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166)
內因類 (166)
1. 消渴
人參散,理消中。
栝蔞根,人參,茯苓,知母,甘草(各一兩),石膏(二兩)
上為末,每服四錢,水一盞,入大豆百餘粒,煎至六分,去滓服之。(《事證》)
人參石膏湯,治膈消,上焦煩渴,不欲多食。(《保命集》)(按:即白虎加人參湯,去粳米。)
蘭香飲子,治渴飲水極甚,善食而瘦,自汗,大便結燥,小便頻數。
石膏(三錢),酒知母(一錢半),生甘草(一錢),炙甘草(半錢),人參(半錢),防風(一錢),半夏(二分湯浸),蘭香(半錢),白豆,蔻仁,連翹,桔梗,升麻(各半錢)
上同為細末,湯浸蒸餅和勻成劑,捻作薄片子,日中曬半乾,碎如米,每服二錢,食後淡生薑湯送下。(《試效方》)
竹葉黃耆湯,治消渴證,氣血虛,胃火盛而作渴。
淡竹葉,生地黃(各二錢),黃耆,麥門冬,當歸,川芎,黃芩(炒),甘草,芍藥,人參,半夏,石膏(煅各一錢)
上水煎服。(《法律》)
治熱病後,虛熱渴,四肢煩疼方。
葛根(一斤),人參,甘草(各一兩),竹葉(一把)
上四味㕮咀,以水一斗五升,煮取五升,渴即飲之,日三夜二。(《千金》)
治消渴,體熱煩躁,宜服此方。
地骨皮(一兩),栝蔞根(一兩),蘆根(一兩銼),人參(半兩去蘆頭),麥門冬(一兩半去心),赤茯苓(三分),生乾地黃(一兩),黃芩(三分)
上件藥搗篩為散,每服四錢,以水一中盞,入生薑半分,小麥一百粒,淡竹葉二七片,煎至六分去滓,不計時候溫服。(《聖惠》)又治消渴,心躁煩熱,不得睡臥,麥門冬散,於本方去地骨皮、蘆根、小麥、加川升麻、黃連、柴胡、甘草。
麥門冬飲子,治膈消,胸滿心煩,津液燥少,短氣,多為消渴。
人參,茯神,麥門冬,知母,五味子,生地黃,甘草(炒),栝蔞根,葛根(各等分)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竹葉十四片,煎至七分,去渣溫服無時。(《寶鑑》)(按:此本出《宣明論》,今以栝蔞根代栝蔞實。又此方與上方,俱自《千金》茯神湯變化來。)《統旨》名生津甘露飲,用天花粉。
參苓飲子,治口乾燥,生津液,思飲食。
麥門冬(去心),五味子,白芍藥,熟地黃,黃耆(各三兩),白茯苓(二錢半),天門冬,人參,甘草(各五錢)
上為粗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,生薑三片,棗子二個,烏梅一個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食後。(《寶鑑》)
生地黃膏,渴證通用。
生地黃(束如常碗大二把),冬蜜(一碗),人參(半兩),白茯苓(一兩)
上將地黃洗切研細,以新水一碗調開,同蜜煎至半,次入參、苓末拌和,瓷器密收,匙挑服。(《直指》)(按:此即瓊玉膏,詳見《虛勞》中。)消渴而小便頻數,宜生津甘露飲,瓊玉膏亦妙。(《丹溪》)三消者,瓊玉膏最妙。(《正傳》)《濟世全書》加麥門冬一兩,五味子五錢。
白話文:
人參散:這個藥方可以調理「消中」(指中焦的消渴症)。 藥材包含:栝蔞根、人參、茯苓、知母、甘草各一兩,石膏二兩。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杯水加入一百多粒大豆一起煎煮,煮到剩六分時,去除藥渣後服用。(出自《事證》)
人參石膏湯:這個藥方可以治療「膈消」(指上焦的消渴症),主要症狀是上腹部煩躁口渴,不想吃太多東西。(出自《保命集》)(註:這個藥方其實就是白虎加人參湯,只是去掉了粳米。)
