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178)
內因類 (178)
1. 惡寒發熱
其有晝夜俱熱甚者,為重陽無陰;晝夜俱寒甚者,為重陰無陽;晝寒夜熱者,為陰陽交錯也。其有久病虛弱,無分晝夜,作止不時者,以正氣不能支持,而陰陽相乘,勝復無常也。(若壯實人初病見此,又為邪正相攻,不時擾動之故,觀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,初無定期,可見矣。)(《醫碥》)
晝熱夜靜,是陽邪(即熱邪)自旺於陽分也(陽分者表也,腑也,氣也。陽邪在陽分,遇陽時,故熱作);晝靜夜熱,是陽邪下陷於陰分也(觀熱入血室證日輕夜重,可見)。晝夜俱熱煩躁,是重陽無陰,當亟瀉其陽,峻補其陰。(同上)
丹溪論晝夜發熱,晝重夜輕,口中無味,為陽虛;午後發熱,夜半則止,口中知味,為陰虛。陽全陰半,陽得以兼陰,陰不得以兼陽也。至於或晝或夜,或作或止,不時而發者,此脾胃氣血俱虛,大氣不寧之證,不可拘於晝夜之候也。陽虛責在胃,陰虛責在腎。蓋飢飽傷胃,勞役則兼傷脾,陽氣虛矣。房勞傷腎,竭力則傷肝,陰血虧矣。(《醫通》)
熱多在於午後夜分,羸瘦脈數弦,屬陰虛,久則為骨蒸。以腎主骨,腎陰虛極,相火獨熾而然也。(《六要》)
寒熱有外傷內傷之別,外傷寒邪之證,與飲食失節,勞役形質之病,及內傷飲食,俱有寒熱。舉世盡將內傷飲食失節勞役不足之病,作外傷寒邪表實有餘之證,反瀉其表,枉死者豈勝言哉,皆由不別其寒熱耳,今細為分解之。外傷寒邪,發熱惡寒,寒熱並作,其熱也翕翕發熱,又謂之拂拂發熱。發於皮毛之上,如羽毛之拂,明其熱在表也,是寒邪犯高之高者也。皮膚毛腠者,陽之分也,是衛之元氣所滋養之分也,以寒邪乘之,郁遏陽分,陽不得伸,故發熱也。其面赤,鼻氣壅塞不通,心中煩悶,稍似袒裸,露其皮膚,已不能禁其寒矣。其表上虛熱,止此而已。其惡寒也,雖重衣下幕,逼近烈火,終不能御其寒,一時一日,增加愈甚,必待傳入里作下證乃罷,其寒熱齊作,無有間斷也。其內傷飲食不節,或勞役所傷,亦有頭痛項強腰痛,與太陽表證微有相似,余皆不同,論中辨之矣。內傷不足之病,表上無陽,不能禁風寒也,此則常常有之,其躁熱發於腎間者,間而有之,與外中寒邪,略不相似。其惡風寒也,蓋脾胃不足,榮氣下流而乘腎肝、此痿厥氣逆之漸也。若胃氣平常,飲食入胃,其榮氣上行,以輸於心肺,以滋養上焦之皮膚腠理之元氣也。既下流,其心肺無所稟受,皮膚間無陽,失其榮衛之外護,故陽分皮毛之間虛弱,但見風見寒,或居陰寒處,無日陽處,便惡之也。此常常有之,無間斷者也。但避風寒及溫暖處,或添衣被溫養其皮膚,所惡風寒,便不見矣。是熱也,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,乃腎間受脾胃下流之濕氣,閉塞其下,致陰火上衝,作蒸蒸而躁熱,上徹頭頂,旁徹皮毛,渾身躁熱作,須待袒衣露居近寒涼處即已,或極熱而汗出亦解。彼外傷惡寒發熱,豈有汗出者乎,若得汗則病愈矣。以此辨之,豈不如黑白之易見乎。(《辨惑論》)
白話文:
發熱與畏寒
如果發熱的情況無論白天或夜晚都很嚴重,這是「重陽無陰」的表現,也就是體內陽氣過盛而陰液不足;如果畏寒的情況無論白天或夜晚都很嚴重,這是「重陰無陽」的表現,也就是體內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;如果白天畏寒而夜晚發熱,這是陰陽交錯的表現。
如果是久病體虛的人,發熱或畏寒沒有固定的時間,時好時壞,這是因為體內的正氣不足以維持平衡,導致陰陽互相影響,勝負變化無常。(如果體格強壯的人剛生病就出現這種情況,那可能是邪氣和正氣互相攻擊,導致身體不穩定的緣故,就像傷寒病中的少陽證,會出現時寒時熱,沒有一定的規律。)
