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諸血病 (3)

回本書目錄

諸血病 (3)

1. 唾血

唾血者,由傷損肺。肺者為五臟上蓋,易為傷損。若為熱氣所加,則唾血。唾上如紅縷者,此傷肺也。脅下痛,唾鮮血者,此傷肝。關上脈微芤,則唾血。脈沉弱者生,牢實者死。(《病源論》)(按:此證疑是痰血。《虛勞凝唾候》曰:腎液為唾。上焦熱,熱沖咽喉,故唾生凝結也。蓋唾血之唾亦是凝唾,凝唾即痰也。又《脈訣》牢實作實大。)

白話文:

吐血的人,是由於肺部受到損傷。肺是五臟的遮蓋,很容易受到損傷。如果受到熱氣的侵襲,就會吐血。吐出來的鮮血中出現紅色的絲狀物,這是肺部受傷的表現。肋骨下面疼痛,吐出鮮血的人,這是肝部受傷。手關上的脈搏微弱且細弱,就會吐血。脈搏沉弱的人會活下來,脈搏牢固有力的人會死亡。(《病源論》)(注:這種症狀懷疑是痰血。《虛勞凝唾候》說:腎液就是唾液。上焦有熱,熱氣沖向咽喉,所以唾液凝結。吐血的唾液也是凝結的唾液,凝結的唾液就是痰。又《脈訣》中牢實寫作實大。)

唾血一證,不嗽者易治,兼嗽者為難愈,謂肺傷故也。(《濟生續方》)

2. 咳血(挾痰)

吐血止,而後嗽中血出如線,引脅下時痛,日漸羸瘦,此由悲憂傷肺。肺主氣而血隨氣,傷則血無所主,故始則暴去,後隨病而上下。脈緩小可治,細數加急者不治。(《雞峰》)

白話文:

吐血止住了,但之後咳嗽時會出現如線般的血絲,並伴有脅肋疼痛,日漸消瘦。這是因為悲傷憂慮傷到了肺。肺主氣,血隨氣而行,肺傷則血無所依附,所以一開始血會突然大量湧出,之後會隨著病情時上時下。脈緩和而細小者可治,脈細數且急促者不治。(《雞峯》)

熱壅於肺能嗽血,久嗽損肺亦能嗽血。壅於肺者易治,不過涼之而已,損於肺者難治,已久成勞也。(《要訣》)

白話文:

肺部熱氣壅滯,可能會導致咳血,長期咳嗽損傷肺部,也可能導致咳血。肺部熱氣壅滯引起的咳血容易治療,只需清涼之物即可,而肺部損傷引起的咳血難以治療,因為已經發展成勞疾了。(《要訣》)

嗽血乃肺熱,咳出唾中紅絲乃是肺痿。(《原病集》)

咳血者,因咳嗽而見血,或乾咳,或痰中見紅絲血點一兩口,氣急喘促,此雖肺體自燥,亦為火逆咳傷血膜而血隨痰出也。其脈微弱平緩易治,弦數急實、氣促聲嘶咽痛者不治。(《醫通》)

白話文:

咳血是咳嗽時帶血,有時乾咳,有時痰中帶有幾口血絲,氣急喘促,這是肺部自身乾燥,也有可能是火氣逆上,引起咳嗽,損傷血管而導致的咳血。如果脈搏微弱緩和,這種情況容易治療;而如果脈搏弦緊數急,氣促聲音嘶啞咽喉疼痛的則難以治癒。(《醫藥通俗》)

咳血多是火鬱肺中,治宜清肺降火,開鬱消痰,咳止而血亦止也。不可純用血藥,使氣滯痰塞而鬱不開,咳既不止,血安止哉。設下午身熱而脈細數,此真陰不足,當清上補下。(《赤水》)

白話文:

咳血主要是由肺中的火氣鬱積所引起的,因此治療方法是以清肺、降火、開鬱和消痰爲主,以達到止咳止血的效果。需要注意的是,不能只使用止血藥,否則會導致血凝滯、痰阻塞,鬱火難以宣發,這樣一來,咳嗽就不會停止,血也不會因此而停止流出。如果出現下午身體發熱、脈象細數的症狀,這意味著真陰不足,應以清上益下爲治療方法。

先吐血後見痰嗽,多是陰虛火動,痰不下降,四物湯為主,加痰藥火藥。先痰嗽後見紅,多是痰積熱,降痰火為急。痰嗽涎帶血出,此是胃口清血,熱蒸而出,重者梔子,輕者藍實。挾痰若用血藥,則泥而不行,只治火則止,吐血火病也。(《丹溪》)

白話文:

  1. 先吐血後見痰和咳嗽,多是陰液虛弱、虛熱內動,痰液不往下降,以四物湯為基礎,加入化痰止血藥物。

  2. 先有痰和咳嗽,後見血,多是痰液積聚化熱,治療上急於降痰清熱。

  3. 痰、咳嗽、涎液中帶血,這是胃液中的血被熱氣蒸發而出。症狀重的用梔子,輕的用藍實。

  4. 如果痰中夾有血,卻用治血的藥物,血凝結成泥不能運行,只治療虛熱就能止住(吐血也屬於火熱病的範疇)。

瘀血作吐,《活人書》云:傷寒太陽證衄血者病欲愈,熱結膀胱而血自下者亦欲愈。以此觀之,他病伏熱之人,上焦瘀血而作吐者,亦其病之有瘳也。雖然,血既吐而自止則可矣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瘀血會引發嘔吐,《活人書》中提到:傷寒太陽證的患者如果流鼻血病情將會好轉,熱氣聚集在膀胱以致於出血而病情也會好轉。由此可見,其他疾病中伏熱的人,上焦瘀血而引發嘔吐的人,其病情也會好轉。雖然如此,如果血吐出來後自然停止了就可以不用擔心。(《直指》)

此來上虞熙湯館於魏氏,一日乘盛暑肩輿入邑,途中吐血數口,亟還則吐甚,胸拒痛,體熱頭眩,病且殆。或以為勞心焦思所致,與茯苓補心湯。生至,診其脈洪而滑,曰:是大醉飽,胃血壅遏,為暑迫上行。先與犀角地黃湯,繼以桃仁承氣湯,去瘀血宿積,後治暑即安。(《醫史攖寧生傳》)

白話文:

在這個地方的湯館和魏氏一起用餐,有一天正值熱季,便乘坐轎子進城,途中嘔吐了好幾口血,急忙趕回家中嘔吐得更加厲害,胸口感覺很不舒服很疼痛,身體發熱,頭部昏眩,病情十分危重。有人認為是他思慮過度而引起的,於是給他服用茯苓補心湯藥物。而一個名叫生的人前來為他診斷,診脈之後發現脈象旺盛而滑膩,於是就說:這主要是因為他過於貪飲暴食,胃部血液瘀滯,再被暑熱所迫而上行。因此先給予他有犀角地黃湯,接著給予桃仁承氣湯,以去除瘀血宿積,之後治療暑熱就會痊癒。

李士材治張鳴之吐血兩年,面色痿黃,潮熱咳嗽,膈有微痛,脈數而沉且搏,其痛不可按而甚於夜分。是堅血蓄積,非大下之不可。又以久病未敢峻攻,用鬱金、降真、歸、地、山甲、蓬朮、人參,下血如漆者數次而痛減。月餘復痛,此病重而藥輕也,乃以大黃乾漆、蓬朮、鬱金、山甲、肉桂、歸尾、桃仁虻蟲為丸,每日服參、耆之劑,午後服丸藥錢許,十日血積大下,數次而安。(《醫通》)

白話文:

李士材診治張鳴吐血兩年,面色痿黃,潮熱咳嗽,膈有微痛,脈搏跳動較快但是很沉且搏動有力,疼痛部位不可按壓,疼痛在夜裡加劇。這是堅固的血瘀結塊,非大劑量瀉下不可。但是考慮到病的時間長,不敢用峻烈的方法攻病,於是使用鬱金、降真、當歸、熟地黃、穿山甲、茯苓、人參等藥物,瀉出的血顏色如漆,有數次,疼痛有所減輕。一個月以後,疼痛又加重,這是病情嚴重而藥物緩和的原因。於是使用大黃、乾漆、茯苓、鬱金、穿山甲、肉桂、當歸尾、桃仁、虻蟲等藥物製成丸劑,每天服用人參、黃耆的方劑,下午服用丸藥錢許,十天以後血積大量瀉下,數次以後,疼痛痊癒。(《醫通》)

內傷瘀積在胃,不時吐血者,其人面色槁而滯,脈多弦澀。當先與百勞丸去瘀,後用異功、六君調補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如果內傷瘀積在胃裡,時不時吐血,這人的臉色是暗淡而滯澀的,脈象多為弦澀。這時首先應該服用百勞丸來去除瘀血,然後再用異功散、六君子湯來調補元氣。(同上)

(百勞丸見《骨蒸》門。)

