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諸血病 (2)

回本書目錄

諸血病 (2)

1. 吐血

諸證名義,戴云;咳血者,嗽出痰內有血者是。嘔血者,嘔全血者是。咯血者,每咯出血皆是血疙瘩。(《金匱鉤玄》)(按:《丹溪纂要》作咯出血屑也。《要訣》曰:咯血,不嗽而咯出血也。)

白話文:

戴雲解釋「諸證名義」:

  1. 咳血:咳嗽時痰中帶有血。

  2. 嘔血:嘔吐出全血。

  3. 咯血:每次咯出血都是血疙瘩。(《金匱鉤玄》)

(根據《丹溪纂要》的說法,咯血是每咯出血都是血屑。而《要訣》中說,咯血是指不咳嗽而咯出血。)

嘔血與吐無大異,成盆無聲者為吐,成碗有聲者為嘔。(《入門》)

吐血即嘔血,舊分無聲曰吐,有聲曰嘔,不必。(《醫碥》)

咯與嗽為一類,皆因有痰而欲出之,或費力或不費力,總以出痰為主,非欲出其血也,因值其失血,故血隨痰出耳。唾與吐為一類,此則因血而然,緣血為火所湧,上升出至咽喉,多則吐,少則唾,並不費力,皆系純血,無痰涎夾雜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咳嗽與嗽屬於同一類,都是由於痰液想要排出,因而費力或不費力。總之,以排出痰液為目的,並非想要吐出血。由於正好吐出血,所以血液就隨著痰液一起排出。唾液與嘔吐屬於同一類,這是因為血液的緣故。血液由於受火的激湧,上升到咽喉部位,如果量多就嘔吐,量少就唾液,並不費力,都是純血,沒有痰液夾雜在裡面。

源由,夫吐血者,皆由大虛損及飲酒勞損所致也。但肺者五臟上蓋也,心肝又俱主於血。上焦有邪則傷諸臟,臟傷血下入於胃,胃得血則悶滿氣逆,氣逆故吐血也。(《病源論》)

白話文:

吐血的原因:吐血的原因,都是由於虛弱損耗和飲酒過度勞累所造成的。但是肺臟是五臟的遮蓋,心臟和肝臟又都主宰著血液。上焦有邪氣就會損傷臟器,臟器損傷,血液就會流入胃中,胃中得到血液就會感到悶滿、氣往上逆,氣逆所以就會吐血。(《病源論》)

《養生方》云:思慮傷心,心傷則吐衄,發則發焦也。(同上)

夫心者主血,肝者藏血。愁憂思慮則傷心,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,肝心二臟傷,故血流散不止,氣逆則嘔而出血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心臟掌管血液,肝臟儲藏血液。憂愁、思慮會損傷心臟,怨恨、憤怒的情緒會使氣體向上逆流而不向下運行,因而損傷肝臟。肝臟和心臟這兩個臟器受損,就會導致血液外流不止,氣體逆流就會嘔吐出血。

虛勞嘔血候,此內傷損於臟也。肝藏血,肺主氣。勞傷於血氣,氣逆則嘔,肝傷而血隨嘔出也。損輕則唾血,傷重則吐血。(同上)

白話文:

虛勞嘔血癥候,這是內臟損傷的緣故。肝臟儲藏血液,肺臟主導氣息。勞倦損傷了血液和氣息,氣息逆行就會嘔吐,肝臟受損,血液就會隨嘔吐而吐出。損傷輕微的會吐出唾液帶血,損傷嚴重的會吐出血液。(原出處同)

許仁則論曰:此病有兩種:一者緣墮打損內傷而致此病,一者緣積熱兼勞而有此病。(《外臺》)

夫吐血、嘔血、唾血三者皆謂之失血。蓋肺主於氣,心主於血,肝藏於血,血之與氣,營周一身,相隨上下,無有休息者焉。倘乖調攝,營衛差經,血隨氣逆,遂有妄行之患。所致之由,因大虛損,或飲酒過度,或強食過飽,或飲啖辛熱,或憂思恚怒,洞擾三經而然。(《濟生續方》)

