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174)

回本書目錄

內因類 (174)

1. 痼冷積熱

痼冷治法,療治之法,雖貴乎溫補,不貴乎太剛,惟於滋血養氣中,佐以薑、桂、雄、附為愈。抑古人所謂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,繼此尤當加意焉。若夫執劑剛燥,亟欲陽氣頓回,吾恐腎水易涸,心火獨炎,識者未保其性。(《直指》)

治之須暖下元,兼理脾胃。若又有脾虛而畏寒者,令人咳嗽,又當於咳嗽門求之。(《大成》)

積熱治法,至於諸熱為治,有泛熱,有實熱。泛熱者,荊芥、薄荷、梔子、黃芩等投之,正其所宜。實熱者,非大黃、芒消則不能效。(《得效》)

實火可瀉,黃連解毒之類。虛火可補,參、朮、生甘草之類。鬱火可發,當看何經。小便降火極速。山梔能降火,從小便泄去,其性能屈曲下行,人所不知。氣有餘,便是火。氣從左邊起者,肝火也。氣從臍下起者,陰火也。熱從腳下起入腹者,虛之極也,蓋火起九泉,此病十不救一,治法以四物湯加降火藥服之,以附子末窨湧泉穴。(《丹溪纂要》)

凡熱皆出於心,熱甚則能傷血,或以洗心散、四順清涼飲子之類,此皆前人立論處方。後之學者不可將陰陽虛盛之熱,又有血分氣分之熱,陰盛格陽之熱,一例作積熱證治之,反誤多矣。(《奇效》)

有下虛之人,口燥煩渴,精神短少,懶於動作,此是虛火上炎。當滋腎水,使虛火得安其位,不可一概作實熱施治。(《原病集》)

三焦氣血寒熱治方目,上焦熱,涼膈散、龍腦雞蘇丸(用柴胡、木通、阿膠、蒲黃、麥冬、參、耆、薄荷、生乾地、甘)、洗心散(用朮、芍、麻黃、當歸、荊芥、大黃、甘草)。

中焦熱,調胃承氣湯、瀉脾散(用藿香、山梔、石膏、甘草、防風)、貫眾散(用黃連、貫眾、甘草、駱駝蓬)。

下焦熱,大承氣湯、三才封髓丹(用天門、熟地、人參、黃柏、砂仁、甘草)、滋腎丸(用肉桂、知母、黃柏)。

氣分熱,柴胡飲子(用柴胡、參、芩、歸。芍、甘草、大黃)、白虎湯。

血分熱,桃仁承氣湯、清涼四順飲子。

通治三焦甚熱之氣,三黃丸、黃連解毒湯。

上焦寒,鐵刷湯(用半夏、草蔻、丁香、乾薑、訶子、生薑)、桂附丸(用川烏、黑附、乾薑、赤石脂、川椒、桂)、胡椒理中丸(用胡椒、甘草、款冬、蓽茇、良薑、細辛、陳皮、乾薑、白朮)。

中焦寒,附子理中丸、二氣丹、大建中湯(虛勞中方是)。

下焦寒,八味丸、還少丹(系補元大方)、天真丹(用沉香、巴戟、茴香,萆薢、胡蘆巴、破故紙、杜仲、琥珀、牽牛、官桂)。

氣分寒,桂枝加附子湯、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。

血分寒,巴戟丸(用朮、參、五味、巴戟、茴香、熟地、蓯蓉、覆盆、菟絲、牡蠣、益智、骨碎補、龍骨)、離珠丹(用杜仲、萆薢、訶子、龍骨、破故紙、胡桃、巴戟、砂仁、硃砂)。

白話文:

頑固寒冷的治療方法,治療這種寒冷病症,雖然注重溫補,但不宜過於剛猛,最好在滋養血液和補益氣血的基礎上,輔以生薑、桂枝、雄黃、附子等藥材,效果更佳。這也符合古人所說的「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」的道理,應特別注意。如果過於使用藥性剛燥的藥劑,急於使陽氣恢復,我擔心會耗損腎水,導致心火獨旺,明智的人不會這樣做。(出自《直指》)