假熱證,有一等真陰失守,命門火衰,火不歸元,水盛而逼其浮游之火於上,上焦咳嗽氣喘,惡熱面紅,嘔吐痰涎出血,此係假陽之證,須用八味地黃丸,引火歸原。何以辨其為假而識之?余辨之舌耳。凡有實熱者,舌胎必燥而焦,甚則黑(假熱亦有黑舌,但不兼焦燥耳)。假熱者,舌雖有白胎而必滑,口雖渴而不能飲水,飲水不過一二口,甚者少頃亦吐出,面雖赤色必嬌嫩,身作躁而欲坐臥於泥水中,此為辨也。(《醫貫》)

白話文:

假熱證,有一種是真正的陰虛證,命門火衰,火不歸元,水盛而逼迫虛浮的火氣上升,上焦出現咳嗽氣喘,厭惡熱氣,面紅,嘔吐痰涎帶血,這屬於假陽證,需要用八味地黃丸,引火歸原。怎麼辨別它是假熱而不是真熱呢?我用舌頭和耳朵來辨別。凡是有實熱的,舌苔一定乾燥焦黑,嚴重的甚至發黑(假熱也有黑舌,但並不同時出現乾燥焦黑)。假熱的人,舌頭雖然有白苔但一定滑膩,口渴卻不能喝水,喝水最多一兩口,嚴重的過不久也會吐出來,臉雖然發紅但一定是嬌嫩的,身體煩躁,希望坐在泥水中或者躺臥在泥水中,這就是辨別的方法。(《醫貫》)

冷證,按患人果身受寒氣,口受冷物,邪入血分,血得冷而不歸經絡而仍妄行者,其血必黯黑,其面色必白而夭,其脈必微遲,其身必清涼,不用薑桂而用涼血之劑殆矣。臨病之工,宜詳審焉。(《準繩》)

白話文:

冷證,是指患者因身體受寒氣侵襲,口服寒涼食物,邪氣侵入血分,血液被寒氣凝結而不能歸於經絡,反而在體內亂行。這種情況下,患者的血液一定會發黑,面色白而蠟黃,脈搏微弱而緩慢,身體冰冷。如果用薑桂等溫熱藥物治療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因此,醫生在診治時,應仔細審察辨別,不能誤用涼血藥物。

暑毒證,暑毒失血者,脈大氣喘,多汗煩渴,蓋心主血而暑氣喜歸心也。此病多於酒客及陰虛之人有之。(《金匱翼》)(按:伏暑發衄或吐血,用五苓散,見《三因》。)

白話文:

暑毒證,暑毒導致失血的人,脈搏大而氣喘,多汗煩渴,這是因為心主血,而暑氣喜歡歸於心臟的緣故。這種病多見於酒客和陰虛體質的人。(《金匱翼》)(註:伏暑時期發生的鼻衄或吐血,可以使用五苓散來治療,見《三因》。)

怒極證(宜參清涼諸方)僕嘗治一人吐血,診其脈,肝部弦,氣口濡,吐因怒極而得之。遂用蘇合香丸雞蘇丸,服即效。(《婦人良方》)(龍腦雞蘇丸,見《和劑》。)

白話文:

因生氣生氣得極為嚴重的症狀。(應參考清涼藥方)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吐血的病人,診斷他的脈搏,肝脈弦緊,氣口脈濡緩,吐血是因生氣發怒極為嚴重的關係。於是我用了蘇合香丸和雞蘇散混合治療,服藥後立即見效。(《婦人良方》)(龍腦雞蘇散的配方請參考《和劑》。)

吐血有因怒而得者,經曰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。宜平肝降火,炒梔子、青皮、芩、連、柴胡。(《六要》)

白話文:

吐血的原因有因憤怒而得的,經典中說:憤怒就會氣血逆流,嚴重時會吐血。治療時應平肝降火,可以服用炒梔子、青皮、黃芩、黃連、柴胡等藥物。(出自《六要》)

有怒氣傷肝而成吐衄者,其人必唇青面青脈弦,須用柴胡梔子清肝散。(《醫貫》)

白話文:

如果因為生氣而導致肝氣鬱結,引發吐血或流鼻血癥狀,通常患者的嘴脣和臉色發青,而且脈搏弦緊,必須使用柴胡梔子清肝散來治療。(出自《醫貫》)

傷力證,有負重為物所壓,或持重遠行,忽心口痛,口鼻出血,俗名傷力,乃內膜及肺胃悉傷損掙破也。大凡吐血,須審病因,不可遽投涼藥,如用力打撲喊叫,內傷脈絡,口鼻出血,是肺胃上脘有損破,必以白芨或飛羅面,米飲調,先填注損處,次用大補氣血兼消瘀。若誤治,必不救。(《六要》)

白話文:

胸部受傷的證候有負重工作而被重物壓到,或持重物遠行,突然感到胸口疼痛,口鼻出血,俗稱傷力,這是內膜及肺胃都受損破裂所致。凡是吐血,必須審查病因,不能輕易投用寒涼藥物,如果用力打擊、摔跤、喊叫,內傷脈絡,口鼻出血,是肺胃上脘有損破,必須用白芨或飛羅面,米湯調勻,先填補損傷處,然後用大補氣血兼消瘀的藥物。如果治錯了,一定會死。(《六要》)

吐血後諸證,凡吐血之後,體中但自𧌄𧌄然(《病源論》讝讝然)心中不悶者,輒自愈。假令煩躁,心中悶亂紛紛,嘔吐顛倒不安。醫工又與黃土湯阿膠散,益加悶亂,卒至不濟。如此悶者,當急吐之。(《千金》)(按:吐方用瓜蒂、杜蘅、人參。)

白話文:

吐血後諸多症狀:

  1. 吐血後,身體僅有燥熱感(《病源論》作「讝讝然」),心中不覺悶亂者,通常可以自行痊癒。

  2. 如果吐血後煩躁、心中悶亂、氣息紛亂、嘔吐,反覆不安。而醫生又給予黃土湯、阿膠散,反而會加重悶亂,最終導致死亡。

  3. 出現以上悶亂症狀時,應立即催吐。(《千金方》記載的催吐方劑,可以使用瓜蒂、杜蘅、人參等藥材。)

吐血之後,臟腑虛竭,榮衛不理,陰陽隔絕,陽虛於上,故身體虛熱,胸中痞則口燥。(《病源論》)

吐血人多發渴,名為血渴,四物湯、十全大補湯(《醫通》或生脈散黃耆、煨葛根枇杷葉),量胃氣虛實用之。(《要訣》)

白話文:

吐血的病人通常都會感到口渴,這稱為血渴,可以服用四物湯、十全大補湯(《醫通》一書記載)或生脈散加入黃耆、煨葛根、枇杷葉,依據患者胃氣虛實的狀況酌量使用。(《醫學概要》)

吐血不死咳嗽必死,今之醫者,謂吐血為虛勞之病,此大謬也。夫吐血有數種,大概咳者成勞,不咳者不成勞。間有吐時偶咳者,當其吐血之時,狼狽頗甚,吐止即痊,皆不成勞。何也?其吐血一止,則周身無病,飲食如故而精神生矣。即使亡血之後,或陰虛內熱,或筋骨疼痛,皆可服藥而痊。若咳嗽,則血止而病仍在,日嗽夜嗽,痰壅氣升,多則三年,少則一年而死矣。蓋咳嗽不止,則腎中之元氣震盪不寧。肺為腎之母,母病則子亦病故也。又肺為五臟之華蓋。經云:穀氣入胃,以傳於肺,五臟六腑皆以受氣,其清者為營,濁者為衛。是則臟腑皆取精於肺,肺病則不能輸精於臟腑,一年而臟腑皆枯,三年而臟腑竭矣,故咳嗽為真勞不治之疾也。然亦有咳嗽而不死者,其嗽亦有時稍緩,其飲食起居不甚變,又其人善於調攝,延至三年之後,起居如舊,間或一發,靜養即愈,此乃百中難得一者也。更有不咳之人,血證屢發,肝竭肺傷,亦變咳嗽,久而亦死,此則不善調攝以輕變重也。執此以決血證之死生,百不一失矣。(《源流論》)

白話文:

「吐血不死,咳嗽必死」,現代醫學認為吐血是虛勞的疾病,這是非常錯誤的。吐血有幾種情況,大概來說,咳嗽的人會演變成虛勞,不咳嗽的人不會演變成虛勞。偶爾在吐血時咳嗽的人,當他們吐血時,病情十分嚴重,但只要吐血停止了,病情就會痊癒,都不會演變成虛勞。為什麼呢?因為吐血一旦停止,全身就沒有病了,飲食和以前一樣,精神也會恢復。即使是失血之後,出現陰虛內熱,或是筋骨疼痛,都可以服用藥物治癒。如果咳嗽,那麼血止了,病還在,白天咳嗽,晚上咳嗽,痰液壅塞,氣息上升,嚴重的三年,輕微的則一年就會死亡。因為咳嗽不止,腎中的元氣就會震盪不安。肺是腎臟的母親,母親生病了,兒子也會生病,所以腎臟也會生病。另外,肺是五臟六腑的華蓋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穀氣進入胃,然後輸送給肺,五臟六腑都能收到這股氣,清者為營氣,濁者為衛氣。」也就是說,臟腑都從肺臟獲取精華,肺臟有病就不能把精華輸送給臟腑,一年後臟腑就枯竭了,三年後臟腑就完全衰竭了,所以咳嗽是真正的不治之症。然而,也有人咳嗽而不死,他們的咳嗽有時會緩解,飲食起居沒有多大變化,而且他們懂得調養身體,延長到三年之後,起居和以前一樣,偶爾發作一次,靜養就能痊癒,這是很難得的情況。還有些人不會咳嗽,但經常吐血,肝臟枯竭,肺臟受傷,也會變成咳嗽,時間久了也會死亡,這是因為調養不當,病情由輕變重。掌握這個原則來判斷血證的生死,幾乎沒有錯誤。(《源流論》)

不治證,噴血,脈實大而澀,絕食吐瀉者。咳血,脈數大,小便不利,氣喘乏力者。(《識病捷法》)

治例,血隨氣行,氣逆而上奔,則血不循於經絡而湧吐矣。人知吐血出於上焦有熱固也,然能用柴胡、黃芩蒲黃、茅花等輩,而不能用枳殼、北梗、青皮、生薑烏梅佐之,又不能用通利丸子,以開其中脘,導其大便,則氣如何而下降,血如何而下行。吾恐逆奔而上,有不可得而止之者。若夫依前治法,血止而後,又當以人參、川芎當歸茯苓橘皮半夏甘草為之調理,虛則加木香,熱則加柴胡,壅則加桑皮、荊芥,尤在權衡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在治療上,血是跟著氣運行,氣向上逆衝,血就不會循著經絡流動,而湧出來吐出血。人們都曉得吐血是上焦有熱引起的,但是卻能使用柴胡、黃芩、蒲黃、茅花等藥物,卻不能使用枳殼、北梗、青皮、生薑、烏梅來輔助治療,也不能使用通利丸,以清空中央的脘部,導暢大便,那麼氣怎麼能下降,血怎麼能夠往下行。我擔心氣血逆著往上奔走,就沒有辦法止得住的。如果依照前面的治療方法,血止後,還應該用人參、川芎、當歸、茯苓、橘皮、半夏、甘草來調養身體,虛寒的加木香,熱性的加柴胡,壅塞的加桑皮、荊芥,尤其要適當權衡使用。

夫男子婦人咯血、衄血、嗽血、咳膿血,可服三黃丸黃連解毒湯涼膈散,加桔梗、當歸,大料煎劑,時時呷之。《內經》曰,治心肺之病最近,藥劑不厭頻而少,時時呷之者是也。(《治病百法》)

白話文:

治療男性和女性咯血、鼻血、咳嗽咳出帶膿血的痰,可以服用三黃丸、黃連解毒湯、涼膈散,加入桔梗、當歸、大料煎製的藥劑,時時服用。《內經》說,治療心肺疾病的藥物,要多服但每次服用量要少,時時服用。

治之須究其因,傷胃者調胃安血,勞心者補益其心志,熱則清之,氣鬱則順之,傷脾則安之。(《大成》)

衄行清道,吐行濁道,流入胃脘,令人吐血。妄行於上,或吐或咯或嗽,用琥珀效者固多有之,宜擇末藥中入此一味,或煎藥去滓可調服。吐甚頭暈,發為寒熱者,降氣湯和四物湯各半帖,加阿膠一錢。若單單發熱者,茯苓補心湯。有因勞力太過,吐血不止,蘇子降氣湯加人參半錢煎。

白話文:

鼻血流出是清理道路,吐出的是濁氣,流到胃脘中,使人吐血。亂行於上,或者吐,或者咳,或者咳嗽,使用琥珀有效的人確實很多,應該選擇末藥中加入這一味,或煎藥去除渣滓可以調服。吐得厲害、頭暈目眩,發展成寒熱的,降氣湯和四物湯各半貼,加入阿膠一錢。如果只是發熱,茯苓補心湯。有的人因為勞力過度,吐血不止,蘇子降氣湯加入人參半錢煎服。

有時或吐血兩口,隨即無事,數日又發,經年累月不愈者,宜黑神散小烏沉湯常服。(《要訣》)

白話文:

有時或者吐血兩口,隨後卻沒事了,好幾天之後症狀又發生,經年累月都治不好的,適合服用黑神散和烏沉湯。《要訣》

初起脈洪大,用犀角地黃湯,調鬱金、黑梔子灰或荊芥穗灰。吐後有血,是酒毒。如胸間作痛,是嘔破胃脘,童便調白芨末。脈數急,心不痛,只作火治。大吐不止,諸藥不效,用乾薑炒黑為末,童便調服,此從治之法也。(《六要》)(按:黑薑、童便本出丹溪。)

白話文:

生病初期,脈搏強而有力,使用犀角地黃湯,加入鬱金、黑梔子灰或荊芥穗灰。吐血是酒毒造成的。如果胸部疼痛,是嘔吐損傷了胃脘,用童便調白芨末服用。脈搏數而急,心不痛,只用火來治療。嘔吐不止,各種藥物都不見效,就使用乾薑炒黑為末,用童便調服,這是從根本上治療的方法。(《六要》)(註:黑薑、童便最早出自丹溪。)

若血脫至甚,氣亦隨之,因至厥逆昏憒者,速當益氣以固生機,宜六味回陽飲或四味回陽飲主之,若再用寒涼即死。(《景岳》)

白話文:

如果失血過多,元氣也會隨之耗損,因此導致昏厥、神志不清的症狀,這時必須趕緊益氣以維持生命力。可以使用六味回陽飲或四味回陽飲來治療,如果再使用寒涼的藥物,就會死亡。(《景嶽全書》)

凡吐血脈微身涼惡風者,須於地黃、芍藥中,加肉桂一錢,虛冷人多有此證。(《金匱翼》)

治吐血三要,宜降氣不宜降火,氣有餘即是火,氣降則火降,火降則氣不上升,血隨氣行,無溢出上竅之患矣。降火必用寒涼之劑,反傷胃氣,胃氣傷則脾不能統血,血愈不能歸經矣。今之療吐血者大患有二:一則專用寒涼之味,如芩、連、山梔、青黛柿餅灰、四物湯、黃柏知母之類,往往傷脾作泄,以致不救。一則專用人參,肺熱還傷肺,咳逆愈甚。亦有用參而愈者,此是氣虛喘嗽,氣屬陽,不由陰虛火熾所致,然亦百不一二也。宜以白芍藥、炙甘草制肝,枇杷葉、麥門冬薄荷橘紅、貝母清肺,薏苡仁、懷山藥養脾,韭菜、番降香、真蘇子下氣,青蒿鱉甲銀柴胡牡丹皮地骨皮補陰清熱,酸棗仁、白茯神養心,山茱萸枸杞子、牛膝補腎,此累試輒驗之方。然陰無驟補之法,非多服藥不效。病家欲速其功,醫者張皇無主,百藥雜試,以致殞命,覆轍相尋而不悟,悲夫!(《廣筆記》曰:鬱金治吐血聖藥,患無真者爾。)宜行血不宜止血,血不循經絡者,氣逆上壅也。夫血得熱則行,得寒則凝,故降氣行血,則血循經絡,不求其止而自止矣。止之則血凝,血凝必發熱惡食,及胸脅痛,病日沉痼矣。宜補肝不宜伐肝,經曰: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者也。肝為將軍之官,主藏血。吐血者,肝失其職也。養肝則肝氣平而血有所歸,伐之則肝不能藏血,血愈不止矣。(《本草經疏》)

白話文:

治療吐血的三個要點:

  1. 降氣而不降火:氣如果過多就是火,氣下降則火也下降,火下降則氣不上升,血隨著氣運行,就不會溢出上竅,不再吐血。降低火氣一定用寒涼的藥物,但這反而會傷害胃氣,胃氣受損,脾就不能統血,血液就更不能回歸經脈了。目前治療吐血的常見的問題有兩個:一是隻用寒涼的藥物,例如:黃芩、黃連、山梔、青黛、柿餅灰、四物湯、黃柏、知母等,常常會傷及脾臟而造成腹瀉,以致無法救治。二是隻用人參,肺有熱氣,服用人參後反而會傷及肺臟,咳嗽逆氣會更加嚴重。也有用人參而治癒的例子,那是因為氣虛喘嗽,氣屬於陽,不是因為陰虛火旺造成的,但這種情況很少見。可以服用以下藥方:用白芍藥、炙甘草調肝,枇杷葉、麥門冬、薄荷、橘紅、貝母清肺,薏苡仁、懷山藥養脾,韭菜、番降香、真蘇子降氣,青蒿、鱉甲、銀柴胡、牡丹皮、地骨皮補陰清熱,酸棗仁、白茯神養心,山茱萸、枸杞子、牛膝補腎,這個藥方經過多次試驗,都證實非常有效。但是陰虛不能突然補益,也不是服用幾次藥就會有效。病人希望快速痊癒,醫生手足無措,胡亂試藥,最終導致死亡,悲哀的是,人們總是重蹈覆轍,而不去醒悟。(《廣筆記》說:鬱金是治療吐血的聖藥,只是難以找到真正好的鬱金。)

