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177)
內因類 (177)
1. 惡寒發熱
惡寒發熱,亦是病證,不必有一病,然亦不必無一病。東垣以降,其說頗繁,迄至明人,愈精愈鑿,遂失之支離,眩惑後學。今摘其明約易知者,余不具錄。但此所舉,皆是屬內因者。如外感寒熱,既載在《傷寒》等各篇,仍不復及。
總說,人之寒熱往來者,其病何也?此乃陰陽相勝也。陽不足,則先寒後熱;陰不足,則先熱後寒。又上盛則發熱,下盛則發寒。皮寒而燥者,陽不足;皮熱而燥者,陰不足。皮寒而寒者,陰盛也;皮熱而熱者,陽盛也。熱發於下,則陰中之陽邪也;熱發於上。則陽中之陽邪也。寒起於上,則陽中之陰邪也;寒起於下,則陰中之陰邪也。寒而頰赤多言者,陽中之陰邪也(按:寒而頰赤上,疑脫「熱而頰赤多言者,陽中之陽邪也,」十三字)。熱而面青多言者,陰中之陽邪也;寒而面青多言者,陰中之陰邪也。若不言者,不可治也。陰中之陰中者,一生九死;陽中之陽中者,九生一死。陰病難治,陽病易醫。(《中藏》)
營衛受氣於中,中有所阻,則營虛發熱,衛虛惡寒,故氣血飲食痰皆能為寒熱者,質此。(《醫津一筏》)
寒熱往來,夫寒氣並於陰則發寒,陽氣並於陽則發熱,陰陽二氣,虛實不調,故邪氣更作寒熱往來也。脈緊而數,寒熱俱發,必當上乃愈(按:此三句本出《脈經》,「上」字彼作「下」,宜從)。脈急如弦者(按:「如」當與「而」通),邪入陽明。(《病源論》)
往來寒熱有期者,瘧也;無期者,諸病也。有傷寒邪在少陽,及婦人病傷寒熱入血室,而往來寒熱者。有衰弱人,陰陽之氣並虛,相為勝復而往來(詳《傷寒·平脈篇》「病有灑淅惡寒」條中),病後產後多有之。有鬱抑而致者,如寡婦尼姑,獨陰無陽,欲火熾於中,則內熱;不得遂而氣鬱於裡,不外達,則表寒;久之鬱熱得伸,則表熱是也。有宿食結滯者,輕則消導,重則下之。
(《醫碥》)
寒熱有晝夜之分,《金匱大要論》云:夜發寒者從,夜發熱者逆;晝發熱者從,晝發寒者逆。從逆之兆,亦在乎審明。(《中藏》)
夜寒者,陰氣(即寒邪)旺於陰分(為里,為臟,為血);晝寒者,陰邪加於陽分;晝夜俱寒者,重陰也。(與《發熱篇》熱分晝夜條對看,更詳味下條自明)。按陽虛則畏寒而惡陰,故旦安而暮亂(至夜則寒也);陰虛則畏熱而惡陽,故夜寧而朝爭(晝則熱也),此正虛之候也。
陽邪實者,遇陽而愈旺,故朝熱而暮輕,陰邪實者,逢陰而更強,故夜寒而晝減,此邪實之候也。陽虛而陰邪乘於陽分,則氣行陽二十五度而病發,故日寒而夜息;陰虛而陽邪陷於陰分(即血分也),則氣行陰二十五度而病發,故夜熱而晝涼(觀瘧疾或日發或夜發,可見矣),此正虛挾邪之候也。
白話文:
惡寒發熱是種病症,不一定代表某一種疾病,但也不代表完全沒有疾病。從東垣(張仲景之後的醫家)以降,關於惡寒發熱的論述十分繁雜,到了明代,更趨於精細嚴密,反而變得支離破碎,讓後學難以理解。這裡只摘錄一些簡明易懂的論述,其他則不再贅述。需要說明的是,以下所述皆屬於內因導致的惡寒發熱,至於外感寒熱,因已在《傷寒雜病論》等書中詳述,故不再重複。
