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186)
內因類 (186)
1. 汗證
自汗與盜汗者,病似而實不同也。其自汗者,無時而濈濈然出,動則為甚,屬陽虛,胃氣之所司也。盜汗者,寐中而通身如浴,覺來方知,屬陰虛,榮血之所主也。大抵自汗宜補陽調衛,盜汗宜補陰降火。大法,陽虛而冷汗自出者,理宜補肝,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也。陰虛火炎者,法當補腎,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也。(《正傳》)
內傷之汗,非營虛則衛弱也。何則?以陰乘陽分,自然汗出者,曰自汗,法當調營以益衛。以陽乘陰分,睡里汗出者,曰盜汗,法當滋陰以抑陽。若病久而肌脫肉消者,晝則自汗蒸蒸,夜則盜汗襲襲,又屬陰陽兩虛也,法當氣血兩益之云云。要之自汗盜汗,乃亡津奪液之肇端,但見是證,則當警惕以治,毋尋常一例視也。(《痰火點雪》)
諸古法云:自汗者屬陽虛。腠理不固,衛氣之所司也。人以衛氣固其表,衛氣不固,則表虛自汗,而津液為之發泄也,治宜實表補陽。盜汗者屬陰虛,陰虛者陽必湊之,故陽蒸陰分則血熱,血熱則液泄而為盜汗也,治宜清火補陰。此其大法,固亦不可不知也。然以余觀之,則自汗亦有陰虛,盜汗亦多陽虛也。
如遇煩勞大熱之類,最多自汗,故或以飲食之火起於胃,勞倦之火起於脾,酒色之火起於腎,皆能令人自汗,若此者謂非陽盛陰衰者而何。又若人之寤寐,總由衛氣之出入,衛氣者陽氣也,人於寐時則衛氣入於陰分,此其時非陽虛於表者而何。所以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,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,盜汗必屬陰虛也。
然則陰陽有異,何以辨之?曰:但察其有火無火,則或陰或陽自可見矣。蓋火盛而汗出者,以火爍陰,陰虛可知也。無火而汗出者,以表氣不固,陽虛可知也。知斯二者,則汗出之要無餘義,而治之之法亦可得其綱領矣。(《景岳》)
汗有因寒致,汗證有陰陽,陽汗者熱汗也,陰汗者冷汗也。人但知熱能致汗,而不知寒亦致汗。所謂寒者,非曰外寒,正以陽氣內虛,則寒生於中而陰中無陽,陰中無陽,則陰無所主而汗隨氣泄。故凡大驚大恐大懼,皆能令人汗出,是皆陽氣頓消、真元失守之兆。至其甚者,則如病後產後或大吐大瀉失血之後,必多有汗出者,是豈非氣去而然乎。故經曰:陰勝則身寒汗出,身常清,數慄而寒,寒則厥,厥則腹滿死。仲景曰:極寒反汗出,身必冷如冰。是皆陰汗之謂也。故凡治陰汗者,但當察氣虛之微甚。微虛者,略扶正氣,其汗自收。甚虛者,非速救元氣不可,即薑、桂、附子之屬,必所當用。余別有治案。在《傷寒》門戰汗條中。(《景岳》)
病後多汗,病後多汗,若傷寒,若瘧疾,凡系外感寒邪汗出熱退,而有汗不即止者,此以表邪初解,必由腠理衛氣開泄,其汗宜然,即數日旬日,亦自無妨,候衛氣漸實,汗必自止,無足慮也。若其他雜證,本非外感之解而有自汗盜汗者,乃非所宜,不容不治。(《景岳》)
白話文:
自汗和盜汗,雖然看起來都是流汗,但實際上病因不同。自汗是指不論何時都會不斷出汗,活動時更加嚴重,這屬於陽氣虛弱,是胃氣功能失調引起的。盜汗則是指睡覺時全身像洗澡一樣出汗,醒來才發現,這屬於陰液不足,是體內榮血功能失調引起的。