  2. 行血而不止血:血不循經絡是氣逆上壅造成的。因為血得熱則行,得寒則凝,所以降氣行血,血就能循經絡運行,無須止血,血自然會停止。止血反而會造成血凝,血凝必發熱惡食,胸脅疼痛,病情日益惡化。

  3. 補肝而不伐肝:經書說:五臟藏精氣而不瀉散。肝是將軍之官,負責儲藏血液。吐血是肝臟失職造成的。養肝則肝氣平穩,血液有歸屬,伐肝則肝臟不能藏血,血就更不止了。(《本草經疏》)

涼溫有宜,僕觀初虞世治吐血,不喜用竹茹生地黃、藕汁,然亦不可滯泥此說。如陽乘於陰,血得熱則流散,經水沸溢,宜陰涼藥以解之,大黃、犀角、生地黃、生艾、藕汁豈能無效。如陰乘於陽,所謂天寒地凍,水凝成冰,宜服溫藥以暖之,乾薑、肉桂豈能無功,學者更宜思之。(《婦人良方》)

白話文:

涼爽和溫暖的藥物都有合適的時候,我觀察到虞世治最初治療吐血,不喜歡使用竹茹、生地黃、藕汁,但是也不可拘泥於這個說法。象陽乘於陰,血得熱則流散,經水沸溢,這時應當服用涼性藥物來治療,大黃、犀角、生地黃、生艾葉、藕汁,豈能沒有效用呢?象陰乘於陽,所謂天寒地凍,水凝成冰,這時應當服用溫性藥物來治療,乾薑、肉桂,豈能沒有功效呢?醫者應當進一步思考。

血從上出,皆是陽盛陰虛,有升無降,血隨氣上,越出上竅,法當補陰抑陽,氣降則血歸經。(《丹溪》)此論平人無故忽然病此者是也。然有打傷跌撲,從高墜下,內損經絡而吐衄者,有食填太陰,或胃寒嘔吐,蹙破胃脘而吐血者;有勞役過度,色欲無節,肺腎大虧,不能攝血而血妄行者,不可不辨。誤用涼藥,必致殺人。(《六要》)

白話文:

血往上湧出,都是陽氣旺盛、陰氣虛弱,有升無降,血隨氣往上走,越出上竅,方法應當是補陰來抑制陽氣,氣降下去,血就能歸經。(《丹溪》)這個理論是指平時沒來由就忽然得這個病的人。但是,有被打傷跌倒、從高處掉下來,內部損傷經絡而吐血的人;有吃太飽、撐滿少陰經,或胃寒嘔吐,撐破胃壁而吐血的人;有勞役過度、色慾無節,肺腎虧損嚴重,不能收攝血液而血妄行的人,不可不辨別清楚。如果誤用涼藥,必定會死人。(《六要》)

凡酒色過度,損傷肺腎真陰,咳嗽吐痰,衄血吐血咳血咯血等證,誤服參、耆等甘溫之藥,則病日增,服之過多則死不可治。蓋甘溫助氣,氣屬陽,陽旺則陰愈消。前項病證,乃陰血虛而陽火旺,宜服苦甘寒之藥以生血降火。世人不識,往往服參、耆以為補,予見服此而死者多矣。

白話文:

凡是飲酒過度、沉迷色事,都會導致肺腎的真陰受損,從而出現咳嗽吐痰、鼻血、吐血、咳血等症狀。如果誤服人參、黃耆等甘溫之藥,就會導致病情加重。服用的過多則無法治癒,甚至會危及生命。這是因為甘溫之藥助長氣血,氣血屬陽,陽旺則陰愈消。上述疾病,都是由陰血虛而陽火旺引起的,需要服用苦甘寒之藥以生血降火。 世人不識藥性,往往服用人參、黃耆以為補。我見過很多服用這種藥物而死亡的人。

(《明醫雜著》)噫!此亦一隅之說,非天下之通論。諸失血證,固為火盛妄行,而不宜於甘溫,理故然也。其有虛火體氣弱甚者,寧有不用參、耆者乎。葛可久治大吐血後,用獨參湯一味服之,所以治其虛也。大抵用藥補瀉,宜審人之虛實,則無施而不當也,何甘溫之必不可用哉。

白話文:

唉!這也是一種片面的說法,不能作為通用的法則。各種失血證,固然是由於火盛妄行,而不宜於服用甘溫藥物,這是道理上的必然。但是,如果遇到虛火體氣特別虛弱的人,難道就不使用人參和黃芪了嗎?葛可久治療吐血之後,使用獨參湯一個方劑服用了,這是為了治療他的虛症。總體而言,使用藥物進行補益和瀉下,應該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進行判斷,那麼就不會出現施用不當的情況,為什麼甘溫藥物一定不能用呢?

(《醫統》)

瀉下方法,血盛大者,先消瘀血,次止血涼血。蓋血來多,必有瘀於胸膈者,不先消化,則止之涼之不應也。(《雜著》)

白話文:

瀉下方法中,血氣旺盛的人,首先要化解瘀血,其次是止血和涼血。因為血氣來得多,瘀積在胸膈中的東西肯定也多,如果不先通利排解,那麼止血和涼血的方法就不會起作用。

脈洪實有力,精神不倦,或覺胸中滿痛,或血是紫血塊者,用生地、赤芍、當歸、牡丹皮、荊芥、阿膠、滑石、大黃、玄明粉、桃仁泥之屬,從大便導之,此釜底抽薪法也。今人不知,徒事芩、連、梔、柏輔四物,使氣血兩傷,脾胃俱敗,百不一生,悲哉!(《六要》)(宜與通說相參)

白話文:

脈搏洪大有力,精神不倦,或者感覺胸中滿痛,或血是紫黑色的血塊,可以用生地、赤芍、當歸、牡丹皮、荊芥、阿膠、滑石、大黃、玄明粉、桃仁泥等藥物,從大便導出。這樣的方式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現在的人不知道這個方法,只是用芩、連、梔、柏輔的四種藥物,導致氣血兩傷,脾胃俱敗,不能康復的概率非常大,令人悲哀。(建議與通說一起參照)

吐血(《六要》此下曰:勢不可遏),覺胸中氣塞,上吐紫血者,桃仁承氣湯下之。(《丹溪》)

白話文:

(《六要》以下說:氣勢無法遏止),感覺胸中氣體堵塞,向上吐出紫色的血液,用桃仁承氣湯讓他下瀉。(《丹溪心法》)

治虛勞吐血方。

地黃汁(半升),川大黃(末一方寸匕)

上二味,溫地黃汁一沸,納大黃攪之,空腹頓服,日三瘥。(《千金》)(按:此方既出《傷寒》中,然實是原方,仍更拈之。)治暴熱毒,心肺煩而嘔血方,大黃二兩為末,以地黃汁拌勻,濕即焙乾。上為末,每服二錢,地黃汁調下,以利為度,甘草湯亦得。(《中藏經》)

白話文:

上兩種藥物,用溫地黃汁煮沸一次,加入大黃攪拌,空腹時一次服完,一天服三次就能痊癒。(《千金》)(註:這個方劑出自《傷寒論》,但實際上是原創方劑,因此仍再次收錄。)治療暴熱毒症,心肺煩躁而嘔血的方劑,用大黃二兩研成細末,用地黃汁拌勻,潮濕後再焙乾。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地黃汁送服,以大便通暢為度,也可以用甘草湯送服。(《中藏經》)

三黃丸,治三痟吐血諸黃證。

黃連(三兩),黃芩(二兩),大黃(一兩)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桐子大,食後溫水下十五丸,量虛實加減服。(《中藏經》)(按:《本事》為散用,見《衄血》中。)

白話文:

把上藥研成細末,用蜂蜜調和成藥丸,大小如桐子。飯後用溫水送服十五丸,視虛實加減服量。(《中藏經》)(註:《本事》中為散服,詳見《衄血》中。)

治小兒吐血,心躁煩悶,茜根散方。

茜根(半兩),犀角屑,川升麻,川大黃(銼微炒),黃芩,甘草(各一分)

上件藥搗,粗羅為散,每服一錢,以水一小盞,入黑豆三十粒,淡竹茹半分,煎至六分,去滓溫服。(《聖惠》)

白話文:

將上方的藥材弄碎,用粗羅篩成散狀。每次取一錢藥粉,加入一小杯水,再加入黑豆 30 粒和淡竹茹半錢,煎到六分熟,過濾藥渣,溫熱後服下。(《聖惠方》)

犀角散

黃連,大黃,芍藥,犀角,甘草,各等分。

上為粗末,每服五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去滓,無時溫服之。(《三法六門》)

