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187)
內因類 (187)
1. 汗證
有病後多汗,服正元散(見《和劑》,系溫補大方)諸重補劑不愈,惟八珍散宜之。(《要訣》)
治有三法,汗出於心,熱之所致。汗出於脾,濕氣上騰。汗泄於膚,衛氣不固。所以清心,則液榮於內而為血。和胃,液周流而不騰。實腠理,則衛氣充而液不泄。知斯三者,治汗畢矣。(《醫統》)
疏汗禁汗有法,汗由血液,本乎陰也。經曰:陽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。其義可知。然汗發於陰而出於陽,此其本根則由陰中之營氣,而其啟閉則由陽中之衛氣。故凡欲疏汗而不知營衛之盛衰,欲禁汗而不知橐龠之牝牡,亦猶盪舟於陸而駕車於海耳,吾知其不敗不已也。(《景岳》)
治例諸說,治自汗,用人參、黃芩,少佐以桂枝。陽虛者,附子亦可用(按:一作陽虛附子亦可少用,須小便煮)。火氣上蒸,胃中之濕亦能作汗,涼膈散主之。(《丹溪》)
盜汗,用當歸六黃湯甚效(方見《傷寒》中。《本草綱目》曰:加麻黃根甚捷。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,故能引諸藥外至衛分而固腠理也。又《蒼生司命》陰虛自汗,加浮小麥為至當),但藥性寒,人虛者只用黃耆六一湯(用黃耆、甘草)。盜汗發熱,因陰虛,用四物加黃柏;兼氣虛,加人參,黃耆、白朮。(同上)
無病而常自汗出,與病後多汗,皆屬表虛,衛氣不固,榮血漏泄,宜黃耆建中湯加浮麥少許煎,黃耆六一湯或玉屏風散(防風、黃耆、白朮)。或身溫如常而汗出冷者,或身體冷而汗亦冷,別無他病,並屬本證。有痰證冷汗自出者,宜七氣湯。有氣不順而自汗不止,須理氣,使榮衛調和,小建中湯加木香。
若服藥汗仍出者,小建中湯加熟附子一錢不去皮,或正元飲,仍以溫粉撲之。大汗不止,宜於諸藥中入煅牡蠣粉一分,併吞硃砂丹(方可疑,不錄)或茸朱丹。常自汗出,經年累月者,多用黑錫丹。久病及大病新愈汗出者,亦可用此。若不宜熱補,須交濟其陰陽自愈,當以靈砂丹主之。
凡此皆非為他病而止病於汗者設,非謂有兼病者也。若服諸藥,欲止汗固表而並無效驗,藥愈熱而汗愈不收,可只理心血。蓋汗乃心之液,心無所養,不能攝血,故溢而為汗,宜用大黃耆湯(系十全大補湯加山茱、五味子、肉蓯蓉)加炒酸棗仁半錢。有微熱者,更加炒石斛半錢,兼下靈砂丹。
應汗多而發虛熱者,不當泥於熱,宜用收斂之劑。汗出而有邪熱者,其人若不渴,小柴胡加桂枝半錢最良。(《要訣》)
諸汗雜證,凡飲食汗出如洗,日久心虛液耗,令人消渴及半身不遂偏風痿疾,此乃飲食慓悍之氣,亦不可不為早治也。(《醫統》)(按:此安胃湯所主,方見清中諸方中。)
如頭汗邪在諸經,有蓄血亦有頭汗。有頭汗,小便不利者死。關格不能得尿,有頭汗者死。元氣下脫,有頭汗如珠不流者死。(《慈航》)
白話文:
汗證
有些人病後多汗,吃正元散等溫補藥物都沒效,只有八珍散才適合。(《要訣》)
治療方法有三種:
- 汗出於心:是因體內有熱。
- 汗出於脾:是因濕氣往上蒸發。
- 汗泄於膚:是因衛氣不夠穩固。
