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181)

回本書目錄

內因類 (181)

1. 惡寒發熱

發熱所起,陰不足則陽偏,陽偏則發熱。若熱從背起,或從手足,漸漸遍身,口舌乾燥,思欲引水,時時躁悶。此由陰氣虧少,少水不能滅盛火,蓋諸陽起四末,循行於背,陰不能斂陽,所以發熱,或晝發而夜寧,或夜發而至旦即輕,其脈虛疾而小(按:原處芍藥黃耆湯,用芍藥、黃耆、甘草、青蒿)。熱從腹起,上循胸腋,繞頸額,初似溫溫,漸至大熱,發作無時,遇飢愈劇,中脘不利,善食而瘦,面色蒼,肌肉不澤,口唇乾燥。此由脾氣素弱,曾於他病瘥後,誤投熱藥,入於脾,脾熱則消穀引食,善消肌肉,其脈濡弱而疾(按:原處參橘丸,用橘皮、麥門、人參)。熱自腹中,或從背膂,漸漸蒸熱,日晡則劇,至夜漸退,或寐而汗出,小便或赤,或白而濁,甚則頻數尿精,夜夢鬼交,日漸羸瘦。此由思慮太過,心氣耗弱,陽氣流散,精神不收,及陰無所使,治屬虛勞(按:原處大建中湯)。若自腰以上發熱,極則汗出,出已則涼,移時如故,復加昏冒,腹中膨滿,其氣上攻,時時咳嗽,嗽引脅下牽痛,睡中驚悸,其脈弦急帶疾。此由外寒搏客,內冷相合,寒則氣收,而水液聚而不行,內化成飲,醫以熱藥攻寒,寒未已而復增客熱,陰寒內閉,拒陽於外而不得入,逼陽上行,發而為熱,散而為汗,汗多亡陽,心氣內虛,故令驚悸,治屬飲家,溫而利之。若熱起骨間煩疼,手足時時微冷,旦起體涼,日晚即發,背膂牽急,或骨節凸起,足膝酸弱。此由邪熱加陰,蓄留骨髓,髓得熱則稀,髓稀則骨中空虛,陽入於陰,陰虛則水少,脂液乾枯,熱蒸骨軟而凸,其脈沉細,治屬骨蒸。若自胸以上至頭髮熱,口鼻氣塞,時如煙燻,目澀,咽燥口乾,唾如凝脂,時咳毛竦,大便不利,小便赤黃。此由肺氣不調,邪熱乘客,上焦不降,其脈疾大。先與桔梗湯,熱不退,與五味子湯。(《雞峰》)(按:桔梗湯,用桔、參、甘、麥門、小麥。五味子湯,用柴、半、五味、芩、茯、薑、棗。考以上所說,蓋不是《指迷方》文。)

陰虛發熱,榮衛不調,陰陽痞隔。若陽氣虛,陰氣盛,則生寒冷之病。今陰氣虛,陽氣實,故身體五臟皆生熱,其狀翕翕而熱,唇口乾,小便赤也。(《病源論》)

經曰:陰虛而發熱(按:《調經論》曰:陰虛則內熱。蓋丹溪誤憶也)。夫陽在外為陰之衛,陰在內為陽之守。精神外馳,嗜欲無節,陰氣耗散,陽無所附,遂致浮散於肌表之間而惡熱也。實非有熱,當作陰虛治之,而用補養之法可也。(《格致餘論》)

陰虛發熱證,難治。(《丹溪》)

陰虛發熱,是陰血自傷,不能制火,陽氣升騰而為內熱,乃陽旺也。故其脈數而無力,屬心腎。經曰:脈大而無力,為陽虛,脈數而無力,為陰虛。(《雜著》)

白話文:

發熱的原因

如果發熱是因為體內陰液不足,導致陽氣偏盛,陽氣偏盛就會發熱。如果熱從背部開始,或從手腳開始,慢慢蔓延全身,口舌乾燥,想喝水,時常感到煩躁悶熱。這是因為體內陰氣虧虛,少量陰液無法壓制過旺的陽火。陽氣在四肢末端產生,沿著背部運行,陰液無法收斂陽氣,所以發熱。這種情況可能白天發熱而晚上安靜,或者晚上發熱到早晨才減輕,脈象虛弱、快速而細小。