涼血抑火湯,治吐血衄血初起,氣盛上逆,不能下降歸經。

當歸,赤芍(各二錢),大黃(三錢),黃芩,黃連,丹皮,生地,川芎(各一錢五分)

燈心三十莖,臨服加藕汁半杯。(《玉案》)《醫讀》三黃涼血湯,於本方去芩、連、川芎,加山梔、桃仁、乾葛。

白話文:

燈芯草三十根,服用時加入半杯藕汁。(《玉案》)《醫讀》的三黃涼血湯,在這個配方中去掉了黃芩、黃連和川芎,加入了梔子、桃仁和乾葛。

治飲酒過多,蘊熱胸膈,以致吐血衄血。若吐衄脈滑數,難治。

葛花(二兩如無以根代之),黃連(四兩)

上為細末,以大黃末熬膏子,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一百丸,溫湯下。或煎服亦可。(《乾坤生意》)《商便奇方》葛花丸,於本方加梔子、山楂。《士林餘業》用葛粉、大黃、黃連,水煎五沸服。

白話文:

上層是細末,用大黃末熬製膏體,將膏體丸成梧桐子大小,每次服用一百丸,用溫熱的湯送下。也可以煎服。(《乾坤生意》)《商便奇方》葛花丸,在本方中加入梔子、山楂。《士林餘業》中使用葛粉、大黃、黃連,用水煎煮至五沸後服用。

肥盛或酒客輩,痰中有血,滾痰丸佳。(《大還》)

治吐血嘔血,五靈脂餅子方。

五靈脂(一兩),蘆薈(二錢)

上二味搗研為末,滴水和丸,如雞頭大,捏作餅子,每服二餅,龍腦漿水化下,不拘時。(《聖濟》)(按:此方無類可隸,姑附於此。)

白話文:

將上述兩種藥材搗碎成粉末,滴水和成丸劑,每個丸劑大小如雞頭大,捏成小餅狀。每次服用二餅,用龍腦漿水送服,不拘時間。(《聖濟總錄》)(備註:此藥方無明確的分類,暫且附於此處。)

今人治吐血者,以涼水濯其兩足,此釜底抽薪之意也。(《醫方考》)

止遏諸方側柏散,治內損吐血下血,皆因酒色太過,勞損於內,或血氣妄行(按:《經驗良方》作或因酒色勞損,或心肺脈破,血氣妄行),其出如湧泉,口鼻皆流,須臾不救。

白話文:

止住出血的各種方法。側柏散,治療內部損傷引起的吐血下血,都是因為飲酒過多,勞累傷身,或者血氣運行失常(按:《經驗良方》作或因飲酒勞累,或心肺脈絡破裂,血氣運行失常),血湧如泉水,口鼻都流血,如果不立即救治,就會死亡。

柏葉(一兩半蒸乾),人參(一兩),荊芥穗(一兩燒灰)

上為末,每服二、三錢,入飛羅面二錢和勻,新汲水調如稀糊啜服。血如湧泉,不過二錢。(《家寶》)《澹寮》去荊芥。《經驗良方》華佗《肘後》倉卒十病,去荊芥,云:如無前藥,用荊芥一握燒過,蓋於地上,要出火毒,細研如粉,以陳米飲調下三錢許與服,不過二服效。又無荊芥,用釜底墨,刮下細研如粉,每服三錢,濃米飲調下,連進二、三服。

白話文:

將其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、三錢,加入飛羅面二錢混勻,用剛盛起的新鮮井水調成稀糊狀服用。如果出血如泉湧,服用量不要超過二錢。(《家寶》)《澹寮》中不加入荊芥。《經驗良方》華佗《肘後》倉卒十病中也不加入荊芥,說的是如果沒有前面的藥物,可以用一握荊芥燒過,蓋於地上,要將有毒的火焰排出,把燒過的荊芥研磨成粉末,用陳年糯米水沖服,服用量約三錢,服用不超過兩次便有效。另外,如果沒有荊芥,可以用鍋底的墨,刮下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濃糯米水沖服,連續服用二、三次。

《原病集》咯血,用側柏葉沙參各一兩,焙研為末,入飛面二錢,水調如稀糊啜服。(《入門》名參柏糊。)

白話文:

咯血,用側柏葉、沙參各一兩,炒焙研為細末,加入二錢炒過的麵粉,用冷開水調和成稀糊服用。(《醫書大全》名稱為參柏糊。)

參香丸,治咳嗽吐紅。

辰砂,人參,乳香

上三味等分,用烏梅肉為丸,麥門冬湯下,京口失醫方(《朱氏》)

花蕊石散,五臟崩損,湧噴血成升斗,用此止之。

花蕊石(火煅存性研為粉)

上用童便一鍾燉溫,調末三錢,甚者五錢,食後服下。男子用酒一半,女人用醋一半,與童便和藥服,使瘀血化為黃水。服此藥以後,補之。(《十藥神書》)(按:後藥言獨參湯。又《和劑》花蕊石散,治一切傷損,用花蕊石、硫黃二味,宜考。)

白話文:

將童便一碗煎溫,加入血竭末三錢,乳香末五錢。飯後服用。男子用酒半碗,女子用醋半碗,與童便和藥服用,能使瘀血化為黃水。服用此藥以後,再以獨參湯補養。

(注:這裡所說的獨參湯是指人參湯。另外,《和劑》中的花蕊石散,用於治療一切傷損。由花蕊石、硫黃兩味藥材製成,宜考。)

四生丸,療吐血。凡吐血衄血,陽乘於陰,血熱妄行,宜服此藥。

荷葉,生艾葉,生柏葉,生地黃

上等分爛研,丸如雞子大,每服一丸,水三盞,煎至一盞去滓,溫服無時候。(《婦人良方》)(按:此方本出《楊氏》,名四味丸,三葉並不用生。)《濟生全書》四生散,並取自然汁,入童便不拘多少,和藥汁溫服。干則水煎,亦入童便溫服愈。

白話文:

上等藥材要研磨成粉末,藥丸大小如雞蛋,每次服用一丸,加三碗水煎煮至剩一碗,去渣後溫服,不限時間。(《婦人良方》)(注:此方原本出於《楊氏》,名為四味丸,三葉不用生的。)《濟生全書》的四生散,取自然的湯汁,加入任意量的童便,與藥汁混合後溫服。如果乾燥了,就用清水煎煮,也加入童便溫服即可痊癒。

黑神散,治大吐血,及傷酒食飽,低頭掬損,吐血至多,並血妄行,口鼻中俱出,但聲未失,無有不效。百草霜(村中燒草鍋底煤最妙)不拘多少,羅細為末,每服一錢,糯米飲調下。鼻衄搐一字。皮破血出,灸瘡出血,摻上止。並治舌忽然腫破,乾摻。(《得效》)(《經驗良方》同。)

白話文:

黑神散,用於治療嚴重吐血,以及因飲酒過度、暴飲暴食、低頭嘔吐損害,導致大量吐血,甚至血液妄行,從口鼻中同時湧出,但聲音沒有喪失,沒有不有效的。將百草霜(村中燒草鍋底的煤末最好)不計多少,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糯米飲調服。鼻血不止,可用一字形狀的棉條塞住。皮膚破損出血、灸瘡出血,將藥末敷上即可止血。也可用於治療舌頭突然腫脹破裂,直接敷藥在患處。

黑散子,諸竅出血並主之。

隔年蓮蓬,敗棕櫚,頭髮(並燒存性等分)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煎南木香湯調下。或只用棕櫚燒灰,米湯調下,亦可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把上藥研成細末,每次服二錢,用煎好的南木香湯送服。或只用棕櫚燒成的灰,用米湯送服,也是可以的。(《直指》)

十灰散,治嘔血吐血咯血嗽血,先用此藥止之。

大薊小薊,荷葉,扁柏葉,茅根,茜根,山梔,大黃,牡丹皮,棕櫚皮(各等分)

白話文:

大薊、小薊、荷葉、扁柏葉、茅根、茜根、山梔、大黃、牡丹皮、棕櫚皮(各等分)

上各燒灰存性,研極細末,用紙包,碗蓋於地上一夕,出火毒。用時先將白藕搗汁或蘿蔔汁磨京墨半碗,調服五錢,食後服下。如病勢輕,用此立止。如血出成升斗者,用後藥止之。(《十藥神書》)(後藥即花蕊石散。)

白話文:

將以上藥物各自分別燒成灰,並保存其藥性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紙包好,放在碗中,蓋上碗,放在地上一個晚上,以去除其中的火毒。服用時,先將白藕搗成汁,或將蘿蔔汁研磨成京墨半碗,然後將藥粉五錢調入汁液中服用,飯後服用。如果病情較輕,服用此藥即可立即止血。如果出血量已達一升或一斗,則服用此藥後再服用其他止血藥。(《十藥神書》)(其他藥物即花蕊石散。)