總論:人為什麼會寒熱往來呢?這是因為陰陽失衡導致的。陽氣不足,則先寒後熱;陰氣不足,則先熱後寒。此外,上焦盛則發熱,下焦盛則發寒。皮膚冰冷乾燥,是陽氣不足;皮膚乾燥發熱,是陰氣不足;皮膚冰冷且發冷,是陰盛;皮膚發熱且燥熱,是陽盛。熱從下焦發起,是陰中之陽邪;熱從上焦發起,是陽中之陽邪;寒從上焦發起,是陽中之陰邪;寒從下焦發起,是陰中之陰邪。寒而面頰發紅、說話多的,是陽中之陰邪(注:原文可能缺失“熱而面頰發紅、說話多的,是陽中之陽邪”這句話);熱而面色青白、說話多的,是陰中之陽邪;寒而面色青白、說話多的,是陰中之陰邪;若是不說話的,則難以治療。陰中之陰邪重者,九死一生;陽中之陽邪重者,九生一死。陰虛之症難治,陽虛之症較易治療。(出自《中藏經》)
營衛之氣受阻於中焦,中焦受阻則營氣虛弱導致發熱,衛氣虛弱導致惡寒,所以氣、血、飲食、痰飲都能導致寒熱往來。(出自《醫津一筏》)
寒熱往來:寒邪聚集於陰分則發寒,陽邪聚集於陽分則發熱,陰陽二氣虛實失調,邪氣交替作祟,因此導致寒熱往來。脈象緊而數,寒熱同時發作,必須從上焦治療才能痊癒。(注:此三句出自《脈經》,原文“下”字應更正為“上”)。脈象急促如弦,邪氣侵犯陽明經。(出自《病源論》)
寒熱往來有規律的,是瘧疾;沒有規律的,是其他疾病。傷寒邪氣滯留在少陽經,或婦女傷寒邪氣入侵血室,都會導致寒熱往來。體弱者,陰陽二氣俱虛,互相攻伐導致寒熱往來(詳見《傷寒論·平脈篇》“病有灑淅惡寒”條),產後或病後的人常見此症。鬱怒導致的寒熱往來,例如寡婦、尼姑等,獨陰無陽,慾火中燒,則內熱;慾望無法滿足,氣鬱於內,不能外達,則表寒;久之鬱熱得以宣洩,則表熱。(出自《醫碥》)
寒熱有晝夜之分:《金匱要略》說:夜間發寒,屬於順應自然;夜間發熱,屬於逆亂自然;白天發熱,屬於順應自然;白天發寒,屬於逆亂自然。判斷順應或逆亂的徵兆,需仔細辨明。(出自《中藏經》)
夜間發冷,是陰氣(即寒邪)旺盛於陰分(里,臟腑,血);白天發冷,是寒邪侵犯陽分;晝夜都發冷,是陰氣過盛。(與《發熱篇》中關於晝夜發熱的論述相對照,可更加理解下文)。陽氣虛弱者畏寒惡冷,所以早晨安穩,晚上則不適(晚上發冷);陰氣虛弱者畏熱惡熱,所以晚上安穩,白天則不適(白天發熱),這是正氣虛弱的表現。
陽邪實者,遇到陽氣則更加旺盛,所以早晨發熱晚上減輕;陰邪實者,遇到陰氣則更加旺盛,所以晚上發冷白天減輕,這是邪氣盛實的表現。陽虛而陰邪侵犯陽分,則陽氣運行到二十五度時發病,所以白天發冷晚上好轉;陰虛而陽邪入侵陰分(即血分),則陰氣運行到二十五度時發病,所以晚上發熱白天好轉(觀察瘧疾發作的時間,可以印證這一點),這是正氣虛弱而夾雜邪氣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