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外因類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外因類 (28)

1. 中濕

治例,夫寒熱風濕,皆能併合為病,所謂風濕、寒濕、濕溫者,其證各不同,為治亦別,不可不辨。若治單單中濕,只宜利小便,忌不得以火攻並轉利。論曰: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(《三因》)(按:治濕之病,不下小便,非其法也。本出王冰《至真要大論》注。《證治匯補》曰:濕乃津液之屬,隨氣化而出者也。清濁不分,則濕氣內聚,故治濕以利小便為主。)

經云:風雨襲虛,山澤蒸氣,民多受濕。濕流關節,則一身盡痛,發熱身黃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六脈濡弱,此感濕證也。輕者與滲濕湯、不換金正氣散、和解散,甚者異功五積散、朮附湯。不任熱藥或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(《管見良方》)

如寒濕所傷,身重腰腳痠痛,或氣弱浮腫,宜藿香正氣散。如兼風寒,腳痹腫,宜五積散加防風、木瓜。如少年有熱,坐臥濕地,足腫痛,宜敗毒散加蒼朮。(《如宜方》)

夫去濕以術為主,古方及《本經》止言術,未嘗有蒼白之分,自陶隱居言術有兩種,後人以白者難得,故貴而用之。殊不知白朮肉厚而味甘,甘入脾能緩而養氣,凡養氣調中則相宜耳。蒼朮肉薄而味辛烈,辛烈走氣而發外,凡於治風去濕則相宜耳。以此觀之,則白朮治濕,不如蒼朮明矣。(《續易簡方》)

驅濕諸方,茯苓白朮湯,治受濕身體痛重。

茯苓,乾薑(炮),甘草(炙),白朮,辣桂,蒼朮(炒等分)

上銼。每三錢,水煎服。(《直指》)(按:此甘姜苓朮湯變方。又《三因》茯苓白朮散治暑濕,與此同,無蒼朮。)

苓朮湯,治冒暑遭雨,暑濕鬱發,四肢不仁,半身不遂,骨節離解,緩弱不收,或入浴暈倒,口眼喎斜,手足嚲曳,皆濕溫類也。

附子(炮去皮臍),茯苓,白朮,乾薑(炮),澤瀉,桂心(等分)

上為銼散,每服四錢,水盞半,煎至七分,去滓空心服。(《三因》)《楊氏》滲濕湯,治膚腠不密,易冒風濕,身體煩疼,不能屈伸,多汗惡風,頭目昏重,項背強急,手足時厥,周身麻痹,肢體微腫。於本方去澤瀉,加白芍藥、人參、甘草。(按:《三因》又有滲濕湯,與《楊氏》稍同,彼有蒼朮、陳皮、丁香,無附子、芍藥、人參、肉桂為異。又按:《楊氏》此方本出《千金·歷節》中,今錄在彼門,宜參。

七味除濕湯,治寒濕所傷,身重體痛,腠開汗出,大便溏泄,小便或澀或利,腰腳痠疼,腿膝浮腫,及冒寒嘔逆,悉主之。

半夏曲,川樸(薑製),蒼朮(各二兩),藿香葉,陳橘皮,茯苓(各一兩),甘草(炙七錢)

上銼散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生薑七片,棗一枚,同煎至七分,去滓食前溫服。(《續易簡方》)(按:此方本出《指迷方》,無茯苓,《十便》引。)《百一》除濕湯,治一切中濕自汗,漸漸惡風,翕翕發熱,陽虛自汗,呼吸少氣。於本方加白朮、附子。《直指》加劑除濕湯,治氣虛傷濕,身重腰疼,四肢微冷,或嘔逆,或溏泄。

白話文:

中濕

病症案例,寒、熱、風、濕這些因素都可能合併導致疾病,所謂的風濕、寒濕、濕溫,它們的症狀各不相同,治療方法也應該有所區別,必須仔細辨別。如果是單純的濕邪引起的病症,應該以利尿為主要的治療方法,切忌使用火熱藥物或過度地使用瀉利藥物。有種說法認為,治療濕邪如果沒有通過小便排出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(出自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(註解:治療濕邪引起的疾病,如果不能通過小便排出,就不是正確的方法。這個觀點出自王冰對《黃帝內經·至真要大論》的註解。《證治匯補》認為:濕邪是體內的津液,隨氣化而排出。如果清濁不分,濕氣就會在體內積聚,所以治療濕邪應以利尿為主。)