治吐血方,用雞蛋一個打開,和三七末一錢,藕汁一小鐘,再入酒半鍾,隔湯燉熟食之,不過三兩枚自愈。(《集驗良方》)

白話文:

治療吐血的方子,使用一個雞蛋,打開後和三七粉一錢、藕汁一小杯,再加入半杯酒,隔水燉熟食用。通常服用不超過三兩次就能治癒。(《集驗良方》)

清涼諸方,治吐血,酒客、溫疫中熱毒,乾嘔心煩者方。

蒲黃,栝蔞根,犀角,甘草(各二兩),桑寄生,葛根(各三兩)

上六味㕮咀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(《千金》)(《衍義》曰:寄生真者絕不易得,昔人以蘆根汁代用,亦頗有效。)《外臺》引《古今錄驗》名蒲黃湯

白話文:

  1. 取上等的六味藥材,用七升水煮成三升,分成三次服用。(《千金方》)(《衍義》說:真正的寄生絕不容易得到,古人用蘆根汁代替,也有相當好的效果。)《外臺祕要》引用《古今錄驗》稱之為浦黃湯。

治卒吐血,皆因心肺暴熱毒入胃,致吐不止,宜服生地黃散方。

乾地黃,阿膠,甘草(各二兩),黃芩,柏葉,犀角屑,刺薊(各一兩)

上件藥搗篩為散,每服三錢,以水一中盞,入青竹茹一雞子大,同煎至六分去滓,不計時候溫服。(《聖惠》)(按:此本《千金》治衄生地黃湯,今加犀角、刺薊、竹茹。)

白話文:

把上面的藥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一中盞水,加入雞蛋大小的青竹茹,一起煎至六分去渣,不拘時間溫服。(《聖惠方》)(註:這源自《千金方》的治衄生地黃湯,現在增加了犀角、刺薊、竹茹。)

治吐血不止,紅藍花飲方。

紅藍花(二兩),伏龍肝(三兩以水五升五合浸濾取汁),犀角(鎊一分),甜竹茹(三分),白茅根(銼),麥門冬(去心銼各半兩)

白話文:

  • 紅藍花(二兩):將紅藍花洗淨,曬乾後研磨成粉。

  • 伏龍肝(三兩,以五升五合水浸泡,濾取汁液):將伏龍肝洗淨,切片,加入五升五合水浸泡,浸泡後濾取汁液。

  • 犀角(鎊一分):將犀角研磨成細粉,取一分。

  • 甜竹茹(三分):將甜竹茹洗淨,切碎,取三分。

  • 白茅根(銼):將白茅根洗淨,曬乾後切碎或磨成粉。

  • 麥門冬(去心銼,各半兩):將麥門冬洗淨,去除中心,切碎或磨成粉,取半兩。

上六味,將伏龍肝汁煎諸藥,取六合去滓,食後分三服。每服更入亂髮灰一錢匕,和勻服。(《聖濟》)(按:此本《聖惠》治心熱吐血方,今加犀角、茅根、麥門冬。)

白話文:

將六味以上的藥材研磨,加上伏龍肝汁煎服,服用時去掉雜質,飯後分三次服用。每次服用時,再加入一錢匕的亂髮灰,與藥物一起服用。(《聖濟》)(按:此方是《聖惠》治療心熱吐血的方劑,現在加入犀角、茅根、麥門冬)

上焦熱極,吐血鮮紅,以黃連解毒湯加生地黃、犀角主之。若大便燥結,加大黃。(《原病集》)

白話文:

當上焦熱氣極盛,患者吐出鮮紅色的血,宜採用黃連解毒湯加生地黃、犀角為主的方劑治療。若大便乾燥結實,再加入大黃。

涼血地黃湯,如上焦火盛,口舌生瘡發熱,或血熱上行,或吐血,或衄血,或下血,一切失血及不嗽血自來者,並宜。

白話文:

涼血地黃湯,適用於上焦火氣旺盛,口舌生瘡發熱,或是血熱上行,導致吐血、鼻血、大便帶血等一切失血的症狀,以及沒有咳嗽就出現咳血的狀況。

烏犀角(鎊二錢),懷生地黃(二錢五分),赤芍(一錢五分),牡丹皮(二錢),黃連,黃芩,玄參(各一錢)

白話文:

  • 烏犀角(研磨成粉,二錢)

  • 懷生地黃(二錢五分)

  • 赤芍藥(一錢五分)

  • 牡丹皮(二錢)

  • 黃連、黃芩、玄參(各一錢)

上銼一劑,水煎服。一方加鬱金末一錢,入本湯藥內飲之,其血自清。如吐血成塊者,加大黃一錢,桃仁十個去皮尖研如泥。如血鮮者,不必加此二味。(《慈航》)《匯言》治熱極失血,吐衄不止,於本方(犀角磨汁半盞)去黃芩、玄參,加童便半盞、炮薑炭、甘草。

白話文:

將上方的藥材煎煮成一劑,喝下。另一個方子再加一錢鬱金末,放進湯藥裡喝,血就會清澈了。如果吐出的是凝結的血塊,再加一錢大黃,十顆去皮尖的桃仁研磨成泥。如果血是鮮紅色的,這兩種藥都不必加。(《慈航》)《匯言》治熱極引起的吐血、衄血不止,在原方(犀角磨汁半茶杯)中去除黃芩、玄參,加入半茶杯童便、炒過的薑炭、甘草。

治心胸煩熱,吐血不止,口舌乾燥,頭疼,宜服石膏散方。

石膏(二兩),甘草(半兩),麥門冬,川升麻,黃芩,生乾地黃,青竹茹,栝蔞根,葛根(各一兩)

白話文:

石膏(80公克),甘草(20公克),麥門冬、川升麻、黃芩、生乾地黃、青竹茹、栝蔞根、葛根(各40公克)

上件藥搗篩為散,每服三錢,以水一中盞,煎至六分去滓,不計時候溫服。(《聖惠》)

黃連石膏湯,治吐血。

黃連,黃芩,石膏,知母,甘草

本方加升麻、葛根,治飲酒過多衄血。(《蒼生司命》)

涼榮湯,治吐衄諸血。

生地黃,川歸尾,扁柏葉(炒),蒲黃(炒),白芍藥,甘草,麥門冬(去心),知母(炒),黃柏(各等分)

上各制炒,每服八錢,白水煎服。(《諸證辨疑》)《百代醫宗》用側柏葉,不用扁柏。《壽世保元》滋陰清火湯,於本方去柏葉、蒲黃,加川芎、牡丹皮、玄參、犀角、山梔、阿膠。

白話文:

將各藥材依上方所載的炮製方法處理好,每次服用八錢,然後用白水煎服。(摘自《諸證辨疑》)

《百代醫宗》中只用側柏葉,不用扁柏。

《壽世保元》中的滋陰清火湯藥方,在原本治療方中去除了柏葉、蒲黃,加入了川芎、牡丹皮、玄參、犀角、山梔和阿膠。

鬱金四物湯,治吐血、衄血、唾血、大便下血及一切失血神效。如鬱金不真,則不效。

白話文:

鬱金四物湯可以治療吐血、流鼻血、吐血、大便出血以及其他一切失血癥狀,效果顯著。如果鬱金不是真的,那麼就沒有效果。

當歸(酒洗一錢),生地黃(一錢三分),白芍藥(炒八分),川芎(六分),韭汁(一酒杯),鬱金(二枚磨水),薑汁(一酒杯),童便(一酒杯以上四味並臨服時入)

白話文:

當歸(一錢,以酒洗淨),生地黃(一錢三分),白芍藥(八分,炒過),川芎(六分),韭汁(一酒杯),鬱金(二片,磨成水),薑汁(一酒杯),童便(一酒杯以上四味一併調勻服用)

上將前四味,用水二鍾,煎一鍾,入四味,溫服。(《醫匯》)

鬱金末,治吐血,入薑汁、童便良。治吐血或衄血上行,用鬱金,後以犀角地黃湯加鬱金。(《丹溪》)

嘗治諸虛吐衄咯血藥中,每入童便半合,其效甚速。或單用以重湯燉服,無不應效。蓋溲溺降火滋陰,又能消瘀血,止吐衄諸血。童便一名溲溺,一名輪迴酒,一名還元湯,但取年十二歲以下無病者童子,絕其烹炮鹹味,令其潔淨,亦當與淡肉味,凡溺下卻以瓷器盛之,少頃每一鍾少入生薑自然汁二三點,攪勻徐徐服之,日進二、三次。如大寒,卻以重湯溫服,服此但以飲食相遠為佳。

白話文:

我曾經治療各種虛證引起的嘔吐、鼻血、咯血等病症,每劑藥中加入半合童便,效果非常顯著。或者單獨使用童便,用沸水燉服,無不應效。童便又稱溲溺、輪迴酒、還元湯,只取十二歲以下沒有疾病的男童的尿液,禁止他們吃油炸、鹹味的食物,保持乾淨,也可以給他們吃清淡的肉食。每次排尿後用瓷器盛放,過一會兒在每一個小杯的尿液中加入少量生薑汁,攪勻後慢慢服用,每天服用二至三次。如果天氣寒冷,可以將尿液用沸水溫熱後服用。服用時最好遠離飲食。

