,腿腳沉重。一位女醫生用和解散來發汗,把門窗關閉,用厚重的被子覆蓋,導致他熱得難以忍受,開始說胡話,想拿開被子卻無力,當晚四更天出汗,被子都濕透了。第二天早上,他想穿衣服卻抓不到。又用承氣湯來攻下,攻下後他逐漸說不出話,四肢無力,有時頸項僵硬,手腳抽搐痙攣,眼睛向左看,眼白很多,口唇肌肉蠕動,食慾減少,身體消瘦。我被請去治療,詳細了解了病因。我認為,這是因為傷於濕邪卻過度發汗導致的。人的元氣,起源於臍下腎臟之間的動氣,運行於全身,通行於所有經脈。現在盛夏時節,大量發汗,汗出過多就會導致陽氣耗竭,經脈運行不暢,所以三焦之氣不能上輸心肺,心火旺盛而肺氣焦灼。加上因為驚恐而使內在氣機受阻,《內經》說恐則氣下,陽氣主發聲,陽氣耗竭所以發不出聲音。陽氣精足則能養神,柔和則能養筋。又說,失血的人沒有汗,出汗過多的人就會失血。現在因為發汗過多,氣血都衰弱,筋脈得不到滋養,所以出現痙攣,表現為頸項僵硬,手腳抽搐痙攣。眼睛與肝臟相通,肝臟是筋所匯聚的地方,筋脈乾燥而沒有滋潤,所以眼睛向左看,眼白很多。肌肉屬於脾臟,脾臟有熱就會導致肌肉蠕動,所以口唇蠕動,有時候發作。醫書說肌肉萎縮,是因為受到濕邪侵襲。脾臟有熱,肌肉就會麻木,發展為肌肉萎縮。萎縮,指的是肌肉痿軟無力,不能運動,久而久之就會變得麻木。陽氣主動,現在陽氣衰竭,熱邪停留在脾臟,所以四肢無力。這是由於受到濕邪侵襲,又過度發汗造成的病情惡化。治療時應當清除熱邪,滋養腎水,補足上升的生髮之氣。《黃帝針經》說:上焦之氣不足,應當推動並向上升舉它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用人參益氣湯治療。《內經》說:熱邪過盛,應當用甘寒的藥物來治療,並用酸味的藥物來收斂。人參、黃耆味甘性溫,用來補氣而緩解痙攣,所以作為主藥。腎臟厭惡乾燥,應當服用辛味的藥物來滋潤它。生甘草味甘微寒,黃柏味苦辛性寒,用來滋養腎水而生津液,所以作為輔助藥。當歸味辛性溫,用來調和氣血,橘皮味苦辛,白朮味苦甘,炙甘草味甘性溫,用來健脾胃,促進食慾。肺氣宜收斂,應當服用酸味的藥物來收斂它。白芍藥味酸微寒,用來收斂耗散的氣,補肺金,所以作為佐藥。升麻、柴胡味苦性平,能夠上升,升舉不足的氣,所以作為使藥。這就是所謂的從陰引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