治療此類病症,必須溫暖下焦,同時調理脾胃。若同時有脾虛怕冷的症狀,導致咳嗽,應參照咳嗽的相關治療方法。(出自《大成》)

積熱的治療方法,各種熱症的治療,有泛熱和實熱之分。泛熱,可以使用荊芥、薄荷、梔子、黃芩等藥物,正對其病症。實熱,必須使用大黃、芒硝等藥物,才能有效。(出自《得效》)

實火可以用瀉法治療,如黃連解毒湯之類的藥方。虛火可以用補法治療,如人參、白朮、生甘草之類的藥方。鬱火可以用發散的方法治療,需要根據其所屬經絡來處理。小便可以快速地降低火氣。梔子可以降火,並通過小便排出,它的藥性是向下走的,一般人可能不知道。氣如果過盛,就會化為火。如果氣從左邊升起,那是肝火;如果氣從肚臍下方升起,那是陰火。如果熱從腳下升起進入腹部,那是虛弱至極的表現,因為火從最下方的九泉穴升起,這種病十個病人中只有一個能救活。治療方法是用四物湯加上降火的藥材,並將附子末敷在湧泉穴。(出自《丹溪纂要》)

所有熱症都與心有關,熱過盛會損傷血液,可以用洗心散、四順清涼飲子等方劑。這些都是前人留下的理論和方劑。後世的學者不能將陰虛陽盛之熱、血分氣分之熱、陰盛格陽之熱,都當作一般的積熱來治療,這樣反而會犯下很多錯誤。(出自《奇效》)

有些人下焦虛弱,口乾舌燥,煩躁口渴,精神不振,懶於活動,這是虛火上炎的表現。應滋養腎水,使虛火歸於其位,不能一概當作實熱來治療。(出自《原病集》)

三焦氣血寒熱的治療方劑

  • 上焦熱:涼膈散、龍腦雞蘇丸(用柴胡、木通、阿膠、蒲黃、麥冬、人參、黃耆、薄荷、生地、甘草)、洗心散(用白朮、芍藥、麻黃、當歸、荊芥、大黃、甘草)。

  • 中焦熱:調胃承氣湯、瀉脾散(用藿香、梔子、石膏、甘草、防風)、貫眾散(用黃連、貫眾、甘草、駱駝蓬)。

  • 下焦熱:大承氣湯、三才封髓丹(用天門冬、熟地、人參、黃柏、砂仁、甘草)、滋腎丸(用肉桂、知母、黃柏)。

  • 氣分熱:柴胡飲子(用柴胡、人參、黃芩、當歸、芍藥、甘草、大黃)、白虎湯。

  • 血分熱:桃仁承氣湯、清涼四順飲子。

  • 通治三焦嚴重熱症:三黃丸、黃連解毒湯。

  • 上焦寒:鐵刷湯(用半夏、草豆蔻、丁香、乾薑、訶子、生薑)、桂附丸(用川烏、黑附子、乾薑、赤石脂、川椒、桂枝)、胡椒理中丸(用胡椒、甘草、款冬、蓽茇、良薑、細辛、陳皮、乾薑、白朮)。

  • 中焦寒:附子理中丸、二氣丹、大建中湯(虛勞中方)。

  • 下焦寒:八味丸、還少丹(是補元氣的重要方劑)、天真丹(用沉香、巴戟天、茴香,萆薢、胡蘆巴、破故紙、杜仲、琥珀、牽牛子、官桂)。

  • 氣分寒:桂枝加附子湯、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。

  • 血分寒:巴戟丸(用白朮、人參、五味子、巴戟天、茴香、熟地、肉蓯蓉、覆盆子、菟絲子、牡蠣、益智仁、骨碎補、龍骨)、離珠丹(用杜仲、萆薢、訶子、龍骨、破故紙、胡桃、巴戟天、砂仁、硃砂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