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諸氣病 (4)

回本書目錄

諸氣病 (4)

1. 諸氣病

氣滯者,滯於胸膈則脹滿,滯於手足則浮腫,滯於腰間則墜痛脹滿,用異香散、調氣散、沉香降氣湯,仍與神保丸或少蓬煎丸利之。浮腫,用三和散加生料五苓散,或五皮散加桂吞青木香丸,《局方》流氣飲加赤茯苓、枳殼。腰痛,俞山人降氣湯,《局方》七氣湯加橘核,或辣桂煎湯點調氣散吞青娥丸。

(同上)(按:此所舉諸方皆出《和劑》。)

七情者,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也。雖七證自殊,無逾於氣,積之既久,脾胃衰弱,血氣虛耗,至於上焦不納,中焦不化,下焦不滲,展轉傳變,漸成嘔吐、噎膈、痰飲、諸般積聚、心腹疼痛之證。(《原病集》)

體虛之人,而為七情六淫所幹,以致發而為諸氣證,或為脹滿,或為喘促,或為水腫,或為疼痛,以致為膈為噎,為疝為瘕,為嘔吐,為積聚,為泄為厥,為痰為風,其證不可悉數,惟當隨其諸證而治之。(《選要》)

古今雖有治法療七情。而無結散之方。用藥難以應手。愚謂喜樂恐驚,耗散正氣,怒憂思悲,鬱結邪氣,結者行之,散者益之,此治七情之要法也。喜樂恐驚屬心膽腎,過則為怔忡健忘失志、不足之證。當以歸神、養血、妙香、七氣、寬中等散治之(按:寬中散用枳、桔、苓、半、芍、甘)。

怒憂思悲屬肝脾肺,過則為狂癇噎膈、腫脹疼痛、有餘之證。苟或飲食所傷,寒冷所感,嘔逆搶心繞臍刺痛,甚則結為有形積塊,宜用蟠蔥散、分氣、四七、檳榔丸消導之。(《諸證辨疑》)

盛怒成疾,面色青黃,或兩脅脹滿,沉香降氣散、木香調氣散,或四七湯加枳殼、木香(按:此出《要訣》),虛加人參、石菖蒲。肥人氣滯,必有痰,以二陳、蒼朮、香附,燥以開之。瘦人氣滯,必有火且燥,宜蘇子、山梔、當歸、芍藥、丹皮,降以潤之。老人胸膈氣滯,痞滿不舒,或作痛,或不能食,脈雖數實滑大,當作虛治,慎不可用耗氣藥,宜理中丸或六君子加香、砂之類;氣不歸源,補骨脂為主,白朮、沉香佐之。一切冷氣,及婦人血氣攻擊,心腹撮痛,《局方》烏沉湯最捷。

氣從左邊起者,肝火也。氣刺痛,皆屬火,當降火藥中加枳殼。氣鬱不舒而痛者,木香調氣散。憂而痰鬱,導痰湯加香附、烏藥。因死血而痛者,桃仁、紅花、歸頭。食積寒痰流入脅下,背膂刺痛諸藥不效者,神保丸。久患氣結,諸藥不開者,先服沉香化氣丸三五服以開其結,後用六君子送降氣散調之。

諸氣為患,須分暴病久病。暴怒傷陰,陽氣獨亢,氣厥不省者,可用辛香破氣以通陰閉。若久抱抑鬱,氣不宣通,營衛不和者,又當辛溫散結以調營衛,始為合宜也。(《醫通》)

郁證,氣血沖和,萬病不生,一有怫鬱,諸病生焉,故人身諸病,多生於郁。(《丹溪》)(按:《六元正紀大論》有五郁之治,不析言為何病,至丹溪創立氣濕痰熱血食六郁之名。殊不知諸郁各病既有其證,不須別設門目,且郁之為病,氣鬱為最,故茲特於諸家所說,摘其專繫於氣者,余不具載。)

白話文:

諸氣病

氣滯,如果停留在胸腔膈膜,會感到脹滿;停留在手腳,會引起浮腫;停留在腰部,則會產生墜痛和脹滿感。可以使用異香散、調氣散、沉香降氣湯等藥方,也可以搭配神保丸或少蓬煎丸來幫助排泄。浮腫,可以使用三和散再加入生料五苓散,或者使用五皮散再搭配吞服青木香丸,也可以用《局方》中的流氣飲加上赤茯苓和枳殼。腰痛,可以使用俞山人的降氣湯,《局方》中的七氣湯加上橘核,或是用辣桂煎湯點調氣散吞服青娥丸。

(以上所列的藥方都出自《和劑》這本書。)