白話文:

吐血、嘔血、唾血這三種都叫做失血。因為肺主氣,心主血,肝藏血,血與氣一起運行全身,互相配合,沒有停歇的時候。如果違背了調養,營衛失常,血隨氣逆,就會有妄行的毛病。導致這些的原因,是身體虛弱損傷,或者飲酒過度,或者暴飲暴食,或者吃辛辣熱性的東西,或者憂慮思考、生氣發怒,擾亂了肺、心、肝三經而造成的。

《可用方》森立夫云:愚謂肺居膈上,與心臟則近。心主於血,肺主於氣,氣血相隨,循環表裡。若臟腑久積熱毒,則胸膈壅滯,血與氣逆行,上淫於肺,肺壅不利,故令吐血。又有體膚勞損,酒食過度,愁憂思慮,恚怒氣逆,傷於心肺者,亦皆吐血不止。(《萬安》)

白話文:

《可用方》森立夫說:愚見肺部位於橫膈膜之上,所以與心臟比較接近。心臟以血為主,肺臟以氣為主。氣血相隨,循環表裡。如果臟腑長時間積聚熱毒,則胸膈壅塞,血氣逆行,上升而侵入肺臟,肺臟瘀堵不利,所以導致吐血。另外,有的人體膚勞損、酒食過度、愁憂思慮、恚怒氣逆,傷及心肺的,也都會出現吐血不止的症狀。(《萬安》)

悲氣勞氣等皆能致血證,但怒氣致血證者則暴甚,故經云抑怒以全陰者是矣。否則五志之火動甚,火載血上,錯經妄行也。(《微義》)

白話文:

悲傷、勞累等都能導致血證,但因憤怒導致血證者病情會更加嚴重,所以《黃帝內經》中說壓抑憤怒以保全陰精是正確的。否則五臟之火過於活躍,火氣帶著血液向上衝,在經脈中亂竄,就會出現血證。

脈候,關前為陽,關後為陰,陽數則吐血。寸口脈芤吐血,微芤者衄血,空虛去血故也。吐血衄血,脈滑小弱者生,實大者死。寸口脈微而弱,氣血俱虛,男子則吐血,女子則下血,嘔吐汗出者為可治。病人身熱,脈小絕者,吐血若下血,婦人亡經,此為寒。脈沉為在裡,榮衛內結,胸滿,必吐血。(《脈經》)

白話文:

脈像:手腕前面的位置是陽脈,手腕後面位置是陰脈,陽脈脈數的話,會吐血;寸口脈跳得快時會吐血,跳動微弱時會流鼻血,是因體內空虛而失血所致。吐血、流鼻血,脈象滑小且弱者可生,脈象充實而大者會死亡。寸口脈微弱,氣血皆虛,男性則吐血,女性則下血,若同時伴有嘔吐和出汗,則可以治療。病人發熱,脈搏微弱消失,吐血或下血,女性月經停止,這是寒邪所致。脈象沉伏,表示病邪在裡,榮衛之氣內結,胸悶,一定會吐血。

關上脈微而芤,亦吐血。(《病源論》)

吐血之脈,宜沉細,不喜浮數。(《大成》)

吐血之後,有潮熱咳嗽,脈洪大而數,五至以上,不可治也。(《準繩》)

吐血脈以微細為順,洪大為逆。血若暴湧如潮,喉中汩汩不止,脈見虛大,此火勢未斂,不可便與湯藥,急以熱童便或藕汁灌之。俟半日許,脈勢稍緩,可進調養之劑。倘寸關雖弱,而尺中微弦,為陰虛。血雖止而脈大不減,或雖小而弦細數疾,或弦硬不和,慎勿輕許可治。

白話文:

吐血的脈象以細微為順利,洪大為逆。如果血像潮水般猛烈湧出,喉嚨中汩汩不止,脈象虛大,這是火勢未斂,不可立即給予湯藥,應趕緊用熱童便或藕汁灌服。等待半日左右,脈象稍緩,可進補調養的藥劑。如果寸關脈雖然微弱,但尺脈微弦,這是陰虛。血雖然止住,但脈象大而不減,或是雖然小但弦細數疾,或弦硬不和,都應謹慎,不可輕易許可治療。

亦有他部柔和,而左手關尺弦強者,為陰虛火旺,最為危兆。其變有三:一則陰火引血復上而暴脫,一則虛陽發露而發熱,一則火上逼肺而喘咳,此終不救。(《醫通》)

白話文:

也有其他病人的脈搏柔和,但左手關脈、尺脈弦緊而有力,這是陰虛火旺的,是病情最危重的徵兆。病情有三個變化:一是陰火把血液又引到頭上面去,因而突然死去;二是虛陽發作而發熱;三是火邪上迫肺臟而喘咳不止,這終究是不能救治的。(摘自《醫通》)

病有三種,廩丘云:吐血有三種:有內衄,有肺疽,有傷胃。內衄者,出血如鼻衄,但不從鼻孔出,是近從心肺間津液出(《病源》津液出,作溢出),還流入胃中,或如豆羹汁,或如切𧗐,血凝停胃中,因即滿悶便吐,或去數斗(《病源》作數升)至於一石者是也,得之於勞倦飲食過常所為也。肺疽者,或飲酒之後毒滿悶,吐之時,血從吐後出,或一合、半升、一升是也。傷胃者,因飲食大飽之後,胃中冷則不能消化,不能消化便煩悶,強嘔吐之,所食之物與氣共上衝蹙,因傷裂胃口,吐血色鮮正赤,腹絞痛,白汗出,其脈緊而數者,為難治也。(《千金》)

白話文:

疾病有三種,廩丘說:吐血有內衄、肺疽和胃病。

  • 內衄:出血和鼻衄相似,但不從鼻孔流出。它是體內心肺間津液流出,流入胃中,吐出的血有如豆羹汁或切𧗐汁,凝結成塊停在胃中,此時人會覺得悶滿、噁心嘔吐,有時吐出來的量可多達數升,多是過度勞累飲食引起的。
  • 肺疽:有的人飲酒後毒氣攻心,胸悶氣滿, vomiting時,吐出的血從口中排出,這叫肺疽。每次吐血量可多達一合、半升或一升。
  • 胃病:由於飲食過量,胃中寒冷,無法消化食物。消化不了的食物便會讓人感到煩悶,於是強行嘔吐。胃中之物和氣向上衝擊,損傷了胃的開口,吐出的血色鮮紅,腹中絞痛,冒冷汗,脈搏緊而快,是很難治癒的病症。

病者諸血積聚合發為衄,而清氣道閉,濁道湧溢,凝停胸胃中,因即滿悶,吐出數斗至於一石者,名曰內衄。或因四氣傷於外,七情動於內,及飲食房勞,墜墮傷損,致營血蓄聚膈間,滿則吐溢,世謂妄行。病者因飲啖辛熱,熱燥傷肺,血得熱則溢,因作嘔吐,出血一合或半升許,名曰肺疽。

白話文:

假如患者的各種血液積聚在一起發作為鼻出血,同時清氣的通道閉塞,濁氣的通道泛濫溢出,凝結停留在胸胃之中,因此稍微吃一點就腹脹悶滿,吐出來的能有好幾鬥,甚至到一石那麼多,這種情況叫做內衄。有些時候是由於四種氣候侵傷於外,七種情志波動於內,以及飲食過度、房事過勞,跌跌撞撞造成損傷,導致營血積聚在膈肌之間,滿了就吐出來溢出來,世間稱之為妄行。假如患者因為吃喝辛辣燥熱的飲食,熱燥傷及肺臟,血液受到熱氣就溢出來,因此嘔吐,吐出血一合或半升,這種情況叫做肺疽。

