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185)

回本書目錄

內因類 (185)

1. 汗證

脈候,診其脈寸口弱者,陽氣虛,為多汗脈也。(《病源論》)

脈來微而澀,濡而虛,虛而弱,皆主自汗。(《濟生》)

汗脈浮虛,或澀或濡。(《崔氏脈訣》)

大都自汗之脈,則必微而弱;盜汗之脈,則必細而澀。微主陽氣衰,細主陰氣弱,王氏之論,豈欺我乎。(《痰火點雪》)(按:王氏當考。)

晝則自汗而夜盜汗者,固為陰陽兩虛。惟脈大虛緩不數者,則為陰未甚虛,胃氣尚存。借使脈來細數無力者,則為陰敗陽頹,即倉扁復起,又何施耶。(同上)

源由總說,夫自汗多因傷風傷暑,及喜怒驚恐,房室虛勞,皆能致之。無間昏醒,浸浸自出者,名曰自汗。或睡著汗出,名曰盜汗,或云寢汗。若其飲食勞役,負重涉遠,登頓疾走,因動汗出,非自汗也。人之氣血,猶陰陽之水火,平則寧,偏則病。陰虛陽必湊,故發熱自汗,如水熱自湧。陽虛陰必乘,故發厥自汗,如水溢自流。考其所因,風暑涉外,喜怒驚恐涉內,房室虛勞涉不內外,理亦甚明。其間如歷節、腸癰、腳氣、產蓐等病,皆有自汗。治之當推其所因為病源,無使混濫。如《經脈別論》所載,但原其汗所出處,初非自汗證也,不可不知。(《三因》)

自汗盜汗俱因陽虛屬心,諸陽主表,在於膚腠之間。若陽氣偏虛,則津液發泄,故為汗。汗多則損於心,心液為汗故也。盜汗者,因眠睡而身體流汗也,此由陽虛所致。久不已,令人羸瘠枯瘦,心氣不足,亡津液故也。(《病源論》)(按:此出《虛勞諸候》中。更有大病後虛汗候、風虛汗出候,今不錄。)

《難經》云:心之液為汗。凡自汗出者,皆心之所主也。更有盜汗一證,睡著而汗自出,亦由心虛所致。(《濟生》)

自汗盜汗俱屬陰虛,成無己因《金匱要略》敘雜病云:平人脈虛弱微細,善盜汗。又以《巢氏病源》以虛勞之人,盜汗有陽虛所致。因即謂雜病之盜汗,悉由於陽虛也。且以《金匱要略》言之,脈虛弱者乃陽氣之虛,細弱者乃陰氣之虛,何獨舉陽而遺其陰,亦智士之一失也。然虛勞之病,或得於大病後,陰氣未復,遺熱尚留。或得之勞役七情色欲之火,衰耗陰精。或得之飲食藥味,積成內熱。皆有以傷損陰血,衰憊陰氣。陰氣既虛,不能配陽,於是陽氣內蒸,外為盜汗,灼而不已,陽能久存而不破散乎。(《準繩》)

自汗陽虛,古今之定論,但真陰衰弱,亦令自汗。蓋陰虛則火動乘於陰位,陰精被火煎熬而出,猶干竹而以火然之,亦有油也。不可概用參、朮、黃耆與桂枝斂之,但補其陰,則火自潛伏而汗自止矣,當兼以脈候辨之。(《錦囊》)

自汗盜汗有陽虛陰虛之別(二證俱有陰陽)自汗屬氣虛,屬濕與熱。盜汗屬血虛陰虛。(《丹溪纂要》)

白話文:

汗證

脈象觀察方面,診脈時發現寸口脈搏微弱的,是陽氣不足,導致多汗的脈象。(《病源論》)

脈象微弱且澀滯,或濡弱虛弱,都屬於自汗。(《濟生》)

自汗的脈象浮而虛弱,或澀或濡。(《崔氏脈訣》)

總體來說,自汗的脈象必定微弱;盜汗的脈象必定細小而澀滯。微弱的脈象主陽氣衰弱,細小的脈象主陰氣不足,王氏的論述,難道會錯嗎?(《痰火點雪》)(按:王氏之說需考證。)

白天自汗,晚上盜汗的,肯定是陰陽兩虛。但是如果脈象洪大虛弱緩慢而不數的,則陰虛不甚嚴重,胃氣尚存。如果脈象細小頻數無力,則陰精虧損,陽氣衰敗,即使是扁鵲再世,也無可奈何了。(《痰火點雪》)

汗證成因總論,自汗大多是因為傷風受暑,以及喜怒驚恐、房事過度勞累等原因造成的。無論清醒或昏睡,汗液不斷自行流出的,叫做自汗。睡著了出汗的,叫做盜汗,也叫寢汗。因運動而出汗,例如飲食勞累、負重遠行、快速奔跑等情況下出汗,則不是自汗。人體的氣血,就像陰陽的水火一樣,平衡則安寧,失衡則生病。陰虛則陽氣必然亢盛,所以發熱並自汗,如同水燒開了自然湧出。陽虛則陰氣必然亢盛,所以發厥並自汗,如同水滿了自然溢出。考究其原因,風寒暑濕等外邪屬於外因,喜怒驚恐屬於內因,房事過度勞累則不屬內外,道理非常清楚。像一些疾病,例如關節疼痛、腸癰、腳氣、產後等,都會伴隨自汗。治療時應追究其病因,不可混淆。就像《經脈別論》中記載的,汗液從哪裡排出,最初並非自汗證,這一點不可不知。(《三因》)

自汗盜汗都因陽虛屬心,所有陽氣主司人體外表的皮膚和肌肉組織。如果陽氣偏虛,則津液外泄,就會出汗。汗多則損傷心臟,因為心液化為汗液。(《病源論》)(按:此節出自《虛勞諸候》中。還有大病後的虛汗、風虛汗出等症狀,這裡就不記錄了。)

《難經》說:心液化為汗。所有自汗都是心臟所主司的。還有盜汗這一症狀,睡著了汗液自行流出,也是因為心虛所致。(《濟生》)

自汗盜汗都屬於陰虛,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雜病時說:正常人的脈象虛弱微細,容易盜汗。又根據《巢氏病源》,虛勞的人盜汗是陽虛所致。因此,認為雜病導致的盜汗,都是因為陽虛。然而,《金匱要略》中說,脈象虛弱是陽氣虛弱,脈象細弱是陰氣虛弱,為何只提及陽虛而忽略陰虛,這也是智者的一個失誤。然而,虛勞之病,可能是大病之後,陰氣未恢復,餘熱尚存;也可能是因勞役、七情、房事、縱慾等消耗陰精;也可能是飲食藥物積聚內熱,這些都會損傷陰血,耗損陰氣。陰氣虛弱,不能制約陽氣,於是陽氣內蒸,外現為盜汗,灼熱不止,陽氣又怎麼能持久存在而不散失呢?(《準繩》)

自汗屬陽虛,這是古今的定論,但是真陰衰弱,也會導致自汗。因為陰虛則陽氣亢盛,陰精被陽氣煎熬而排出,就像用火燒乾竹子,也會出油一樣。不能一概而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和桂枝來收斂汗液,只要補益陰液,陽氣自然潛伏,汗液自然停止,應該結合脈象來辨證。(《錦囊》)

自汗盜汗有陽虛陰虛之分(兩種情況都有陰陽),自汗屬於氣虛,也跟濕邪和熱邪有關。盜汗屬於血虛陰虛。(《丹溪纂要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