七情,指的是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這七種情緒。雖然每種情緒的症狀不同,但都離不開「氣」的變化。情緒積壓久了,會導致脾胃虛弱,氣血虧耗,進而出現上焦不能正常納受食物,中焦不能正常消化食物,下焦不能正常排泄的情況。這樣輾轉變化,就會逐漸形成嘔吐、噎膈、痰飲、各種腫塊積聚、心腹疼痛等病症。(出自《原病集》)

體質虛弱的人,受到七情或外感邪氣的影響,就會引發各種氣病,表現為脹滿、喘促、水腫、疼痛,甚至會形成噎膈、疝氣、瘕積、嘔吐、積聚、腹瀉、昏厥、痰症、風症等,症狀繁多,無法一一列舉,只能根據具體的症狀來治療。(出自《選要》)

古代和現代都有治療七情的方法,但沒有針對情緒結散的藥方,用藥難以得心應手。我認為喜悅、快樂、恐懼、驚嚇會耗散體內的正氣,而憤怒、憂愁、思慮、悲傷會使邪氣鬱結。對於鬱結的,要疏通行氣;對於耗散的,要補益正氣,這就是治療七情的主要方法。喜悅、快樂、恐懼、驚嚇等情緒屬於心、膽、腎系統,過度則會引起心悸、健忘、失志等虛弱症狀。應使用歸神、養血、妙香、七氣、寬中等散劑來治療(寬中散的成分包括枳實、桔梗、茯苓、半夏、白芍、甘草)。

憤怒、憂愁、思慮、悲傷等情緒屬於肝、脾、肺系統,過度則會引起狂躁、癲癇、噎膈、腫脹疼痛等實證。如果再因為飲食不當或感受寒邪,就會出現嘔吐、心悸、繞臍刺痛,嚴重時甚至會結成有形的腫塊。應使用蟠蔥散、分氣散、四七湯、檳榔丸等藥方來幫助消化和消除腫塊。(出自《諸證辨疑》)

盛怒會導致疾病,使人面色青黃,或者兩脅脹滿。可以使用沉香降氣散、木香調氣散,或者四七湯加上枳殼、木香(出自《要訣》),虛弱者則可加入人參、石菖蒲。肥胖的人氣滯,多半有痰,可以使用二陳湯、蒼朮、香附等藥物來燥濕開導。消瘦的人氣滯,多半有火氣且乾燥,宜使用蘇子、山梔、當歸、芍藥、丹皮等藥物來降火潤燥。老年人胸膈氣滯,感到痞滿不舒,或者疼痛,或者食慾不振,即使脈象呈現數實滑大,也應視為虛證來治療,不能使用耗氣的藥物。宜使用理中丸或六君子湯加上木香、砂仁等藥物。如果氣不歸源,則應以補骨脂為主藥,白朮、沉香為輔藥。一切冷氣以及婦女血氣攻擊導致的心腹劇痛,使用《局方》中的烏沉湯最有效。

如果氣從左邊開始發作,這是肝火的表現。氣刺痛,都屬於火,應在降火藥中加入枳殼。氣鬱不舒而引起的疼痛,可以使用木香調氣散。因憂慮而導致痰阻,可以使用導痰湯加上香附、烏藥。因死血淤積而引起的疼痛,可以使用桃仁、紅花、當歸頭。因食物積滯和寒痰流入脅下,導致背部刺痛,使用其他藥物無效時,可以使用神保丸。長期氣結,使用其他藥物無法開解時,應先服用沉香化氣丸三到五服來開解氣結,然後再用六君子湯送服降氣散來調理。

各種氣病,要區分是突發的病還是長久的病。如果因突然發怒導致陰氣損傷,陽氣獨盛,出現氣厥昏迷,可以使用辛香的破氣藥來疏通陰氣閉塞。如果長期抑鬱,氣機不暢,導致營衛不和,則應使用辛溫的散結藥來調和營衛,這才是合適的治療方法。(出自《醫通》)

憂鬱症,氣血平和順暢,各種疾病都不會產生。一旦出現鬱悶,各種疾病就會隨之而來。所以,人體各種疾病,大多因鬱悶而生。(出自《丹溪》)(按:《六元正紀大論》中有關於五郁的治療方法,但沒有說明是哪些疾病。到了朱丹溪才創立了氣、濕、痰、熱、血、食六郁的說法。其實各種鬱症都有其具體的症狀,不需要再另外設立分類。而且鬱症當中,氣鬱最為重要,因此這裡特別摘錄各家關於氣鬱的論述,其他的就不一一列舉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