傷於腑則屬胃,傷於臟則屬肺,上以此分,不可不究。病者因墜閃挫,致傷五臟,損裂出血,停留中脘,臟熱則吐鮮血,臟寒則吐瘀血如豆羹汁,此名內傷,治之各有方。(《三因》)

白話文:

如果損傷在腑,就屬於胃;如果損傷在臟,就屬於肺。用這個來區分,不可不仔細究明。病人由於從高處跌落或受到閃挫傷,導致五臟受傷,損裂出血,淤血停留在中脘,臟熱則吐鮮血,臟寒則吐瘀血像豆羹汁,這就是內傷,治療它各有不同的方法。(《三因》)

五臟證治,吐血失血等證,凡見喘滿咳嗽,及左右胸膈間有隱隱脹痛者,此病在肺也。若胸膈膻中之間,覺有牽痛如縷如絲,或懊憹嘈雜有不可名狀者,此病在心主包絡也。若胸腹膨膨,不知飢飽,食飲無味,多涎沫者,此病在脾也。若脅肋牽痛,或躁擾喘急不寧,往來寒熱者,此病在肝也。若氣短似喘,聲啞不出,骨蒸盜汗,咽乾喉痛,動氣忡忡者,此病在腎也。若大嘔大吐,煩渴頭痛,大熱不得臥者,此病在胃也。於此而察其兼證,則病有不止一臟者,皆可參合以辨之也。其於治法,凡肺病者,宜清降,不宜升浮。心主病者,宜養營,不宜耗散。脾病者,宜溫中,不宜酸寒。肝病者,或宜疏利,或宜甘緩,不宜秘滯。腎病者,宜壯水,宜滋陰,不宜香燥克伐。胃病者,或宜大瀉,或宜大補,當察兼證虛實,勿謂陽明證儘可攻也。(《景岳》)

白話文:

五臟證治:

  • 吐血和失血等徵狀,如果看到喘息、咳嗽,以及左右胸膈間有隱隱脹痛,這種疾病在肺。

  • 如果胸膈膻中之間,感覺到牽引疼痛,就像細線一樣,或者感到煩悶、嘈雜,而且無法形容,這種疾病在心主包絡。

  • 如果胸腹膨脹,不知道飢餓或飽足,吃東西沒有味道,而且有很多口水,這種疾病在脾。

  • 如果脅肋疼痛,或者煩躁不安、喘急不平靜,忽冷忽熱,這種疾病在肝。

  • 如果呼吸短促似喘,聲音沙啞不出,骨蒸盜汗,咽喉乾燥疼痛,動氣時心悸,這種疾病在腎。

  • 如果大嘔大吐,煩渴頭痛,發高燒不能入睡,這種疾病在胃。

  • 根據這些症狀觀察並結合其他症狀,那麼疾病不只在一個臟腑,可以結合起來辨別。

  • 在治療方法上,肺病應該清瀉,不宜升散;

心主病 應該滋養營陰,不宜耗散;

脾病 應該溫中,不宜酸寒;

肝病 或者應該疏利,或者應該甘緩,不宜閉塞滯留;

腎病 應該壯水、滋陰,不宜香燥克伐;

胃病 或者應該大瀉,或者應該大補,應該觀察兼證的虛實,不要認為是陽明證就可以攻伐。

吐血分五臟:因悲憂所致,咳嗽血者,出於肺經。因思慮所致,痰涎血者,出於脾經。因驚所致而吐血者,出於心經。因怒所致而吐血者,出於肝經。因房勞而咯血者,出於腎經。中氣失調,邪熱在中而嘔血者,出於胃。(《沙篆》)

白話文:

吐血可分為五臟的表現:

因為悲傷憂慮造成的,咳嗽伴有血的,是肺經引起的。

因為過度思慮引起的,痰涎中帶有血的,是脾經引起的。

因為受驚嚇而吐血的,是心經引起的。

因為生氣而吐血的,是肝經引起的。

因為房事過度而咯血的,是腎經引起的。

中氣失調,邪熱在體內而嘔吐出血的,是胃引起的。(《沙篆》)

(按:此說本於《明醫雜著》,然稍過精微,或難辨晰,姑存之。)

輕重,吐而不咳者易治,唾中帶紅線者難醫,為其有所損故也。(《大成》)

夫吐血固甚於衄血矣,而就其吐血言之,則亦自有輕重。如一咯一塊者,胃口血也,其所從來者近;痰中見血,色如瑪瑙而成塊者,亦胃口血也,其所從來者亦近。二者勢若可畏,而猶可調理,法當任其自出。又必看其色,不鮮者舊血也,勿以藥止之,其色鮮者,新血也,所積者必不甚多,宜以藥止之。

白話文:

吐血比鼻出血來得嚴重,但就吐血而言,輕重程度也不同。像是一次咳出一塊血塊,那是胃口出血,出血的來源比較近;痰中帶血,顏色像瑪瑙且成塊狀,也是胃口出血,出血的來源也比較近。這兩種情況看起來似乎很嚴重,卻仍然可以調理,方法是任它們自然排出。此外,一定要看血的顏色,如果血液顏色不鮮紅,那是舊血,不必用藥止血;如果血液顏色鮮紅,那是新血,積存量一定不是很多,應該用藥止血。

蓋舊血終不歸經,不任其自出,反致增劇;新血終當歸經,若所出者多,則損人矣,故宜藥止之,以引血歸經,此皆可以調理而愈者也。若痰中見血,或一點之小,或一絲之細,語其勢若無可畏,而病根反深,此血非胃口之血也,乃從肺臟中來,肺為虛火所逼,血從痰出故也。其所以少者何也?蓋肺臟以氣為主,本多氣而少血,是以所出者亦少也。

白話文:

舊血始終不回到經脈中,不讓它自然排出,反而導致病情加重。新血終將回到經脈中,如果排出的血量多,就會損害人體,因此應該用藥物來止血,以引導血液回到經脈中,這些都是可以調理而治癒的。如果痰中帶血,或者是一點點的小血點,或者是細細的一絲血絲,聽起來好像不值得擔心,但實際上病根很深。這種血不是胃口中的血,而是從肺臟中來的,肺被虛火逼迫,因此血從痰中而出。為什麼血量會少呢?因為肺臟以氣為主,本來就多氣而少血,所以排出的血量也少。

肺臟之血本少,又火逼而出之,則肺以枯,而無以領一身之氣矣,所害不亦大乎。(《玉案》)

將本人血聞,不臭可治,若臭不可治也。(《回春》)

驗色,或謂嘔吐紫凝血為寒者,誤也。此非冷凝,由熱甚銷鑠,以為稠濁,而熱甚則水化制之,故赤兼黑而為紫也。(《原病式》)

白話文:

檢查顏色,有人說吐出紫黑凝結血塊的人是因為體內寒冷,這是錯誤的。這不是因為體內寒冷凝結,而是由於熱極煎熬才變成濃濁黏稠的,而熱極了則體內津液化生為血來抑制熱氣,所以紅色夾雜黑色就變成了紫紅色。(《原病式》)

如或暴吐紫血多者,無事,是平昔熱傷死血在胃口,吐出為好(按:此本于丹溪曰:用四物湯解毒湯之類)。若止早吐不盡,後成血結塊痛,難治,用活血湯。(《回春》)(活血湯見《腹痛》門。)

白話文:

如果突然吐出很多紫黑色的血,不用擔心,是平時熱氣損傷的瘀血在胃中,吐出來反而有好處。(按:這根據丹溪說法:用四物湯、解毒湯之類的藥)。如果只是早上吐一點,但吐不盡,後來形成了血塊,疼痛,就難以治療,要用活血湯。(活血湯見《腹痛》門。)