(《辨疑》)(按:《菽園雜記》輪迴酒,人尿也。《續醫說》引,當參。)《濟世全書》輪迴湯,即自己小便,入甘草末一錢,通口服,隨以甘草末嚼之,或生薑一小片嚼之。(原文稍長,須參。)

白話文:

(《辨疑》)(依照:《菽園雜記》記載,輪迴酒,就是尿液。《續醫說》引用記載,當參照。)《濟世全書》記載,輪迴湯,就是自己的小便,加上一錢的甘草末(小劑量),攪勻,喝下,隨後嚼一下甘草末,或嚼一片生薑。(全文較長,需要參照。)

《王氏手集》青金散,治肺嗽喘息有音,及熱搏上焦,血溢妄行,咳唾血出,咽嗌疼痛,煩渴嘔吐,寒熱休歇,減食羸瘦方。

白話文:

《王氏手集》裡的青金散,能夠治療肺部咳嗽、喘息有聲音,以及熱氣衝擊上焦、血溢出妄行、咳嗽吐血、咽喉疼痛、煩渴嘔吐、寒熱交替、食慾減退、身體消瘦等症狀。

白芨,青黛(研各半兩)

上同研勻,每服半錢或一錢,糯米飲調下。(《幼幼》)(按:白芨治咯血,《醫說》引《癸志》,宜考。)

小柴胡湯,治男女諸熱出血,血熱蘊隆。(《直指》)

止紅散,治心肺客熱,咳嗽吐血。

北柴胡(去苗一兩),胡黃連,宣連(各半兩)

上件為細末,入硃砂少許研勻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至半盞,通口服,食後。(《楊氏》)

白話文:

把上面的藥物研磨成細末,加入少許硃砂,研磨均勻。每次服用二錢,兌水一盞,煎到藥汁剩半盞,口服,飯後服用。(《楊氏家藏方》)

柴胡清肝散,治肝膽二經風熱怒火血證。

柴胡,黃芩(各一錢),黃連,山梔子(各□分),當歸(一錢)川芎(六分),牡丹皮(一錢),升麻(八分),甘草(三分)

白話文:

柴胡、黃芩(各一錢),黃連、山梔子(各二分),當歸(一錢)川芎(六分),牡丹皮(一錢),升麻(八分),甘草(三分)

水煎服。(《識病捷法》)(柴胡疏肝散出《瘀血》中,宜參。)

人有大怒而吐血者,或傾盆而出,或沖口而來,一時昏暈。方用解血平氣湯,白芍二兩,當歸二兩,荊芥炒黑三錢,柴胡八分,紅花二錢,炒梔子三錢,甘草一錢,水煎服。(《石室秘籙》)

白話文:

有的人因為發了很大的脾氣而吐血,有的人吐血時血像傾盆大雨般湧出,有的人的血則從口中噴射而出,一時昏厥暈倒。此時應使用「解血平氣湯」來治療,其藥方如下:白芍二兩、當歸二兩、荊芥炒黑三錢、柴胡八分、紅花二錢、炒梔子三錢、甘草一錢,水煎服。(出自《石室祕籙》)

滋潤諸方,耆婆方,治人唾血及水涎,不能食方。

乾地黃,人參,蒲黃

等分為散,以飲服一錢匕,日二。腹痛者,加芍藥二分。(《醫心》)

參地煎,即人參、生地黃也。凡因熱傷,衄吐血不已者,則熱已隨血減,然氣亦隨血亡也。氣虛甚者,當倍人參為君。血熱者,宜倍生地為君。時時煎服,自止也。(《金鑑》)

白話文:

參地煎,是人參和生地黃組成的藥方。凡是因發熱而受到損傷,鼻子出血或吐血不止的人,熱氣已經隨著血減少而減弱,然而元氣也跟著血氣一起消失。元氣非常虛弱的人,應加倍使用人參作為君藥。血熱的人,宜加倍使用生地黃作為君藥。經常煎服,自然就能止住出血。(《金鑑》)

五傷湯,治勞傷榮衛,吐血下血,諸虛不足。

當歸,白芍藥(各三分),人參,川芎(各二分),甘草,桂(各一兩),阿膠(一分)

上為粗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棗一枚,同煎至六分,去滓食前溫服。(《雞峰》)

麥門冬飲子,治吐血久不愈。以三稜針於氣街出血,立愈。

黃耆(一錢),麥門冬,當歸身,生地黃,人參(以上各五分),五味子(十個)

白話文:

黃耆(一錢),麥門冬,當歸身,生地黃,人參(以上各五分),五味子(十顆)。

上為粗末,都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熱服不拘時。(《蘭室秘藏》)又人參飲子,治脾胃虛弱,氣促氣弱,精神短少,衄血吐血,於本方去生地黃,加白芍藥、甘草。(《寶鑑》更加紫菀。)

白話文:

上為粗末,都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熱服不拘時。

中醫古文:上為粗末,都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熱服不拘時。

將藥材磨成粗末,每次取一包藥(一服),加入兩杯水,煎煮至剩下約一杯的藥汁,去除藥渣,趁熱服用,不限服用時間。

中醫古文:又人參飲子,治脾胃虛弱,氣促氣弱,精神短少,衄血吐血,於本方去生地黃,加白芍藥、甘草。(《寶鑑》更加紫菀。)

另外,人參飲子可以治療脾胃虛弱、氣促氣弱、精神不振、鼻出血、吐血等症狀。在原方中去除生地黃,加入白芍藥、甘草。(《寶鑑》中還加入了紫菀。)

阿膠散,治肺破嗽血唾血。

人參,茯苓,生乾地黃,天門冬(水浸去心),北五味子(各一分),阿膠(炒酥),白芨(各二分)

白話文:

  • 人參:補氣健脾,益氣養血。

  • 茯苓:健脾利水,寧心安神。

  • 生乾地黃:補血滋陰,益精養腎。

  • 天門冬(水浸去心):滋陰潤肺,清熱生津。

  • 北五味子(各一分):斂肺止咳,生津止渴。

  • 阿膠(炒酥):補血止血,滋陰潤肺。

  • 白芨(各二分):補血止血,收斂固澀。

上白芨別為末,余藥銼散,每服三錢,水一大盞,入蜜二大匙,秫米百粒,姜五片,同煎,臨熟入白芨少許,食後服。(《直指》)

白話文:

把白色的白芨單獨研磨成細末,其它藥物切成碎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一大杯水,放入兩大匙蜂蜜,一百粒黏米,五片生薑,一起煎煮,快要煮好的時候放入少許白芨,飯後服用。(《直指》)

諸血後虛怯主方,治吐衄咳唾等證,血失既多,虛羸昏倦,精神怯弱,血尚未盡。

人參(一錢),黃耆(蜜炒一錢),甘草(炙五分),白芨(一錢),百合(一錢),熟地(二錢),生地黃(二錢),當歸(身頭一錢五分),牡丹皮(一錢),阿膠(蛤粉炒成珠一錢),鹿角膠(一錢)

白話文:

  • 人參(六克)

  • 黃耆(炒蜜六克)

  • 甘草(炙五克)

  • 白芨(六克)

  • 百合(六克)

  • 熟地(十二克)

  • 生地黃(十二克)

  • 當歸(身體和頭部共九克)

  • 牡丹皮(六克)

  • 阿膠(與蛤粉炒成小珠,六克)

  • 鹿角膠(六克)

以上作一劑,用藕節五個,水煎,臨服時,入童便一盞,藕汁二杯,候溫徐徐緩服。(《痰火點雪》)

白話文:

(將以上的藥物組成一劑),使用五節藕,加入水中煎煮,在服用時加入一杯童便和二杯藕汁,等待溫度適中的時候再慢慢喝。 (出自《痰火點雪》)

治肺損,吐血不止,地黃飲方。

生地黃(八兩碎取汁),鹿角膠(一兩炙燥碾為末)

上二味,先以童子小便五合,於銅器中煎,次下地黃汁及膠末,打令勻,煎令熔,十沸後,分作三服,當止。(《聖濟》)《直指》入薑汁少許調下。無鹿膠,則以透明阿膠炒酥代用。

白話文:

以上兩味藥,先用童子尿四百五十毫升,在銅器中煎煮,然後加入地黃汁和膠粉,攪拌均勻,煎煮至溶化,沸騰十次後,分成三次服用,當可止血。(《聖濟》)《直指》中加入少量薑汁調製服用。若無鹿膠,可以用透明阿膠炒至酥脆代替。

茯苓補心湯,治心氣虛耗,不能藏血,以致面色黃瘁,五心煩熱,咳嗽唾血。(《得效》)一方用參蘇飲三兩,加局方四物湯一半,合和名茯苓補心湯,大治男子婦人虛勞發熱,或五心煩熱,並治吐血衄血便血,並婦人下血過多,致虛熱者。(《易簡》)(按:此方本出《三因》。)

