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171)
內因類 (171)
1. 〔附〕強中
強中病者,莖長興盛不痿,精液自出,是由少服五石,五石熱住於腎中,下焦虛。少壯之時,血氣尚豐,能制於五石。及至年衰,血氣減少,腎虛不復能制精液。若精液竭,則諸病生矣。(《病源論》)
玉莖硬不痿,精流無歇,時時如針狀者,捏之則脆碎,此為腎滿漏疾。治用韭子、破故紙各一兩為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至六分,每日三次,愈即住服。(《雞峰》)(按:《本草綱目》引夏子益《奇疾方》,腎滿作腎滯。)
強中多因耽嗜色欲,及快意飲食,或服丹石,真氣既脫,藥氣陰發,致煩渴引水,飲食倍常,陰氣常興,不交精出,故中焦虛熱注於下焦,三消之中最為難治。(《得效》)(按:消渴、強中蓋是別證,此說可疑。)
強陽不倒,屬命門火實,孤陽無陰所致,此證多不治。忌補氣、溫、熱,宜苦寒、甘寒、鹹寒。(《本草經疏》)
強陽不倒,此虛火炎上,而肺金之氣不能下行故爾。若用黃柏、知母二味,煎湯飲之,立時消散。(《石室》)
強中,有肝火盛強,有金石性發。其證莖盛不衰,精出不止,多發消渴癰疽。若因下焦伏火,宜用知母、生地、麥冬、黃芩、黑參、甜桔梗、黃連、栝蔞根、地骨皮、石膏、生甘草、大豆、豬腎之類,以解毒為主。若因腎虛肝熱,宜用熟地、龜板、丹皮、茯苓、黑參、沙參、天冬、麥冬、澤瀉、五味之類,以補陰為主。(《醫通》)
白話文:
強中,指男性性功能亢進的病症。
一種情況是莖勃起堅硬,長時間不痿軟,精液自行流出,這是因為少量的服用五石散等藥物,導致藥物的熱性滯留在腎臟,下焦虛弱。年輕時,血氣充足,可以抑制藥物的不良反應;但年老後,血氣減少,腎虛無法控制精液,導致精液流失殆盡,進而引起各種疾病。
另一種情況是陰莖硬而不痿,精液不斷流出,像針一樣,觸摸時容易破碎,這是腎滿漏疾。治療方法是用韭子、破故紙各一兩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杯水煎至六分,每日三次,痊癒後停止服用。
強中很多時候是因為縱慾過度,飲食不節,或服用丹石類藥物,導致真氣耗損,藥物陰寒之氣發作,出現煩渴多飲、食量倍增、陰氣亢進等症狀,不交而精液自行流出。因此中焦虛熱下注下焦,成為三消中最難治療的一種。 (注:消渴和強中可能是不同的疾病,這種說法值得懷疑。)
強陽不倒,屬於命門火旺盛,陽氣過盛而缺乏陰氣所致,這種病症大多難以治愈。忌諱服用補氣、溫熱的藥物,宜選用苦寒、甘寒、鹹寒的藥物。
強陽不倒,是因為虛火上升,肺金之氣無法下降所致。如果使用黃柏、知母煎湯服用,可以立即消除症狀。
強中,有可能是肝火旺盛,也有可能是金石藥物的作用。症狀是陰莖勃起持久,精液不斷流出,常伴有消渴、癰疽等病症。如果因下焦伏火引起,宜用知母、生地、麥冬、黃芩、黑參、甜桔梗、黃連、栝蔞根、地骨皮、石膏、生甘草、大豆、豬腎等藥物,以解毒為主。如果因腎虛肝熱引起,宜用熟地、龜板、丹皮、茯苓、黑參、沙參、天冬、麥冬、澤瀉、五味子等藥物,以滋補陰氣為主。
2. 痼冷積熱
痼冷積熱,本是病因,不必有一病,然亦不必無一病。是以《巢源》有冷熱病諸候,而《千金》創立此一門,遂為後學所取則。唯丹溪於《局方》頗有辨詰,其說陂而難通,今所不從。若火病則創見運氣篇,而金元諸家務表章之,然是古經所不言,要不過亢陽煽搖之謂,故略拈其說而已。
脈候,沉細滑疾者熱,遲緊為寒(又云洪數滑疾為熱,澀遲沉細為寒)。脈盛滑緊者,病在外熱;脈小實而緊者,病在內冷。脈浮滑,其人外熱,風走刺,有飲,難治。脈沉而緊,上焦有熱,下寒得冷即便下:脈沉而細,下焦有寒,小便數,時苦絞痛,下利重。脈浮緊且滑直者,外熱內冷,不得大小便。脈洪大緊急,病速進在外,苦頭髮熱癰腫;脈細小緊急,病速進在中,寒為疝瘕積聚,腹中刺痛。(《脈經》)(《巢源》有說,見後。)
脈大,寒熱在中。遲而緩者,有寒。微而緊者,有寒。沉而遲,腹臟有冷病。微弱者,有寒,少氣。實緊,胃中有寒,苦不能食,時時利者,難治(一作時時嘔,稽留難治)。滑數,心下結,熱盛。滑疾,胃中有熱。(同上)
診其脈候數在上,則陽中之陽也;數在下,則陰中之陽也。遲在上,則陽中之陰也;遲在下,則陰中之陰也。數在中,則中熱;遲在中,則中寒。(《中藏》)