蘭香飲子: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口渴喝水很多,吃得多卻變瘦,容易出汗,大便乾燥,小便次數頻繁的消渴症。 藥材包含:石膏三錢,酒製知母一錢半,生甘草一錢,炙甘草半錢,人參半錢,防風一錢,用湯浸泡過的半夏二分,蘭香半錢,白豆蔻仁、連翹、桔梗、升麻各半錢。 將上述藥材一起磨成細末,用湯浸泡過的蒸餅將藥粉攪拌均勻製成藥劑,捏成薄片,在太陽下曬到半乾,再弄碎成米粒狀,每次服用二錢,飯後用淡生薑湯送服。(出自《試效方》)
竹葉黃耆湯:這個藥方可以治療消渴症,主要是因為氣血虛弱,加上胃火旺盛而引起的口渴。 藥材包含:淡竹葉、生地黃各二錢,黃耆、麥門冬、當歸、川芎、炒黃芩、甘草、芍藥、人參、半夏、煅石膏各一錢。 將上述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。(出自《法律》)
治療熱病後虛熱口渴、四肢煩疼的藥方: 藥材包含:葛根一斤,人參、甘草各一兩,竹葉一把。 將上述四味藥材切碎,用十五升水煮到剩五升,口渴時就喝,白天喝三次,晚上喝兩次。(出自《千金》)
治療消渴,身體發熱煩躁的藥方: 藥材包含:地骨皮一兩,栝蔞根一兩,切碎的蘆根一兩,去除蘆頭的人參半兩,去除心部的麥門冬一兩半,赤茯苓三分,生乾地黃一兩,黃芩三分。 將上述藥材磨成散劑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杯水加入生薑半分、小麥一百粒、淡竹葉十四片,一起煎煮至剩六分,去除藥渣後不拘時間溫服。(出自《聖惠》)另外,若治療消渴,心煩躁熱,無法入睡,可服用麥門冬散,藥方是在原本的基礎上去掉地骨皮、蘆根、小麥,加入川升麻、黃連、柴胡、甘草。
麥門冬飲子:這個藥方可以治療「膈消」,主要症狀是胸悶心煩,津液不足,氣短,多因消渴症引起。 藥材包含:人參、茯神、麥門冬、知母、五味子、生地黃、炒甘草、栝蔞根、葛根各等份。 將上述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,用兩杯水加入竹葉十四片一起煎煮,煮到剩七分時,去除藥渣後溫服,不拘時間。(出自《寶鑑》)(註:此方出自《宣明論》,現在用栝蔞根代替栝蔞果實。另外,這個藥方與上面的藥方,都是從《千金》茯神湯變化而來。)《統旨》將此方稱為生津甘露飲,並使用天花粉。
參苓飲子: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口乾舌燥,促進津液生成,增進食慾。 藥材包含:去除心部的麥門冬、五味子、白芍藥、熟地黃、黃耆各三兩,白茯苓二錢半,天門冬、人參、甘草各五錢。 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杯半的水加入生薑三片、紅棗兩顆、烏梅一顆一起煎煮,煮到剩一杯時,去除藥渣後溫服,飯後服用。(出自《寶鑑》)
生地黃膏:這個藥膏適用於各種口渴的症狀。 藥材包含:生地黃兩把(像一般碗的大小),冬蜜一碗,人參半兩,白茯苓一兩。 先將生地黃洗淨切碎並研磨成泥,用一碗新水調開,與蜂蜜一同煎煮至剩一半,再加入人參、茯苓末攪拌均勻,用瓷器密封保存,用湯匙舀取服用。(出自《直指》)(註:這個藥方就是瓊玉膏,詳細內容可以參考《虛勞》篇。)消渴症若有小便頻繁的症狀,適合服用生津甘露飲,瓊玉膏也很有效果。(出自《丹溪》)三消症,瓊玉膏效果最好。(出自《正傳》)《濟世全書》在此基礎上,又加入了麥門冬一兩,五味子五錢。