所以,要清心火,讓津液在體內轉化為血;要調和脾胃,使津液正常循環而不向上蒸騰;要固密肌膚,讓衛氣充足而津液不外洩。了解這三點,就能治好汗證。(《醫統》)
疏導汗液和禁止出汗有方法:
汗液來自血液,本質屬陰。古人說:「陽的汗,就像天上的雨。」道理是相通的。汗從陰分產生,從陽分排出,根本原因是陰分中的營氣,而汗的開合則由陽分中的衛氣控制。所以,如果想要疏導汗液卻不了解營衛的盛衰,想要禁止出汗卻不了解陰陽的開合,就像在陸地上划船、在海上駕車一樣,一定會失敗。 (《景岳》)
各種汗證的治療方法:
-
治療自汗,可用人參、黃芩,少加桂枝。陽虛的,還可用附子(一說陽虛可少用附子,需用小便煮過)。如果因火氣上蒸,或胃中濕氣作祟而導致出汗,可用涼膈散。(《丹溪》)
-
盜汗,用當歸六黃湯效果很好(方子見《傷寒論》)。《本草綱目》說:加麻黃根效果更好,因為麻黃根能走遍全身肌膚表面,能引導藥力到達衛分,固密肌膚。另有《蒼生司命》說,陰虛自汗,加浮小麥最為合適。但是當歸六黃湯藥性寒涼,體虛的人只可用黃耆六一湯(黃耆、甘草)。盜汗發熱,是因為陰虛,可用四物湯加黃柏;如果兼有氣虛,就加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。(同上)
-
沒病卻常常自己出汗,或是病後多汗,都屬於表虛、衛氣不固、營血外泄,宜用黃耆建中湯加少量浮小麥煎服,或是用黃耆六一湯或玉屏風散(防風、黃耆、白朮)。如果身體溫度正常卻出冷汗,或是身體冰冷而出的汗也是冷的,沒有其他疾病,都屬於這種情況。如果有痰並且出冷汗,可用七氣湯。如果因為氣不順暢而汗流不止,必須要理氣,讓營衛調和,可用小建中湯加木香。
-
如果吃藥後汗還出,可用小建中湯加熟附子一錢(不需去皮),或者用正元飲,再用溫粉撲身。如果大汗不止,可在藥中加入煅牡蠣粉一分,並服用硃砂丹(但方子可疑,不收錄)或茸朱丹。如果常常出汗,經年累月,多用黑錫丹。久病或大病初癒後出汗,也可用此方。如果體質不適合溫補,要使陰陽平衡才能自癒,可用靈砂丹為主。
這些方法都不是為了治療其他疾病而針對汗症,而是專門針對汗證的。如果吃了很多止汗固表的藥卻都沒有效,藥性越熱汗反而越多,這時應該調理心血。因為汗是心的液體,心血不足,不能攝住血液,所以才會外溢成汗,可用大黃耆湯(十全大補湯加山茱萸、五味子、肉蓯蓉)加炒酸棗仁半錢。如果略微發熱,可以再加炒石斛半錢,同時服用靈砂丹。
如果因為出汗多而發虛熱,不應該只執著於清熱,應該用收斂的藥物。如果出汗並且有邪熱,但又不口渴,可用小柴胡湯加桂枝半錢效果最好。(《要訣》)
各種汗證的雜症:
-
如果飲食後汗出如洗,時間久了會心虛、津液耗損,導致消渴(糖尿病)和半身不遂、偏癱等疾病。這是因為飲食的慓悍之氣所導致,不可不早點治療。(《醫統》)(註:這是安胃湯所主治的,方子見於清中諸方中。)
-
如果頭部出汗,邪氣可能在各條經絡,也可能是體內有瘀血。有頭汗,小便不暢通的,病情危險。大小便都不通,有頭汗的,病情危險。元氣下脫,頭汗像珠子一樣不流動的,病情危險。(《慈航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