一般來說,自汗適合用補陽氣、調理衛氣的方法治療;盜汗則適合用滋陰、降火的方法治療。如果陽氣虛弱導致冷汗直流,就應該補肝、增強陽氣的根源,以消除體內的陰寒。如果是陰虛火旺,就應該補腎、滋養陰液,來抑制陽氣的亢奮。
體內虛弱引起的汗,不是因為營血虛弱就是衛氣虛弱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如果陰氣侵擾陽氣,導致自然而然出汗,這就是自汗,應該調養營血以增強衛氣。如果陽氣侵擾陰氣,導致睡覺時出汗,這就是盜汗,應該滋養陰液以抑制陽氣。如果病久了導致肌肉消瘦,白天不斷自汗,夜晚又盜汗不止,這就屬於陰陽兩虛,應該同時補養氣血。總之,自汗和盜汗是體內津液流失的開端,一旦發現這些症狀,就要警惕並及時治療,不能把它們當作普通的小問題看待。
古書上說:自汗屬於陽虛,是身體的毛孔不緊密,衛氣的功能失調所致。人依靠衛氣來保護體表,如果衛氣不穩固,就會導致體表虛弱,出現自汗,體內的津液也會因此洩漏。治療上應該鞏固體表、補益陽氣。盜汗屬於陰虛,陰虛的人陽氣一定會湊過來,所以陽氣蒸發陰液會導致血熱,血熱就會導致津液外洩而形成盜汗。治療上應該清火、滋補陰液。這些是大原則,必須要知道。然而,依我看來,自汗也有可能是陰虛,盜汗也可能是陽虛。
例如,過度勞累、天氣炎熱等情況,最容易導致自汗。所以,有時候是因為飲食積熱在胃,勞累過度導致脾虛火旺,或是縱慾過度導致腎火旺盛,這些都可能導致自汗,這種情況難道不是陽氣過盛而陰液衰退嗎?另外,人的清醒和睡眠,都由衛氣的進出所掌控。衛氣是陽氣,人在睡眠時衛氣進入陰分,這個時候如果體表陽氣不足,又怎麼會不出汗呢?所以自汗和盜汗都有陰陽虛實的不同情況,不能說自汗就一定是陽虛,盜汗就一定是陰虛。
既然陰陽不同,那要如何辨別呢?只要觀察有沒有火氣,就能分辨是陰虛還是陽虛了。如果因為體內火氣旺盛而出汗,那就是火氣灼傷陰液,可以判斷是陰虛。如果沒有火氣卻出汗,那就是體表之氣不固,可以判斷是陽虛。了解這兩種情況,就能掌握出汗的關鍵,治療方法也有了方向。
汗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寒冷造成的。汗症有陰陽之分,陽汗是熱汗,陰汗是冷汗。人們只知道熱會導致出汗,卻不知道寒冷也會。所謂的寒冷,並非指外來的寒冷,而是因為體內陽氣虛弱,導致體內產生寒氣,體內陰液失去了陽氣的溫煦,就會因為陰液無所依附而隨著氣機外洩。所以,過度驚恐和害怕都會導致出汗,這是陽氣突然消散、元氣失去守護的徵兆。嚴重時,比如病後、產後或大量嘔吐、腹瀉、失血之後,常常會出現出汗的情況,這難道不是因為氣機外洩嗎?因此《黃帝內經》說:陰氣過盛就會導致身體寒冷、出汗,身體常常感覺寒冷、發抖,寒到極點就會昏厥,昏厥就會腹脹而死。張仲景也說:寒冷到極點反而會出汗,身體一定像冰一樣冷。這些都是陰汗的表現。所以,治療陰汗,只要仔細觀察氣虛的程度即可。氣虛輕微的,稍微扶助正氣,汗就會自己停止。氣虛嚴重的,必須趕快挽救元氣,必須使用薑、桂、附子等藥物。我還有其他治療案例,可以在《傷寒論》中戰汗條目中找到。
病後多汗,如果是外感寒邪導致出汗後熱退,但汗沒有馬上停止的情況,這是因為體表邪氣剛解,毛孔和衛氣還處於開放的狀態,這種情況是正常的,即使持續數日或十數日,也沒什麼大礙,等衛氣逐漸充實,汗自然會停止,不用擔心。如果是其他雜病,本身不是外感而出現自汗或盜汗,那就表示不正常,必須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