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190)
內因類 (190)
1. 汗證
加味當歸六黃湯,治陰虛盜汗。(《司命》)(即六黃湯加棗仁、牡蠣、麥冬、五味。)
清中方法,《延年》療風虛,止汗,石膏散方。
石膏(研),甘草(炙各四分)
上二味合搗,下篩為散,先食,以漿水服方寸匕,日三,夜再服。(《外臺》)按:《蘇沈》麥煎散,有治肌熱盜汗之功,《觀聚方》表而出之,宜考《骨蒸》。《聖惠》治風虛汗出,熱悶甚者,人參散,於本方加人參、牡蠣。
臨安沈君彰者,病自汗如雨,不少止,面赤身熱,口乾心煩。輿來杭城,舍客樓,盛暑中帷幕周密。自云至虛亡陽,服朮、附藥已數劑。伯仁診其脈,虛而洪數,視其舌上胎黃,曰:前藥誤矣,輕病重治,醫者死之。《素問》云:必先歲氣,無伐天和。朮、附之熱,其可輕用以犯時令邪。
又云: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暑家本多汗,加以剛劑,脈洪數則汗益甚。悉令撤幔開窗,初亦難之,少頃漸覺清爽。為制黃連、人參白虎等湯,三進而汗止大半,諸證亦稍解。既而兼以既濟湯,渴則用冰水調天水散,服七日而病悉去。後遍身發瘍疹,更服防風通聖散而已。(《醫史嬰寧生傳》)
龍膽散,治盜汗有熱。
龍膽草,防風(等分日乾)
上為末,每服一錢,溫米飲調下,臨臥服。(《直指》)
當歸龍薈丸,治肝火盜汗。(《丹溪》)(方見《骨蒸》中)
安胃湯,治因飲食汗出日久,又中虛風,虛邪令人半身不遂,見偏風痿痹之證,當先除其邪,慓悍之氣,按而收之。
黃連(揀淨去須),五味子(去子),烏梅(去核),生甘草(以上各五分),熟甘草(三分),升麻梢(二分)
上㕮咀,分為二服,每服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食遠,忌濕面、酒、五辛、大料物之類。(《脾胃論》)
清脾散,治手足心出汗。
白朮(炒),蒼朮,茯苓,半夏,黃連(各一錢),滑石,柴胡,升麻,甘草,羌活(各五分)
水二盞,加燈心煎八分,空心服。(《醫統》)
補心諸方,朱附丸,治心虛,睡而汗出。
附子(二兩炮去皮臍蒸),酸棗仁(半兩去皮炒別研),硃砂(好者酒浸一周時別研),茯神(去木各一兩)
上為細末,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溫酒、鹽湯下,食前服。(一方加鍾乳粉一兩,名朱附鍾乳丸。)(《魏氏》)
治睡中汗出。
上酸棗仁、人參、茯苓為細末,米飲下半錢。(《經驗良方》)
養營湯,治汗過多,不語,滋補營衛,收斂心氣。
人參,茯苓,甘草,當歸,芍藥,酸棗,附子,柏子仁,紫石英,川芎,黃耆,官桂,木香,遠志
上等分,每服三錢,薑棗煎成,取雄雞冠滴血,旋入竹瀝及童便,同妙香散服。(《示兒仙方》)
陳艾湯,治盜汗只自心頭出者,名曰心汗。
白話文:
汗證
加味當歸六黃湯,可以用來治療因為陰虛引起的盜汗(睡覺時出汗)。(此方出自《司命》,其實就是六黃湯加上酸棗仁、牡蠣、麥冬、五味子。)
清中方法,《延年》這本書記載,有個治療風虛、止汗的石膏散方。
這個方子由石膏(磨成粉)和炙甘草(各取四分)組成。
將這兩味藥混合搗碎,過篩成散劑。每次飯前用漿水(類似米湯的液體)服用一小勺,每天三次,晚上再服兩次。(這個方子出自《外臺》)另外,《蘇沈良方》裡的麥煎散,也有治療肌肉發熱、盜汗的功效,《觀聚方》將其收錄,可以參考與骨蒸(一種發熱疾病)的治療方式。《聖惠方》記載治療因風虛導致的汗出、發熱煩悶,可以用人參散,也就是在原方中加入人參和牡蠣。
