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182)

回本書目錄

內因類 (182)

1. 惡寒發熱

陰虛,謂腎水虛也。火性本上炎而外現,得水以制之,則離交於坎,龍潛於淵,內蘊而為神明,下濟而成交泰。若陰虧水虛,則柴干火烈而焚灼為災矣(或由色欲損精,或由瀉利亡陰,或由燥熱傷液,皆能致之也)。此之火炎,乃由水虛所致,與陽亢而陰未虧者不同。證見口乾體瘦,食少懶倦,頭痛時作時止,遺精盜汗,骨蒸肉爍,唇紅顴赤,咳嗽痰血,久成癆瘵。治宜甘潤之劑,滋水以制火。

若誤用苦寒,則火被寒鬱,其怒發愈烈矣。血虛發熱,或由吐衄便血,或由產後崩漏一切失血所致,證見煩躁,面目黑,渴飲不止。證類白虎,惟脈不長不實,浮大而重按全無為異耳,誤服白虎必危,治宜滋陰補血。若陽並虛,兼用氣藥,血脫補氣,陽生陰自長也。(《醫碥》)

陽虛發熱(寒極似熱),內傷發熱,是陽氣自傷,不能升達,降下陰分而為內熱,乃陽虛也。故其脈大而無力,屬肺脾。(《雜著》)

勞倦發熱者,積勞成倦,陽氣下陷,則虛熱內生也。其證身熱心煩,頭痛惡寒,懶言惡食,脈洪大而空,狀類傷寒。切戒汗下,但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,得微汗則已。非正發汗,乃陰陽氣和,自然汗出也。(《金匱翼》)(按:此本於東垣。)

璜溪隱者治一人得熱病,雖祁寒,四肢亦以水浸手,握冰輪轉。眾以為熱。曰:此寒極似熱,非真熱也。治以附子辛熱之劑而愈。(《大還》)

陽亢發熱(火鬱),陰陽水火,原自和平,不熱不寒,是謂正氣,一有乖違,不無偏勝。經曰陽勝則熱,此為亢陽之火,證見煩渴燥結,小便赤澀,六脈洪數,治宜寒涼(有因濃酒厚味蘊釀而成者,有炎令燥氣感觸而致者,有五志過極心火亢暴者)。(《醫碥》)

惡熱固為陰氣之虛,而胃中有實火者,亦有惡熱之證。予每見夫多酒厚味之人,飲食喜冷,厚衣則煩,此由熱邪內積於胃之所致也。(《統旨》)

若忽然暴熱,又無表證,脈數有力,是火鬱。(《六要》)

肝氣鬱熱,恚怒不發,止自摧抑,則肝氣不宣,鬱而成熱,婦人最多此證。證見胸脅脹痛,或飧泄面青,手足冷,太息不樂,脈沉弦。木鬱則達之,宜逍遙散。(《醫碥》)

腫毒熱(勞發)若脈弦數或緊,頭身俱痛而一處痛甚者,是腫毒熱。(《六要》)

勞發,其人元氣寡弱,素有痰火,結核於胯縫或腋下或臂膊上,略有動作勞傷,則一時硬腫疼痛,兼寒作熱,狀似傷寒,其脈弦數無力。若腿縫有核腫者,俗呼為腿勞發。若腋下有核及臂膊有核腫者,有無核而作寒熱者,此皆謂勞發證也。蓋因氣血虛弱,勞役所致。斯勞發之名,乃世俗傳襲之言耳,非正病名也。

不可汗,不可下,但宜補血養氣,滋陰降火,清痰和解之劑,其病自瘳矣。待候周時,輕者則不服藥,自然微汗而解也。(《嶺南衛生方·附錄》)(按:原舉發熱八證,痰證、食積、虛煩、腳氣、瘡毒、瘀血、勞發、痘疹是。又《雜著》曰:南方人稱發熱為勞發。蓋謂勞苦而發熱,乃名同而實異。

白話文:

惡寒發熱

陰虛發熱:

陰虛,指腎水虛弱。火的特性本來是向上燃燒,向外發散,但如果有水來制衡,火就會歸於下方,像龍潛藏在深淵一樣,內斂而成為神明,下行而與陰氣交合,形成平和的狀態。如果陰液虧損,腎水虛弱,就會像乾燥的木柴一樣引發猛烈的火勢,焚燒一切,造成災禍(可能是因為性慾過度耗損精液,或是腹瀉過度導致陰液流失,或是因為燥熱損傷體液等原因導致)。這種火熱是因為腎水虧損引起的,與陽氣過盛而陰液未虧損的情況不同。症狀表現為口乾舌燥、身體消瘦、食慾不振、精神疲憊、頭痛時好時壞、遺精盜汗、骨蒸潮熱、肌肉消瘦、嘴唇紅潤、臉頰發紅、咳嗽有痰或咳血,久而久之會形成癆病。治療上應該使用甘甜滋潤的藥物,滋養腎水來抑制火熱。

