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184)

回本書目錄

內因類 (184)

1. 惡寒發熱

上件㕮咀,都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,空心食前。(同上)

瀉血湯,治發熱晝少而夜多,太陽經中尤甚,晝病則在氣,夜病則在血,是足太陽膀胱血中浮熱,微有氣也。既病人大小便如常,知邪氣不在臟腑,是無里證也。外無惡寒,知邪氣不在表也。有時而發,有時而止,知邪氣不在表、不在裡,知在經絡也。夜發多而晝發少,是邪氣下陷之深也。此雜證,當從熱入血室而論之。

生地黃(酒洗炒),熟地黃,蒲黃,丹參(酒炒),當歸(酒洗去土),漢防己(酒洗炒),柴胡(去蘆),甘草梢(炙),羌活(以上各一兩),桃仁(去皮三錢湯浸)

上為粗末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去渣,空心溫服。(《蘭室》)

加味逍遙散,治有一等郁證似瘧者,其寒熱與正瘧無異,但其人口苦,嘔吐清水或苦水,面青脅痛,耳鳴脈澀。

柴胡,芍藥,丹皮,陳皮,茯神,當歸,白朮,貝母(各一錢),薄荷(七分),黃連(五分,每一兩,用吳茱萸二錢,水拌炒焦色合用。)(《醫通》)(按:此方專於解熱,故次於此。原文無加味字,今據《觀聚方》補入。)

白話文:

惡寒發熱

將上述藥材稍微搗碎,全部算作一服藥。用水兩碗,煎煮至剩下一碗,濾掉藥渣後溫熱服用,在空腹、吃飯前服用。(與前述方法相同)

瀉血湯,治療發熱的症狀是白天輕微而晚上加重,特別是太陽經脈(足太陽膀胱經)的發熱更為明顯。白天發病,病邪在氣分;晚上發病,病邪在血分,這是足太陽膀胱經血中的浮熱,帶有輕微的氣分症狀。既然病人大小便正常,就知道邪氣不在臟腑,所以不是裡證。沒有惡寒的症狀,就知道邪氣不在體表。發熱有時發作,有時停止,就知道邪氣不在體表,也不在裡,而是在經絡之中。晚上發熱多,白天發熱少,這是邪氣下陷較深的表現。這種複雜的病症,應當從熱邪進入血室的角度來論治。

藥材組成:生地黃(用酒洗過再炒過)、熟地黃、蒲黃、丹參(用酒炒過)、當歸(用酒洗過去除泥土)、漢防己(用酒洗過再炒過)、柴胡(去除蘆頭)、甘草梢(炙過)、羌活(以上各一兩),桃仁(去除外皮,用三錢,用熱水浸泡)。
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剩下一碗,濾掉藥渣後,在空腹時溫熱服用。(出自《蘭室》)

加味逍遙散,治療一種像是瘧疾的鬱證,其寒熱的表現與真正的瘧疾沒有不同,但是病人會口苦,嘔吐清水或苦水,臉色發青,脅肋疼痛,耳鳴,脈搏澀滯。

藥材組成:柴胡、芍藥、丹皮、陳皮、茯神、當歸、白朮、貝母(各一錢)、薄荷(七分)、黃連(五分,每一兩黃連,用吳茱萸二錢,用水拌勻炒至焦黃色後一起使用)。(出自《醫通》)(按:這個方子專門用來退熱,所以排在這個方子的後面。原文沒有“加味”二字,現在根據《觀聚方》補上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