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諸氣病 (3)
諸氣病 (3)
1. 諸氣病
脈浮如數無熱者,風也。若浮如數而有熱者,氣也。(同上)
洪則為氣。浮而絕者氣。(同上)(按:此氣並似言上氣、短氣之類,姑列於斯。)
九氣者,證雖不同,大概診寸口脈伏,胸中逆氣。(《聖濟》)
劉立之《脈理玄要》曰:下手脈沉,便知是氣。沉極則伏,澀弱難治。其或沉滑,氣兼痰飲。(《微義》)(按:《醫通》澀弱難治下曰:皆由大氣鬱滯不舒,以故脈顯沉伏。大都沉實有力則宜辛散,沉弱少力則宜溫養,氣主煦之,總不離辛溫散結也。)
其脈弦緊牢強者,可治;若虛細而弱者,為難治。(《醫方選要》)
諸氣之脈,洪大者,陰不足陽有餘也,以滋補兼清之劑治之。長則氣治而無病,若弦長則為怒氣傷肝,當以疏泄之藥平之。短則氣病,乃氣鬱不舒,宜以開鬱之藥化之。凡氣病脈大而漸減者,為病退;久而不愈漸盛者,為病進。(《證治百問》)
郁脈多沉伏,或結或促或代。(《醫統》)
凡郁證之脈,在古人皆以結促止節為郁脈,使必待結促止節而後為郁,則鬱證不多見矣。故凡診郁證,但見氣血不順而脈不和平者,其中皆有郁也。惟情志之郁,則如弦緊沉澀遲細短數之類,皆能為之。至若結促之脈,雖為郁病所常有,然病郁者未必皆結促也。惟血氣內虧,則脈多間斷,若平素不結而因病忽結者,此以不相接續,尤屬內虛。
故凡辨結促者,又當以有神無神辨之。其或來去有力,猶可以郁證論;若以無力之結促,而悉認為氣逆痰滯,妄行消散,則十誤其九矣。(《景岳》)(按《醫統》引《診家樞要》曰:氣血食積痰飲,一有留滯於其間,脈必因之而止節矣,但當求其有神,何害之有。夫所謂有神者,即經所謂有胃氣也。
景岳蓋據此說。)
郁脈雖多沉伏結促,不為患也,所慮在牢革弦強不和耳。蓋沉伏結促,有氣可散,氣通則和。若牢革弦強,則正氣先傷,無氣可散,即從事調補,尚難克效,況復誤行耗氣之藥乎。所以郁證得弦強脈者,往往多成虛損也。(《醫通》)(按:以上三條通諸氣證,故拈於此。)
證治總說,臟氣不行,鬱而生涎,隨氣積聚,堅大如塊,在心腹中,或塞咽喉如粉絮,吐不出,咽不下,時去時來,每發欲死,狀若神靈所作,逆害飲食,皆七氣所生所成,治之各有方。(《三因》)
氣之作恙,發而為寒熱恚怒喜憂愁,聚而為積痞疝瘕癥痃癖,上為頭旋,中為五膈,下為臍間動氣,或喘促,或咳噫,聚則中滿,逆則足寒,凡此者氣使之然也。(《直指》)(按:原論治法,錄在《血病》中。)
氣結則生痰,痰盛則氣愈結,故調氣必先豁痰,如七氣湯以半夏主治而官桂佐之,蓋良法也。況夫冷則生氣,調氣雖用豁痰,亦不可無溫中之劑,其間用桂,又所以溫其中也。不然,七氣相干,痰涎凝結,如絮如膜,甚如梅核,窒礙於咽喉之間,咯不出,咽不下,或中滿艱食,或上氣喘急,曰氣隔,曰氣滯,曰氣秘,曰氣中,以至五積六聚,疝癖瘕癥,心腹塊痛,發即欲絕,殆無往而不至矣。
白話文:
脈象浮在表面且跳動快速,如果沒有發熱,這是風邪引起的。如果脈象浮在表面跳動快速,而且有發熱,這是氣病。
脈象洪大,代表是氣病。脈象浮在表面而且時斷時續,也是氣病。(這裡說的氣病,看起來像是上氣、呼吸急促之類的,所以放在這裡。)
各種氣病的症狀雖然不同,但大致上診察寸口脈時會發現脈象沉伏,胸中有氣逆行的現象。
劉立之《脈理玄要》說:把脈時如果感到脈沉在底下,就知道是氣病。脈沉到極點就變成伏,這種情況脈象澀而虛弱,很難治療。如果脈象沉而滑,那是氣病同時夾雜痰飲。(《醫通》在「澀弱難治」這句話後面補充說:這些都是因為身體的氣鬱結、無法舒展開來,所以脈象才會顯得沉伏。通常脈象沉實有力的,適合用辛散的藥物治療;脈象沉弱無力的,適合用溫補的藥物調養。氣的本質是溫煦的,總之不脫離用辛溫的藥物來疏散氣結。)