如果錯誤地使用苦寒的藥物,反而會使火被寒氣鬱積,火勢會更加猛烈。

血虛發熱:

血虛發熱,可能是因為吐血、流鼻血、大便出血,或是產後大出血等各種失血原因導致。症狀表現為煩躁不安、臉色發黑、口渴不斷飲水。這種症狀類似白虎湯證,但脈象不是洪大有力,而是浮大但按下去卻沒有力量。如果誤用白虎湯治療就會有危險,應該使用滋陰補血的藥物。如果同時有陽虛的症狀,可以同時使用補氣的藥物。補血的時候兼顧補氣,陽氣生發,陰氣自然也會增長。

陽虛發熱:(寒極似熱)

內傷發熱,是因為陽氣虛弱,無法向上升發,反而下降到陰分,形成體內虛熱,這屬於陽虛。所以脈象會呈現洪大而無力,主要與肺和脾的功能有關。

勞倦發熱:

因為長期勞累導致身體疲憊,陽氣下陷,體內產生虛熱。症狀表現為身體發熱、心煩意亂、頭痛怕冷、精神疲憊、食慾不佳,脈象洪大而空虛,看起來像傷寒。切記不可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,只要服用補中益氣湯一兩劑,身體微微出汗就會好轉。這不是刻意發汗,而是陰陽之氣調和,身體自然會出汗。

曾有醫生治療一個發熱的病人,雖然天氣寒冷,病人的四肢卻要泡在水裡,手中還握著冰塊轉動。大家都以為是熱症,醫生卻說:這是寒冷到極點而呈現的假熱現象,不是真的熱。後來用附子等辛熱的藥物治療痊癒。

陽亢發熱:(火鬱)

陰陽水火原本應該是平衡的,不熱也不寒,這才是正常的狀態。一旦出現偏差,就會有偏盛的情況。正如經書所說,陽氣過盛就會產生熱,這屬於亢盛的陽火。症狀表現為煩躁口渴、大便乾燥、小便赤澀,脈象洪大而數。治療上應該使用寒涼的藥物(有些是因為長期飲酒和食用肥膩食物導致,有些是因為感受燥熱的氣候,有些是因為情緒過度波動導致心火旺盛)。

胃中實火導致的發熱:

雖然怕熱通常是陰氣虛弱的表現,但胃中有實火的人也可能出現怕熱的症狀。我經常看到那些嗜酒和喜歡吃肥膩食物的人,飲食喜歡冰冷的食物,穿厚衣服就會感到煩躁,這是因為熱邪積聚在胃中造成的。

突然出現的暴熱:

如果突然出現高熱,沒有表證,脈象數而有力,這屬於火鬱。

肝氣鬱結化熱:

因為生氣而不能發洩,反過來壓抑自己,會導致肝氣不暢,鬱積而化為熱,婦女最容易出現這種情況。症狀表現為胸脅脹痛,或是腹瀉,臉色發青,手腳冰冷,經常嘆氣,情緒低落,脈象沉弦。應該疏肝解鬱,可以使用逍遙散來治療。

腫毒發熱:(勞累導致的)

如果脈象弦數或緊,頭部和身體都疼痛,而且有一個地方疼痛特別明顯,這屬於腫毒發熱。

勞發:

患者本身元氣虛弱,體內有痰火,在胯下、腋下或手臂上長有腫塊,稍微勞累就會出現腫塊變硬、疼痛,同時有寒戰和發熱的症狀,看起來像傷寒。脈象弦數而無力。如果大腿根部有腫塊,俗稱腿勞發;腋下或手臂有腫塊,或者沒有腫塊但有寒熱症狀,都屬於勞發。這是因為氣血虛弱,勞累過度所致。勞發這個名稱只是世俗的說法,並不是真正的病名。

治療上不可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,應該使用補血益氣、滋陰降火、清痰和解的藥物,病情自然會好轉。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,輕微的患者甚至不用服藥,身體自然會微微出汗而痊癒。

補充說明:

書中舉例發熱有八種情況,包括痰證、食積、虛煩、腳氣、瘡毒、瘀血、勞發、痘疹等。《雜著》中也提到:南方人稱發熱為勞發,意思是說因為勞累過度而發熱,雖然名稱相同,但實際上病因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