《黃帝內經》說:風雨侵襲人體虛弱之時,山澤地區的濕氣蒸騰,人們很容易感受濕邪。濕邪流竄到關節,就會導致全身疼痛,發熱,身體發黃,小便不暢,大便反而通暢,脈象呈現濡弱的狀態,這就是感受濕邪的症狀。症狀輕微的,可以使用滲濕湯、不換金正氣散、和解散等方劑治療;症狀嚴重的,可以使用異功五積散、朮附湯。如果不能使用溫熱藥物或者小便不暢的,可以選用五苓散。(出自《管見良方》)

如果是由於寒濕侵襲導致的疾病,會出現身體沉重、腰腿痠痛,或者氣虛浮腫等症狀,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。如果同時感受風寒,導致腳麻木腫脹,可以使用五積散加防風、木瓜。如果青少年因為體內有熱,又經常坐在潮濕的地方,導致腳腫痛,可以使用敗毒散加蒼朮。(出自《如宜方》)

祛除濕邪以蒼朮為主,古代的醫書和《本草經》都只提到術,沒有區分蒼朮和白朮。自從陶弘景提出術有兩種之後,後人因為白朮比較難得,所以價格昂貴。但實際上白朮肉質肥厚,味道甘甜,甘味可以入脾,能緩和並滋養脾氣,適合用於滋養脾氣、調理脾胃。而蒼朮肉質薄,味道辛辣,辛辣的藥性可以運行氣機,發散體表,適合用於治療風邪、祛除濕邪。從這方面來看,白朮祛濕的效果不如蒼朮明顯。(出自《續易簡方》)

祛濕的藥方,茯苓白朮湯,可以治療因感受濕邪導致的身體疼痛沉重。

藥方組成:茯苓、乾薑(炮製過)、甘草(炙)、白朮、辣桂、蒼朮(炒,等份)。

使用方法: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取三錢,用水煎服。(出自《直指方》)(註解:此方是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的變方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中的茯苓白朮散治療暑濕,與這個藥方相似,只是沒有蒼朮。)

苓朮湯,可以治療因冒暑淋雨,導致暑濕鬱積體內,出現四肢麻木不仁,半身不遂,關節鬆弛無力,或者洗澡時暈倒,口眼歪斜,手足無力,這些都屬於濕溫的範疇。

藥方組成:附子(炮製,去皮臍)、茯苓、白朮、乾薑(炮製)、澤瀉、桂心(等份)。

使用方法: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,每次取四錢,用水煎至七分,去渣後空腹服用。(出自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《楊氏家藏方》的滲濕湯,可以治療因為肌膚腠理不緊密,容易感受風濕,導致身體煩躁疼痛,不能彎曲伸展,多汗怕風,頭暈眼花,頸項背部僵硬,手腳時有冰涼,全身麻木,肢體輕微腫脹。這個藥方去掉了澤瀉,增加了白芍藥、人參、甘草。(註解: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中也有滲濕湯,與《楊氏家藏方》的略有不同,其中有蒼朮、陳皮、丁香,沒有附子、芍藥、人參、肉桂。另外《楊氏家藏方》的這個藥方出自《千金要方·歷節病》中,現在把它歸類在此,應該參考。)

七味除濕湯,可以治療因寒濕侵襲導致的身體沉重疼痛,皮膚鬆弛出汗,大便稀溏,小便時而澀滯時而暢通,腰腿痠痛,腿膝浮腫,以及感受寒邪導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。

藥方組成:半夏曲、厚朴(薑製)、蒼朮(各二兩)、藿香葉、陳皮、茯苓(各一兩)、甘草(炙,七錢)。

使用方法: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,每次取四錢,加水一碗半,生薑七片,紅棗一枚,一起煎煮至七分,去渣後在飯前溫服。(出自《續易簡方》)(註解:此方出自《指迷方》,沒有茯苓,《十便良方》引用了這個方子。《百一選方》的除濕湯,可以治療一切因濕邪引起的自汗,逐漸怕風,微微發熱,陽虛自汗,呼吸短促。在這個藥方中加入白朮、附子。《直指方》的加味除濕湯,可以治療氣虛感受濕邪,導致身體沉重、腰痛、四肢微微發冷,或者噁心嘔吐,或者大便稀溏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