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諸氣病 (5)

回本書目錄

諸氣病 (5)

1. 諸氣病

戴云:郁者,結聚而不得發越也。當升者不得升,當降者不得降,當變化者不得變化也。此為傳化失常,六郁之病見矣。氣鬱者,胸脅痛,脈沉澀。(《金匱鉤玄》)

何氏云:郁為七情不舒,遂成鬱結,既郁之久,變病多端。男子得之,或變為虛怯,或變膈噎氣滿腹脹等證。婦女得之,或為不月,或為墮胎崩帶虛勞等證。治法必能內養,然後郁開,按證調理。(《醫統》)

先順後逆,雖不中邪,病從內生,令人飲食無味,神倦肌瘦,名曰脫營,內服交感丹,外用香鹽散,臨臥擦牙(香鹽散當考)。有鬱結在脾,半年不食,或午後發熱,酉戌時退,或煩悶作渴雖嘔,或困臥如癡,向里坐,亦喜向暗處,婦人經水極少,男子小便點滴,皆憂思氣結,治宜溫膽湯,或二陳湯加參、朮、紅花。痰火甚者,以痰藥吐之下之,後用越曲丸調理。

(《入門》)

有素虛之人,一旦事不如意,頭目眩暈,精神短少,筋痿氣急,有似虛證,先當開鬱順氣,其病自愈,宜交感丹。不效,用歸脾湯。(《赤水》)

凡五氣之郁,則諸病皆有,此因病而鬱也。至若情志之郁,則總由乎心,此因鬱而病也。第自古言郁者,但知解鬱順氣,通作實邪論治,不無失矣。茲予辨其三證,庶可無誤。蓋一曰怒郁,二曰思郁,三曰憂鬱。如怒郁者,方其大怒氣逆之時,則實邪在肝,多見氣滿腹脹,所當平也。

及其怒後而逆氣已去,惟中氣受傷矣。既無脹滿疼痛等證,而或為倦怠,或為少食,此以木邪剋土,損在脾矣。是可不知培養而仍加消伐,則所伐者其誰乎。此怒郁之有先後,亦有虛實,所當辨治者如此。又若思郁者,則惟曠女嫠婦,及燈窗困厄,積疑在怨者皆有之。思則氣結,結於心而傷於脾也。

及其既甚,則上連肺胃,而為咳喘,為失血,為膈噎,為嘔吐;下連肝腎,則為帶濁,為崩淋,為不月,為勞損。若初病而氣結為滯者,宜順宜開;久病而損及中氣者,宜修宜補。然以情病者,非情不解。其在女子,必得願遂而後可釋,或以怒勝思,亦可暫解。其在男子,使非有能屈能伸,達觀上智者,終不易解也。

若病已既成,損傷必甚,而再行消伐,其不明也亦甚矣。又若憂鬱病者,則全屬大虛,本無邪實。此多以衣食之累,利害之牽,及悲憂驚恐而致郁者,總皆受郁之類。蓋悲則氣消,憂則氣沉,必傷脾肺;驚則氣亂,恐則氣下,必傷肝腎。此其慼慼悠悠,精氣但有消索;神志不振,心脾日以耗傷。

凡此之輩,皆陽消證也,尚何實邪。使不知培養真元而再加解散,其與鷺鷥腳上割股者何異,是不可不詳加審察,以濟人之危也。(《景岳》)

郁證多緣于思慮不伸,而氣先受病,故越鞠、四七始立也。郁之既久,火邪耗血,豈蒼朮、香附輩能久服乎,是逍遙、歸脾繼而設也。然郁證多患於婦人,《內經》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,及思想無窮,所願不得,皆能致病。為證不一,或發熱頭痛者有之,喘嗽氣乏者有之,經閉不調者有之,狂癲失志者有之,火炎失血者有之,骨蒸勞瘵者有之,䘌疽生蟲者有之。

白話文:

諸氣病

戴氏說:所謂「鬱」,是指氣機結聚而無法順暢發散。該上升的無法上升,該下降的無法下降,該變化的無法變化。這就是氣機傳化失常,導致「六鬱」的病症出現。氣鬱的表現是胸脅疼痛,脈象沉而澀。(出自《金匱鉤玄》)

何氏說:鬱是因為七情不舒暢,導致氣機鬱結。鬱積久了,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。男子得鬱,可能會變成虛弱、怯懦,或者出現膈噎、氣滿腹脹等症狀。婦女得鬱,可能會出現月經不調、墮胎、崩漏、虛勞等症狀。治療方法必須注重內在調養,然後才能解開鬱結,根據具體症狀進行調理。(出自《醫統》)