臨安有個叫沈君彰的人,他得了一種病,汗如雨下,完全止不住,臉色發紅、身體發熱、口乾心煩。他被人用轎子抬到杭州城,住在客棧裡,當時正值盛夏,房間裡還用帷幕遮得嚴嚴實實。他自己說是因為身體極度虛弱、陽氣衰竭,已經吃了好幾劑用白朮和附子等溫熱藥材的藥。一位名叫伯仁的醫生診斷他的脈象,發現是虛弱而洪數,看他的舌苔是黃色的,便說:「之前的藥用錯了,這是輕病重治,用藥過猛會害死人的。《素問》裡說,用藥要先考慮當時的季節,不能違背自然的規律。白朮和附子是熱性的藥,怎麼可以隨便用來治療當時時令的病邪呢?」
醫生又說:「脈象虛弱而身體發熱,這是因為中了暑氣。暑天本來就容易出汗,再用剛烈的藥,脈象就會變得洪數,汗會出得更多。」於是,醫生命令把帷幕撤掉,打開窗戶,剛開始病人還不太適應,過了一會兒就覺得清爽多了。醫生為他開了黃連、人參白虎等湯藥,服用了三次,汗就止住了大半,其他症狀也稍微緩解。後來,又配合服用既濟湯,如果口渴就用冰水調天水散服用。吃了七天,病就完全好了。之後,他全身又長了瘡疹,又服用防風通聖散才痊癒。(這個故事出自《醫史嬰寧生傳》)
龍膽散,可以治療有發熱症狀的盜汗。
這個方子由龍膽草和防風(等份,曬乾)組成。
將這兩味藥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溫熱的米湯調服,睡覺前服用。(出自《直指方》)
當歸龍薈丸,可以治療因為肝火旺盛引起的盜汗。(這個方子出自《丹溪心法》,具體藥方可以在《骨蒸》中查到)
安胃湯,可以用來治療因為飲食不當導致的出汗,時間長了又感染虛風,虛邪會導致半身不遂,出現偏風痿痹(半身不靈活)的症狀。應該先去除邪氣,把飄散的氣息按壓下來。
這個方子由黃連(選乾淨的,去掉須)、五味子(去掉籽)、烏梅(去掉核)、生甘草(以上各五分)、熟甘草(三分)、升麻梢(二分)組成。
將這些藥稍微搗碎,分成兩份服用,每次用水兩碗煎到剩下一碗,去掉藥渣後溫服,要在飯後服用。服藥期間忌吃濕麵、酒、五辛(蔥、蒜、韭菜、薤、興渠)、大料等刺激性的食物。(出自《脾胃論》)
清脾散,可以治療手心和腳心出汗。
這個方子由炒白朮、蒼朮、茯苓、半夏、黃連(各一錢)、滑石、柴胡、升麻、甘草、羌活(各五分)組成。
用水兩碗,加入燈心草一起煎到剩八分,空腹服用。(出自《醫統》)
補心諸方,朱附丸,可以治療因為心虛引起的睡覺時出汗。
這個方子由炮製過的附子(二兩,去掉皮和臍,蒸過)、酸棗仁(半兩,去掉皮,炒過,另外磨粉)、朱砂(好品質的,用酒浸泡一周,另外磨粉)、茯神(去掉木,各一兩)組成。
將這些藥磨成細末,用棗肉做成丸子,像梧桐子那麼大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溫酒或鹽湯送服,飯前服用。(有個方子在原方中加入鍾乳粉一兩,叫做朱附鍾乳丸。)(出自《魏氏經驗方》)
治療睡覺時出汗的另一個方子:
將酸棗仁、人參、茯苓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半錢,用米湯送服。(出自《經驗良方》)
養營湯,可以用來治療出汗過多、不說話等症狀,可以滋補營衛、收斂心氣。
這個方子由人參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芍藥、酸棗仁、附子、柏子仁、紫石英、川芎、黃耆、官桂、木香、遠志組成。
將這些藥等份,每次服用三錢,用薑棗煎水服用。再取雄雞冠上的血,滴入竹瀝(從竹子中提取的汁液)和童便(小孩的尿液)中,再配合妙香散服用。(出自《示兒仙方》)
陳艾湯,可以治療盜汗,如果只是從心口出汗,就叫做心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