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167)
內因類 (167)
1. 消渴
五味子湯,大治口燥舌乾,此是腎水竭也。
北五味子(真者),綿黃耆(生去蘆),人參(去蘆),麥門冬(去心各一兩),粉草(炙半兩)
上㕮咀,每服半兩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滓溫服無時候,一日一夜五、七服妙。(《外科精要》)《壽世》入硃砂少許服。
治消渴初因酒得,人參湯方。
人參,甘草(半生半炙各一兩)
上二味粗搗篩,以燖豬水去滓澄清,取五升,同煎至二升半,去滓,渴即飲之,永瘥。(《聖濟》)
如大病後及欲瘥而渴,宜濃煎獨參湯,入硃砂末冷服。又竹葉石膏湯。(《如宜》)
當歸六黃湯,治消渴體虛,宜常服之。(《乾坤生意》)(方見《傷寒·虛汗》中)
三消,皆禁用半夏。
黃連末,天花粉末,藕汁,人乳汁,生地黃汁
上後三味汁為膏,入前二味搜和,佐以薑汁和蜜為膏,徐徐留舌上,以白湯少許送下。能食者,加軟石膏。消渴若泄瀉,先用白朮、白芍藥炒為末調服後,卻服前藥。(《丹溪》)
補腎諸方,加減腎氣丸,治勞傷腎經,腎水不足,心火自用,口舌焦乾,多渴而利,精神恍惚,面赤心煩,腰痛腳弱,肢體羸瘦,不能起止。
山茱萸(取肉),白茯苓(去皮),牡丹皮(去木),熟地黃(酒蒸),五味子,澤瀉,鹿角(鎊),山藥(銼炒各一兩),沉香(不見火),官桂(不見火各半兩)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七十丸,用鹽湯、米飲任下。弱甚,加附子一兩。(《濟生》)(宜參前「治腎為要」條)
加味地黃丸,治下消。
山藥(炒),山茱萸,北五味,澤瀉(去毛),黃柏(鹽水炒),知母(各四兩青鹽水炒),懷生地(八兩),牡丹皮(炒),白茯苓(去皮各二兩五錢)
上為末,蜜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錢,空心滾湯下。(《玉案》)
玄菟丹,治三消渴症神藥,常服禁遺精,止白濁,延年駐色。
菟絲子(酒浸通軟,乘濕研,焙乾,別取末十兩),白茯苓,干蓮肉(各三兩),五味子(酒浸別為末秤七兩)
上為末,別研乾山藥末六兩,將所浸酒余者,添酒煮糊,搜和得所,搗數千杵,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米湯下,空心食前服。(《和濟》)(按:此方出《是齋》,曰:五味子一名玄及)《續易簡後集》鹿兔煎,於本方去蓮肉,加鹿茸,以生地黃汁搜和丸。
治大渴後虛乏,小便滑數,腿脛無力,日漸羸瘦,鹿茸丸方。
鹿茸(二兩去毛塗酥炙令黃),肉蓯蓉(二兩酒浸一宿刮去皴皮炙乾),附子(一兩炮裂去皮臍),黃耆(一兩半銼),石斛(一兩半去根銼),五味子(一兩),菟絲子(一兩半酒浸二日曝乾別搗為末),白龍骨(一兩),桑螵蛸(二兩微炒),白蒺藜(一兩微炒去刺)
白話文:
五味子湯,主要治療口乾舌燥,這是腎水枯竭的現象。
藥材包括:北五味子(要真的)、生黃耆(去除蘆葦頭)、人參(去除蘆葦頭)、麥門冬(去除中心)各一兩,炙甘草半兩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半兩,加入一碗半水煎至八分,去除藥渣後溫服,不限時間,一天一夜可服用五到七次,效果很好。《壽世》這本書提到,可以加入少許硃砂一起服用。
人參湯,治療初期因飲酒引起的消渴症。
藥材包括:人參、甘草(一半生用,一半炙用)各一兩。
將以上兩味藥材搗碎過篩,用煮過豬肉的水去除雜質,取五升清液,一起煎至二升半,去除藥渣,口渴時就飲用,可以徹底治癒。
如果大病之後或是快要痊癒時感到口渴,應該濃煎獨參湯,加入硃砂末冷服。另外,也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。
當歸六黃湯,治療因身體虛弱引起的消渴症,適合長期服用(此方在《傷寒論·虛汗》篇有詳細說明)。
三消(上消、中消、下消)的病症,都不能使用半夏。
**針對消渴的膏藥:**黃連粉末、天花粉末,加上藕汁、人乳汁、生地黃汁。
將後三種汁液熬製成膏,再加入前兩種粉末混合,並佐以薑汁和蜂蜜調製成膏,慢慢地含在舌頭上,再用少許白開水送服。如果食慾好,可以加入軟石膏。如果消渴症引起腹瀉,應該先服用白朮、白芍藥炒製成的粉末調理,再服用之前的膏藥。
**補腎的藥方:**加減腎氣丸,治療因勞累損傷腎經,導致腎水不足,心火旺盛,引起口乾舌燥,頻繁口渴又小便多,精神恍惚,面色潮紅,心煩意亂,腰痛腿軟,肢體消瘦,無法正常活動。
藥材包括:山茱萸(取果肉)、白茯苓(去皮)、牡丹皮(去木心)、熟地黃(用酒蒸過)、五味子、澤瀉、鹿角(磨成粉)、山藥(切碎炒過)各一兩,沉香、官桂(都不能用火烤過)各半兩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煉好的蜂蜜製成丸,如梧桐子大小,每次服用七十丸,用鹽湯或米湯送服。如果身體非常虛弱,可以加入附子一兩。 (可以參考前面「治療腎虛為要」的內容)
加味地黃丸,治療下消。
藥材包括:炒山藥、山茱萸、北五味子、澤瀉(去除絨毛)、黃柏(用鹽水炒過)、知母(用青鹽水炒過)各四兩,懷生地(八兩),炒牡丹皮、白茯苓(去皮)各二兩五錢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丸,如梧桐子大小,每次服用三錢,早晨空腹用開水送服。
玄菟丹,治療三消渴症的神藥,長期服用可以防止遺精、止白濁,延年益壽,保持容貌。
藥材包括:菟絲子(用酒浸泡至軟,趁濕磨成泥,烘乾,另外取粉末十兩),白茯苓,乾蓮肉(各三兩),五味子(用酒浸泡後另磨成粉末,取七兩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另外研磨乾山藥粉末六兩,用浸泡藥材的剩餘酒液,加入酒煮成糊,將所有粉末混合均勻,搗數千下,製成丸,如梧桐子大小,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米湯送服,早晨空腹服用。(《是齋》說:五味子又名玄及)《續易簡後集》的鹿兔煎,是在此方的基礎上去除蓮肉,加入鹿茸,用生地黃汁混合製成丸。
鹿茸丸,治療大渴之後身體虛弱,小便頻繁,腿腳無力,身體逐漸消瘦。
藥材包括:鹿茸(去毛,塗上酥油烤至金黃)二兩,肉蓯蓉(用酒浸泡一晚,刮去皺皮,烤乾)二兩,附子(炮裂後去皮和臍)一兩,黃耆(切碎)一兩半,石斛(去根切碎)一兩半,五味子一兩,菟絲子(用酒浸泡兩天,曬乾後另外搗成粉末)一兩半,白龍骨一兩,桑螵蛸(稍微炒過)二兩,白蒺藜(稍微炒過,去除刺)一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