白天發熱而晚上平靜,這是陽邪(也就是熱邪)在陽氣旺盛的地方作祟(所謂陽分,指的是身體的表面、腑臟和氣的層面。陽邪在陽分,遇到陽氣旺盛的時間,就會發熱);白天平靜而晚上發熱,這是陽邪向下陷落到陰分(可以參考熱邪侵入血室的病症,白天輕微而晚上加重)。如果白天夜晚都發熱煩躁,這是「重陽無陰」,應該立即瀉掉過盛的陽氣,並大力補充不足的陰液。
朱丹溪認為,發熱的情況白天重晚上輕,並且口中沒有味道,這是陽虛;如果發熱的情況是午後發生,半夜停止,並且口中可以品嘗到味道,這是陰虛。陽氣佔據了全部,而陰液只佔據一半,陽氣可以兼顧到陰液,而陰液無法兼顧到陽氣。至於發熱或畏寒,不論白天或夜晚,時有時無,沒有固定規律,這是脾胃氣血都虛弱,體內的氣不穩定的表現,不能只根據白天或夜晚來判斷。陽虛的問題出在胃,陰虛的問題出在腎。因為飲食不節制會損傷胃,勞累過度會同時損傷脾,導致陽氣虛弱。房事過度會損傷腎,用力過度會損傷肝,導致陰血虧損。
發熱多在午後或夜間,身體瘦弱,脈搏細而快,這屬於陰虛,時間久了會發展成骨蒸(感覺骨頭內部發熱)。因為腎主管骨骼,當腎陰虛損到極點時,體內的相火就會獨自旺盛而導致發熱。
寒熱的區別
寒熱有外傷和內傷之分。外感寒邪會導致寒熱的病症,飲食不節制、過度勞累和內傷飲食也會導致寒熱的病症。世人常常把內傷飲食不節制、過度勞累等導致的疾病,當成外感寒邪的表證實證,反而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,因此枉死的人不計其數,這都是因為沒有區分清楚寒熱的緣故。現在就來仔細分析一下:
外感寒邪,會發熱並且畏寒,寒熱同時發生。發熱的感覺是身體微微發熱,就像羽毛輕拂皮膚一樣。這種熱從皮膚表面發出來,可以知道熱在身體的表面,這是寒邪侵犯陽氣旺盛的地方。皮膚和毛孔是陽氣的分布之處,是衛氣所滋養的地方,寒邪侵入會使陽氣鬱積而無法伸展,所以就會發熱。患者的臉會發紅,鼻子會堵塞不通,心中煩悶,稍微裸露皮膚就會感覺更加畏寒。這種表面的虛熱,就是這種情況。而畏寒的感覺,即使穿很多衣服、拉上帳幕、靠近火爐,也無法驅散寒冷,而且這種情況會越來越嚴重,一定要等到寒邪侵入身體內部引起其他病症才會停止。寒熱同時出現,不會有間斷。
內傷飲食不節制或勞累過度,也會出現頭痛、脖子僵硬、腰痛等症狀,這些症狀與太陽表證有些相似,但其他方面都不相同,在相關的論述中會加以辨別。內傷不足的病症,表面沒有陽氣,所以不能抵禦風寒,這種情況經常發生。而發熱的感覺如果是在腎臟之間出現,則是偶爾發生,與外感寒邪引起的發熱有明顯不同。之所以會畏懼風寒,是因為脾胃虛弱,導致精氣下流而侵犯腎和肝,這是痿厥、氣逆等病症的開始。如果胃氣正常,飲食進入胃之後,精氣會向上運行,輸送到心肺,滋養上焦的皮膚和毛孔。一旦精氣下流,心肺得不到滋養,皮膚表面就會缺少陽氣的保護,所以就會虛弱,只要遇到風寒或處於陰冷潮濕的環境,就會感到畏寒。這種情況經常發生,不會有間斷。只要避開風寒,待在溫暖的地方,或多穿衣服保暖,畏寒的感覺就會消失。這種發熱,不是外感寒邪引起的皮膚表面發熱,而是因為腎臟受到脾胃下流的濕氣影響,導致氣機鬱結,陰火上衝,形成蒸蒸發熱的感覺,熱會向上直衝頭頂,向外散發到皮膚,使全身感到燥熱,必須裸露身體,處於寒涼環境才能緩解,或者大量出汗後也會緩解。外感寒邪導致的發熱畏寒,是不會出汗的,如果出汗反而會痊癒。如此區分,不是像黑白那樣容易辨別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