白話文:

茯苓補心湯:用於治療心氣虛耗,以致藏血功能減弱,出現面色萎黃憔悴,五心煩熱,咳嗽咳血等症狀。(出自《得效》)一方取參蘇飲三兩,加入局方四物湯的一半,合和名為茯苓補心湯,主要用於治療男女虛勞發熱,或五心煩熱,以及吐血、鼻出血、便血,以及婦女下血過多導致虛熱的症狀。(出自《易簡》)(註:此方原出於《三因》。)

如味芎藭湯,治打撲傷損,敗血流入胃脘,嘔吐黑血,或如豆羹汁。

川芎,當歸,白芍藥,百合(水浸半日),荊芥穗(各等分)

上銼散,每服四錢,水一盞,酒半盞,同煎七分,去滓無時服。(《三因》)(按:上方與此方並無類可隸,姑列於此。)

白話文:

上銼散,每次服四錢,水一碗,酒半碗,一起煮到剩下七分,去掉渣滓,不拘時間服用。(《三因》)(按:上面的藥方和這個藥方沒有類似的,姑且列於此。)

補陽諸方,《錄驗方》治吐血,生薑湯方。

生薑(五兩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三兩),大棗(十枚)

凡四物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分再服。(《醫心》)

《勝金方》治吐血,以人參一味為末,雞子清攪新汲水調下一錢。(《本草》)(按:又引《靈苑方》,不用新汲水。)《聖濟》名異功散。(文與《靈苑》同。)

白話文:

勝金方治療吐血,用人參一味研末,用雞蛋清攪拌剛打上來的新井水,服用一錢即可。(《本草綱目》)(按:有人引用《靈苑方》的說法,不用新井水。)《聖濟總錄》把這個方劑叫做異功散。(文與《靈苑方》相同。)

人參湯,治吐咯血。

新羅人參,慢火煎服。(《直指》)獨參湯,止血後,此藥補之。大人參二兩去蘆。上每服,水二盞,棗五枚,煎一盞細呷之,服後熟睡一覺後,服諸藥除根。《十藥神書》)諸失血後,倦怠昏憒,面失色,懶於言動,濃煎獨參湯(《醫通》曰:加橘皮),所謂血脫補氣也,最妙。(《六要》)《醫通》煎人參入童便與服。

白話文:

新羅的人參,用慢火煎服即可。(《直指》)用單味人參煎服的藥湯,可以止住出血,之後服用此藥來補血。取 2 兩成年人參,去皮。每次服用時,加入2杯水、5顆紅棗,煮到只剩1杯的量,慢慢喝完。飲用後熟睡後,再服用其他藥物根除病根。《十藥神書》)

諸失血後,感到倦怠昏憒,臉色蒼白,懶得說話和做事,濃煎單味人參湯(《醫通》曰:加入橘皮),這就是所謂的補血益氣,效果非常好。(《六要》)《醫通》記載把人參煎煮後,加入童便一起服用。

(有治驗,宜參。又有說,錄在前驗色中。)

理中湯,能止傷胃吐血者,以其功最理中脘,分利陰陽,安定血脈。方證廣如《局方》,但不出吐血證,學者當自知之。或只煮乾薑甘草湯飲之亦妙,方見《養生必用》。(《三因》)《養生必用方》云:凡吐血須煎乾姜甘草湯與服,或四物理中湯亦可。乾薑甘草湯,若陰乘於陽,心肺經寒而嘔血者,宜服。

白話文:

理中湯能夠治療因胃部受傷而吐血的患者,因為它的功效最能調和中脘,平衡陰陽,安定血脈。方劑的證據記載很廣,就像《局方》所記載的那樣,但都離不開吐血的證狀,學習者應當自己明白這一點。或者只煎服乾薑甘草湯也很好,方劑見《養生必用》。《養生必用方》說:凡是吐血的人,都需要煎服乾薑甘草湯,或者四物理中湯也可以。乾薑甘草湯,如果陰氣勝過陽氣,心肺經絡寒涼而導致嘔血,則應該服用。

(《婦人良方》)甘草乾薑湯,男女諸虛出血,胃寒不能引氣歸元,無以收約其血。(《直指》)二神湯,治吐血絕妙。治男子婦人吐紅之疾,蓋是久病;或作急勞,損其榮衛,壅滯氣上,血之妄行所致。若投以藕汁、生地黃等涼劑治之,必速其死矣。每遇患者,用藥甚簡,甘草炙、乾薑炮等分。

白話文:

(《婦人良方》)甘草乾薑湯,男女各種虛症引起的出血,是胃寒不能引氣歸元,沒有辦法收攝其血液。(《直指》)二神湯,治療吐血非常靈驗。治療男女吐紅血的疾病,大都是久病之人;或因為操勞過度,損傷了氣血,阻滯氣上升,導致血液妄行造成的。如果用藕汁、生地黃等涼性藥物來治療,必定會加速患者的死亡。每次遇到患者,用藥都非常簡單,甘草炙、乾薑炮等分。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水一中盞,煎至五七沸,帶熱呷,空心、日午進之。和其氣血榮衛,自然安痊,不可不知。(《朱氏》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加一杯水煎煮至五至七次沸騰,趁熱慢慢喝,空腹時以及中午服用。調和氣血,自然會痊癒,不可不知。(《朱氏》)

堅中湯,治虛勞內傷寒熱,嘔逆吐血方。

糖(三斤),芍藥,半夏,生薑,甘草(各三兩),桂心(二兩),大棗(五十枚)

上七味㕮咀,以水二斗,煮取七升,分七服,日五夜二。(《千金翼》無甘草、桂心,有生地黃。)(《千金》)

白話文:

將七味藥材切成小塊,加入六碗水,煮成四碗,分七次服用,白天服用五次,晚上服用兩次。(《千金翼》中沒有甘草和桂心,但有生地黃。)(《千金》)

柔脾湯,主脾氣不足,下焦虛冷,胸膈滿塞,汗出,脅下支滿,吐血下血。

白話文:

柔脾湯,主要用於治療脾氣虛弱,下焦虛寒,胸腔和橫膈膜感覺滿滿的,盜汗,脅骨下部脹滿,吐血便血等症狀。

熟地黃(三兩),黃耆,桂,芍藥,甘草(各一兩)

上為粗末,每服二錢,水酒少許,煎至六分,去滓溫服。(《雞峰》)《婦人良方》引《養生必用方》,治虛勞吐血衄血下白汗出。(按:下下脫血字。)

白話文:

上面的藥方是粗糙的,每次服用的劑量為二錢,加入少許水和酒,煎煮至六分之一,去渣後溫服。

出自《雞峯》,《婦人良方》引自《養生必用方》,用於治療虛勞吐血、衄血、下白汗等症狀。

(注:下白汗出補充了脫落的「血」字。)

陳月坡方,治嘔吐吐血或血崩脫血,盈盆盈桶,面色青慘,六脈欲脫,四肢厥冷,或自汗出,危極者,用製附子五錢,人參一兩,薑炭八錢,水二大碗,煎八分,溫和服。(《匯言》)又方龍潭治血崩神脫,精神潰亂,四肢將厥者,於本方附子童便制,加當歸、炙甘草。(宜與治例參看。)

白話文:

陳月坡的方劑,治療嘔吐吐血或血崩脫血,血液盈滿盆桶,面色青慘,六脈脈搏微弱欲絕,四肢厥冷,或自汗出,危重者,使用製附子五錢,人參一兩,薑炭八錢,水二大碗,煎至八分,溫服。(《匯言》)龍潭的另一個方劑治療血崩神脫,精神錯亂,四肢將要厥冷者,在基本方附子童便制的基礎上,加當歸、炙甘草。(宜與治例參看。)

歸脾湯,治思慮傷脾,心多健忘,為脾不能統攝心血,以致妄行,或吐血下血。(《得效》)

白話文:

歸脾湯,用於治療思慮過度而傷害脾臟,導致思緒混亂多遺忘。這是因為脾臟不能統攝心血,導致血流妄行,可能出現吐血或大便出血的症狀。(《得效》)

調攝法,咳血非靜養絕欲,不可與治,諸病皆然,此尤當慎者。(《六要》)

嘔血宜忌鹽醋糟物、海味熱物,又宜高枕坐臥,不使氣逆,如此七日,大勢方定,愈後三年不發,方為全愈。若不能如前謹慎,一有所傷,則不時屢發,必增咳嗽諸證者,不治。(《百問》)

白話文:

患有嘔吐血癥的患者應忌食鹽、醋、糟類食物,以及海鮮、熱性食物,也應注意保持高枕坐臥的姿勢,不要讓氣逆流,這樣調理七天,病情才能穩定下來,痊癒後三年不發作,纔算是完全康復。如果不能像前面所說的慎重保養,一旦受到一點損傷,就會經常反覆發作,必定會加重咳嗽等症狀,無法治癒。(《百問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