如果熱從腹部開始,沿著胸部、腋下、繞到頸部和額頭,剛開始感覺溫溫的,慢慢變得高熱,發作時間不固定,肚子餓的時候更嚴重,中脘(胃部)不舒服,吃得多卻消瘦,臉色蒼白,肌肉沒有光澤,嘴唇乾燥。這是因為脾氣本來就虛弱,之前生病後,誤用了熱性藥物,導致熱邪進入脾臟。脾臟有熱就會加速消化,吃得多,肌肉也快速消耗,脈象濡軟、虛弱而快速。

如果熱從腹部或者背脊開始,慢慢感到蒸熱,到下午更加嚴重,晚上逐漸減退,有時睡覺會出汗,小便可能發紅,或者白濁,嚴重的話會頻繁小便、遺精,晚上做夢時會覺得與鬼魂交合,身體逐漸消瘦。這是因為思慮過度,心氣耗損,陽氣散亂,精神無法收攝,導致陰液無法有效控制陽氣,這種情況屬於虛勞。

如果發熱從腰部以上開始,熱到極點時會出汗,出汗後會覺得涼爽,過一會兒又恢復發熱,並且感到頭暈,腹部脹滿,氣向上衝,時常咳嗽,咳嗽時會牽引到脅肋疼痛,睡覺時容易驚醒,脈象弦急而快。這是因為外來的寒邪與體內虛寒結合,寒氣會使氣收縮,導致體內水液停滯不行,形成痰飲。醫生用熱性藥物來驅寒,但寒邪沒去除反而增加了外來的熱邪,導致陰寒內閉,阻擋陽氣進入體內,陽氣被迫向上發散,就發熱、出汗,大量出汗會耗損陽氣,導致心氣虛弱,所以容易驚悸,這種情況屬於痰飲,治療應該用溫陽利水的方法。

如果發熱從骨頭深處開始,感到煩躁疼痛,手腳有時微微發冷,早上身體涼爽,傍晚開始發熱,背脊感到牽拉緊繃,或者關節突出,腿腳酸軟無力。這是因為邪熱與陰液結合,積蓄在骨髓中。骨髓受熱會變得稀薄,骨髓稀薄導致骨頭空虛,陽氣侵入陰液,陰液虧虛就會導致體內水分減少,導致脂肪乾枯,熱氣蒸騰使得骨頭變軟而突出,脈象沉細,這種情況屬於骨蒸。

如果發熱從胸部以上到頭髮,感覺口鼻像被煙燻一樣,眼睛澀痛,咽喉乾燥,口乾舌燥,吐的口水像凝固的油脂,時常咳嗽,汗毛豎立,大便不通暢,小便發紅。這是因為肺氣失調,邪熱侵入,導致上焦之氣無法下降,脈象快速而有力。先用桔梗湯治療,如果發熱不退,再用五味子湯。

陰虛發熱

陰陽失調,導致榮衛(經脈)不和,陰陽之間出現阻隔。如果陽氣虛弱,陰氣旺盛,就會產生寒冷之病。現在陰氣虛弱,陽氣偏盛,所以身體和五臟都會發熱,感覺身體發熱,嘴唇乾燥,小便發紅。

陰虛發熱的觀點

《內經》說:陰虛就會發熱。陽氣在外是陰液的防禦,陰液在內是陽氣的守護。如果精神外散,嗜欲無度,陰氣就會耗散,陽氣失去依附,就會浮散在肌肉表面,導致怕熱。這不是真的有熱,應該當作陰虛來治療,使用補養的方法就可以。

陰虛發熱這種病症很難治療。

陰虛發熱是因為陰血自我耗損,無法制約陽火,導致陽氣升騰而產生內熱,這實際上是陽氣偏旺。所以這種情況的脈象是快速但無力,病位在心腎。醫書說:脈象大而無力是陽虛,脈象快速而無力是陰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