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172)

回本書目錄

內因類 (172)

1. 痼冷積熱

(《大成》)

夫痼冷者,痼為年久長固者也,冷為寒極至甚者也。沉寒痼冷之證,乃真陽耗散,脾胃虛弱,失於調理,以致胃寒,食啖冷物黏膩難化生硬之類,經年累月,久積而成痼冷,脾腎漸被其傷,因而漬積臟腑,以成痼疾矣。但有寒冷等輩觸犯,速然而作,以致手足厥逆,畏冷憎寒,飲食不化,或嘔吐涎沫,或大便洞泄,米穀不消,或小便頻數,或肚腹絞痛,或逢寒咳嗽,或癲疝大作,是其證也。(《奇效》)

病由邪氣,夫患熱者,皆由血氣有虛實,邪在脾胃,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,則風邪不得宣散,因而生熱,熱搏於腑臟,故為病熱也。診其脈,關上浮而數,胃中有熱。滑而疾者,亦為有熱。弱者無胃氣,是為虛熱。跗陽脈數者,胃中有熱,熱則消穀引食。跗陽脈粗而浮者,其病難治。若病者苦發熱身體疼痛,此為表有病,其脈自當浮;今脈反沉而遲,故知難瘥,其人不即得愈,必當死,以其病與脈相反故也。(《病源論》)

夫虛邪在於內,與衛氣相搏,陰勝者則為寒。真氣去,去則虛,虛則內生寒。視其五官色白,為有寒。診其脈,遲則為寒,緊則為寒,澀遲為寒,微者為寒,遲而緩為寒,微而緊為寒,寸口虛為寒。(同上)

客熱三焦之別(火亢之由)客熱者,由人腑臟不調,生於虛熱。客於上焦,則胸膈生痰實,口苦舌乾。客於中焦,則煩心悶滿,不能下食。客於下焦,則大便難,小便赤澀。(《病源論》)

大凡人之生長乎兩間,莫不恃氣血以維持其性命,所以氣不能離血,血不能離氣。使氣能平緩清肅,一如常度,自然營衛調順,血脈流通,津精充溢,所謂氣血相從,陰陽相和,何火之有。

倘使七情抑鬱,五志感觸,六淫外侵,以致營衛不調,氣血變亂,陰陽舛錯,即我之真元,變而為爍石消金之烈焰,津精血液從此而枯,枯則虛火愈甚,輕為舌破口糜,齒疼目痛,二便秘結,淋濁不清,吞酸嘔吐,頭風斑疹等恙;重當嘔血便血,痰壅氣逆,癆熱喘嗽,癃痹失音諸病;甚至熱極生風,風痰內結,必成痰厥暴中,癱瘓卒死,種種急證者矣。誰謂火之患小,而可不預為之地哉。

(《百問》)

上熱下冷(治驗)冷熱不調候。夫人榮衛不調,致令陰陽痞塞,陽並於上則上熱,陰並於下則下冷。上焦有熱,或喉口生瘡,胸膈煩滿;下焦有冷,則腹脹腸鳴,絞痛泄痢。(《病源論》)

中書右丞姚公茂,六旬有七,宿有時毒。至元戊辰春,因酒再發,頭面赤腫而痛,耳前後腫尤甚,胸中煩悶,咽嗌不利,身半以下皆寒,足脛尤甚。由是以床相接連炕,身半以上臥於床,身半以下臥於炕,飲食減少,精神困倦而體弱,命予治之。診得脈浮緩,按之弦細,上熱下寒明矣。

白話文:

痼冷積熱

所謂「痼冷」,指的是寒冷之氣長久積存在體內,而且非常嚴重。這種因寒邪積累而造成的痼冷症狀,是由於身體陽氣耗散,脾胃功能虛弱,沒有好好調理所導致。因為胃寒,又吃了很多冰冷、黏膩、難以消化吸收的食物,經年累月下來,寒氣積聚,形成了痼冷,脾腎也因此受到損傷,寒邪逐漸侵入臟腑,最終成為難以根治的疾病。一旦受到寒冷刺激,就會迅速發作,導致手腳冰冷、非常怕冷、飲食難以消化、嘔吐痰涎、腹瀉不止、大便無法成形、小便頻繁、肚子絞痛、遇冷咳嗽、或癲癇、疝氣發作等症狀。

