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191)

回本書目錄

內因類 (191)

1. 汗證

茯苓(二兩半)
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濃煎艾湯調下。(《得效》)

茯苓補心湯,治心汗證。

茯苓,人參,白朮,當歸,生地黃,酸棗仁,白芍,麥門冬,陳皮,黃連(炒各等分),辰砂(研末鹽服調入五分),甘草(三分)

上銼一劑,棗二枚,烏梅一個,浮小麥一撮,水煎,食遠服。(《回春》)

外治諸方,麻黃,陶隱居云:其根亦止汗,夏月雜粉用之。臣禹錫等謹按《藥性論》云:根節能止汗,方曰:並故竹扇,杵末撲之。又牡蠣粉、粟粉並根等分末,生絹袋盛,盜汗出,即撲,手摩之。(《本草》)

粉汗散,止汗出過多。

麻黃根(一兩),牡蠣(一兩燒赤),龍骨(半兩),赤石脂(半兩)

上件為細末,盛以絹袋,如撲粉粉之。(《楊氏》)(按:此本出《肘後》,今加石脂,宜參《傷寒》。)

撲汗。

牡蠣粉,入好蛤粉三分之一,用紗帛包了,撲汗處,遇干又撲,以頻撲為佳。(《魏氏》)《醫統》珍珠散,治陰汗(即本方)。

牡蠣散,虛汗不止,玄府不閉。

牡蠣(一兩,坩堝內盛,用鹽泥固濟,木炭火燒,盡夜。),澱粉(半兩研)

上一處同研,令勻及細,用綿裹之,擦於患處。(《御藥》)

治自汗不止,五倍子為末,唾津調填臍中,以帛縛定,即止。(《醫統》)《六要》獨勝散,治盜汗(即本方),加桔礬最效。(五倍子方,《本草綱目》引《集靈》。)治腳汗方。

白礬(五錢),乾葛(五錢)

為末,水煎,逐日洗,連五日自然無汗。(《回春》)

白話文:

[汗證]

用茯苓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濃煎的艾葉湯調服。(出自《得效》)

茯苓補心湯,可以治療因為心虛引起的出汗。

藥方組成:茯苓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生地黃、酸棗仁、白芍、麥門冬、陳皮、炒黃連(各等份),辰砂(研磨成粉末,用少許鹽水調和,每次服用五分),甘草(三分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取一劑,加入兩枚紅棗、一顆烏梅、一小撮浮小麥,用水煎煮,在飯後稍遠的時間服用。(出自《回春》)

外治諸方

麻黃,陶弘景說:它的根也可以止汗,夏天可以和粉末混合使用。臣禹錫等考證《藥性論》說:根部能止汗,方法是:用竹扇,將麻黃根搗成粉末撲在身上。另外,牡蠣粉、粟粉和麻黃根等份混合成粉末,用生絲袋裝好,盜汗出來時就撲上,再用手摩擦。(出自《本草》)

粉汗散,可以止住出汗過多的情況。

藥方組成:麻黃根(一兩)、燒紅的牡蠣(一兩)、龍骨(半兩)、赤石脂(半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絲袋裝好,像撲粉一樣撲在身上。(出自《楊氏》)(註:這個藥方出自《肘後》,現在加入了赤石脂,可以參考《傷寒論》。)

撲汗方法。

用牡蠣粉,加入三分之一的蛤粉,用紗布包起來,撲在出汗的地方,如果乾燥了就再撲,多撲幾次效果更好。(出自《魏氏》)《醫統》中的珍珠散,可以治療陰汗(也就是這個藥方)。

牡蠣散,可以治療虛弱引起的汗水不止,毛孔無法關閉。

藥方組成:牡蠣(一兩,放在坩堝內,用鹽泥封好,用木炭火燒一整夜。),澱粉(半兩,研磨成粉末)。

將以上藥材混合研磨均勻,用棉布包好,擦在患處。(出自《御藥》)

治療自汗不止,用五倍子磨成粉末,用唾液調和後填在肚臍裡,用布條綁緊,就能止汗。(出自《醫統》)《六要》中的獨勝散,可以治療盜汗(也就是這個藥方),加入桔礬效果最好。(五倍子方的出處是《本草綱目》引用《集靈》。)治療腳汗的藥方。

藥方組成:白礬(五錢)、乾葛(五錢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水煎煮,每天用來洗腳,連續洗五天,自然就沒有汗了。(出自《回春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