先順後逆的狀況,即使沒有受到外邪侵襲,疾病也會從內部產生。會使人食不知味,精神疲憊,身體消瘦,這稱為「脫營」。可以內服交感丹,外用香鹽散,睡前擦牙(香鹽散需要考證其成分)。如果鬱結在脾,可能會半年都吃不下東西,或者午後發熱,到酉時(下午5-7時)或戌時(晚上7-9時)退熱,或者煩悶口渴,即使嘔吐也無法緩解,或者困倦臥床像痴呆一樣,喜歡朝內坐,也喜歡待在陰暗的地方。婦女月經量極少,男子小便點滴不暢,這些都是因為憂思氣結引起的。治療宜用溫膽湯,或者二陳湯加人參、白朮、紅花。如果痰火旺盛,就用祛痰藥來吐或瀉,之後再用越鞠丸進行調理。(出自《入門》)

有些體質虛弱的人,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,就會頭暈目眩,精神萎靡,筋脈痿軟,氣喘急促,這些症狀看起來像虛證,但應該先疏通氣機、順理氣機,病就會自然痊癒,宜用交感丹。如果沒有效果,就用歸脾湯。(出自《赤水》)

凡是五種氣機鬱結,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,這是因為疾病導致氣機鬱結。至於情志引起的鬱結,都是由心引起的,這是因為鬱結導致疾病。但是自古以來談論鬱證的人,只知道疏肝解鬱、順理氣機,把鬱證當作實邪來治療,這樣不免有失偏頗。我現在辨別三種鬱證,希望能減少誤診。這三種鬱證分別是:怒鬱、思鬱、憂鬱。

怒鬱,是在人極度憤怒、氣機上逆的時候,此時實邪在肝,多表現為氣滿腹脹,此時應該平息怒氣。等到怒氣消退、上逆的氣機平息後,往往是中氣受到損傷。此時沒有脹滿疼痛等症狀,但可能表現為倦怠、食慾不振。這是因為肝木克制脾土,損傷了脾。這時如果不注意調養脾胃,反而使用消伐的藥物,那損害的是誰呢?這說明怒鬱有先後順序,也有虛實之分,治療時應該仔細辨別。思鬱,多見於寡居的女子、生活困苦的人,以及心中積累怨恨的人。思慮會導致氣機鬱結,鬱結在心而損傷脾。

如果思慮過度,就會向上連累肺胃,導致咳嗽、氣喘、失血、膈噎、嘔吐;向下連累肝腎,導致白帶渾濁、崩漏、月經不調、虛勞。如果剛開始發病,只是氣機鬱結不暢,應該疏通氣機、解開鬱結;如果病程較長,損傷了中氣,就應該調養、補益。由於是情志引起的疾病,還得從情志上解決。對於女子來說,必須讓其願望得到滿足才能解開鬱結,或者用怒氣來戰勝思慮,也可以暫時緩解。對於男子來說,如果沒有能屈能伸、豁達開朗的智慧,最終也很難解開鬱結。

如果疾病已經形成,損傷必定嚴重,如果再使用消伐的藥物,那就更加不明智了。憂鬱,則完全屬於大虛,本質上沒有實邪。這大多是因為生活壓力、利益得失的牽絆,以及悲傷、憂愁、驚恐等因素導致的鬱結,這些都屬於受鬱之類。悲傷會導致氣機消散,憂愁會導致氣機下沉,都會損傷脾肺;驚恐會導致氣機紊亂,恐懼會導致氣機下沉,都會損傷肝腎。這些人總是憂心忡忡,精氣逐漸消退;精神萎靡,心脾日益耗損。

凡是這類情況,都是屬於陽氣虧虛的症狀,哪裡還有實邪呢?如果不知道培養真氣,反而使用疏散的藥物,就像在鷺鷥的腿上割肉一樣,是多麼愚蠢的行為,所以必須詳細審察,才能救助患者的危難。(出自《景岳》)

鬱證大多是因為思慮不舒暢,導致氣機先受損,所以才會有越鞠丸、四七湯的出現。鬱積久了,火邪會耗傷陰血,難道蒼朮、香附這類藥物能長期服用嗎?所以又有了逍遙散、歸脾湯來解決。鬱證多發生在婦女身上,《內經》說:「二陽的病發在心脾」,以及思想無窮盡、願望無法實現,都能導致疾病。鬱證的表現多種多樣,有發熱頭痛的,有喘嗽氣虛的,有月經閉止不調的,有精神失常、癲狂的,有火熱上炎導致出血的,有骨蒸勞熱的,有生瘡長蟲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