病是由邪氣引起的。而患有熱症,通常是由於身體的血氣有虛實不均的狀況。當邪氣侵入脾胃,如果體內陽氣有餘、陰氣不足,風邪就無法順利散發出去,因而產生熱象,熱邪鬱積在臟腑,就會導致發熱的疾病。診斷時,如果發現脈象在關部位呈現浮數,就表示胃中有熱;如果脈象滑而急促,也代表有熱。如果脈象虛弱,表示胃氣不足,是虛熱的表現。如果腳背動脈(跗陽脈)跳動快速,表示胃中有熱,熱會使人容易感到飢餓。但如果腳背動脈跳動粗大而浮,這種病就難以治癒。如果病人發燒、身體疼痛,這是體表有病的徵兆,脈象應該是浮的;如果脈象反而沉而遲緩,就表示病情難以治癒,而且病人不會很快康復,很可能會死亡,因為脈象與疾病的表現相反。

當虛邪侵入體內,與身體的衛氣相搏鬥,如果陰氣強盛,就會產生寒象。體內的真氣如果離開,就會造成虛弱,虛弱就會導致內寒產生。觀察五官如果呈現白色,就表示有寒邪存在。診脈時,如果發現脈象遲緩、脈象緊繃、脈象澀而遲緩、脈象微弱、脈象遲緩而和緩、脈象微弱而緊繃、或是寸口的脈象虛弱,都表示有寒邪。

「客熱」指的是因臟腑不調引起的虛熱。若客熱在上焦,會導致胸膈產生痰液積聚、口苦、舌頭乾燥;若客熱在中焦,會導致心煩意亂、胸悶脹滿、食慾不振;若客熱在下焦,會導致大便困難、小便赤澀。

人活在天地之間,都是依靠氣血來維持生命,因此氣不能離開血,血也不能離開氣。如果體內的氣能夠平和順暢,像平常一樣,身體的營衛之氣自然就會調和,血脈流通,津液充足。這就是所謂的「氣血相從,陰陽相和」,這樣身體自然不會有火氣產生。

但是,如果因為情緒抑鬱、情志受到刺激、或是受到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侵擾,導致身體的營衛之氣失調、氣血紊亂、陰陽失衡,那麼身體的真元之氣就會轉變為強烈的熱火,導致津液血液乾涸。一旦津液血液乾涸,虛火就會更加旺盛,輕者會出現舌頭潰爛、口腔糜爛、牙痛、眼睛疼痛、大小便不順暢、小便混濁不清、胃酸過多、嘔吐、頭痛、皮膚起疹等症狀;嚴重者會出現吐血、便血、痰多氣喘、勞熱咳嗽、小便不順暢、失音等疾病;甚至會出現熱極生風、痰液阻塞、導致中風昏厥、癱瘓、突然死亡等危急狀況。誰說火氣只是小問題,可以不加以防範呢?

「上熱下冷」指的是體內寒熱失調的現象。人體如果營衛之氣不調,導致陰陽之氣阻塞不暢,陽氣向上浮越就會導致上半身發熱,陰氣向下聚集就會導致下半身寒冷。上焦有熱,可能會出現喉嚨或口腔長瘡、胸膈煩悶;下焦有寒,可能會出現腹脹腸鳴、絞痛腹瀉等症狀。

中書右丞姚公茂,六十七歲,以前患有毒瘡。到了元朝戊辰年春天,因為飲酒導致毒瘡復發,頭面紅腫疼痛,耳朵前後腫脹特別嚴重,胸中煩悶,咽喉不適,身體半身以下都感到寒冷,尤其是腳踝和小腿更為嚴重。因此,他將床和炕連在一起,上半身睡在床上,下半身睡在炕上,食慾減退,精神疲憊,身體虛弱。他請我為他診治。我診斷他的脈象呈現浮緩,按壓時則呈現弦細,明顯是上熱下寒的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