卒然吐血,或塊或紫,傷力跌墜,瘀積致此。吐之無妨,再加調理。(《醫讀》)

問曰:今見所吐,或紫或黃或黑塊,非瘀積凝滯之寒血邪?答曰:血之初來者,其色鮮紅而散。少停一二時來者,其色略紫而凝。若間半日或一日瘀積而成者,其色黑,其形結塊。若吐盡之後,猶有有餘未盡之血後來者,其色淡,或糖色,或粉紅色,血絲,此非瘀血論也。若果久敗之瘀血,其形如敗醬,絕無血意者是。(《百問》)

白話文:

問:現在所吐出的東西,有的紫的、有的黃的、有的黑色的塊狀物,這不是瘀積、凝滯於體內的寒血邪氣嗎?

答:剛吐出的血,顏色是鮮紅並且散開的。停了一兩個時辰所吐出的血,顏色稍微偏紫而且凝結在一起。如果隔了半天或一天瘀積而成的血塊,顏色是黑色的,而且形狀是塊狀的。如果把血吐乾淨之後,還有沒有吐乾淨的殘餘血液後吐出的,顏色是淡的,或者是糖的顏色,或者是粉紅色的血絲,這些不是瘀血的症狀。如果是已經敗壞很久的瘀血,其形狀就像敗壞的醬油那樣,完全沒有血的樣子了。

脫血,用大劑人參,益氣以固血,惟血色鮮明,或略兼紫塊者宜之。若見晦淡者,為血寒而不得歸經,須兼炮黑乾薑,或大劑理中溫之。尺部脈弦,大劑生料六味,加肉桂引之,亦有用肉桂為末,和獨參湯服者。若血色如朱,光亮如漆,吐出即干、以指甲剔之,成片而起者(按:又《虛損門》曰:剔起成片,如柿皮者),雖能食不倦,後必暴脫而死。

白話文:

如果血崩,服用大劑量的人參,幫助元氣來固血,只有血色鮮明、或略微同時也見到紫塊色的人才適合。如果血色晦暗、不明亮,這是因為血寒而無法迴歸經脈,應該加入炮製過的黑乾薑,或大劑量的理中湯溫暖它。尺部的脈象弦緊,就服用大劑量的生料六味湯,加上肉桂引導它;也有用肉桂研成粉末,和獨參湯一起服用的。如果血色像硃砂那麼鮮紅,光亮得像漆那麼黑,吐出來就乾了,用指甲刮它,會成片起來(註:另一本《虛損門》上記載:刮它會成片起來,像柿子皮一樣),即使能吃也吃不厭倦,最後必定突然血崩而死。

若血中見似肉似肺,如爛魚腸,此胃中脂膜為邪火所爍,凝結而成,方書咸謂必死(《虛損門》曰:若吐淡紅,如肉如肺者,謂之咳白血,此肺胃並傷,雖淹歲月,亦終不救),然吐後凝結既去,而不發熱,能進飲食,令服小劑異功、保元,大劑六味、都氣,多有得生者,不可盡委之於無救也。(《醫通》)

白話文:

如果嘔吐出來的血液中帶有像肉或肺那樣的東西,或者像爛魚腸那樣的東西,那麼這是胃中的脂肪膜被邪火燒焦了,然後凝結成這樣的東西,各種醫書都說這是必死無疑的(《虛損門》中說:如果吐出的血是淺紅色的,並且像肉或肺一樣,則稱為咳血,這是肺和胃同時受傷所致,即使拖延很多年,也最終難以治癒),然而在吐出這些東西後,凝結成塊的東西已經沒有了,而且也不發熱,還能進食,那麼就給患者服用小劑量的異功散和保元湯,大劑量的六味地黃丸和都氣丸,有很多患者都能夠得以生存,所以說不能完全地認為這是無可救藥的。(《醫通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