脈象弦而緊、牢而強的,還可以治療;如果脈象虛細而弱,就難以治療了。
各種氣病的脈象,如果脈象洪大,代表是體內陰液不足而陽氣有餘,應該用滋陰補虛兼清熱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脈象長,代表氣順,沒有疾病;如果脈象弦而長,代表是怒氣傷肝,應該用疏肝理氣的藥物來平息。如果脈象短,代表氣病,是氣鬱結不暢通,適合用開鬱的藥物來疏導。凡是氣病的脈象,脈象由大逐漸變小的,代表病情好轉;如果久病不癒,脈象反而逐漸增大的,代表病情惡化。
氣鬱的脈象大多是沉伏,有時也會出現結脈、促脈或代脈。
古人認為氣鬱的脈象是結脈、促脈或止節脈,如果一定要等到出現結、促、止節脈才診斷為氣鬱,那氣鬱的病人就太少見了。所以診斷氣鬱證,只要看到氣血不順、脈象不平和的,其中就可能有氣鬱。尤其情志方面的氣鬱,像弦、緊、沉、澀、遲、細、短、數等脈象都可能出現。至於結脈、促脈雖然是氣鬱病常見的脈象,但患有氣鬱的人不一定都有結促脈。只有氣血內虛的人,脈象才會容易出現間斷。如果平常脈象不結,卻因為生病忽然出現結脈,這代表氣脈不相連接,更屬於內虛的狀況。
所以分辨結脈、促脈時,又要以脈象是否有神來區分。如果脈象來去有力,還可以當作氣鬱病來治療;如果脈象無力的結脈、促脈,卻都認為是氣逆、痰滯,而妄用消散的藥物,那就十有八九會誤診。(《醫統》引《診家樞要》說:氣、血、食積、痰飲,只要有任何一種停留在體內,脈象就會因此而出現止節,但只要脈象有神,就沒有什麼害處。所謂「有神」,就是指脈象有胃氣。)
景岳應該是根據這個說法來闡述的。
氣鬱的脈象雖然多是沉伏、結促,但並不是主要的問題,最需要擔心的是脈象牢、革、弦、強而不和諧。因為脈象沉伏結促,還有氣可以疏散,氣通暢就會平和。如果脈象牢、革、弦、強,就代表正氣已經受損,沒有氣可以疏散,即使進行調補,也很難有效果,更何況誤用耗氣的藥物呢。所以患有氣鬱病,脈象出現弦強的,往往會發展成虛損。
(以上這三條講述了各種氣病,所以放在這裡。)
病證治療總論說,臟腑之氣運行不暢,鬱積而產生痰涎,這些痰涎會隨著氣的運行積聚,形成堅硬的腫塊,在心腹之中,或者阻塞咽喉像粉末一樣,吐不出來,嚥不下去,時好時壞,每次發作都像快要死掉一樣,好像神靈作祟,會影響飲食,這些都是七情之氣引起的。治療方法各有不同。
氣產生疾病,發作時會表現為寒熱、憤怒、喜悅、憂愁等情緒,積聚時會形成痞塊、疝氣、瘕、癥痃、癖積等,向上會造成頭暈,中間會造成五膈,向下會造成臍部氣動,或者呼吸急促,或者咳嗽、噫氣,氣聚會導致腹部脹滿,氣逆會導致腳部冰冷,這些都是氣的作用。
(原論中的治療方法,記錄在《血病》中。)
氣鬱結就會產生痰,痰盛氣就更鬱結,所以調理氣必須先化痰,例如七氣湯以半夏為主藥,桂枝為輔藥,這是很好的方法。而且寒冷會使氣鬱結,調理氣的時候雖然要化痰,也不能沒有溫中的藥物,其中用桂枝,也是為了溫暖中焦。不然,七情之氣相互干擾,痰涎凝結,像絮狀、薄膜狀,甚至像梅核一樣,阻塞在咽喉之間,咳不出來,嚥不下去,或者腹脹難食,或者呼吸喘急,這就是氣隔、氣滯、氣秘、氣中等病症,進而會發展成五積、六聚、疝氣、癖積、癥瘕,心腹產生腫塊疼痛,發作起來就好像快要死掉一樣,幾乎沒有什麼情況不會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