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168)

回本書目錄

內因類 (168)

1. 消渴

上件藥搗羅為末,煉蜜和搗三二百杵,丸如梧桐子大,每日空心及晚食前,以清粥飲下三十丸。(《聖惠》)

鹿茸丸,治失志傷腎,腎虛消渴,小便無度。

鹿茸(去毛切炙三分),麥門冬(去心二兩),熟地黃,黃耆,雞䏶胵(麩炒),蓯蓉(酒浸),山茱萸,破故紙(炒),牛膝(酒浸),五味子(各三分),茯苓,玄參,地骨皮(各半兩),人參(三分)

上為末,蜜丸如梧子大,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,米湯下。(《三因》)

鹿茸丸,治渴疾。(趙司法服之有效)

鹿茸(二兩),菟絲子(一兩浸酒蒸),天花粉(半兩)

上煉蜜為丸,每服五十丸,空心北五味子湯服。(《朱氏》)《得效》龍鳳丸,於本方去天花粉,加山藥。

治消渴小便數,鹿角一具,炙令焦,搗篩,酒服方寸匕,漸漸加至一匕半。(《肘後》)《千金》消中,日夜尿七八升方,同。

斑龍腦珠丹。

鹿角霜(十兩為細末),鹿角膠(十兩酒浸數日煮糊丸眾藥),菟絲子(十兩酒浸蒸作餅焙乾),柏子仁(十兩淨別研),熟乾地黃(十兩酒浸兩宿蒸焙乾以余酒入膠用)

上將眾藥研調,卻以鹿角膠酒三四升煮糊搜藥,杵一二千下,丸梧桐子大,早晚空心食前,鹽湯或酒任下五十丸至百丸。(《續易簡後集》)

胡桃丸,治消腎,亦云內消,多因快情縱欲,極意房中,年少懼不能房,多服丹石,及失志傷腎,遂致唇口乾焦,精溢自出,或小便赤黃,五色浮濁,大便燥實,小便大利而不甚渴。

白茯苓,胡桃肉(湯去薄皮別研),附子(大者一枚,去皮臍,切作片,生薑汁一盞,蛤粉一分,同煮乾,焙。)

上等分為末,蜜丸如梧子大,米飲下三五十丸。或為散,以米飲調下。食前服。(《三因》)

補中諸方,黃耆湯,治消中,虛勞少氣,小便數方。

黃耆,芍藥,生薑,桂心,當歸,甘草(各二兩),麥門冬,乾地黃,黃芩(各一兩),大棗(三十枚)

上十味㕮咀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三服,日三。(《千金》)

大建中湯,治強中,或謂之脾消。(《醫林集要》)

(按:即《千金》大建中湯,方出《虛勞》中。)

黃耆六一湯,或先渴而欲發瘡癤,或病癰疽而後渴者,宜服此。常服平補血氣,安和五臟。

甘草(一兩炙),黃耆(六兩去蘆蜜塗炙)

上㕮咀,每服二錢,水一盞,棗一枚,煎至七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(《和劑》)《外科精要》為細末,每服二錢,早晨日午,以白湯點,當湯水服,若飲時初杯用酒調服尤妙。

錢氏白朮散,治消中,消穀善飢。

加北五味子,柴胡,枳殼(制各半兩)

上粗末,每三錢,新水煎服。(《直指》)

治消渴傷中,小便無度方。

黃雌雞一隻(治如吃法)

白話文:

[消渴]

將上述藥材搗碎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,再搗三四百下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天空腹和晚餐前,用清粥送服三十丸。

鹿茸丸,治療因意志消沉而損傷腎臟、腎虛引起的消渴症,表現為小便次數頻繁且量多。

藥材包含:鹿茸(去除毛後切片炙烤)、麥門冬(去除心)、熟地黃、黃耆、雞內金(用麩皮炒過)、肉蓯蓉(用酒浸泡)、山茱萸、破故紙(炒過)、牛膝(用酒浸泡)、五味子(各三份)、茯苓、玄參、地骨皮(各半份)、人參(三份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,用米湯送服。

鹿茸丸,治療渴病。(趙姓官員服用後有效)

藥材包含:鹿茸、菟絲子(用酒浸泡後蒸熟)、天花粉(各以原文之份量為準)。

將以上藥材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用北五味子湯送服。《得效》中的龍鳳丸,則是在這個配方的基礎上,去除天花粉,加入山藥。

治療消渴症,小便次數頻繁:將鹿角一具烤焦,搗碎過篩,用酒送服一勺藥粉,逐漸增加到一勺半。《肘後方》和《千金方》中治療消渴,每天晚上小便量達七八升的,用法相同。

斑龍腦珠丹

藥材包含:鹿角霜(研磨成細末)、鹿角膠(用酒浸泡數日後熬製成糊狀,用於粘合其他藥材)、菟絲子(用酒浸泡後蒸熟再烘乾)、柏子仁(研磨)、熟乾地黃(用酒浸泡兩晚後蒸熟烘乾,並將剩餘的酒加入鹿角膠中使用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調和,再用三四升鹿角膠酒熬製成糊狀,將藥材混入其中,搗一二千下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早晚空腹飯前,用鹽湯或酒送服五十到一百丸。

胡桃丸,治療因腎虛導致的消渴症,也被稱為內消。多因放縱情慾,過度房事,年輕時害怕性能力不足,過多服用丹石,以及意志消沉損傷腎臟,導致口唇乾燥焦渴,精液自溢,或者小便赤黃、五色混濁、大便乾燥、小便頻繁量多但口渴不嚴重。

藥材包含:白茯苓、胡桃肉(用熱水去除薄皮後單獨研磨)、附子(大的選一枚,去除外皮和臍,切成片,用一碗生薑汁和少量蛤粉一同煮乾後烘乾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等份的粉末,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用米湯送服三五十丸。也可以將其研磨成散劑,用米湯調服。飯前服用。

補中諸方

黃耆湯,治療消渴病,因虛勞導致氣短、小便次數頻繁。

藥材包含:黃耆、芍藥、生薑、桂心、當歸、甘草、麥門冬、乾地黃、黃芩(各以原文之份量為準)、大棗。

將以上十味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,取藥汁分三次服用,每日三次。

大建中湯,治療性慾亢奮(強中),也有人認為是因脾虛導致的消渴症。

(按:即《千金方》中的大建中湯,出自《虛勞》篇。)

黃耆六一湯,適用於先有口渴症狀後出現瘡癤,或先患癰疽後出現口渴的人。常服可以調和氣血,安和五臟。

藥材包含:甘草(炙烤)、黃耆(去除蘆頭後用蜂蜜塗抹炙烤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和一枚棗一同煎煮至七分,去除藥渣後溫服,不拘時間。也可以將其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早晨或中午用開水沖服,也可在飲酒時用酒調服,效果更佳。

錢氏白朮散,治療消渴症,表現為容易飢餓,吃得多。

加入北五味子、柴胡、枳殼(各以原文之份量為準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,每次取三錢,用水煎服。

治療因消渴損傷中焦,導致小便次數頻繁且量多,可用以下方法:

用黃雌雞一隻,按照日常食用方法烹製食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