源候總說,夫以臟腑稟賦不同,亦有將理失宜,遂致偏冷偏熱,故方論中有痼冷積熱之說。痼冷者,中寒也,多因真氣既微,胃氣不實,復啖生冷冰雪之屬,致腸胃虛寒,陰既停凝,陽不能正,大便洞泄,小便頻並,鼻多清涕,嘔吐涎沫,水穀不化,洒洒淅淅,皆陽虛陰盛之所為也。積熱者,臟腑燥也,多因精血既衰,三焦煩壅,復餌丹石酒炙之屬,致腸胃蘊毒,陽既熾盛,陰不能制,大便秘澀,小便赤淋,口苦咽乾,涎稠眵淚,飲食無度,輝輝熇熇,皆陰虛陽盛之所為也。治各有方。(《三因》)
一陰一陽之謂道,偏陰偏陽之謂疾。夫一人身,不外乎陰陽氣血,相與流通焉耳。如陰陽得其平,則疾不生,陰陽偏勝,則為痼冷積熱之患也。所謂痼冷者,陰毒沉痼而不解也。積熱者,陽毒蘊積而不散也。故陰偏勝則偏而為痼冷,陽偏勝則偏而為積熱。古賢云:偏勝則有偏害,偏害則致偏絕,不可不察也。(《濟生》)
積熱者,熱毒蘊積於其內也。夫人固有體氣素實,一時感觸熱毒之氣,故鬱積臟腑之間,或在心肺之內,令人口苦咽乾,涎唾稠黏,眼澀多淚,口舌生瘡,大小便秘結。又有陰盛血衰,三焦已燥,服餌酒炙之物,並丹石之藥,愈助其熱,結滯於內,亦能令人變生諸證。治之須詳其脈證,若在心膈者清之,結於臟腑者盪滌之,更量人氣體虛實輕重用藥。
白話文:
痼冷積熱是疾病的根本原因,並非一定要有某種特定疾病,但也絕非沒有任何疾病。因此,《巢氏病源》中記載了各種冷熱病的症狀,而《千金要方》則創立了這個學說,成為後世醫家學習的典範。但丹溪在其《局方發揮》中對此頗多質疑,其說法曲折難懂,本文不予採納。至於火病的論述,則見於《運氣篇》,金元諸家多有闡述,但這並非古經所言,總歸不過是亢盛的陽氣煽動所致,故僅簡述其說法。
脈象方面,沉細滑疾者為熱證,遲緊為寒證(另有說法:洪數滑疾為熱,澀遲沉細為寒)。脈盛滑緊者,病邪在體表為熱證;脈小而實緊者,病邪在內為寒證。脈浮滑,患者體表有熱邪,風邪循經脈刺痛,伴有水飲,難以治療。脈沉而緊,上焦有熱邪,下焦受寒則立即出現下利;脈沉而細,下焦有寒邪,小便頻數,時常感到絞痛,大便溏瀉。脈浮緊且滑直者,外熱內寒,大小便不利。脈洪大緊急,病情迅速發展在體表,患者感到頭部發熱、癰腫;脈細小緊急,病情迅速發展在內部,寒邪導致疝氣、瘕聚、積聚,腹中刺痛。(出自《脈經》)(《巢氏病源》也有相關論述,詳見後文。)
脈大,寒熱並見於臟腑之中。脈遲而緩者,有寒邪。脈微而緊者,有寒邪。脈沉而遲,腹中臟器有寒病。脈微弱者,有寒邪,氣短。脈實緊,胃中有寒邪,飲食困難,時常腹瀉,難以治療(一說為時常嘔吐,病情稽留難治)。脈滑數,心下痞塊,熱邪盛。脈滑疾,胃中有熱邪。(同上)
根據脈象的頻數判斷,脈象頻數位於上部,則為陽中之陽;位於下部,則為陰中之陽;脈象遲緩位於上部,則為陽中之陰;位於下部,則為陰中之陰;脈象頻數位於中間,則為中焦熱;脈象遲緩位於中間,則為中焦寒。(出自《中藏經》)
總論臟腑病候,由於臟腑稟賦不同,或因調理失當,導致偏於寒或偏於熱,故醫方論述中有「痼冷積熱」之說。痼冷,即內寒,多因真氣虛弱,胃氣不足,又食用生冷寒涼之物,導致腸胃虛寒,陰寒之邪停滯凝結,陽氣不能正常運作,大便溏瀉,小便頻數,鼻涕清稀,嘔吐涎沫,水穀不化,身體冷感,這些都是陽虛陰盛的表現。積熱,即臟腑乾燥,多因精血虧虛,三焦氣機阻滯,又食用辛辣酒炙之物,導致腸胃積熱,陽氣亢盛,陰氣不能制約,大便秘結,小便赤澀,口苦咽乾,涎稠淚多,飲食無度,身體燥熱,這些都是陰虛陽盛的表現。治療方法各異。(出自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
一陰一陽謂之道,陰陽偏盛則為病。人體並非只有陰陽氣血,陰陽氣血互相流通。如果陰陽平衡,則疾病不會產生;如果陰陽偏盛,則會導致痼冷積熱。所謂痼冷,是陰寒之邪沉積頑固而不解;積熱,是陽熱之邪蘊積不散。因此,陰盛則為痼冷,陽盛則為積熱。古人云:偏盛則有偏害,偏害則致偏絕,不可不察。(出自《濟生方》)
積熱是指熱毒蘊積於體內。有些人體質素盛,一時感受熱毒之邪,則鬱積於臟腑之間,或在心肺之內,導致口苦咽乾,涎唾稠黏,眼澀流淚,口舌生瘡,大小便不通。也有些人陰盛血衰,三焦燥熱,服用辛辣酒炙之物及丹石藥物,更助長熱邪,鬱結於內,也能導致各種症狀。治療需詳細分析脈證,若熱邪在心膈,則清熱;若熱邪結於臟腑,則需盪滌;還要根據患者體質虛實輕重,選用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